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翹然

李翹然(1783~1843),字秀峰,壯族,廣西清靈山縣中寧練那馬村(今邕寧縣那樓鄉羅馬村)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翹然
  • 國籍:中國
  • 民族:壯族
  • 出生日期:1783
  • 逝世日期:1843
人物經歷,他的傳說,皇賜橋,

人物經歷

曾為縣學武生,後補授千總,欽授武騎尉。翹然平生性剛直,勤儉起家,富至數十萬。他為人慷慨樂施,扶貧恤困,在所不惜。對公益事業亦甚熱心,他曾出資興建橋樑3座,名為“皇賜橋”、“清廉橋”、“獅子橋”。其中以皇賜橋(今新江橋)較為雄偉,橋身以石條建成,有五拱。橋長55米,高15米,寬4米。此橋建於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 ,次年八月二十日建成,用去銅錢數萬枚。橋建成後,深得當時靈山縣屬上、中、下寧一帶(今那樓、新江、百濟三鄉)民眾的讚譽。遂銘刻金石,留芳後世。其中一碑為商界捐資敬立,碑首題額“三寧第一”,為靈山縣知縣仇效忠所題。碑文曰:“樂修橋樑,不惜萬金,兩年告竣。形如虹月,影應天星,橋安五拱,膺加五福之祥,義合三才,必益三元之兆,造橋修路,濟人利物,陰德同天,名刻金石,永世不朽。”橋面兩旁原設石欄桿,久已毀壞不存,今改用水泥桿代之。

他的傳說

有一年,邕江發大水,到處是白茫茫一片。一天,邕寧孟蓮渡口來了9個行色匆匆,頭戴草帽的人。他們叫了一艘小船擺渡過了對岸。下船時,其中一個說到:“老闆真對不起,因為洪災我們生意虧本了,現已身無分文,就留下一頂草帽作為船費吧!”說著他摘下頭上的草帽留下。老實的船夫看到他們可憐的樣子,也不忍心再問他們要過渡錢。
後來,他們九人一邊走一邊沿途乞討,可是大災當前,沿途百姓自保尚難,哪還拿得出東西來施捨他人,更何況他們是一行九人。路上,一位好心的阿婆告訴他們:“你們再往前走幾塘(每塘10里)路到一個村里去找李翹然吧,他是我們這一帶最大方的人,你們到他那裡準能有吃有住!”於是,這九人按照阿婆指點的方向找到了李翹然家,果不出所料,李翹然熱情地招待了他們一行九人。吃飽喝足之後,閒聊之中大家談到了洪災,李翹然隨口說道:“你們回家鄉欽州本來可以走新江,現在得繞過那樓來就遠一些了。我很想幫新江的父老鄉親們修建幾座橋,方便新江、百濟和欽州一帶的老百姓到邕州城,無奈大災當前,財力受制……”9個客人都豎起大拇指贊他是個好人,帶頭的說:“李善人如此好施、懂得為百姓著想,肯定有好報的。”談話間李翹然見他們九人不斷地打呵欠,便說:“各位一路辛勞,就在大廳歇一宿吧。”帶頭的似乎有些難為情地說:“還是麻煩你收拾一下你的房間吧,恐怕我們今晚在大廳睡,明天不能按時起床,有傷大雅!”李翹然一聽,二話不說,扭頭吩咐家人把自己房間整理好,安排九位客人歇下,自己卻搬到大廳去睡了。
第二天早上,日上三竿,李翹然還未見客人們起床,心裡小聲嘀咕:“他們看來是真的太累了,就讓他們多睡一個時辰,等煮好飯菜再叫他們起來也不遲。”又過了一個時辰,飯菜已經煮好了,還是沒有動靜。李翹然過去敲門也不見有回應,就輕輕推開房門,所看到的景象一下子讓他驚呆了:9個人已經不見了影,只見房間整整齊齊的排著九口大缸,其中一口沒蓋子,缸口閃著陣陣白光。他走近一看,裡面是滿滿的銀子,揭開其他大缸的蓋子,也都是滿滿的銀子!愣了半晌,李翹然才突然醒悟過來,原來幾個客人都是仙人,為了幫他建橋已經變成了九缸銀子,其中那個沒有蓋子的缸就是沒了帽子的帶頭人變的。
洪水退後,李翹然就用這些銀子採購建橋的石料,並請來各地的能工巧匠在新江河邊一起建橋。在建橋中,樂善好施的李翹然繼續得到仙人的幫助:建橋的隊伍中每天都有一百個人幹活,但到吃飯的時候,不管怎么數,都只數出九十九個人。直到現在,當地的老百姓還這樣說:“李善人”建五拱橋的時候多虧有仙人相助,要不然怎么能把上噸重的石條搬上去,又砌得那么堅固!

皇賜橋

新江石拱橋古名皇賜橋,於清道光十七年(1837)五月動工興建,道光十八年八月竣工。此橋為前清補授千總、欽授武騎尉李翹然斥資所建。橋設五拱,全長55米,高15米,寬4米;橋身全用規格料石砌成,堅固耐用。古橋自清道光年間建成至今,歷經了一個半世紀的風雨滄桑,主要結構完好無損,是南寧經蒲廟通往新江、百濟至欽州新棠公路的主要橋樑之一。現在新建公路已經改道,不過這座橋仍然可以使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