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李花贈張十一署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七言古詩
- 作者:韓愈
-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李花贈張十一署⑴
江陵城西二月尾⑵,花不見桃惟見李。
風揉雨練雪羞比⑶,波濤翻空杳無涘⑷。
君知此處花何似?
白花倒燭天夜明⑸,群雞驚鳴官吏起⑹。
金烏海底初飛來⑺,朱輝散射青霞開⑻。
迷魂亂眼看不得⑼,照耀萬樹繁如堆⑽。
念昔少年著游燕⑾,對花豈省曾辭杯⑿。
自從流落憂感集⒀,欲去未到先思回⒁。
只今四十已如此⒂,後日更老誰論哉。
力攜一尊獨就醉⒃,不忍虛擲委黃埃⒄。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張十一署:即張署,時韓愈與張署同在江陵府任參軍。十一,行第。
⑵江陵:今湖北江陵縣。二月尾:二月末。
⑶風揉雨練:言李花經春天的風雨搓洗出來。雪羞比:言李花潔白,使白雪羞於與之相比。
⑷波濤翻空:李花繁密,似波濤在空中翻動。杳無涘(sì):無邊無際。
⑸倒燭:倒照,言李花的白光從下往上照,使夜空明亮。
⑹群雞驚鳴:群雞見天空發白,誤以為天亮,爭相打鳴,此誇張之辭。官吏起:官吏聞雞鳴,便起床前往官衙,此誇張之辭。
⑺金烏:太陽,古神話說日有三足烏。
⑻朱輝:紅霞,紅光。青霞:青雲。
⑼迷魂亂眼:陽光下的李花,光彩撩人,使人神魂恍惚。
⑽繁如堆:形容李花之茂盛。
⑾著:著意,貪戀。游燕:游賞宴飲。燕,通“宴”。
⑿辭杯:推辭酒杯。
⒀流落:遠流他鄉,窮愁潦倒。此指遠貶陽山。
⒁“欲去”句:要去看花時,未到就已先想著回家了。意即再無賞花的興趣。
⒂只今:如今。
⒃力:盡力。尊:酒器。獨就醉:獨自喝醉。
⒄虛擲:虛度光陰。委黃埃:零落到黃土裡。
白話譯文
在江陵城西郊在二月底,白色的李花到處開遍,幾乎看不出紅色的桃花。
在春風的撫摸與春雨的洗鍊下,李花的潔白連雪也難與相比,花林象波濤在空中翻滾一樣杏無邊際。
您知道這裡的花到底象什麼呢?
白色的花兒反照著天空,把夜色中的天空也照亮了,以致於群雞也驚覺而啼鳴,官吏都起床了。
那承載著金鳥的太陽從海底升起,紅光照射,青霞披開。
李花在陽光的照射下繁密成堆,令人魂迷眼花,不敢直視。
我想起少年時候,喜愛游賞宴樂,對著美麗的花兒哪裡肯推辭美酒。
自從流離貶逐以來,百憂交集,即使去賞花,人還沒到賞花之處就已經盤算著回來了。
現在我才四十歲就已經是這樣了,以後年紀更大又不知將與誰說起。
還是讓我獨自喝得酩酊大醉,我實在不忍心將美麗的光陰拋棄而讓鮮艷的李花零落在黃土中。
創作背景
這首詩於元和元年(806年)二月作於江陵。一個夜晚,韓愈約同是在南方量移的貶官張署去江陵城西賞李,張署因病未去,韓愈獨往。游概及興懷寄張署,故有這一詩題。張署為韓愈在京言官同僚,同貶南荒,又同遇大赦量移江陵為參軍閒職,思想感情一致,故有此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詩可分前後二段。前十一句為前段,極寫李林繁花之盛,景象之奇。韓愈大概早就領略過李花明黑夜的奇景,夜遊李林不為無因。所游似一處果園,有桃李等果樹林,然而夜間因紅色反光微弱,潔白之色反光強烈,故“花不見桃惟見李”。接著大筆“等閒平地起波瀾”極力揮灑,李林之神光被描摹得氣勢非凡,壓倒一切。鑿空亂道得理直氣壯,涵蓋時空遠近動靜虛實大小,硬語盤空。“風揉雨練雪羞比,波濤翻空杳無渙”說風雨壓李花不倒,其潔白超過白雪,李林耀眼白濤騰空蓋地無邊無際。“君知此處花何似?”句後有刪節,故無下句。“白花倒燭天夜明”至“照耀萬樹繁如堆”六句,並未回答“花何似”問題,而是接前“波濤翻空”寫李林繁花的氣勢。李花照耀壓倒一切,如同天已破曉,群雞驚鳴,官吏們紛紛起床。太陽升起,霞光萬道,使人眼亂魂迷,這裡沒有說這是陽光還是李花的神光,把所有的樹林都照耀得明亮奇異如玉山堆垛。
李花夜明誠屬奇景,然而韓愈盡其詩筆誇飾描寫,真實目的顯然已非在寫李花,而是另有感興寄託。韓愈素來對李花另眼相看,其詩集中另有《李花二首》,其中第二首也寫到月李交輝“明月暫入都交加”的奇景,發揮卻在詩後半寫到了“玉皇家”的席上,皇家酒宴韓未肯一顧,因為李花的神韻盤踞肝腸,“清寒瑩骨肝膽醒,一生思慮無由加”。謎底揭開,“君知此處花何似?”寫李花即是寫自己,自己的靈魂和人生操守就正像“清寒”兩句詩所描寫的那樣。韓愈對照亮黑夜的李花屢動深情原因就在這裡。
描摹歌頌夜李,對自己是一種寄託和勉勵,更是磨難時期的有力鞭策。詩末八句的後段所寫感興就較直白,要向蔑視黑夜大放異彩的李花汲取精神力量,永葆清醒瑩徹的肝膽。
這首詩寫得奇麗精妙,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秘。詩歌前段著力描摹李花的情狀,刻畫從黑夜到清晨之間李花的物色變化,寫得絢麗多姿,令人魂迷眼亂;後段借花致慨,百感交集。全詩情寓物中,物因情見,堪稱詠物佳作。
名家點評
清·馬位《秋窗隨筆》:鄭谷“月黑見梨花”,佳句也,不及退之“白花倒燭天夜明”為雄渾,讀之氣象自別。義山《李花》詩:“自明無月夜”,與退之未易軒輊。
清·施山《望雲詩話》:昌黎《李花》云:“白花倒燭天夜明,群雞驚鳴官吏起。”趙雲松襲之,作《山茶》詩云:“熊熊日午先絳天,嚇得鄰家來救火。”同一過火,而趙詩獷悍矣。
清·李黼平《讀杜韓筆記》: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古人即物流連,藉以發其情之不容已,未嘗拘拘於是物也。退之“江陵城西二月尾”一篇,起數韻狀李花之白,可謂工為形似之言,而詩之佳處不在此。後段云:“念昔少年著游燕……不忍虛擲委黃埃。”百折千回,傳出不忍虛擲之意,而前之“迷魂亂眼看不得”者,亦不能不攜尊而就矣。此劉彥和所謂以情造文,非以文造情者也。
民國·蔣抱玄《評註韓昌黎詩集》:此詩妙在借花寫人,始終卻不明提,極匣劍帷燈之致。
民國·汪佑南《山涇草堂詩話》:見李花繁盛,彌感身世之易衰。公與署同謫江陵,同悲流落,李花如此盛開,而不賞花飲酒,辜負春光,豈不可惜?惜李花,實自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