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憶舊遊詩草書卷》,紙本,草書。縱37厘米,橫392.5厘米,北宋黃庭堅書法作品,約書於1104年(北宋崇寧三年)。日本京都藤井齋成舍有鄰館藏。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作品介紹,書法特點,草書釋文,書法評價,書家簡介,藝術成就,
基本信息
作品介紹
書法特點
此卷將懷素瘦韌疾速的用筆,變得瘦硬而起伏多變,並將《懷素自敘》上下騰挪開合的行氣章法,變得更為緊湊綿密,讓布白空間呈現更多,左右搖曳的疏密對比,構成滿紙雲煙,飛花亂墜的意象。此卷多用“一筆書”,許多整行皆不換筆,卷舒多姿,把李白詩中慣有的豪邁機變空靈欲仙的意境作了傾情演繹。蘇東坡講“不踐古人”,與黃庭堅所謂“方近古人”的宗旨是一致的,即非形似古人,而是對古人藝術的精神會合。黃庭堅得見《自敘》後所作草書一變,並非是蘇舜欽等人亦步亦趨的描摹懷素,而是“自成一家”的自家面目。
草書釋文
憶昔洛陽董糟丘,為余天津橋南造酒樓。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海內賢豪青雲客,就中與君心莫逆。 回山轉海不作難,傾情倒意無所惜。我向淮南攀桂枝,君留洛北愁夢思。不忍別,還相隨。相隨迢迢訪仙城,三十六曲水回縈。一溪初入千花明,萬壑度盡松風聲。銀鞍金絡到平地,漢東太守來相迎。紫陽之真人,邀我吹玉笙。餐霞樓上動仙樂,嘈然宛似鸞鳳鳴。袖長管催欲輕舉,漢中太守醉起舞。手持錦袍覆我身,我醉橫眠枕其股。當筵歌吹凌九霄,星離雨散不終朝,分飛楚關山水遙。余既還山尋故巢,君亦歸家渡渭橋。君家嚴君勇貔虎,作尹并州遏戎虜。五月相呼凌太行,摧輪不道羊腸苦。行來北京歲月深,感君貴義輕黃金。瓊杯綺食青玉案,使我醉飽無歸心。時時出向城西曲,晉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簫鼓鳴,微波龍鱗莎草綠。興來攜妓恣經過,其若楊花似雪何。紅妝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寫翠娥。翠娥嬋娟初月輝,美人更唱舞羅衣。清風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繞行雲飛。此時行樂難再遇,西遊因獻長楊賦。北闕青雲不可期,東山白首還歸去。渭橋南頭一遇君,酇台之北又離群。問余別恨知多少,落花春暮爭紛紛。心亦不可盡,情亦不可極。呼兒長跪緘此辭,寄君千萬遙相憶。(《李白·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
書法評價
草聖
正如沈周在詩卷的題跋中所說:“山谷書法,晚年大得藏真(懷素)三昧,此筆力恍惚,出神入鬼,謂之‘草聖’宜焉!”此時黃庭堅的草書藝術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祝允明評論此帖說:“此卷馳驟藏真,殆有奪胎之妙。”並稱其為“平生神品”。
書家簡介
藝術成就
黃庭堅既出於蘇門,自與蘇東坡同氣連聲,共同倡導“尚意”書風的觀念。他極力標舉“學養”、“胸襟”、“不俗”和“有韻”,“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為書法進一步走向文人生活的空間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的楷行根源東坡,又融鑄《瘞鶴銘》,形成獨特的輻射式結構和振動筆法;而主要精力則在狂草,結構富於強烈的開合變化,用筆強調起倒擒縱的靈活運用,又有意識地引進小草的點法,豐富其筆劃,章法穿插錯落、節奏鮮明,在狂草的形式上貢獻了許多新的創造,形成獨特的個人面目。《李白憶舊遊詩卷》(現存五十二行三百四十餘字。原帖已流入日本)十分集中地體現了他在狂草上的形式開拓。
黃庭堅在晚年回憶自己草書的經歷云:“予學草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長史、僧懷素、高閒墨跡,乃窺筆法之妙。” 又云:“元符三年二月己酉夜,沐浴罷,連飲數杯,為成都李致堯作行草。耳熱眼花,忽然龍蛇入筆!學書四十年,今夕所謂鰲山悟道書也!” (《山谷題跋》卷七)他從名家周越入手,又追摹蘇舜欽,五十六歲左右在四川眉山石揚休家見到《懷素自敘》墨跡,“頓悟筆法,下筆飛動”,草書大進。他的草書代表作均產生於這一時期,如《諸上座草書卷》、《劉禹錫竹枝詞草書卷》、《李白憶舊遊詩草書卷》等,尤以《憶舊遊卷》為代表。
將黃庭堅草書與懷素草作比較,可以得出兩個重要的創作與審美結論。其一,與懷素的相同處,均致力於把草書從實用書寫中擺脫出來,成為純藝術的表現。是對書法創作觀念的重大拓展與轉變。其二,與懷素的不同處,懷素追求非理性的激情表現,他則追求理性的“風韻”抒發。他與蘇東坡有一個共識,即“匆匆不及草”,非實用的草書書寫,是要在並不匆忙時候所完成的一種理性的創作活功。
他說:“元符三年七月二十三日,余將至青衣,吾宗子舟求余作草。撥忙作此,殊不工。古人云:匆匆不暇草。端不虛語。時涪翁年五十六矣。”( 黃庭堅《山谷題跋》卷八《書自草李潮八分歌后》)。可見,山谷非為求詩作書,乃是“求余作草”,“作草”是對實用書寫的明確超越。
作為創作理性追求的另一特徵,即是“左規右矩”之論。他說:“楷法如快馬入陣,草法欲左規右矩,此古人妙處也。”這是一反常人之見,對“草法”提出了“左規右矩”比“楷法”更為嚴格的法則要求。他主張“鋒藏筆中,意在筆前” 。黃庭堅草書沒有懷素那種“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的激情氣勢,而追求用“變化無端”的“用筆之法”所表達的“風韻”之美。他主張學草書當學小草,而認為“大草殊非古”,是一種“俗氣”。他還批評這種“俗氣”說:“數十年來,士大夫作字,尚華藻而筆不實,以風牆陣馬為痛快,以插花舞女為姿媚,殊不知古人用筆也。” ( 《山谷題跋》卷七《書十棕心扇因自評之》)他甚至認為:“欲學草書,須精真書,知下筆向背,則識草書法,草書不難工矣。” 縱觀黃庭堅草書,雖結字、章法開合很大,但用筆大多遲緩,以小草法作狂草,戮力於草字造型的視覺形式感,故被米芾調侃“黃庭堅描字” 。黃庭堅草書是盛唐草書之後的又一個里程碑,但已失去張旭、懷素極富激情和浪漫氣質的盛唐氣象了,這與他作為重理趣的宋詩代表人物的審美趣味是異曲同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