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正,1929年5月生,江西萍鄉上栗人,,中共黨員,長平鄉人民教育獎勵基金會名譽理事長、創始人之一。
1949年6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部隊擔任宣傳員、政治文化教員。1953年7月復員後在萍鄉鎮、張家坊、湘東、麻山等地擔任中心校校長,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回故里長平鄉,先後任中心校校長、中學校長、教育組長。1991年,他發起創辦了長平人民教育獎勵促進會,20多年來(截止2013年),促進會發放52萬元獎勵資助金,資助2335人次,現擁有會員2000餘人。
他個人多次讓掉了調資的機會,把自己有限的工資捐獻到教育獎勵促進會或用於資助貧困學生。當人們問及他自己生活節儉,幫助他人卻一擲千金時,他常說的一句話是:“節儉自己,幫助他人度過難關,成就事業,改變人生,我自己再苦點值得。”李維正先後獲評萍鄉市第一屆十件新人新事、萍鄉市“最美鄉村共產黨員”、“市優秀黨員”等榮譽稱號。
2019年9月20日,李維正被評選為2019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奉獻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維正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西萍鄉
- 出生日期:1929年5月
- 職業:教師
- 主要成就:長平鄉人民教育獎勵基金會名譽理事長、創始人之一
主要事跡,堅守信念,守望下代,創辦基金會,勤儉助人,人物評價,
主要事跡
李維正退伍後,紮根山區教學30多年,用一份微薄的工資和一顆博大的愛心,資助了一個個貧困學生上學讀書。他離休不離職,牽頭創辦了“長平人民教育獎勵基金會”,28年來不要一分錢報酬、不報一次餐飲發票、不圖任何回報,舉行獎勵資助大會27次,發放獎助金349萬元,獎勵資助困難教師、貧困學生4897人次,並帶動了4200多人加入助學隊伍,匯集起愛心力量,使當地無一人因貧失學。他對助學“一擲千金”,但對自己卻異常“摳門”,他的工資大多捐了出去,節儉成為他的習慣。
堅守信念
李維正,出生於1929年5月,1949年6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部隊擔任宣傳員、政治文化教員。1953年7月復員後在萍鄉鎮、張家坊、湘東、麻山等地擔任中心校校長,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回故里長平鄉,先後任中心校校長、中學校長、教育組長。長期以來,李維正堅定信念,牢固樹立為民服務宗旨,自始至終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在長平只要人們提起李維正的名字,大家都會用很簡樸的語言稱他是一個“少有的好人”,他對黨忠誠不渝,對工作認真負責,對同志和藹熱情,對社會樂善助人。
江西日報、江西電視台記者曾多次採訪他都被他拒絕,他說,我沒有什麼貢獻和建樹,只是按照黨員標準和做人的良知做了一些應該做的事,不值得張揚。2010年江西電視台記者採訪遭到他謝絕後只得選在他吃晚飯乘其不備時有過簡單的採訪,並先後兩次拍攝照片在江西省電視台紅旗飄飄欄目播放。李維正在日常生活中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把方便讓給別人,把困難留給自己,想他人所想,幫他人所難。人們不會忘記他在領導崗位時,曾經一次又一次的把教師按比例調資機會謙讓給那些單職工教師。他說,我們夫婦都有個工作,雖然有三個子女,但比起你們來,我還過得去。
由於一次又一次謙讓,他在五十年代是教師工資的高薪族,後來卻落伍成低薪族,以致在2008年他這個1985年省政府頒發的離休證書載明的行政十九級都只有1300餘元工資。直到2011年,有的同志對他的工資有疑惑,要他去有關組織部門查對,但他說“我的生活過得下去,又是80歲的人了,還去查什麼,”後來在一些同志向組織部反映之後,組織部門落實了離休證上載明的工資待遇。1985年,他年方56歲,組織上號召老同志退下來,找他談話時, 他二話沒說,沒有提出半點要求,服從組織安排提前離休,過早的離休使他喪失了多次的調資機會,直到現在,他仍是無怨無悔。
李維正勤奮的工作,高尚的道德,贏得了組織認同和民眾的讚譽,他珍藏著自1984年以來尚不完整的30餘本獎狀和榮譽證書,這是他一生工作和思想道德的見證,1985年首評為萍鄉市先進個人,1998年評為萍鄉市第一屆十件新人新事之一。
守望下代
李維正在教育戰線從事行政領導工作,常見到農村貧困孩子因缺錢讀不起書,偷偷輟學就心痛。1967年,在文化革命的浩劫中,他這個“小走資派”難逃厄運,摘去了領導帽子,被遣到了山區最邊遠的獅嶺國小任教。貧窮的山區,有的孩子交不起學費,他自己掏錢給全班三分之一學生代交學費,一年下來,自己的工資所剩無幾。後被遣在千方國小教書,有個孩子三年沒有繳一分錢學費,他了解情況以後自己掏腰包給他補上;在長平中學任校長的時候,有些孩子冬天赤腳,他為學生買鞋子防寒避冷,有些邊遠山區的孩子因家庭經濟困難,有的因家庭距校遠一時經濟接濟不上,他買飯菜票送到學生手中。
1984年,李維正得知他的學生考上大學,當讀到大三的時候經濟發生困難,生活維艱,他立即寄去1000餘元,並鼓勵他堅持下去,這位學子學業有成後參加了工作當上了領導幹部,後辭官下海,創辦企業成為了企業家,他效仿李維正的品行和作為,先後拿出了五萬餘元資助十餘名貧困學子,並為社會公益事業捐款幾十萬元。五歲就失去父母成為孤兒的明星村瞿剛寄居姑父家,生活雖有著落,但讀書費用緊張,他邀集同仁,自國小起開始對他資助,當該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上栗中學後,他又為他尋求到時任副市長黃煥萍的援助,黃市長一次性拿出2400元資助金交給李維正分學年付給該生生活費用,李維正親自到學校了解該生學習情況,支付生活費,瞿剛不負眾望考入北京理工大學,李維正和李怡章同志又四處奔波,邀集愛心人士為他籌集了14000餘元上學費用。黃煥萍副市長全家為他購置了全新的學習和生活用品,四年後瞿剛學成在南昌電廠工作,他拿到第一個月的工資就托人給基金會捐款500元,成為愛心樂園的接力者。
大塘村曾思瑤和弟弟曾金祿的父親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死亡,母親燒成重傷,生活不能自理,姐弟倆跟著70多歲的體弱多病的爺爺奶奶過日子,生活極端貧困。李維正得知時已正在資助5個孩子,想到這一家庭,如果得不到社會關愛,這一對孩子就很難讀好書,這個家庭將是社會的包袱,於是他找到孩子的爺爺說:“孩子們讀書費用困難,我就給兩名孩子每人每年200元讀書生活費吧。”自此以後,李維正每年給他家送去400—800元,連續八年從未間斷。這對姐弟都以優異的成績就讀於上栗中學。
同村李文淵同學,父親患有嚴重精神病,母親尿毒症(已故),李維正已連續三年每年資助他200—400元。2011年5月,省電視台記者來採訪,李維正助學的事跡深深打動了記者,來訪的兩位記者當即表示為李維正資助的曾氏姐弟捐資四年約80000的讀書費用。2011年平基村在上栗讀高三的彭華奇家庭經濟困難,其父親在墟場上碰到了李維正夫婦,說他的孩子成績蠻好,在班上排在前幾名,家裡經濟困難,實在難以讀下去,打算輟學。李維正握著老彭的手說:“不能輟學,讀書可改變人生,要想法子讀下去。”當即與在場的老伴商量,每一年拿1000元支持他讀下去。一周以後,李維正和他的妻子給老彭送去1000元。李維正資助學生確實不少(據他自己不準確的說法是60—80名),這也是他的隱私,個人從不外露。
在閒聊中,當人們問及他到底資助了多少學生時,他總是很謙虛地說:“資助過我不會去惦記,沒有必要記有多少人,”此是他的真話,他常說我資助別人,幫助別人,從來都不計較,更不圖對個人的回報,只希望他能成為社會有用的人就行。如今,他資助的少年有的還在書海里奮力拚搏,就是為了不辜負他的辛勤付出和殷殷教導。有的已經學業有成並受他的影響走上了這條愛心奉獻之路。
創辦基金會
1985年李維正離休後,農村農民經濟和生活水平是有提高,但還很不寬裕,當看到一些缺錢讀書而輟學的學生時,他痛心疾首,他就想,要是有個資助農村貧困學生讀書的部門該多好啊,1991年3月,李維正、李怡章等幾位老教師組織發起創辦長平人民教育獎勵基金會,以捐款作為基金,用基金利息或衍生收入獎教獎學助學,促進農村教育發展,推動社會精神文明建設。
從此,李維正與同仁走上一條只講奉獻、沒有俸祿,唯有付出,不求回報的獎教獎學助學的愛心奉獻之路,白天,他邀集同仁們徒步走村串戶,徵詢宗旨,廣納良言,募集捐款,晚上起草章程,傳書海內外。至今基金會的檔案中還保存著100餘封他寫給海內外愛心人士信件的底稿。
一石激起千層浪,他的這一義舉,得到了社會的強烈反響和海內外愛心人士的讚揚,遠在深圳的離休幹部,享受國家特殊貢獻津貼的地級幹部李日余,寫來了11封信,並郵寄捐款六萬餘元。台胞龍宜群先生率先捐款2萬元,並積極聯絡台胞捐款。長平籍在外人士紛紛來信讚譽並捐款,這便成就了星星之火,可燃燎原之勢的當今江西省上栗縣長平人民教育獎勵基金會。
長平人民教育獎勵基金會共舉行了22次獎勵資助大會,發放113800元獎勵資助金,獎勵資助2997人次(2013年)。基金會發展到資產總值400餘萬元,建有辦公樓房、店鋪。年固定收入30萬餘元,現擁有會員2600餘人。
李維正個人為基金會捐款11000餘元,他的愛人、兒女都為基金會捐款,全家累計捐款一萬五千元,2012年他的愛人王培芬捐款1000元並說:“只要我在,我每年都要捐款500元。”長平人民教育獎勵基金會(促進會)2013年8月經江西省民政廳批准升格為“江西省上栗縣長平人民教育獎勵基金會。
”創辦之初,沒有工作人員,李維正一個又一個邀集;沒有辦公地點,他帶上舊提包方便袋藉助教育組一張辦公桌;沒有錢,自己掏錢買車票並向同仁們提出了三不,不要一分錢報酬,不報一分錢餐館發票和菸酒發票,不圖個人回報。他與同仁率先到農村登門上戶募集捐款,5元、10元集腋成裘。在頂烈日冒寒風下鄉捐款路上他有過欣喜,有一次他到獅嶺村一個農戶家宣傳捐款,久病臥床的龍中含老人在房中的病床上聽到了宣傳,當即把他們叫入房中說:“你們辦的這個事很好,我沒有錢,也要捐5塊表示心意”,這使他感到欣慰,堅定了走下去的信心。他也有過屈辱,個別不了解的,只要一開口就說你們又打歪主意吧。有一戶女主人捐款5元,男主人回來後還逼著女主人把錢討回去。他沒有氣餒,還自責對同仁說這是我們宣傳不夠。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一年他們就募集捐款5萬元,當年就敲鑼打鼓為44名優秀學生教師發放獎助金。
1991年3月創立獎勵基金會至1978年,李維正先後擔任籌備組組長、籌委會主任、理事長,在這期間,他沒有報過除車票以外的任何費用和領取分文報酬,1998年下半年,李維正同志年老體弱,辭去了理事長職務,擔任名譽理事長,但他不該初衷,仍是四處奔波,發展良策他魂牽夢繞、朝思暮想,募集捐款他穿梭城鄉、率先垂範、全家捐款。一些特殊困難的學生他還利用自己原來校長的身份,除基金會資助外,還尋求結對幫扶。他創辦的教育獎勵基金會如今已走過了22個年華,李維正從一縷青絲奔波到如今的白髮蒼蒼,從60歲的花甲之年拼搏到如今的84歲高齡。
如今雖然體弱多病,但他奔波的足跡從未停止,令人難以忘懷的是他2008年10月,基金會召開理事會,他自告奮勇負責萍鄉城區的理事通知,由於身體勞累過度,他暈倒在萍鄉街上,送完通知,人卻進了醫院。24個春去秋來,他始終如一,眷戀著這一無悔的“義工”職責。
勤儉助人
1953年7月,李維正復員回家一直擔任中國小領導,在他工作生活中,他從未有過以權謀私違法違紀行為,他一直廉潔自律,從不顧及個人利益,他的三個孩子都是從教從醫的普通員工,兩個媳婦都沒有工作,要說他從教30餘年,桃李遍布,不少曾是他的學生有的擔任了縣級領導幹部,他的一些同事有的還是高級幹部,要將兒女兒媳安排一個工作或安置一個好一些的崗位只是舉手之勞,可他從未萌發這樣的念頭。
如今,他的三個孩子都擁有了自己的工作,他倆仍然和年高92歲的哥哥住在大塘村李家屋場一棟舊式磚瓦結構老屋。三個老人年高共259歲,他的哥哥是一個烈士遺孤,終身未婚,早已是耳聾目昏行動不便,2012年患病,李維正夫婦為照顧他的生活,放棄了隨兒女們進城生活,留守陋室精心照料,為他忙碌三餐,洗澡擦身,端屎端尿,為不增加國家負擔,他沒有將他送到敬老院供養。走進他的家,滿目是“舊貨爛貨”,餐桌是祖輩留下的百餘年老式方桌,臥室里是五十年代花板床,最具時髦的也就是一張70年代兒子結婚留下來的用紅磚墊腳的高低床,一把菜刀用了36年,最值錢的算是一部兒子換下來的21寸彩電和一台在他八十歲大壽避開親友“外逃生日”,一些學生見他生活寒酸,撬門而入為他裝的空調(裝後三年,僅用二次)。
不了解他的人走到他家一看,誰都會說,這是一戶無可非議的“低保戶”。這個85年就是行政19級的離休幹部,工資漲了,他卻是春冬兩季 一天兩餐粗茶飯,布衣舊衫常相伴。2012年他因病在兒子家,回家時,兒子陪伴他洗澡,只見他內衣破舊不堪,不禁對他說:“你們真不會過日子,老人內衣要好,貼身才保暖,你們卻破衣貼身,老人要少吃多餐,你們卻吃兩餐”兒子對父親的憐憫道破了李維正只顧別人不顧自己的高尚道德。
2007年他們村里修路資金缺乏,他到處奔波籌得了五萬多元。他的牙齒脫落了多年,有領導建議他去配備假牙,可李維正走過了幾家牙科醫院,說是要花七八千元,李維正頭搖得像似撥浪鼓說:“我這個歲數了就是可以報也沒有這個必要了。”由於年齡增大,近兩年他病情復發,需要住院治療,可他從來都不住大醫院,每次住院都是去價格便宜的縣醫院和安源區醫院,人們勸到,你可以全部報銷,住大醫院條件好,可他卻說:“住縣醫院花錢少,能為國家節約一分錢也好。”當人們問及他自己這樣節儉生活,幫助他人卻一擲千金時,他常說的一句話是:“節儉自己,幫助他人度過難關,成就事業,改變人生,我自己苦點值得。”
人物評價
兒孫均已長大的他本應安享晚年,但他和老伴堅粗茶淡飯,布衣舊衫,連家人勸他換副假牙都不捨得。對自己“摳門”,幫助別人卻一擲千金:他向促進會捐款11000餘元,個人資助貧困學生20000餘元。某村民家姐弟倆,父親去世,母親傷殘,他二話不說資助對方每年生活費400元。一位高三學生成績優異,因家庭困難,眼看輟學。他從牙縫裡省下1000元,資助其高中畢業。……李維正資助的學生不勝枚舉,無私的愛心正如山歌所唱“一滴露水一蔸草,一片葉子一份蔭”,滋潤溫暖了山區孩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