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留瑜,森林調查技術專家,中國國家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技術體系的創建者之一。提出在國家森林資源清查中,採用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技術體系。並組織開展遙感技術的試驗研究與套用,為中國森林調查技術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留瑜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河北省獻縣王會頭村
- 出生日期:1929年6月2
- 職業:森林調查技術專家
- 畢業院校:河北農學院,北京林學院
- 主要成就:國家森林資源連續清查體系創建者
- 代表作品:英漢—漢英林業資源科技辭彙
個人簡介,個人經歷,主要成就,主要論著,林業貢獻,簡述,事件,參考資料,
個人簡介
李留瑜,1929年6月2日生於河北省獻縣王會頭村。
森林調查技術專家,中國國家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技術體系的創建者之一。
首先倡導在森林調查生產中套用抽樣技術,提出把中國的森林調查分為三類:一類為國家森林資源清查;二類為林業局(縣、場)的規劃設計森林調查;三類為作業設計森林調查。
還提出在國家森林資源清查中,採用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技術體系。並組織開展遙感技術的試驗研究與套用,為中國森林調查技術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1954 年畢業於北京林學院(北京林業大學)林業專業,同年5月分配到原林業部調查設計局森林航空攝影測量調查大隊森林航空調查分隊,任森林航空調查員。在蘇聯專家的培訓下,通過一年多時間的學習和工作,掌握了很多在學校未曾學過的新知識和新技能。套用航空攝影技術和森林航空調查方法,他和隊友們一起,先後飛遍了大、小興安嶺、長白山、秦嶺、大巴山、神農架和西南主要林區,首次完成了這些原始林區的森林調查工作,為完成全國森林資源匯總,作出了貢獻。由於他在森林航空調查這項嶄新的技術工作中勤於學習、認真工作、善於總結,所以成為中國第一代較全面掌握森林航空調查技術的專家。
個人經歷
1929年6月2日 出生於河北省獻縣王會頭村。
1950-1952年 在河北農學院森林系學習。
1952-1954年 在北京林學院學習。
1954-1959年 任林業部森林航空調查隊航空調查員。
1960-1961年 任林業部森林綜合調查大隊業務組長。
1962-1963年 任林業部森林綜合調查大隊規劃室負責人。
1963-1969年 任林業部森林綜合調查大隊第一中隊隊長。
1970-1978年 在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森林調查規劃大隊工作。
1979-1980年 任林業部規劃局綜合業務組工程師。
1981-1982年 任林業部調查規劃院遙感室主任。
1982-1990年 任林業部調查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
1993-1994年 任林業部林信新技術開發公司總經理等。
1959年後,隨著機構的變動,森林航空調查隊改作地面森林調查設計工作,他又開始學習林業局(場)總體設計和林區開發建設規劃等業務技術。先後參加了江西省宜豐縣黃崗山墾殖場、湖北省神農架林區及青海省果洛林區的森林綜合調查設計和白龍江林區的開發建設規劃工作等。
1963年,林業部恢復了森林航空調查工作,並在森林綜合調查大隊中,設立森林航空調查中隊,他擔任中隊長,並負責組建這支隊伍。翌年,他帶領這支隊伍在完成湖南和江西兩省南部林區森林航空調查工作的同時,在湖南省汝城縣的大坪林場,開展了森林抽樣調查新技術的試驗研究,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965年,經領導部門批准,在大興安嶺開發區內的塔源和前進兩個林場(總面積共為22萬多公頃),主持進行了用森林分層抽樣調查技術,替代已採用多年的目測和標準地調查,經檢驗,結果全部合格。林業部決定在全國推廣這一新技術,由森林綜合調查大隊組織了6個技術推廣組,分赴各森林調查大隊。在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和湖南等林區進行推廣時,他擔任巡迴推廣檢查組長,作推廣檢查工作。
1969年森林綜合調查大隊下放遷往大興安嶺林區的加格達奇,改名為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森林調查規劃大隊。
遵照農林部的指令,1973年由該隊負責組織進行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的北方和南方試點工作,李留瑜參與主持了試點技術方案的制訂和組織實施,並編寫了試點技術總結,為完成“四五”全國森林資源清查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北方試點中,他還主持探索了森林資源連續清查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經驗。1976年,他應邀參與主持制定了黑龍江省的森林資源清查技術方案,他推薦的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技術方法被採納並參加了黑河地區的具體實施工作。
1977年受農林部的委派,由大興安嶺地區森林調查規劃大隊抽調8名技術骨幹,配合江西省林業勘測設計院,在江西全省開展了森林資源連續清查的全國試點工作,他參與了此技術方案的制定和實施,試點成功後,在全國進行了推廣。“780”工程,是根據國務院的指示,為中法兩國科技合作開展聯合航空遙感試驗做準備,由中國科學院主持,有多部門共同參加的雲南省騰衝地區的航空遙感試驗。他受國家林業總局的委派,帶領林業技術隊伍參加了該項試驗工作,並被推選擔任了“780”工程的副總指揮。
主要成就
1981-1983年他參與主持了由4個部(局)共同開展的套用衛星圖像進行全國土地資源調查與製圖的科技攻關項目。
1984-1986年他主持了套用遙感技術進行森林資源動態監測的國家科研項目,均取得良好的結果,並獲得科技進步獎勵等。
主要論著
1 李留瑜.談我國森林調查技術問題.林業勘查設計,1973,(1):5~9.
2 李留瑜.再談我國森林調查技術問題——關於建立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技術體系.林業勘查設計,1976,(4):9~12.
3 李留瑜.利用多時相圖像判別地類及變化.黑龍江林業調查設計,1981,(3):8~13.
4 林業部森林綜合調查大隊(李留瑜執筆).用森林分層抽樣調查法替代森林經理調查——大興安嶺塔源、前進林場試生產技術總結.中國林業,1966,(年度增刊).
5 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森林調查規劃大隊(李留瑜,周昌祥執筆).全國森林資源清查——北方試點技術總結.林業勘查設計案例(年度增刊),1973.
6 李留瑜.定株樣園試驗.林業勘查設計,1974,(4):14~18.
7 李留瑜.森林調查設計.見:林業部調查規劃院主編.簡明林業詞典.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341~350.
8 李留瑜,李克渭,唐小平等.航空雷達圖像在林業中的套用研究.環境遙感,1986,(4):24~28.
9 李留瑜.航空相片判讀蓄積量與實測回歸試驗.林業勘查設計,1975,(3):9~13.
10 李留瑜.森林蓄積量與實測回歸試驗.林業勘查設計,1976,(3):9~13.
11 李留瑜,劉龍惠.兩階抽樣估計森林蓄積量試驗.林業勘查設計,1976,(3):14~17.
12 李留瑜.英漢—漢英林業資源科技辭彙.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75.
林業貢獻
簡述
建立國家森林資源清查技術體系,需要有一套可行的技術措施、組織措施、政策措施等作保證。國家森林資源清查的特點應當是:技術方法統一、採用的指標一致、完成的期限較短、資料可比性強、有必要的技術隊伍和財力條件等。可70年代初在實施的層次看法上有異,尚難統一。以技術角度講,在未引入抽樣調查新技術之前,要在較短期內完成全國的森林清查,確實是很難想像的。
事件
1972年李留瑜在大興安嶺林區的綽納河工作時,找到了1954年設定的標準地,並進行了重測,通過兩次數據的對比分析,得到18年間隔期內,森林生長量與枯損量等可比又可靠的數據。這為他思考設定固定樣地,保持森林調查的連續性提供了極大的啟示。
經過1973年在吉文林業局對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技術的研討和初步探索及1976年在黑龍江省的初步實踐和1976年撰寫的《建立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技術體系》的論文,他建議在國家森林資源清查時,採用連續清查的技術,以省(直轄市、自治區)為總體,分別設定全部(或部分)固定樣地,每5年複查一次。這篇論文的論點,得到農林部林業局有關領導的贊同。
1977 年,農林部決定在江西省舉辦建立全國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技術體系的試點。
他參與主持了這次試點工作,從1978-1988年,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按江西省試點採用的方法和要求,分別完成了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技術體系的初建。至1988年又分別進行了複查,取得了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和全國在複查期間森林資源的消長變化的可靠資料。至此,中國的國家森林資源清查技術體系基本建成。從引進抽樣調查新技術,到這一新技術體系的建成,經過25年艱苦不懈的努力,把中國森林調查技術,從目測技術轉移到抽樣實測的技術,並建立起全國連續清查的技術體系,李留瑜為此付出了多年的辛勞,做出重大的貢獻。
他獲得了1988年林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和199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些獎勵,表明黨和政府對他和他所帶領的一大批科技人員所作的長期艱苦努力的認可。
參考資料
中國數字科技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