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三

李雪三

李雪三(1910年10月14日—1992年12月22日),男,原名李育林,河南修武人,1955年授予中將軍銜,共和國開國將領。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的7月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學院後勤學院副政治委員。著有《新四軍3師8旅的成長與發展》、《回憶兩淮戰役》等回憶錄,參與組織領導了《我軍後勤政治工作的回顧》和第39軍軍史的編寫工作。

李雪三是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李雪三將軍長期戰鬥在政治工作的領導崗位上,為中國人民的解放,為軍隊的建設,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宏偉大業,奮鬥了六十多個春秋,貢獻了畢生精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雪三
  • 別名:李育林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河南省修武縣周流村
  • 出生日期:1910年10月14日
  • 逝世日期:1992年12月22日
  • 職業:將軍
  • 性別:男
人物經歷,人生歷程,榮譽評價,主要作品,抗美援朝,

人物經歷

1910年10月14日,李雪三出生於河南省修武縣周流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7歲起讀書,15歲考入焦作衛輝中學,半年後又考入洛陽省立第四師範。
李雪三李雪三
1928年,春在鄭州考入西北軍官學校,畢業後在國民黨第26路軍任排長。
1931年,參加寧都起義後加入中國工農紅軍。
1932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5軍團第38師政治部宣傳科科長,參加了贛州、漳州、水口等戰役和中央蘇區第四、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和長征。到達陝北後,參加了直羅鎮和東征、西征戰役。後任紅15年團第73師政治部宣傳科科長。
1936年12月,任紅15軍團政治部統戰部部長。翌年2月被派往陝南抗日第1軍任軍政治委員,後任紅15軍團警衛團政治委員。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15師第344旅警衛營教導員,第687團政治處主任、團政治委員,第344旅獨立團政治委員,冀魯豫支隊第1大隊政治委員,八路軍第2縱隊新編第2旅政治部主任。率部參加了平型關、町店、張店、討伐國民黨頑軍石友三部等戰役戰鬥和開闢豫北、魯西南抗日根據地的鬥爭。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3師第8旅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參加開闢蘇北抗日根據地的鬥爭和鹽阜區反“掃蕩”及合德鎮、陳家港、阜寧、兩淮等戰役戰鬥。抗日戰爭勝利後,率部穿越蘇魯冀熱遼5省赴東北,任東北民主聯軍第3師第8旅政治委員,第2縱隊第4師政治委員、縱隊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戰軍第39軍政治部主任、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率部參加攻打長春、保衛四平、三下江南、東北1947年夏秋冬季攻勢作戰和遼瀋、平津、渡江、衡寶、廣西等戰役。
1950年10月,參加抗美援朝,先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9軍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率部參加第一至第五次戰役。
1952年1月,擔任志願軍歸國代表團總團長,率6個分團170名代表回國向祖國人民匯報,受到祖國人民的熱烈歡迎和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1952年8月起,任志願軍後勤部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曾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國旗勳章。
1955年,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56年回國後,任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顧問。
1977年9月,任人民解放軍後勤學院籌建小組組長,負責籌建後勤學院。
1978年初至1982年任後勤學院副政治委員。
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1992年12月22日,在北京逝世。
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第四、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人生歷程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李雪三同志歷任紅五軍團四十一師政治部技術、三十八師政治部宣傳隊隊長、宣傳幹事、宣傳科長,紅十五軍團七十三師政治部宣傳科長、軍團政治部統戰部長,陝南“抗日第一軍”政治委員等職。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第四、五次反“圍剿”和圍攻贛州、水口、漳州等戰役,參加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陝北後,參加了著名的直羅鎮東征、西征等戰役。在艱難困苦的鬥爭中,立場堅定,不怕犧牲,堅決擁護和宣傳黨的正確路線,為紅軍部隊的思想建設、為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壯大紅軍力量做出了貢獻。
抗日戰爭時期,李雪三同志歷任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四旅警衛營政治委員,六八七團政治處主任,冀魯豫支隊第一大隊政治委員,八路軍第二縱隊新編二旅政治部主任,新四軍三師八旅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等職。參加了著名的平型關大戰和中解村、張店、盯店、“討伐石友三”等戰鬥。在山西中解村阻擊戰中,他率部與日軍激戰,勝利完成任務,受到上級表彰。在開闢蘇北鹽阜地區抗日根據地的戰鬥中,率領全旅官兵經過五十多天的激戰,粉碎了日軍瘋狂的大“掃蕩”,指揮了強攻陳家港合德鎮以及解放阜寧淮安和淮陰等戰鬥。在開闢和堅持冀魯豫根據地和蘇北抗日根據地的鬥爭中,率領部隊衝鋒陷陣,深入開展政治思想工作,發動民眾,擴大抗日武裝,為開闢和擴大抗日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李雪三同志歷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二縱隊四師政治委員、縱隊政治部主任、第三十九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等職。參加了攻克通遼、池南、白城齊齊哈爾戰鬥和建立西滿根據地的鬥爭,參加了四平保衛戰、三下江南和夏、秋、冬季攻勢。其間,他領導部隊開展的立功運動和“憶苦三查”運動,有效地激發了廣大指戰員的階級覺悟和戰鬥意志。在遼瀋戰役中,率部首戰義縣、主攻錦州、會戰遼西、解放瀋陽,充分發揮了政治工作的威力;在平津、渡江、衡寶、廣西等戰役中,領導部隊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證指戰員勝利完成戰鬥任務,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
建國後,李雪三同志歷任第三十九軍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志願軍後勤部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等職。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他率部首批入朝,參加了第一至五次戰役和陣地堅守防禦作戰。在參加雲山戰鬥的指揮中,一舉殲滅美偽軍四千餘名,創造了中國軍隊首戰美軍並取得勝利的記錄。在第三次戰役中,協助軍長制定突破臨津江、攻戰漢城、水原等地的戰鬥,創造了取勝老禿山戰鬥的戰例。他參與組織領導志願軍後勤保障的政治工作,為建立“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建立了功勳,榮獲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自由獨立勳章和一級國旗勳章,表現出了崇高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1952年1月,他作為志願軍歸國代表團團長,率團先後在國內作巡迴報告五千多場,廣泛宣傳志願軍的英雄事跡,多次受到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1956年10月,李雪三同志任總後勤部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領導了軍隊後勤政治工作。1977年12月受命復建後勤學院、並任後勤學院副政治委員。他堅決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中央軍委指示,經常深入總後基層調查研究,總結推廣先進經驗,積極參與和指導後勤學院教學改革,培養後勤現代化指揮和管理人才,為軍隊革命化、正規化、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榮譽評價

1955年,李雪三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李雪三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李雪三將軍長期戰鬥在政治工作的領導崗位上,為中國人民的解放,為軍隊的建設,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宏偉大業,奮鬥了六十多個春秋,貢獻了畢生精力。李雪三將軍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光輝的一生,是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和共產主義事業英勇奮鬥、鞠躬盡瘁的一生。他為革命建立的功勳將永載青史。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和優良作風,將永遠值得我們後人去懷念和學習。

主要作品

《鹽阜區整風大會》(1943年)
《張愛萍將軍作整風報告》(1943年,新四軍三師副師長兼九旅旅長張愛萍在蘇北整風會議上)
《鹽灘之戰》組照(1943年5月,新四軍攻克蘇北陳家港戰鬥紀實:“張愛萍師長指揮戰鬥”、“戰士勇猛衝鋒”、“指戰員對敵發起總攻”、“敵指揮所被打著火”、“敵偽繳械投降”、“軍民搶運食鹽”)
合德鎮戰鬥》組照(1944年於蘇北“突圍之敵被擊斃”、“敵寇繳槍投降”、“打掃戰場”)
《山東人民歡迎新四軍北上》(1945年日本投降後)
《新四軍通過河北霸縣運河大橋向東北挺進》(1945年9月)
《新四軍通過古長城冷口進軍東北》(1945年9月)
東北野戰軍通過巨流河大橋向瀋陽進軍》(1948年9月於遼瀋戰役)
《東北野戰軍二縱隊入關作戰》(1948年11月)
《第四野戰軍經過湘西向廣西進軍》組照(1949年11月)

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李雪三參加抗美援朝,先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9軍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率部參加第一至第五次戰役。
抗美援朝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戰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請求,為粉碎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侵犯,保衛中國安全,派出志願軍於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赴朝進行的正義戰爭。
新中國成立後,美國繼續在軍事上援助蔣介石,同時扶持朝鮮、越南等國的反動勢力,建立針對中國的包圍圈。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國即採取武裝干涉政策。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聲明,宣布出兵朝鮮,並命令美國海軍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同日,聯合國安理會在美、英等國的操縱下通過決議,聯合國會員國要派兵隨從美國軍隊入朝。6月28日,毛澤東發表講話,號召“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同日,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強烈遣責美國侵略朝鮮、台灣及干涉亞洲事務的罪行。號召“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正義和自由的人類,尤其是東方各被壓迫民族和人民,一致奮起,制止美國帝國主義在東方的新侵略。”
1950年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委員會在北京成立,並在14日發出《關於舉行“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周”的通知》。抗美援朝運動開始播及全國,形成第一個高潮。
1950年9月15日,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75000人在朝鮮西海岸的仁川港登入。此後,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損失嚴重,轉入戰略退卻。10月1日,美偽軍越過三八線,隨後侵占平壤,並繼續向中朝邊境的鴨綠江進犯。
從8月27日起,美國飛機多次侵入中國領空進行偵察和轟炸掃射。面對這種形勢,中共中央根據朝鮮黨和政府的請求,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代表中央軍委命令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10月19日,以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開始分別從安東(今丹東)、長甸河口、輯安等渡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參戰。從10月25日至12月24日,志願軍同朝鮮人民軍一起,連續進行了兩次戰役,殲敵5萬餘人,於12月6日收復平壤,並把敵人趕回到三八線附近,初步扭轉了朝鮮的戰局。
1950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簡稱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成立。各行政區、省市先後成立分會或將原有的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合併改組為抗美援朝分會。11月4日,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聯合發表宣言,“誓以全力擁護全國人民的正義要求,擁護全國人民在志願基礎上為著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神聖任務而奮鬥。”4日至11日,全國自然科學聯合會、全國科普協會、社會科學研究會、全國婦聯、全國青聯等人民團體分別發表宣言,擁護中共中央和各民主黨派的聯合宣言,號召廣大民眾積極參加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11月27日,全國政協與各民主黨派舉行聯席會議,於12月1日發出《關於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對慰勞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運動的協定的通知》。12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聯合發出《關於開展新年擁政愛民擁軍優屬運動的指示》。1951年2月16日,全國政協發出電文,號召把抗美援朝運動“進一步地普及和深入到每一農村、每一機關、每一學校、每一工廠、每一商店、每一街道和每一民族聚居的區域。”3月14日,抗美援朝總會發出通告,“努力普及深入抗美援朝的實際工作和宣傳教育工作,務使全國每一處每一人都受到這個愛國教育,都能積極參加這個愛國行動。”此後,抗美援朝運動進入了更加普及和深入發展的階段。
1951年1月14日,抗美援朝總會發出《關於慰勞中國人民志願軍朝鮮人民軍並救濟朝鮮難民的通知》。15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號召全國人民踴躍參加愛國募捐運動。到5月30日,全國人民就捐款1186億餘元,捐獻慰問袋77萬多個,慰問品126萬多件。4月初到5月中旬,由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各界民眾代表組成的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分赴朝鮮各地,慰問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及民眾。
1951年6月1日,抗美援朝總會發出通告,號召全國各界同胞捐獻飛機、大炮。此後中華全國總工會、全國婦聯、青年團中央、全國青年聯合會、中國紅十字會等人民團體紛紛發表宣言、通告,號召各界同胞積極捐獻。到9月25日為止,共捐獻飛機2481架,捐款入庫的達9970億元。
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7日,志願軍發動了第三次戰役,殲敵1.9萬多人。1月25日至4月21日,志願軍又發動第四次戰役,殲敵7.8萬人。4月11日,“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被撤職,由侵朝美軍第八軍軍長李奇微接任。4月22日至6月10日,志願軍又取得第五次戰役的勝利,共殲敵8.2萬餘人。
1951年7月10日,聯合國軍方面和中朝方面在朝鮮開城首次舉行談判。美國在談判桌上進行政治訛詐,要求將軍事分界線劃在中朝軍隊控制的三八線以北地區。以後朝鮮戰場出現了談談打打的複雜局面。8月18日,美軍集中8個師的兵力,發動了“夏季攻勢”,接著又於9月29日發動了秋季攻勢。與此同時,美國空軍實行所謂“絞殺戰”,對中朝人民軍隊後方和後方運輸線實行大規模的日夜輪番狂轟濫炸,企圖切斷中朝人民軍隊前線糧食彈藥的供給,迫使中朝方面接受其談判條件。經過中朝人民軍隊的英勇戰鬥,到10月下旬便粉碎了敵人的攻勢,共殲敵25萬人。
1952年初,美國侵略軍公然違背國際公約,在朝鮮北部和中國東北地區撒布大量帶有鼠疫、霍亂、傷寒和其他傳染病的動物和昆蟲,企圖以所謂的“細菌戰”從根本上削弱中朝軍民的戰鬥力。2月24日,抗美援朝總會主席郭沫若發表聲明,號召全國人民動員起來,堅決聲討並制止美軍撒布細菌罪行。3月8日,周恩來發表聲明,抗議美國政府使用細菌武器和侵犯中國領空。為了戰勝美國的細菌武器,中朝兩國人民緊急動員起來,開展防疫衛生運動,採取種種措施,動員一切可能的人力、物力、藥力撲滅帶菌毒蟲。美國的細菌戰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極大公憤,使美國完全陷於世界人民的聲討、審判的被告地位。4月28日,“細菌將軍”李奇微下台,由美軍上將克拉克接任“聯合國軍總司令”。美國的“細菌戰”遭到失敗。
1952年6月23日,美國侵朝空軍大規模轟炸了中國境內的鴨綠江水電廠。7月11日,美國空軍對北韓和平城市平壤進行轟炸掃射。中國各地掀起了抗議聲討活動,揭露和抗議美國這一暴行。美國企圖阻撓中朝戰俘全部遣返,並對其俘獲的中朝人員施行極其野蠻的摧殘和迫害,引起了中朝人民的極大憤慨。1952年2月至10月,《人民日報》多次發表社論和聲明,揭露和譴責美軍迫害戰俘的罪行。全國人民也積極掀起了抗議活動,要求全部釋放戰俘。
為了挽回敗局和迫使中朝方面接受美國的談判條件,克拉克於1952年10月14日發動了上甘嶺戰役。美軍先後投入6萬多人的兵力,出動3千架飛機和170多輛坦克,動用18個炮兵營,進攻不到3.7平方公里的上甘嶺陣地。在44天的激戰中,美軍向上甘嶺發射了200萬發炮彈和5千枚炸彈,發動了900多次衝鋒。但是,志願軍戰士,守住了陣地。此戰役志願軍殲敵2.7萬人。1953年5月中旬到6月中旬,中國人民志願軍配合停戰談判,先後發動兩次進攻性作戰,殲敵4萬餘人。7月13日,中朝人民軍隊發起金城戰役,殲敵5萬餘人,收復土地178平方公里。
決戰朝鮮中的江雪舟決戰朝鮮中的江雪舟
美國在形勢更加不利的情況下,於1953年7月27日在板門店同中朝代表簽訂了《關於朝鮮軍事停戰的協定》。歷時3年零32天的韓戰結束。中朝軍隊共殲敵百餘萬人,其中美軍39萬人,擊落擊傷敵機12200餘架,擊沉擊傷敵艦艇257艘,擊毀和繳獲敵軍各種作戰物資無數。至此,中國人民抗美援朝運動也勝利結束。
朝鮮停戰後,中國人民志願軍又幫助朝鮮人民為戰後的恢復和建設作了大量的工作。1958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返回祖國。
在西山居1999年製作的電腦遊戲《決戰朝鮮》中,人物“江雪舟”的原型即是李雪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