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李雲南征蠻詩》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排律
- 作者:高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李雲南征蠻詩(並序)
天寶十一載,有詔伐西南夷,右相楊公兼節制之寄⑵,乃奏前雲南太守李宓涉海自交趾擊之⑶。道路險艱,往複數萬里,蓋百王所未通也⑷。十二載四月,至於長安,君子是以知廟堂使能⑸,李公效節。適忝斯人之舊⑹,因賦是詩。
聖人赫斯怒⑺,詔伐西南戎。
肅穆廟堂上,深沉節制雄⑻。
遂令感激士,得建非常功。
料死不料敵,顧恩寧顧終。
鼓行天海外⑼,轉戰蠻夷中。
梯巘近高鳥⑽,穿林經毒蟲。
鬼門無歸客,北戶多南風⑾。
蜂蠆隔萬里⑿,雲雷隨九攻。
長驅大浪破,急擊群山空。
餉道忽已遠,懸軍垂欲窮。
精誠動白日⒀,憤薄連蒼穹。
野食掘田鼠,晡餐兼僰僮⒁。
收兵列亭堠⒂,拓地彌西東。
臨事恥苟免,履危能飭躬⒃。
將星獨照耀,邊色何溟濛。
瀘水夜可涉,交州今始通⒄。
歸來長安道,召見甘泉宮⒅。
廉藺若未死,孫吳知暗同⒆。
相逢論意氣,慷慨謝深衷⒇。
注釋譯文
⑵楊公:即楊國忠。
⑶交趾:古縣名,在今越南河內西北。
⑷百王:歷代帝王。
⑸廟堂:朝廷。
⑹忝:有愧於。
⑺赫斯怒:勃然大怒。
⑻節制:節度使的簡稱,即楊國忠。
⑼天海:洱海,在今雲南大理、洱源兩縣市間。
⑽梯巘:險峻的山。
⑾北戶:房門北向,古代交趾一帶習俗,指南越之地。
⑿蜂躉:代指南蠻軍隊。
⒀動白日:典出《史記·鄒陽列傳》。
⒁晡:申時。僰僮:被掠賣為童僕的僰人。
⒂亭堠:瞭望的崗樓建築。
⒃飭躬:整飭其身,端正其心。
⒄交州:交趾郡。
⒅甘泉宮:在今陝西淳化西北甘泉山。
⒆孫吳:著名軍事家孫武和吳起。
⒇謝:慚愧。深衷:內心,衷情。
創作背景
根據詩前小序可知:公元752年(天寶十一載),楊國忠奏請由李宓出征南詔。此戰異常艱苦,轉戰行程達數萬里之遙。幾經周折,李宓於公元753年(天寶十二載)四月回到長安,向詩人自述其征戰之慘烈,詩人為之感動而作此詩。關於李宓征南詔事,史書多有記載,出入較大。所謂南詔,據《舊唐書》記載:“南詔蠻,本烏蠻之別種也,姓蒙氏……蜀時為諸葛亮所征,皆臣服之……高宗時來朝……武后時來朝。”可見,南詔自三國後,一直臣服於中原勢力,相安無事,直到公元748年(天寶七載),雲南太守張虔陀因“有所徵求,閣羅鳳多不應”時“遣人罵辱之,乃密奏其罪惡”,首先挑起邊境事端,造成連年烽煙。“十二載,劍南節度使楊國忠執國政,乃奏征天下後兵,俾留後,侍御史李宓將十餘萬,輦餉者在外,涉海瘴死者相屬於路,天下始騷然苦之。宓復敗於大和城北,死者十八、九。”至於李宓本人,據《舊唐書·本紀第九》所載“為閣羅鳳所擒”。而《新唐書·本紀第五》則曰“死之”。關於戰後,《資治通鑑》曰:“楊國忠隱其敗,更以捷聞,益發中國兵討之,前後死者幾二十萬人……”具體時間上,史書記載與此詩序文都有出入,或許是李宓自述時,多有閃爍其詞,具體情形有待進一步考證。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征南詔這場戰爭是楊國忠把持朝政,為博名邀功而隨意派遣邊鄙一太守盲目攻擊周邊弱小民族的冒失行為。事先沒有經過仔細調查,事中又不能隨機應變,導致了這場戰爭大敗的滅頂之災。然而這些內幕則不是高適所能深知,或者雖知而不敢言,但詩中所描述的山窮水盡的情形,所歌頌戰士們無所畏懼的氣概,的確盪氣迴腸,足以警戒世人,發人深省。
“聖人赫斯怒,詔伐西南戎。”赫斯怒,勃然大怒。《詩·大雅·皇矣》:“王赫斯怒,愛整其旅。”意為:君王勃然大怒,下詔討伐南詔。意即南詔的背叛引起皇上的震怒,所以出兵。但事實如上文分析,這是楊國忠一手把持的結果。
“肅穆廟堂上,深沉節制雄。”節制,節度使的簡稱,即楊國忠,時任劍南節度使。意為:在嚴肅、宏偉的朝廷之上,冷靜沉著的節度使氣魄雄渾。意即楊國忠把持朝政,下令出兵。
“遂令感激士,得建非常功。”意為:於是讓感激而奮發有為的志士,得以有建立非常功業的機會。這是稱頌有朝廷大員的鼎力支持和完全信任,戰士們都十分感動,勇於出師。詩人並非不了解楊國忠的為人,這樣寫,重在突出戰士們的努力戰鬥。
“料死不料敵,顧恩寧願終?”句意為:此去自量必死而不計較敵兵的眾寡強弱,為顧念皇恩,哪裡還顧得上自己的結局。這是歌頌戰士們忠於王事,置生死於度外,這也暗示著這場戰爭必將導致的災難性後果。
“鼓行天海外,轉戰蠻夷中。”天海,洱海,在今雲南大理、洱源兩縣市間。意為:軍隊在戰鼓聲中,開赴洱海之外,輾轉奮戰於夷蠻之地。意即渡海而深入敵人
“梯嵫近高鳥,穿林經毒蟲。”梯嗽,險峻的山。意為:所攀越的大山,只有善高飛的鳥兒才能飛越,一路上橫穿森林,行經毒蟲出沒之所。作戰於完全陌生的環境裡,這亦是失敗的原因之一。
“鬼門無歸客,北戶多南風。”鬼門,在今廣西北流南;《太平寰宇記》卷一六七:“有兩石相對,其間闊三十步,俗號鬼門關,……晉時趨交趾皆由此關,其南尤多瘴癧,去者罕得生。”北戶,房門北向,古代交趾一帶習俗,指南越之地。意為:自古以來前往鬼門之南,沒有人可以活著回來,南蠻之地,多是刮著南風。即言當地的風俗,給人以陰森恐怖之感。
“蜂蠆隔萬里,雲雷隨九攻。”蜂蠆,代指南蠻軍隊。意為:南蠻軍隊雖遠隔萬里,但我軍還是尋找到他們的主力,並發起多次攻擊。此言戰爭開始,雙方戰陣相接。
“長驅大浪破,急擊群山空。”句意為:水軍破浪前進,陸軍在群山之間的開闊地帶進擊。此言水陸兩軍配合前進,聲勢赫奕。
“餉道忽已遠,懸軍垂欲窮。”意為:運輸糧草的通道日漸遙遠,孤懸的軍隊形勢口見窘迫。孤軍深入的行動在初期的雷震之勢後,由於補給供不上,漸感後勁不足。
“精誠動白日,憤薄連蒼穹。”動白日,典出《史記·鄒陽列傳》:“昔者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句意為:戰士們的精誠殺敵之心感動了上天,出現了白虹橫亘紅日之景;憤懣鬱結直連線著蒼茫的天空。這是詩人想像當時困境之中,戰士們仍努力戰鬥的動人場景。
“野食掘田鼠,晡餐兼焚僮。”晡,申時,下午三點到五點。焚僮,被掠賣為僮僕的焚人。意為:完全斷糧後,戰士們只能掘田鼠為食,甚至發展到食人肉的悲慘境況。這已是到了山窮水盡,完全失敗之時,讀來令人涕泣。
“收兵列亭堠,拓地彌西東。”亭堠,嘹望的崗樓建築。意為:於是只能收拾殘兵建築防禦的崗樓,開拓疆域我們已經竭盡所能。意即戰士們在極端失利時,仍奮勇禦敵拓展國土。這是無可奈何時說的漂亮話,顯然此役以大唐軍隊全軍覆沒而告終,別說“拓地”,從此邊疆都難有安寧了。
“臨事恥苟免,履危能飭躬。”飭躬,整飭其身.端正其心。意為:面臨危難恥於苟且偷生,身陷險境,仍能整飭其身,端正其心。此二句是詩人讚揚李宓與戰士們同生共死的高尚品質。
“將星獨照耀,邊色何溟濛。”將星,《隋書·天文志》:“天將軍十二星,在婁北,主武兵。,中央大星,天之大將也。大將星搖,兵起,大將出。”意為:李宓在將星的庇護下,脫離險境,在一片昏暗、模糊的天色中撤離邊境。此以曲筆寫李宓戰敗逃回,僅以身免。
“瀘水夜可涉,交州今始通。”瀘水,在今雅礱江下游和金沙江會合雅礱江的後一段。《十道記》:“瀘水,出蕃中,……四時多瘴氣,三四月間發,人沖之立死。”交州,交趾郡。意為:瀘水只有在夜裡瘴氣減弱時才可以渡過,交趾郡至今才開了交通。意即李宓此行雖然失敗,仍有探路之功。這無非是羞言失敗之語。
“歸來長安道,召見甘泉宮。”甘泉宮,在今陝西淳化西北甘泉山。意為:回來後人們在長安道上歡迎其歸來,君王在皇宮中召見嘉獎。這無非是詩人和李宓意氣相投而說的話,敗軍之將,本不能說什麼榮譽,能保住性命已是萬幸。
“廉藺若未死,孫吳知暗同。”廉藺,戰國時趙國名將廉頗和名相藺相如。孫吳,著名軍事家孫武和吳起。意在稱頌李宓和楊國忠都有古代名將、賢相之風采。事實上李宓即為敗軍之將,楊國忠也是亂國之相,詩人比喻極為不當,由此可見詩人見識往往有很大缺陷,這也是高適詩文中最大的漏洞,歷來為批評家所抨擊。
“相逢論意氣,慷慨謝深衷。”謝,慚愧。深衷,內心,衷情。意為:我們相逢之時,交談之中頗感意氣相投,李宓的慷慨對敵的故事,令碌碌無為的詩人內心十分慚愧。這兩句點明全詩創作全因李宓一人的敘述而起,詩人又因與之意氣相投,所以詩文中往往多加讚賞。這樣我們便不難理解文中為何在質樸剛健的語言中,往往又傳達出隱晦的意義。
《易經·師赴》中云:“田有禽,利執言,無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屍,貞凶。”意即,用人處措不當,就會出師不利,招致“輿屍”、“貞凶”的後果。李宓征南詔,即是一場多有違犯用兵禁忌的戰爭,其失敗是必然的。這首詩中,詩人目的不在分析這場戰爭的前因後果和成敗得失,而在稱讚戰士們為赴國難,不顧自身安危的慷慨、激昂的感人舉動。但詩人選取這么一個材料,卻只是為了表達如此片面的見解,不免有掛一漏萬之嫌,十分書呆子氣,給人一種本末倒置之感,如此看來,那生動的語言,都不過是空洞的藝術軀殼,這自然是詩人見識為時代和自身經曆局限所致。《舊唐書》中評價高適說:“然言過其術,為大臣所輕。”的確是十分中肯的,學習這首詩時,我們不妨把它視為一品精緻的藝術作品,不必過多強求其社會意義,這樣,或許會更有收益,對高適本人也更公平些。
名家點評
明代詩人陸時雍《唐詩鏡》:微帶古色。
當代重慶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熊篤《天寶文學編年史》:高適盲目歌頌這種不義戰爭和吹捧楊、李之流,其民族偏見和曲意奉承於此可見。與李、杜、劉灣等人的正確態度、批判立場判若霄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