從"阿信團長"到"孤兒媽媽",再到"旗袍皇后",李霞芳憑著愛心和堅強,在創業的激情中,不斷地充實著自己,即使年過半百,她依然堅信:生活才剛剛開始,,她的經歷就像一部傳奇小說。她曾一次又一次登上事業的頂峰,又一次次被生活拋入谷底,但她是個不低頭的人。她把命運給予她的苦難、不公、坎坷,當做一杯杯開胃酒喝下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霞芳
- 別名:阿信團長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簡介,特色,人物生平,創業歷程,“旗袍是中國女人的身份證”,
簡介
慈善之心感天動地贈上海慈善基金會霞芳孤兒院
這是余秋雨給湖南路上有一家“霞芳雲裳”旗袍專賣店的題詞。
特色
這裡旗袍的特色:是非常老式,也非常繁瑣。沒有改良的氣息,非常的中規中矩,完全是原汁原味的。令人想到它的發源地清宮的後院。
最難的是燦爛以後歸於平淡
我最早知道李霞芳的名字,不是因為旗袍。而是她上世紀80年代末組織的“蜂花藝術團”和90年代初的“霞芳孤兒院”。前者最轟動的是在1991年聯合新民晚報、上海電視台舉行全國首場賑災義演。後者則是她失去唯一的愛女後認養20個殘疾孩子,以及開辦的“霞芳孤兒院”,它們都被新聞媒體廣為宣傳報導過:從歌唱演員到“阿信團長”,從苦難媽媽到“孤兒媽媽”。
人物生平
對藝術、對美的不懈追求,貫穿李霞芳的一生。
後來,李霞芳被分配到與藝術全然不搭界的上海市體委工作。面對這份並不喜愛的工作,她很快調整了心態,堅持追求自己痴迷的藝術。
一個偶然的機會,她拜師歌唱家劉明義,開始學習聲樂。為了鍛鍊肺活量和身體素質,她清晨帶著一幫老頭兒老太太打太極拳,上午在游泳池做救護醫生,下午又帶幼稚園娃娃訓練……練聲需要鋼琴,她買不起,只好到各大中國小甚至託兒所借用。學生每天7:15到校,她只得趕在這之前練完,然後趕去上班。
幾年下來,無論颳風下雨,形體鍛鍊和聲樂練習成了她雷打不動的必修課,即使大年三十也從未間斷過。
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作為業餘歌唱演員,李霞芳如願以償地登上了大舞台。1987年,李霞芳辭去公職,募得5萬元資金,下海搞起中國第一個民辦藝術團——蜂花藝術團。
蜂花藝術團專為孤老、孤兒送戲上門,為癌症俱樂部演出,到臨終病人病床前演唱,到太浦河工地、工棚演出,為殘疾軍人和殘疾人協會義演……她被譽為“文藝界的慈善大使”,被媒體譽為“阿信團長”。
在鮮花和掌聲背後,李霞芳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但她也終於迎來了屬於自己的彩虹——1991年,蜂花藝術團發起並聯合《新民晚報》、上海電視台,在雲峰劇場舉行了全國首場賑災義演。這是史無前例的。
除了藝術,李霞芳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女兒。當別人對李霞芳多年堅持練唱嗤之以鼻時,只有女兒始終站在媽媽一邊。在媽媽眼裡,女兒幾乎是天使的化身;在女兒眼裡,媽媽漂亮、獨立、善良、能幹……她們互相欣賞,彼此依靠。
然而,世上有許多事情不是人所能左右的。8個月後的一天,女兒躺在床上,異常安靜地對她說:“媽媽,你再為我唱一首催眠曲吧。”張纓在媽媽強忍悲痛的歌聲中離開了人世。
失去女兒的痛苦幾乎把李霞芳摧垮了。這是她人生中最灰暗的時刻,她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無法自拔。她整天渾渾噩噩,不知道一個人如何面對以後的日子,甚至想過該不該領養或者再生一個孩子。
然而,更讓人心寒的是,半年後,她的丈夫以“兩個太優秀的人不能組成一個好家庭”為理由提出離婚。一場維持了25年的婚姻就這樣解體了。再也無力承受打擊的李霞芳心臟病發作,住進了醫院。
李霞芳躺在病床上,翻看女兒生前的遺物時,意外地發現了一本瓊瑤小說。這是女兒在生病後買的,其中的故事情節竟然和自己的經歷一模一樣。而書中那位失去女兒的母親堅強地活了下來。這個看似偶然的巧合深深地觸動了她,這或許是女兒刻意留下的吧。那一刻,她想到:只有好好地繼續生活下去,女兒在九泉之下才能安心。
此後,李霞芳常去兒童福利院看望孤兒。有一天,熟知她情況的退管會主任提議她辦一個孤兒院。經歷過失去女兒劇痛的她深深知道愛的真諦,孤兒們需要更多的疼惜和愛憐。
1994年8月29日,全國第一家民辦孤兒院——霞芳孤兒院成立了。從此,李霞芳有了2O個沒有血緣關係,但親熱地叫她“媽媽”的孩子。
她收的都是雙殘兒童(智殘和體殘)。最大的11歲,最小的1歲半。她全身心地投入,把孤兒院當成了家。孩子們也把她當成了親媽媽,每次她一走進教室,20多個小傢伙都會爭先恐後地擁上來喊媽媽。每一次,她都會在每個充滿期待的小臉蛋上親一口,一個也不落。
她教孩子們唱歌、跳舞,用藝術訓練來開發孩子們的智慧型,陶冶他們的情操。她每星期會帶一個表現好的孩子回家,幫他洗澡,摟著他睡覺,用這種方式獎勵孩子。孩子們也使李霞芳重新找回了做母親的快樂,使她如獲新生。
孤兒院是非營利性質的,所以,李霞芳只能四處尋找經濟贊助,人們戲稱李霞芳是“武訓辦院”,“以乞討為生”。一次,孤兒院在為孩子檢查身體時,查出一個孩子患有C型肝炎,醫療費需要三四萬元。此時,她意識到,再也不能以拉贊助的方式籌集資金了。她要成立一個慈善基金會,要發動社會上更多的人,來關心、愛護這些不幸的孩子。
為了籌建慈善基金會,李霞芳衝破重重阻力,在當時剛建成的廣電大廈破天荒地連續舉辦了3場“李霞芳慈善演唱會”。20多個孩子和李霞芳同台演出,自然流露的真情深深打動了許多人,一下子就籌到200多萬元善款。
創業歷程
年過半百的李霞芳一切都得重新來過。發現李霞芳對女紅有種獨特的天賦,一個朋友建議她開一家旗袍專賣店。這個建議立即觸動了她。她一直偏愛旗袍,認為旗袍最能體現中國女子的神韻,如果將之推廣,一定會有很廣闊的前景。這種預感讓她興奮,讓她的心情豁然開朗。
1998年,年過50的她做出了一個讓朋友們驚訝的決定,她要重返校園,進修服裝設計。她的想法很簡單,要把旗袍做好,就應該做得專業,做得科學。李霞芳挎起書包,走進中國紡織大學(今東華大學)高級時裝設計班,學習服裝設計。
進校後,李霞芳和那些兒女輩的學生們一起,做起了“老大學生”。她極其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充電”機會,每天背著畫夾,拎著飯盒、書包,一堂課也沒落。她沒有一點兒繪畫基礎,但多年的藝術修養和積澱,使她很快領悟到藝術之間的相通之處,找到了感覺。只用了3個星期,她就學會了畫時裝畫。她的老師非常嚴厲,卻非常喜歡她,因為她是全班起點最低進步最快的學生。
在紡大整整一年的高強度學習,使李霞芳掌握了過硬的專業知識。年末,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高級服裝設計師資格證書。
這位“新鮮出爐”的高級時裝設計師再一次讓人驚奇。她不僅親手設計了140多套各式旗袍,還把善於策劃的專長發揮得淋漓盡致。她自編、自導、自演,自己配樂、配唱,甚至自己當起了模特,將一場“東方女性東方韻”的旗袍秀呈現給大家。
2000年,在北京國際航空服裝服飾博覽會上,李霞芳一人奪得兩項世界大獎;1999~2001年,她連續3次在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獲得“著名服裝品牌獎”。電視連續劇《情深深雨氵蒙 氵蒙 》里所有演員的旗袍都是她親自設計的。本來劇組只向她訂了20套旗袍,因為瓊瑤看了非常滿意,又追加了50多套。
大家開始稱李霞芳為“旗袍皇后”,慕名而來定製旗袍的人越來越多,瓊瑤、靳羽西等成了她的座上賓。當然,最出彩的就是她為美國前總統夫人希拉蕊競選議員設計的旗袍,旗袍上面有用中國結做成的2000 NY(紐約)及表示勝利的“V”形字樣。
2004年,法國巴黎舉辦“中法文化年”,李霞芳被邀請參加開幕式和閉幕式。她在塞納河邊展示“霞芳旗袍秀”,法國觀眾看得如痴如醉。最讓她感動的是,旗袍秀表演到一半,突然下起了大雨,但觀眾們仍站在雨中一動不動。
她忽然領悟到:旗袍秀使她過去學的十八般武藝統統派上了用場,種種經歷都是為旗袍做鋪墊的。
李霞芳現在最夢寐以求的事,就是在有生之年,帶著她的旗袍皇后藝術團到世界各國走一圈,把中國女性的風采以及以旗袍為首的中華服飾風采,展現在世人面前,讓世界了解中國旗袍,了解中國文化。
“旗袍是中國女人的身份證”
今年10月,李霞芳被邀參加在法國巴黎舉行的中國文化年活動。說起這次杜日麗皇家花園的“旗袍秀”,李霞芳顯得興奮。最讓她感動的是,當旗袍秀演出正在進行時,天突然下雨,但觀眾依舊在台下靜靜地站立著觀看了2小時。李霞芳說,這不但反映了法國公民的素質、修養、藝術氣質,而且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法國公民對中國文化、特別是旗袍的喜歡。“很多美國朋友建議我為美國高層人士設計中國旗袍。”
我發覺,李霞芳是一個有很多想法,且很有激情的人。時時有一種與她年齡不合的激情與躊躇滿志在說話之間流露。
可是又有誰知道,在這些出位之下,她內心的那些深深的痛苦?
但是,我不問。不問,是對別人傷口的一種尊重。
我知道一個人真正的苦難是無法傾訴的,無法言說的。內心的痛苦只有經過內心的沉澱才能真正沉入下去,沉入內心深處,並成為一種人生的遙遠的背景。
對藝術、對美的不懈追求,貫穿李霞芳的一生。
李霞芳剛從戲曲學院評彈班畢業時,正好趕上“文化大革命”。在上海的崇明幹校勞動了3年,好強的她割稻插秧也是整個連隊最快的,年年被評為“五好戰士”。
後來,李霞芳被分配到與藝術全然不搭界的上海市體委工作。面對這份並不喜愛的工作,她很快調整了心態,堅持追求自己痴迷的藝術。
一個偶然的機會,她拜師歌唱家劉明義,開始學習聲樂。為了鍛鍊肺活量和身體素質,她清晨帶著一幫老頭兒老太太打太極拳,上午在游泳池做救護醫生,下午又帶幼稚園娃娃訓練……練聲需要鋼琴,她買不起,只好到各大中國小甚至託兒所借用。學生每天7:15到校,她只得趕在這之前練完,然後趕去上班。
幾年下來,無論颳風下雨,形體鍛鍊和聲樂練習成了她雷打不動的必修課,即使大年三十也從未間斷過。 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作為業餘歌唱演員,李霞芳如願以償地登上了大舞台。
1987年,李霞芳辭去公職,募得5萬元資金,下海搞起中國第一個民辦藝術團——蜂花藝術團。 蜂花藝術團專為孤老、孤兒送戲上門,為癌症俱樂部演出,到臨終病人病床前演唱,到太浦河工地、工棚演出,為殘疾軍人和殘疾人協會義演……她被譽為“文藝界的慈善大使”,被媒體譽為“阿信團長”。
在鮮花和掌聲背後,李霞芳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但她也終於迎來了屬於自己的彩虹——1991年,蜂花藝術團發起並聯合《新民晚報》、上海電視台,在雲峰劇場舉行了全國首場賑災義演。這是史無前例的。
除了藝術,李霞芳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女兒。當別人對李霞芳多年堅持練唱嗤之以鼻時,只有女兒始終站在媽媽一邊。在媽媽眼裡,女兒幾乎是天使的化身;在女兒眼裡,媽媽漂亮、獨立、善良、能幹……她們互相欣賞,彼此依靠。 1992年,女兒張纓從復旦大學新聞系畢業,花樣的年齡,錦繡的前途。但是有一天,張纓的脖子上忽然長了兩顆小癤子。李霞芳帶她到醫院切除,以為很快就會痊癒,切片檢查的結果卻是惡性腫瘤。李霞芳蒙了。接下來的日子,她拋開一切,天天陪著女兒,發瘋一樣到各地遍訪名醫。然而,世上有許多事情不是人所能左右的。8個月後的一天,女兒躺在床上,異常安靜地對她說:“媽媽,你再為我唱一首催眠曲吧。”張纓在媽媽強忍悲痛的歌聲中離開了人世。 失去女兒的痛苦幾乎把李霞芳摧垮了。這是她人生中最灰暗的時刻,她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無法自拔。她整天渾渾噩噩,不知道一個人如何面對以後的日子,甚至想過該不該領養或者再生一個孩子。 然而,更讓人心寒的是,半年後,她的丈夫以“兩個太優秀的人不能組成一個好家庭”為理由提出離婚。一場維持了25年的婚姻就這樣解體了。再也無力承受打擊的李霞芳心臟病發作,住進了醫院。 李霞芳躺在病床上,翻看女兒生前的遺物時,意外地發現了一本瓊瑤小說。這是女兒在生病後買的,其中的故事情節竟然和自己的經歷一模一樣。而書中那位失去女兒的母親堅強地活了下來。這個看似偶然的巧合深深地觸動了她,這或許是女兒刻意留下的吧。那一刻,她想到:只有好好地繼續生活下去,女兒在九泉之下才能安心。 此後,李霞芳常去兒童福利院看望孤兒。有一天,熟知她情況的退管會主任提議她辦一個孤兒院。經歷過失去女兒劇痛的她深深知道愛的真諦,孤兒們需要更多的疼惜和愛憐。1994年8月29日,全國第一家民辦孤兒院——霞芳孤兒院成立了。從此,李霞芳有了2O個沒有血緣關係,但親熱地叫她“媽媽”的孩子。 她收的都是雙殘兒童(智殘和體殘)。最大的11歲,最小的1歲半。她全身心地投入,把孤兒院當成了家。孩子們也把她當成了親媽媽,每次她一走進教室,20多個小傢伙都會爭先恐後地擁上來喊媽媽。每一次,她都會在每個充滿期待的小臉蛋上親一口,一個也不落。 她教孩子們唱歌、跳舞,用藝術訓練來開發孩子們的智慧型,陶冶他們的情操。她每星期會帶一個表現好的孩子回家,幫他洗澡,摟著他睡覺,用這種方式獎勵孩子。孩子們也使李霞芳重新找回了做母親的快樂,使她如獲新生。 孤兒院是非營利性質的,所以,李霞芳只能四處尋找經濟贊助,人們戲稱李霞芳是“武訓辦院”,“以乞討為生”。一次,孤兒院在為孩子檢查身體時,查出一個孩子患有C型肝炎,醫療費需要三四萬元。此時,她意識到,再也不能以拉贊助的方式籌集資金了。她要成立一個慈善基金會,要發動社會上更多的人,來關心、愛護這些不幸的孩子。 為了籌建慈善基金會,李霞芳衝破重重阻力,在當時剛建成的廣電大廈破天荒地連續舉辦了3場“李霞芳慈善演唱會”。20多個孩子和李霞芳同台演出,自然流露的真情深深打動了許多人,一下子就籌到200多萬元善款。 有了經費後,有關部門卻提出要接管孤兒院。本來以為下半輩子可以專心在孤兒院照顧這些孩子的李霞芳,又一次被流放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為希拉蕊定製旗袍
“霞芳旗袍有限公司”、“霞芳霓裳”專賣店,僅僅二三年里,李霞芳把自己的旗袍搞得霞光無限。3次在上海國際文化節上獲得“著名服裝品牌獎”。其中最具色彩的是為美國前總統第一夫人希拉蕊參加競選議員設計的旗袍。
當年,希拉蕊競選美國國會議員時,她的顧問認為在拉華裔選票時,應該穿上中國的國服“旗袍”。於是就根據線索找到李霞芳。李霞芳要了希拉蕊的三圍尺寸,以及希拉蕊喜歡的顏色。當她選中一塊海藍真絲時,營業員特地向她介紹:“這是希拉蕊喜歡的顏色,她來中國的時候就買這種顏色的真絲。”營業員不認識她,也不知道她的用意,卻偏向她介紹了希拉蕊喜歡的顏色。李霞芳說,“也許,這就是天意,就是緣分。”
就是這件旗袍,增強了希拉蕊對華裔的親和力。希拉蕊在獲勝後給李霞芳寫了一封親筆感謝信。“親愛的李女士:謝謝,謝謝!感謝您為我2000年競選勝利而特別製作的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