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空谷

李空谷

李空谷(1907年5月21日—1971年4月5日)生於掖縣(今萊州市)朱橋村,讀完私塾後,又先後就讀於教會辦的掖城華美中學和黃縣崇實中學。畢業後,曾在長島和家鄉擔任過國小、中學教員。1938年3月,掖縣創建了膠東遊擊隊第三支隊和抗日民主政府。他投筆從戎,參加了三支隊,後來擔任牙山兵工廠廠長,曾被日軍懸賞通緝。1940年,他返回掖縣,與抗日民主政府實業科長孫會生一起研製軍火。當時,抗日戰爭正處於艱苦階段,八路軍戰士每人只有一二粒子彈,自造的紅藥手榴彈一不小心就會碰響,曾傷過不少人。

基本介紹

  • 本名:李空谷
  • 出生地:掖縣(今萊州市)朱橋村
  • 出生時間:1907年5月21日
  • 去世時間:1971年4月5日
研製炸彈,解放後,

研製炸彈

李空谷,1907年5月21日生於掖縣(今萊州市)朱橋村。李空谷生性不怕困難,不會就學習鑽研。他花重金從王賈村一張姓家中買來日本人編寫的十二本《工業大全》漢譯本,邊學邊乾,爭分奪秒地研製新型手榴彈。經過反覆研究和試驗,首先研製出爆炸力強的黑藥手榴彈。接著解決彈皮成批生產的問題。以往的翻砂法需廠房、設備和細砂,根本不適應嚴酷的戰爭環境。他經過反覆琢磨試驗,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關,很快因陋就簡地創造出模壓彈皮法。有三四個模子作業,一晚上可生產五六百個手榴彈皮。而且在山間、田野都能隨時作業,不留痕跡。一個沒有廠房的兵工廠就這樣辦起來了,所生產的手榴彈在戰場上發揮了強大威力,受到指戰員們一致讚揚。膠東行署組織各地派人到掖縣學習製造手榴彈的新技術。這項技術推廣後,各地生產的手榴彈基本上滿足了膠東抗日鬥爭的需求。他根據戰爭需要,又用厚紙筒抹上驢皮臭膠當彈皮,裝上棉花、汽油或酒精,安上引爆柄,製成燃燒彈;用洋硝兌上梧桐鋸末製成煙幕彈,效果都很理想。但是,在惡劣的戰爭環境中進行這些試驗很困難,也很危險。他常說:“我這個人性情怪,善對物不善對人。我要搞自然科學,把人類還沒有套用的東西,變為有用。”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極其困難的條件下,他還研製出硫酸鎂、蠟紙、藥棉、粉筆等緊缺用品。他研製的擔架車,後來還在北京國家軍事博物館展出。

解放後

1949年1月,掖縣興華工廠建立,他擔任研究室主任。他很快攻關研製出取代“洋火”的國產火柴。
1952年春,他被調到萊陽隆茂鐵工廠(今萊陽動力機廠)任副廠長兼副總工程師,指導全廠技術工作。先後創辦起理化實驗室、工程技術辦公室,並主持建起“一九五”柴油機生產線。在全國同行業中,該廠的產品成本最低、上交利潤最高。
1965年,他代表全廠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的全國先進廠家經驗交流會,並在會上介紹了經驗。
1971年4月5日,李空谷病逝於萊陽,年僅64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