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集行政村

李集村位於菏澤城西南17.5公里,220國道東南2.5公里,西鄰刁屯河。現有東西街二條,南北街一條。居民90戶,人口450人。全是漢族,李姓占總人口的97%,另有王、彩兩姓。共有耕地面積600畝,農機具50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集村
  • 電話區號:0530
  • 郵政區碼:274000
  • 人口數量:450
  • 車牌代碼:魯R
村莊簡史,經濟狀況,歷史名人,風土人情,飲食方式,婚嫁形式,3.喪葬,傳統節日,春節,清明,中秋節,

村莊簡史

李集村,因無史料記載和傳說,建村時間具體不詳。相傳,清朝順治年間,菏澤城西南15公里處,現馬嶺崗鎮周莊村東頭,畢匠村西頭,有一村莊,名曰孫莊。現有水井一眼,名曰孫井為證。孫氏弟兄四人,因遭官司所以逃難,一人逃於屬東明縣管轄建村。名曰孫樓。一人逃往王浩屯東六里處建村。名曰孫莊。一人逃往民權縣建村,因無聯繫,村名不詳。唯孫氏名遠在李集村姑母家居住,因姑母無後,繼承其家業,其後隨姑父姓李,繁衍至今。現有李氏族譜為證,始祖姓孫,其後為李。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李集村屬菏澤縣王浩屯人民公社管轄,1984年體制改革,仍屬王浩屯鎮管轄,並建立了李集村民委員會。

經濟狀況

村民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改革開放後,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科學種田,小麥和玉米的產量一般都在800斤左右。還有的種植經濟作物,如棉花、花生還有的自家開起了菜園、常言說:“一畝園,十畝田”。由於國家出台一系列的惠農政策,科學技術迅速發展,農業實現了機械化。相對剩餘一部分勞動力,村民為了進一步改善生活條件,提高經濟收入,勞務輸出成為一個主要渠道。村中每年都有一百多人外出打工,經濟效益明顯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大部分村民都置辦了農用三輪車、機車、彩電、洗衣機等家用電器。

歷史名人

李景樂,男,漢族,1928年2月1日出生。1942年參加革命,跟隨張躍漢司令員當通訊員,後被編為第二野戰軍,跟隨劉鄧大軍輾轉魯西南,渡江戰役時任副連長。1965年在海南島4411部隊和4413部隊任團長。1968年調往廣州市石榴崗海軍基地司令部任參謀長。1975年毛澤東選集五卷出版,參加了中央舉辦的全國高幹學習班,華國鋒主席親自接見。

風土人情

飲食方式

這裡的人們習慣一天三頓飯,分早飯、午飯、晚飯。衣食都很簡樸。人民公社時期,國家經濟比較貧窮,科學落後,生產勞動以人力為主,多數靠人拉犁、拉耙、拉車、飯食以地瓜乾為主。穿衣主要靠婦女織布、手工縫製。持國家給的布票購買布匹、衣帽。改革開放後,國民經濟迅速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人們都住上了新瓦房、吃上了白面饃。做飯、炒菜由用燒柴變為煤爐,由煤爐變煤氣灶、電飯鍋。有的直接買由飯店現成的炒菜、饅頭。農民生活水平真可謂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婚嫁形式

清朝末,娶親大多用花轎。民國和建國初期多用“太平車”。結婚時,女方家庭要陪送嫁妝。早年多以桌櫃、衣服、被子之類。多以桌櫃、衣服、機車、電視等家用電器。條件好的還陪送轎車。男方家庭要張貼紅對聯,裝飾新房。把新媳婦接到家後舉行隆重儀式,鳴炮奏樂,拜天地、入洞房。結婚後三天新娘要回門,新郎要到岳父岳母家認門,有的新事新辦,擺酒設宴招待親朋好友以示慶賀。結婚有的照傳統禮儀,有的新事新辦,擺酒設宴。招待親朋,以示慶賀。

3.喪葬

有史記載以來,一直採取土葬方式。把死者放入棺材埋進家族的墳墓,封起土丘,俗稱“墳頭”。家人根據家境採用適當方式祭奠。家庭富有的,擺貢納禮,禮儀隆重。家境貧寒者,程式簡單,入土為安。祭拜方式很多,多以行禮為主,一般為八拜、十二拜、二十四拜。死者以“火化”為主,並禁止大操大辦。

傳統節日

春節、清明、中秋節是傳統的三大節日。

春節

春節習俗與全區大體一致。春節前幾天,人們就忙於準備年貨、菸酒、雞鴨魚肉樣樣備齊,並有包豆餡饅頭的習俗。吃喝用品一般備足10-15天。大人、小孩理髮、剃頭、換上新衣服。春節頭一天張貼紅對聯。除夕夜,喝酒、偷樂,看春節晚會。春節凌晨大多數3-4點起床、放炮。早時串門磕頭。正月初二至正月初九走親戚、串朋友。以示問好。

清明

清明是古代流傳的傳統節日。各家各戶都到老人墳上添土燒紙,表示對先人的懷念和哀思。凡是死者有閨女出嫁的,那天都回娘家給老人燒紙,以表示老人的養育之恩的報答。

中秋節

這一天,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全家老小都會聚在一起,歡度佳節,他們邊吃月餅邊賞月,坐在一起促膝長談,拉拉這半年多來的工作成績和生活上快樂高興的事情。共同度過這個美好的節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