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興,1933年生.湖北武漢人。中國思想文化史專家。先後任講師、副教授、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華興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北武漢
- 出生日期:1933年
- 職業:中國思想文化史專家
- 畢業院校:復旦大學
- 主要成就: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
- 代表作品:《近代思潮縱橫》、《中國近代史》、《人世楷模蔡元培》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出版著作,工具書,論文書評,
人物經歷
研究方向
長期從事中國近代史、思想文化史的教學和研究。
主要貢獻
著有(中國近代思想史》、《近代思潮縱橫》、《中國近代史》、《人世楷模蔡元培》等;主編《民國教育史》、《近代中國百年史辭典》、《中華民國史辭典》等;編有《梁啓超選集》、《中國現代思想史資料簡編》第2和5卷、發表論文《中國近代對外關係史資料選輯》下卷,近代中西文化衝突交融的歷史考察》、《梁啓超與中國近代化》、《民主的追求與理性的反思》、《中國近代國家學說的發展》、《民國教育與中國現代化》等。
出版著作
《中國近代簡史》(復旦大學歷史系編),撰寫第1、2、3、4、5、9、10章及大事年表及全書通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後被譯成日、法、西班牙文版。1986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又出改寫本《中國近代史》
《孔子思想體系》(蔡尚思編),撰寫第2、3、4、9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近代中國八十年》(陳旭麓主編),撰寫第1、2、3、4、30、31、32、33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人世楷模蔡元培》,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版。
《中國近代思想史》,專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9月版。
《五四後三十年》(陳旭麓主編),撰寫第1、2、3、4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版。
《近代思潮縱橫》,專著,香港:中華書局1992年版。
《民國教育史》,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索我理想之中華──中國近代國家觀念的形成與發展》,與張元隆、李海生合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民主與近代中國》,論文集,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8月版。
《白龍山人:王一亭傳》,與陳祖恩合著,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孔子思想體系》(蔡尚思編),撰寫第2、3、4、9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近代中國八十年》(陳旭麓主編),撰寫第1、2、3、4、30、31、32、33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人世楷模蔡元培》,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版。
《中國近代思想史》,專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9月版。
《五四後三十年》(陳旭麓主編),撰寫第1、2、3、4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版。
《近代思潮縱橫》,專著,香港:中華書局1992年版。
《民國教育史》,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索我理想之中華──中國近代國家觀念的形成與發展》,與張元隆、李海生合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民主與近代中國》,論文集,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8月版。
《白龍山人:王一亭傳》,與陳祖恩合著,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工具書
《中國近代對外關係史資料選輯(1919─1949年)》下卷第1、2分冊(復旦大學歷史系中國近代史教研組編),參與選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中國近代史詞典》,與陳旭麓等合作,上海辭書出版社1982年版。
《中國現代思想史資料簡編》第2、5卷(蔡尚思主編),選編,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1983、1986年版。
《梁啓超選集》,與吳嘉勛合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近代中國百年史辭典(1840年─1949年)》,主編,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辭海》,參與撰寫修訂中國近代史部分條目,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版。
《中國人名大辭典》(廖蓋隆等主編),撰寫歷史人物卷部分條目,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年版。
《中華民國史辭典》,與陳旭麓共同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版。
《中國近代史詞典》,與陳旭麓等合作,上海辭書出版社1982年版。
《中國現代思想史資料簡編》第2、5卷(蔡尚思主編),選編,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1983、1986年版。
《梁啓超選集》,與吳嘉勛合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近代中國百年史辭典(1840年─1949年)》,主編,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辭海》,參與撰寫修訂中國近代史部分條目,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版。
《中國人名大辭典》(廖蓋隆等主編),撰寫歷史人物卷部分條目,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年版。
《中華民國史辭典》,與陳旭麓共同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版。
論文書評
《編寫工廠史的幾點體會——歷史系三年級工廠史編寫組部份同學討論》,與劉綿生、潘如昌合作,《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59年第4期。
《論中國工人階級由自在階級到自為階級的轉變》,署名李星,與趙親(趙清)、黃杜(黃美真)合作,《學術月刊》1961年第2期。
《馬克思列寧主義最初在上海工人中的傳播》,《解放日報》1961年6月30日。
《試論五四運動的革命性質》,《學術月刊》1963年第5期。
《論“神聖同盟” 》,署名李星,與維谷合作,《浙江學刊》1964年第1期。
《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文匯報》1964年5月1日。
《關於司馬遷的政治思想》,《學術月刊》1964年第6期。
《劊子手為什麼空喊“和平” ──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美蔣“和平”陰謀的破產》,筆名李星,與許道勛合作,《解放日報》1965年6月6日,同年6月21日《人民日報》轉載。
《高舉反帝旗幟的五卅運動》,署名李星,與劉兵、姚河合作,《新建設》1965年第5期。
《怎樣認識農民戰爭的失敗和勝利——兼與范大聲同志商榷》, 署名李星,與維谷合作,《文匯報》1965年8月26日。
《落後者是要挨打的──中國近代史的一個血的教訓》,《解放日報》1978年3月27日。
《禁菸運動的思想前驅──評新發現的朱嶟、許球奏摺》,與田汝康合作,《復旦學報》第1期試刊,1978年10月。
《學習毛主席有關孔子論述的一些體會》,與蔡尚思合作,《文史哲》1978年第6期。又載山東大學歷史系編《孔子及孔子思想再評價論文集》,長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重評李秀成──兼論歷史人物評價》,《文匯報·學林(1)》1979年1月5日。
《民主·科學·社會主義──紀念五四運動六十周年》,《文匯報》1979年5月3日。
《“五四”時期民主與專制主義的鬥爭》,與朱維錚、姜義華合作,《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3期。
《“五四”時期科學與蒙昧主義的鬥爭》,與朱維錚、姜義華合作,《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3期。
《漫話“人權”》,《青年一代》1979年第3輯。
《上海工人階級“六三”政治大罷工》,《學術月刊》1979年第5期。
《“恐人不言,導之使諫” ──略論唐太宗政治思想》,許道勛合作,《文匯報》1979年7月13日。又載歷史研究編輯部編《唐太宗與貞觀之治論集》,陝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梁啓超與清末民權運動》,與姜義華合作,《復旦學報》1979年第5期。又載劉晴波等選編《中國近代史百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民主科學的旗幟與中國革命的實踐》,與姜義華合作,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 《紀念五四運動六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第1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4月版。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民主主義與無政府主義的複合體──蔡元培政治思想初探》,《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4期。
《魏源的人才論》,《文匯報》1980年10月27日。
《官僚政治與官民關係》,《解放日報》1981年1月21日。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農民民主主義的悲壯史話──紀念太平天國革命130周年》,與劉翬合作,《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1期。
《歷史的選擇:馬克思主義》,《文匯報》1981年8月17日。
《引人入勝的愛國主義教材──讀<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文匯報》1982年7月23日。
《蔡元培傳略》,載晉陽學刊編輯部編 《中國現代社會科學家傳略》第2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版。
《論馬克思學說在中國的早期傳播》,載《上海市歷史學會1982年年會論文選》,1982年12月發行。又載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編《沿著馬克思的理論道路前進──紀念馬克思逝世100周年論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2月版。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推進高校文科科研必須解決的問題》,與朱維錚、姜義華、 湯綱合作,《教育發展研究》1983年第1期。
《簡論洪秀全的思想》,《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2期。
《辛亥革命時期的胡漢民》,載李新、任一民等編 《辛亥革命時期的歷史人物》,中國青年出版社1983年3月版。
《辛亥革命時期的汪精衛》與黃美真合作,載李新、任一民等編 《辛亥革命時期的歷史人物》,中國青年出版社1983年3月版。
《論梁啓超的變與不變》,《南方日報》1983年10月3日。
《從“前清翰林”到民主先鋒》,與張惟中合作,載陳思、司徒偉智主編 《探索者的足跡》,廣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版。
《評孫中山的民權主義思想》,載蔡沿思等著《論清末民國中國社會》,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 又載吳玉章等著 《孫中山研究論文集(1949─1984)》上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版。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與程洪合作,《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1期。
《近代中國的風雲與梁啓超的變幻》,《近代史研究》1984年第2期。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愛國主義與近代中國》,與張國偉合作,《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6期。又載上海市歷史學會《中國近代愛國主義論文集》,1984年6月印。
《一部反映近代中國社會的重要文獻——<飲冰室合集>》,《文史知識》1984年第9期。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近代中西文化衝突交融的歷史考察》,《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1期。又載復旦大學歷史系編《中國傳統文化的再估計:首屆國際中國文化學術討論會1986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年7版。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可貴的嘗試——評介<孫中山社會科學研究>》,《文匯讀書周報》1986年3月8日。
《論孫中山的時代觀》,《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86年第4期。又載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編 《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 1980-1989年論文選》,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1年7月版。 又載中國孫中山研究學會編《孫中山和他的時代:孫中山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上)》,中華書局 1989年版。
《願<學林>更上一層樓》,《文匯報》1987年5月12日。
《上海修志三議》,載《上海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成立大會會刊》,1987年5月25日。
《從向西方學習到選擇馬克思主義——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坎坷歷程及其啟示》,《史林》1987年第4期。
《<中國歷代一百名人傳>評介》,《教育書訊》1988年第2期。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評<劍橋中國晚清史>》,《歷史研究》1988年第2期。又載歷史研究》編輯部編《歷史研究五十年論文選:書評》,2005年5月版。 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租界研究反思》,《社會科學報》第116期,1988年8月18日。
《消腫後的隱憂——史學如何走出低谷》,《史學理論》1988年第4期。
《災難:新的“讀書無用論”》,《書林》1988年第9期。
《背著歷史因襲的重擔——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政治體制改革探源》,與人合作,《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研究》內刊第6期,1988年12月。
《西學東漸和近代中國自然觀的演進》,《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89年第1期。又載中華近代文化史叢書編委會編《中國近代文化問題》,中華書局1989年2月版。
《回歸傳統的反芻》,《文匯報》1989年4月4日。
《論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的民主思潮》,《解放日報》1989年4月12日。
《民主的追求與理性的反思——五四時期中國知識分子民主思想研究》,載《五四:中國文化的轉機》,知識出版社1989年9月版。又載夏禹龍主編《中國文化發展的轉機》,北京:知識出版社1989年版。 又載《歷史的反響》,香港三聯書店1990年5月版。又載劉青峰編 《歷史的反響》,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0年版。 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維新志士的心態與變革的文化鏈》,與張元隆合作,《社會科學》1989年第10期。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中國近代史體系散論》,《歷史教學》1990年第2期。
《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中國的四十年》,《社會科學動態》1990年第6期。又載《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歷史學》1990年第8期 。又載上海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編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實踐》,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上海分社1991年6月版。
《鴉片戰爭與民族覺醒》,《探索與爭鳴》1990年第4期。
《孫中山對中國現代化的構想》,《史林》1990年第4期。
《探尋結合部和公允點》,《社會科學報》1991年3月7日。
《圖文並茂,一部生動形象的歷史教材——評介<中國古代史參考圖錄>》,《書友》1991年第4期。
《梁啓超與中國近代化》,《歷史研究》1991年第3期。又載《新華文摘》1991年第8期。又載復旦大學歷史系編《切問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版。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論毛澤東的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思想》, 與王泠一合作,《歷史的新起點——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70周年文集》,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年6月版。又載《史林》1991年第3期。又載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理論處編《黨史黨建論文集: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周年學術討論專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辛亥前後教育思潮的變遷》,與張元隆合作,《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1年第4期。又載中華書局編輯部編《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紀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下)》,中華書局1994年版。
《論孫中山的文化取向》,《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5期。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孫中山與中西文化》,《解放日報》1991年10月9日。又載《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近代史》1991年第12期。
《“海禁”與開放》,《社會科學報》1991年10月24日。
《方興未艾,任重道遠——中國社會史研究筆談》,《歷史研究》1993年第2期。
《近代中國國情透視·序二》,潘君祥、沈祖煒主編《近代中國國情透視》,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近代中國人的文化心態及其演變》,《同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2期。
《遷移·涵化·共生——美國華僑華人文化變遷考察》,與吳前進合作,《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3年第4期。
《上海: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樞紐》,《上海研究論叢》第9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3年8月版。
《加強宋慶齡研究的幾點建議》,宋慶齡基金會辦公室編《紀念宋慶齡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引以為戒——讀<甲申三百年祭>》,《社會科學報》1994年5月19日。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儒家人文精神與孫中山的政治哲學》,《改革與理論》1994年第3期。又載《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史》1994年第5期。
《中國近代國家學說的發展》,《中華文史論叢》第53輯,1994年6月。
《論鐘天緯——中國近代化和富強之路的探索者》,《史林》1994年第3期。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中國早期現代化中的傳播媒介·序二》,載閭小波著《中國早期現代化中的傳播媒介》,上海三聯書店1995年2月版。
《順乎天理,合乎人心——訪台歸來談統一》,《文匯報》1995年3月4日。
《民國學制的演進與啟迪》,與陳祖懷合作,《現代與傳統》第6、7輯,1995年3月、6月。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孫中山民生主義思想剖析》,《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5年第2期。又載《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近代史》1995年第11期。 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均富大同——民生主義的目標和理想》,台北《中央日報》1995年5月4日。
《中華民族歷史命運的偉大轉折》,《探索與爭鳴》1995年第7期。
《孫中山的教育思想》,與張元隆合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又載《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教育學》1995年第3期 。
《抗日戰爭:歷史的豐碑》,《解放日報》1995年8月2日。又載《民主與近代中國》。
《學界泰斗蔡元培》,載康捷等主編《學海行舟人物》,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
《從傳播歐洲思想到回歸傳統文化—— <甲寅>時期章士釗思想研究》,《史林》1996年第1期。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科教興國:神聖的歷史召喚》,《公共行政與人力資源》1996年第3期。
《留學教育與近代中國》,與陳祖懷合作,《史林》1996年第3期。
《論孫中山對中國近代化的目標設定》,《學術月刊》1996年第11期。又載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上海炎黃文化研究會編《孫中山與現代文明》,蘇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梁啓超與近代中國的社會轉型》,載湖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所主編《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愛國志士的豐碑——讀俞兆鵬的<謝疊山大傳>》,《社會科學報》1997年2月20日。
《論民國教育史的分期》,《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
《正氣:中國的脊樑》,《文匯報》1997年5月26日。《科技文萃》1997年第8期 。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孫中山對中國現代化的貢獻與局限》,《探索與爭鳴》1997年第5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近代史》1997年第9期。
《民國教育與中國現代化》,《江海學刊》1997年第3期。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盧溝橋事變:歷史的轉折點》,與楊宏雨合作,《史林》1997年第3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現代史》1997年第10期。
《社會轉型與道德重構》,《中國文化與世界》第5輯,1997年。
《論嚴復的國家學說》,《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8年第1期。又載 《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近代史》 1998年第9期 。又載福建省嚴復學術研究會、福州市嚴復研究會編《嚴復與中國近代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關於民國教育及教育現代化的對話》,《公共行政與人力資源》1998年第2期。
《戊戌維新與國家觀念的轉型》,《史林》1998年第2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近代史》1998年第9期。
《“古為今用”然否論——與李新同志商榷》,《百年潮》1998年第3期。
《戊戌維新與中國教育近代化》,《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8年第3期。 《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近代史》1998年第11期。又載王曉秋主編《戊戌維新與近代中國的改革:戊戌維新一百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
《戊戌百年祭先賢》,《史學月刊》1998年第4期。
《美國華僑華人文化變遷論·序言》,載吳前進著《美國華僑華人文化變遷論》,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戊戌變法的現代意義》,日本愛知大學《中國21》第5卷,1998年10月。
《梁啓超》,載馮林主編《重新認識百年中國:近代史熱點問題研究與爭鳴(下)》,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
《史家訪談:李華興教授訪談錄》,張元隆採訪,《歷史教學問題》1999年第4期。
《永垂青史昭後世——紀念五四運動八十周年》,《大江南北》1999年第5期。
《1957年:良機與逆轉》,《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5期。又載 《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現代史》2000年第2期。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又載黃頌傑主編《光華文存:<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復刊30周年論文精選(史學卷)》2008年5月版。又載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史苑英華: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論文精選》,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年7月版。
《論孫中山教育為立國之本的理念》,《廣東社會科學》2001年第1期。
《理論創新四題》,《江蘇社會科學》2001年第1期。
《道德·大同·世界和平——簡論孫中山的和平思想》,《社會科學》2001年第6期。又載【日】高橋強、林家有主編《理想·道德·大同:孫中山與世界和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方平撰<清末上海公共領域的整合與市民階級的興起>點評》,丁日初主編《近代中國》第12輯,2002年12月。
《蔡鍔將軍:立志救民,與時俱進》,《近代中國》第13輯,2003年8月。
《清史體例芻議》,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體裁體例工作小組編 《清史編纂體裁體例討論集》上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版。
《“學術是學者的生命” ——簡述蔡尚思教授的治學精神》,《史林》2004年第6期。
《中國近代國家觀念轉型的思考》,與張元隆合作,《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年第1期。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孫中山與中國近代國家觀念的發展》,與張元隆合作,《廣東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又載江中孝、王傑主編《跨世紀的解讀與審視:孫中山研究論文選輯(1996-2006)》,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以史為鑑的啟示——讀曹天忠》,《歷史教學》2005年第5期。
《容閎:中國近代化的卓越先驅》,《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復旦大學百年校慶特輯)》2005年第5期。又載珠海容閎與留美幼童研究會主編《容閎與科教興國:紀念容閎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一百五十周年論文集》,珠海出版社2006年10月版。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情系<學術月刊>》,《學術月刊》2007年第2期。
《終身難忘的教誨——緬懷恩師蔡尚思教授》,載周桂發、施宣圓、傅德華主編《永不畢業的世紀學人蔡尚思》,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版。
《論中國工人階級由自在階級到自為階級的轉變》,署名李星,與趙親(趙清)、黃杜(黃美真)合作,《學術月刊》1961年第2期。
《馬克思列寧主義最初在上海工人中的傳播》,《解放日報》1961年6月30日。
《試論五四運動的革命性質》,《學術月刊》1963年第5期。
《論“神聖同盟” 》,署名李星,與維谷合作,《浙江學刊》1964年第1期。
《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文匯報》1964年5月1日。
《關於司馬遷的政治思想》,《學術月刊》1964年第6期。
《劊子手為什麼空喊“和平” ──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美蔣“和平”陰謀的破產》,筆名李星,與許道勛合作,《解放日報》1965年6月6日,同年6月21日《人民日報》轉載。
《高舉反帝旗幟的五卅運動》,署名李星,與劉兵、姚河合作,《新建設》1965年第5期。
《怎樣認識農民戰爭的失敗和勝利——兼與范大聲同志商榷》, 署名李星,與維谷合作,《文匯報》1965年8月26日。
《落後者是要挨打的──中國近代史的一個血的教訓》,《解放日報》1978年3月27日。
《禁菸運動的思想前驅──評新發現的朱嶟、許球奏摺》,與田汝康合作,《復旦學報》第1期試刊,1978年10月。
《學習毛主席有關孔子論述的一些體會》,與蔡尚思合作,《文史哲》1978年第6期。又載山東大學歷史系編《孔子及孔子思想再評價論文集》,長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重評李秀成──兼論歷史人物評價》,《文匯報·學林(1)》1979年1月5日。
《民主·科學·社會主義──紀念五四運動六十周年》,《文匯報》1979年5月3日。
《“五四”時期民主與專制主義的鬥爭》,與朱維錚、姜義華合作,《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3期。
《“五四”時期科學與蒙昧主義的鬥爭》,與朱維錚、姜義華合作,《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3期。
《漫話“人權”》,《青年一代》1979年第3輯。
《上海工人階級“六三”政治大罷工》,《學術月刊》1979年第5期。
《“恐人不言,導之使諫” ──略論唐太宗政治思想》,許道勛合作,《文匯報》1979年7月13日。又載歷史研究編輯部編《唐太宗與貞觀之治論集》,陝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梁啓超與清末民權運動》,與姜義華合作,《復旦學報》1979年第5期。又載劉晴波等選編《中國近代史百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民主科學的旗幟與中國革命的實踐》,與姜義華合作,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 《紀念五四運動六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第1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4月版。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民主主義與無政府主義的複合體──蔡元培政治思想初探》,《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4期。
《魏源的人才論》,《文匯報》1980年10月27日。
《官僚政治與官民關係》,《解放日報》1981年1月21日。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農民民主主義的悲壯史話──紀念太平天國革命130周年》,與劉翬合作,《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1期。
《歷史的選擇:馬克思主義》,《文匯報》1981年8月17日。
《引人入勝的愛國主義教材──讀<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文匯報》1982年7月23日。
《蔡元培傳略》,載晉陽學刊編輯部編 《中國現代社會科學家傳略》第2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版。
《論馬克思學說在中國的早期傳播》,載《上海市歷史學會1982年年會論文選》,1982年12月發行。又載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編《沿著馬克思的理論道路前進──紀念馬克思逝世100周年論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2月版。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推進高校文科科研必須解決的問題》,與朱維錚、姜義華、 湯綱合作,《教育發展研究》1983年第1期。
《簡論洪秀全的思想》,《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2期。
《辛亥革命時期的胡漢民》,載李新、任一民等編 《辛亥革命時期的歷史人物》,中國青年出版社1983年3月版。
《辛亥革命時期的汪精衛》與黃美真合作,載李新、任一民等編 《辛亥革命時期的歷史人物》,中國青年出版社1983年3月版。
《論梁啓超的變與不變》,《南方日報》1983年10月3日。
《從“前清翰林”到民主先鋒》,與張惟中合作,載陳思、司徒偉智主編 《探索者的足跡》,廣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版。
《評孫中山的民權主義思想》,載蔡沿思等著《論清末民國中國社會》,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 又載吳玉章等著 《孫中山研究論文集(1949─1984)》上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版。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與程洪合作,《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1期。
《近代中國的風雲與梁啓超的變幻》,《近代史研究》1984年第2期。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愛國主義與近代中國》,與張國偉合作,《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6期。又載上海市歷史學會《中國近代愛國主義論文集》,1984年6月印。
《一部反映近代中國社會的重要文獻——<飲冰室合集>》,《文史知識》1984年第9期。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近代中西文化衝突交融的歷史考察》,《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1期。又載復旦大學歷史系編《中國傳統文化的再估計:首屆國際中國文化學術討論會1986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年7版。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可貴的嘗試——評介<孫中山社會科學研究>》,《文匯讀書周報》1986年3月8日。
《論孫中山的時代觀》,《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86年第4期。又載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編 《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 1980-1989年論文選》,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1年7月版。 又載中國孫中山研究學會編《孫中山和他的時代:孫中山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上)》,中華書局 1989年版。
《願<學林>更上一層樓》,《文匯報》1987年5月12日。
《上海修志三議》,載《上海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成立大會會刊》,1987年5月25日。
《從向西方學習到選擇馬克思主義——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坎坷歷程及其啟示》,《史林》1987年第4期。
《<中國歷代一百名人傳>評介》,《教育書訊》1988年第2期。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評<劍橋中國晚清史>》,《歷史研究》1988年第2期。又載歷史研究》編輯部編《歷史研究五十年論文選:書評》,2005年5月版。 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租界研究反思》,《社會科學報》第116期,1988年8月18日。
《消腫後的隱憂——史學如何走出低谷》,《史學理論》1988年第4期。
《災難:新的“讀書無用論”》,《書林》1988年第9期。
《背著歷史因襲的重擔——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政治體制改革探源》,與人合作,《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研究》內刊第6期,1988年12月。
《西學東漸和近代中國自然觀的演進》,《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89年第1期。又載中華近代文化史叢書編委會編《中國近代文化問題》,中華書局1989年2月版。
《回歸傳統的反芻》,《文匯報》1989年4月4日。
《論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的民主思潮》,《解放日報》1989年4月12日。
《民主的追求與理性的反思——五四時期中國知識分子民主思想研究》,載《五四:中國文化的轉機》,知識出版社1989年9月版。又載夏禹龍主編《中國文化發展的轉機》,北京:知識出版社1989年版。 又載《歷史的反響》,香港三聯書店1990年5月版。又載劉青峰編 《歷史的反響》,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0年版。 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維新志士的心態與變革的文化鏈》,與張元隆合作,《社會科學》1989年第10期。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中國近代史體系散論》,《歷史教學》1990年第2期。
《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中國的四十年》,《社會科學動態》1990年第6期。又載《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歷史學》1990年第8期 。又載上海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編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實踐》,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上海分社1991年6月版。
《鴉片戰爭與民族覺醒》,《探索與爭鳴》1990年第4期。
《孫中山對中國現代化的構想》,《史林》1990年第4期。
《探尋結合部和公允點》,《社會科學報》1991年3月7日。
《圖文並茂,一部生動形象的歷史教材——評介<中國古代史參考圖錄>》,《書友》1991年第4期。
《梁啓超與中國近代化》,《歷史研究》1991年第3期。又載《新華文摘》1991年第8期。又載復旦大學歷史系編《切問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版。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論毛澤東的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思想》, 與王泠一合作,《歷史的新起點——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70周年文集》,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年6月版。又載《史林》1991年第3期。又載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理論處編《黨史黨建論文集: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周年學術討論專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辛亥前後教育思潮的變遷》,與張元隆合作,《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1年第4期。又載中華書局編輯部編《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紀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下)》,中華書局1994年版。
《論孫中山的文化取向》,《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5期。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孫中山與中西文化》,《解放日報》1991年10月9日。又載《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近代史》1991年第12期。
《“海禁”與開放》,《社會科學報》1991年10月24日。
《方興未艾,任重道遠——中國社會史研究筆談》,《歷史研究》1993年第2期。
《近代中國國情透視·序二》,潘君祥、沈祖煒主編《近代中國國情透視》,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近代中國人的文化心態及其演變》,《同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2期。
《遷移·涵化·共生——美國華僑華人文化變遷考察》,與吳前進合作,《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3年第4期。
《上海: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樞紐》,《上海研究論叢》第9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3年8月版。
《加強宋慶齡研究的幾點建議》,宋慶齡基金會辦公室編《紀念宋慶齡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引以為戒——讀<甲申三百年祭>》,《社會科學報》1994年5月19日。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儒家人文精神與孫中山的政治哲學》,《改革與理論》1994年第3期。又載《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史》1994年第5期。
《中國近代國家學說的發展》,《中華文史論叢》第53輯,1994年6月。
《論鐘天緯——中國近代化和富強之路的探索者》,《史林》1994年第3期。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中國早期現代化中的傳播媒介·序二》,載閭小波著《中國早期現代化中的傳播媒介》,上海三聯書店1995年2月版。
《順乎天理,合乎人心——訪台歸來談統一》,《文匯報》1995年3月4日。
《民國學制的演進與啟迪》,與陳祖懷合作,《現代與傳統》第6、7輯,1995年3月、6月。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孫中山民生主義思想剖析》,《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5年第2期。又載《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近代史》1995年第11期。 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均富大同——民生主義的目標和理想》,台北《中央日報》1995年5月4日。
《中華民族歷史命運的偉大轉折》,《探索與爭鳴》1995年第7期。
《孫中山的教育思想》,與張元隆合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又載《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教育學》1995年第3期 。
《抗日戰爭:歷史的豐碑》,《解放日報》1995年8月2日。又載《民主與近代中國》。
《學界泰斗蔡元培》,載康捷等主編《學海行舟人物》,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
《從傳播歐洲思想到回歸傳統文化—— <甲寅>時期章士釗思想研究》,《史林》1996年第1期。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科教興國:神聖的歷史召喚》,《公共行政與人力資源》1996年第3期。
《留學教育與近代中國》,與陳祖懷合作,《史林》1996年第3期。
《論孫中山對中國近代化的目標設定》,《學術月刊》1996年第11期。又載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上海炎黃文化研究會編《孫中山與現代文明》,蘇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梁啓超與近代中國的社會轉型》,載湖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所主編《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愛國志士的豐碑——讀俞兆鵬的<謝疊山大傳>》,《社會科學報》1997年2月20日。
《論民國教育史的分期》,《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
《正氣:中國的脊樑》,《文匯報》1997年5月26日。《科技文萃》1997年第8期 。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孫中山對中國現代化的貢獻與局限》,《探索與爭鳴》1997年第5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近代史》1997年第9期。
《民國教育與中國現代化》,《江海學刊》1997年第3期。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盧溝橋事變:歷史的轉折點》,與楊宏雨合作,《史林》1997年第3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現代史》1997年第10期。
《社會轉型與道德重構》,《中國文化與世界》第5輯,1997年。
《論嚴復的國家學說》,《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8年第1期。又載 《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近代史》 1998年第9期 。又載福建省嚴復學術研究會、福州市嚴復研究會編《嚴復與中國近代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關於民國教育及教育現代化的對話》,《公共行政與人力資源》1998年第2期。
《戊戌維新與國家觀念的轉型》,《史林》1998年第2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近代史》1998年第9期。
《“古為今用”然否論——與李新同志商榷》,《百年潮》1998年第3期。
《戊戌維新與中國教育近代化》,《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8年第3期。 《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近代史》1998年第11期。又載王曉秋主編《戊戌維新與近代中國的改革:戊戌維新一百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
《戊戌百年祭先賢》,《史學月刊》1998年第4期。
《美國華僑華人文化變遷論·序言》,載吳前進著《美國華僑華人文化變遷論》,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戊戌變法的現代意義》,日本愛知大學《中國21》第5卷,1998年10月。
《梁啓超》,載馮林主編《重新認識百年中國:近代史熱點問題研究與爭鳴(下)》,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
《史家訪談:李華興教授訪談錄》,張元隆採訪,《歷史教學問題》1999年第4期。
《永垂青史昭後世——紀念五四運動八十周年》,《大江南北》1999年第5期。
《1957年:良機與逆轉》,《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5期。又載 《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現代史》2000年第2期。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又載黃頌傑主編《光華文存:<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復刊30周年論文精選(史學卷)》2008年5月版。又載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史苑英華: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論文精選》,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年7月版。
《論孫中山教育為立國之本的理念》,《廣東社會科學》2001年第1期。
《理論創新四題》,《江蘇社會科學》2001年第1期。
《道德·大同·世界和平——簡論孫中山的和平思想》,《社會科學》2001年第6期。又載【日】高橋強、林家有主編《理想·道德·大同:孫中山與世界和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方平撰<清末上海公共領域的整合與市民階級的興起>點評》,丁日初主編《近代中國》第12輯,2002年12月。
《蔡鍔將軍:立志救民,與時俱進》,《近代中國》第13輯,2003年8月。
《清史體例芻議》,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體裁體例工作小組編 《清史編纂體裁體例討論集》上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版。
《“學術是學者的生命” ——簡述蔡尚思教授的治學精神》,《史林》2004年第6期。
《中國近代國家觀念轉型的思考》,與張元隆合作,《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年第1期。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孫中山與中國近代國家觀念的發展》,與張元隆合作,《廣東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又載江中孝、王傑主編《跨世紀的解讀與審視:孫中山研究論文選輯(1996-2006)》,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以史為鑑的啟示——讀曹天忠》,《歷史教學》2005年第5期。
《容閎:中國近代化的卓越先驅》,《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復旦大學百年校慶特輯)》2005年第5期。又載珠海容閎與留美幼童研究會主編《容閎與科教興國:紀念容閎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一百五十周年論文集》,珠海出版社2006年10月版。又載李華興著《民主與近代中國》。
《情系<學術月刊>》,《學術月刊》2007年第2期。
《終身難忘的教誨——緬懷恩師蔡尚思教授》,載周桂發、施宣圓、傅德華主編《永不畢業的世紀學人蔡尚思》,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