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設定
姓名:李淳風
年齡:不詳
別稱:主人(搖光稱呼)、酒肆主人、青衫男子、隨意樓李先生、李先生、李兄/妖道(尉遲方)、道之(玄妙觀觀主)
身份:隨意樓主人
生活年代:唐代
形象:此年輕男子眉目雋爽,額角高聳,容顏朗徹如玉,神色間頗有幾分落拓之相。此人外貌並無特異處,但眉眼修長、頸項修長、手指修長,以至於對此人的第一印象,便剩了“修長”二字。
性格:本身幽默風趣,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分析能力,面上圓融和光,內里卻是寧折不彎的傲拗(尉遲方語)
朋友:尉遲方、玄妙觀觀主
主僕:搖光
愛慕他的人:拂雲郡主
作者介紹
性別:女
身份: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曾任天涯“閒閒書話”、新浪“金庸客棧”版主
作品:
出版有散文集《江湖歌者》
短篇有《江湖味道 之 江湖餛飩擔》、《江湖味道 之 且吃茶去》、《江湖味道 之 誰與同醉》、《江湖味道 之 食人》、《江湖味道之寂寞牛肉麵》、《江湖味道之二十四橋明月夜》、《江湖味道之大肚漢》、《江湖味道之春筍知時節》
長篇玄幻小說《盜聽狐說》,
參與主編《無厘頭叢書》,
作品散見《今古傳奇》、《讀者》等雜誌,
以及《深圳晚報》等專欄出版及發表文字總計80萬字
圖書信息
書名:卜案:大唐李淳風傳奇
作者:小號鯊魚 著
出版社:黃山書社
出版時間:2009-3-1
印刷時間:2009-3-1
印次:1
紙張:膠版紙
頁數:332
ISBN:9787546102481
開本:16開
包裝:平裝
字數:350000
內容簡介
死人還能舉刀殺人!
一具本該停在靈堂中的屍體,卻在眾目睽睽之下向流民舉起屠刀。
長安城外,一夜之間血流成河,殺人者正是七天前暴斃的神刀將——崔元啟。
亂葬崗中隱伏玄機,“無頭厲鬼”屢屢作怪。
明翠閣閣主精於琴藝,名噪長安,卻幾乎沒人見其真容,閣中歌姬柳五娘行事怪誕,溫柔鄉里暗藏刀鋒。
一時間,長安城中心人心惶惶,這諸多古怪是上天的不祥之兆,還是有人布下的大陰謀?
目錄
序 長安城中的不靠譜青年
第一卷 傀儡術
第二卷 遊俠令
第三卷 銅錢記
第四卷 天雷動
第五卷 山鬼降
第六卷 陽關譜
編輯推薦
拂去歷史與傳說的浮塵,破解鬼魅奇案,一場寂寞人生中的智力遊戲。唐初奇人李淳風,是預言天書《推背圖》的作者,還是孤獨的神探?懸疑迷案,光怪陸離,未卜先知! 天下霸唱、南派三叔聯名推薦!唐初奇人李淳風,是預言天書《推背圖》的作者,還是孤獨的神探?
序言
長安城中的不靠譜青年
若有閒暇,不妨來說一個故事。不涉及廟堂朝臣的驚心傾軋,也不描摹江湖幫派的殊死搏鬥;拋開那些足以把講述引入歧途的繁文縟節以及沉重到令人窒息的血腥氣味,說一些即將消湮在發黃卷帙中的舊事和一名從容行走於浮世華光中的男子。
於是請出李淳風。對此人興趣源於五年前,某次翻檢資料,看到了有關推背圖的說法。相信它的人視之為中國古代七大預言之首,道從唐至民國,千年朝代更迭、重大事件都可以在此圖中找到端倪。一時好奇,找來看了一下,大失所望:文辭粗糙、不古不今,多數是後世並不高明的偽作,所謂靈驗,穿鑿附會罷了。
置之不理,卻記住了傳說中推背圖的作者:袁天罡、李淳風。二人均生於唐初,彼此間一說是師徒,一說是對手。再作考證,袁是道士身份,在正史中並未留下痕跡,虛構居多;倒是李淳風實有其人。《唐書》記載,李為“岐州雍人。幼爽秀,博涉群書,尤明天文、歷算、陰陽之學。貞觀初,以駁傅仁均歷議,多所折衷,授將仕郎,直太史局”。
這仍然是一個語焉不詳的介紹,只是說明他當過唐太宗的太史而已。真正令我感到驚訝的是他所做的事情。首先,此人是一名數學家,是第一個推導出測量椎體體積公式的中國人。我們所熟知的《九章算術》,正是由他注釋,並成為當時的全國統一教材;其次,他是天文學家,在張衡渾儀的基礎上發明了三辰儀。至今於故宮保存的渾儀,便沿襲了他千餘年前的規制;第三,他也是氣象學家,世界上第一個給風力定級的人。在著作《乙已占》中,將風分為八級,被公認為氣象觀測技術規定最早的里程碑。
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其人涉獵學科之廣、研究之深也令人咂舌。倘若是西方人物,大約早已像伽利略、哥白尼一樣編入了科學史,但中國古代對於格物致知的自然科學,大多抱有一種敬畏態度,以為與神、巫、術數之類有關。因此,在民間傳說中,李淳風被形容為似劉伯溫、陳摶那樣遊戲人間的半仙或智者,能知過去未來,出入陰陽兩界。《太平廣記》中,就有北斗七星幻化人形,被他識破的故事。這也正是世人將六壬課術、推背圖歸於李氏名下原因所在。
之所以要不厭其煩地記下這些瑣碎,其實是因為在這一系列故事中,對李淳風仍然採取了將錯就錯的誤讀。這一點,大概是要對他說抱歉的。說到底,我亦無此義務或意願,要還他的本來面目,只不過借用這個遊走於傳說和歷史之間,隱現在虛幻和真實邊緣的人物,連綴幾個發生在初唐時期的故事,當作寂寞人生的文字遊戲。拂去史書與傳說中光怪陸離的浮塵,彼時的李淳風也不過是長安城中無所事事、有趣且無聊的尋常青年,偶爾一本正經,有時極不靠譜。
故事隨意,人物隨意。寫者隨意,觀者隨意。
人物形象
作者語:
“李淳風是個古怪角色,我有時候覺得他可以算作一個第歐根尼,或稱犬儒主義者。散漫,小氣,經常在不恰當的時候開些無聊玩笑,偶爾堂而皇之占朋友一點小便宜,即所謂‘以君子風度行小人之事’。另一方面,他對自然萬物以及人性保留著孩童一樣的好奇心,喜歡追根求源找到其中深藏的因果,喜歡收集奇聞軼事並美其名曰人生樂趣……某種程度上,自然科學家和偵探確實有相似之處。同時,這個人物有隱藏著的慈悲,這種慈悲不是拯救者自上而下的寬恕,卻更多傾向於對人性感同身受的理解。本質上他是相信人性的,相信其中“善”和“堅執”的那一面,而後以一種不那么堅執的態度去化解。這一部分屬於儒家,外楊內儒,或許是合適的形容。”
尉遲方語(書中):
他深知自己這位朋友為人,面上圓融和光,內里卻是寧折不彎的傲拗。帝王之尊尚且不肯輕易投靠,更何況依附權門,與這些蠅營狗苟之輩共事。
傳言(書中)
傳言這位酒肆主人醫術如神,卜筮星相無所不知,甚至有起死回生的神通法力。
相關評價
小號鯊魚豆瓣書評
三年三本書,這速度對於職業寫手而言,實在夠慢;但作為一個本職工作跟文字八竿子打不著的玩票分子,已經很滿意了。生命在文字中消磨下去,雖無意義,也不可惜。
名字是現成的介紹:唐朝歷史背景,青年李淳風為主角。沒有玄幻成分,介於探案和傳奇之間,六個故事,20多萬字。之所以採取這種寫法是因為我沒耐性寫太長的篇幅,一個一個了結,比較有成就感。此外就是小時候讀過的《福爾摩斯》《亞森羅平》之類玩藝兒作怪,對這種主角固定的系列故事相當偏愛。象是坐在車窗里看風景,列車飛馳,時間過去,景物輪替……而車中的人依然不變。
李淳風是個古怪角色,我有時候覺得他可以算作一個第歐根尼,或稱犬儒主義者。散漫,小氣,經常在不恰當的時候開些無聊玩笑,偶爾堂而皇之占朋友一點小便宜,即所謂“以君子風度行小人之事”。這些設定或許是為了和傳說中那位道貌岸然的高人劃清界限,但在我,卻是一種惡搞自己筆下人物的本能。此外,他對自然萬物以及人性保留著孩童一樣的好奇心,喜歡追根求源找到其中深藏的因果,喜歡收集奇聞軼事並美其名曰人生樂趣……某種程度上,自然科學家和偵探確實有相似之處。
當然這不是全部。這個人物有隱藏著的慈悲,這種慈悲不是拯救者自上而下的寬恕,卻更多傾向於對人性感同身受的理解。本質上他是相信人性的,相信其中“善”和“堅執”的那一面,而後以一種不那么堅執的態度去化解。這一部分屬於儒家,外楊內儒,或許是合適的形容。
至於故事,開始確實是想寫成純推理性質的,後來發現,這對於我難度大了一些,於是就變成現在這樣有點推理有點探險性質的四不像。傳統小說中也有破案情節,但那些主角要么尚方寶劍一舉人人下跪,要么飛檐走壁能人所不能。這種當然也很過癮,可是看多了,就不免想,如果一個人既沒有顯赫的權力,也沒有高強的武功,僅僅憑著對世事多一些了解,多一些智慧,能否解決問題?這或許是寫這個系列故事的初衷。除此之外,對唐代的偏愛也是選取題材的決定因素。作為作者,就擁有了把自己喜歡的歷史人物隨意拉進書中的特權。這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寫故事的樂趣,多半在此了。
情節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六個故事唯一的共同點在於,它們的結局都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圓滿”。這一點並非有意為之,而是不知不覺就寫成了這樣。簡單說來,《傀儡術》是關於執著的,《遊俠令》是關於善惡的,《銅錢記》寫命運,《天雷動》寫抉擇,《山鬼降》主題是愛情,而《陽關譜》,顧名思義,說的是離別。——這樣想來,還是脫不了“文以載道”的老毛病。相比而言,最不滿意第一個,因為剛開始動筆,人物都還沒成型,又要加入場景環境的設定,顧此失彼,勉強修改成篇,卻顯得牽強。如一個讀者說的,故事剛展開就結束了,過於倉促。其次是第五篇,想表達的東西太多,反而不夠自然,結局沒什麼說服力。其他的,大概可以看看吧。
書寫完了,一部分生命也就這樣從字裡行間耗去了。倘若要說真實感觸,只有茫然二字。非人磨墨墨磨人,時光的魔力,勝過世間一切魔法。
如此夜,獨坐看天孫。流水浮燈驚一夢,清風逐浪已三春。彈指付微塵。
聲漸斷,漸斷漸銷魂。斯世常疑非吾世,此身或恐是他身。誰問假與真。(雙調憶江南)
豆瓣書友:環佩空歸 評
———————————————2013.9.20修改——————————————————
扳著指頭數了數,李淳風恍然道:“六年?當真不知不覺。”
這是《卜案》天雷劫中,李淳風對玄妙觀道人說的一句。此時是2009年5月,旱情嚴重的太行山上終於雷聲大作,頃刻暴雨如注。倚床背,吃零食,喝茶——甚是不雅,用戲子飲場的方式喝的。潤畢嗓子,我也扳指頭一數,不多不少,正是六年前,我擠進的金庸客棧。
自此,他們的言行思想他們的為人處事,對我影響甚深。據說,那年已是客棧暮年,諸位豪傑正徘徊在門外,摸摸高掛的木匾撫撫門口的石獅,隨後便將散去。
我還是觸摸到了他們。他們的爽利、桀驁、真性情、無厘頭,甚至一些軼聞,他們會從懶洋洋的太陽下掀起衣角,摸出獨門暗器。無論散文雜文小說評論,無論繪畫唱歌舞蹈跆拳道,誰也有幾手。
《卜案》的作者小號鯊魚,就是其中一個。歷數客棧出去聲明顯赫的人名單,論真才實學,她是一個讓眾男女都心服口服的一等一高手。行文從容大氣,人又博學雅惠。“素有才名”這是本書作者簡介推出的四個字。絕無虛言。
我素來當託兒,但從來只托符合自己審美的性價比高的物件兒,便如一個孩子,得一寶,拿出來炫耀。《卜案》寫得好。讀畢,我欣喜她已老辣至此。
《卜案》是一本圍繞大唐李淳風的傳奇懸疑偵破書……實不知怎么歸類它。作者以雄厚的知識面,將歷史事件比如瘟疫旱災突厥內亂宮廷之爭等一一嵌合在文中,天衣無縫。還將一乾大名鼎鼎的歷史人物,比如尉遲恭、玄奘、長孫無忌、李世民、紅佛等用或多或少筆墨描寫,並不是乾巴巴一筆帶過,其中的玄奘出場不多,但是其表現是方正中見機智,可圈可點。
“說一些即將消湮在發黃卷帙中的舊事,和一名從容行走於浮世華光中的男子”,作者如是說,“拂去史書與傳說中光怪陸離的浮塵,彼時的李淳風也不過是長安城中無所事事、有趣且無聊的尋常青年,偶爾一本正經,有時極不靠譜”。這個李淳風便以這等憊怠頑劣面目出現,卻又身懷絕技——這似乎就是客棧眾人當年追求的境界。
她甚至是有些刻意地描畫著李淳風的古典式玩世不恭,遊手好閒、性情古怪,但言行又隱隱透出對人世認知的哲理。他確實是栩栩如生的“有趣且無聊者”。也滿足了我們的英雄主義情節——他太能四兩撥千斤了。至於第二主角尉遲方,就是個武藝高強有點魯莽有點好色又正義當胸坐的漢子了。值得表揚的是另外一個人物,李淳風的管家搖光,一個十四、五歲少年老成的孩子,會算計會嘲諷會小心眼會害羞,被勾勒的非常成功。
而那些夾雜其間的景物、打鬥和日常生活的動作場面、人物心理的描寫,都已臻於完美。遣詞造句文雅優美,人物對話契合身份,其間囊括的小小插曲,比如硝石祭祀巫術幾乎沒有破綻——歡迎大家反覆閱讀雞蛋裡頭挑骨頭。我挑的骨頭是,那些男人的外貌行為都是詳盡有特色的,唯獨每篇的女主角比如拂雲郡主和紅佛等,比較單薄且重複,都是白衣勝雪,氣度高貴從容磊落。大抵她們該是這樣,大抵作者心中的女子更該如此。在我們的心目中,小號鯊魚也是此類女子。
可事實上,她與我一樣,沉迷於到處淘衣扮靚——這更讓人覺得,世間靈氣地氣怎么都她獨占了,簡直是將男女性格中的豪邁與嬌媚兼備的一傢伙。但她這等好處,又不讓人生出疏離之心,唯覺親切耳。實話說,她這本是我勒索來的。到手一看,“贈梅”倆字剛勁有力,顯得用心至極,而她自己的落款卻潦草散漫,粗看像“岳魚魚”。她就是這樣的人,對友真心實意,對己漫不經心。
若你常看我寫字,必和我審美同步,那么,我告訴你,《卜案》是本僅在案情的撲朔迷離上次於《狄公案》的書——這點革命尚未成功,小號尚需努力。但一個青年女子能有如此造詣,實在是讓人忍不住想讓她請客。確實,從《江湖歌者》到《盜聽途說》到如今,她已是會當凌絕頂的一個姑娘了。
不知道是否故意,《卜案》分為六章六案,把最為悽美的一案放在了最後,故事中的女子為義慷慨赴死之際,因為情郎認錯人而淒婉的說了句“若你叫的是我的名字,那該多好”,令人戚戚然惶惶然黯黯然。恰如李漁所說,如果完全摒棄情慾,那就成了天地萬物生機盎然,唯人老氣橫秋了,所以不能讓無情成為我們的災害。
於是,世間萬物,為情而生。於是,便用情結尾。
“結局已定,記得還是忘記,十年還是百年,都沒有分別了。”
欸乃一聲。結局清朗,對或者錯,記得或者忘記,真不重要了。
作者推論
在網上查到了全文,甚喜。
(怕不通過,地址略,有興趣請看資料連結)
中文百科中關於它的詞條中提到,書中還保存有作者早年所撰《乙巳元歷》的若干資料,這句話是錯的。《乙巳元歷》作者是唐中宗時期的南宮說而不是李淳風,所用原理類似後者的《麟德歷》,成書時間為公元705年,同是乙巳年,比起《乙巳占》整整晚了一個甲子,且用了沒幾年就被淘汰,不可混為一談。將書名為乙巳占,一是因為成書之日為貞觀十九年,即公元645年,歲在乙巳,二是因為那年冬至出現了五星聯珠、日月合璧的異象,且為李氏預測到了,因此命名,以作靈驗之證。
看皕宋樓主陸心源的重刻序,說道這本書散佚已久。乾隆編四庫全書時曾全國徵集,沒能找到。於是查了一下,卻在《四庫總目提要》中發現另一本書:《乙巳占略例》,全十五卷,為兩淮監政采進本。舊本題為唐李淳風撰,但在當時已指認為偽書。“檢《永樂大典》,絕無一字之徵引,可知明以前無此書矣。錢曾《述古堂書目》始以《乙巳占》、《乙巳略例》二書並列,而又不言其所自來。考朱彝尊《曝書亭集》有《乙巳占》跋,是其書近時尚存,今特偶未之見耳。……且所占至於天寶九載,其非淳風所作甚明。書中援引亦多龐雜無緒,疑後人取《開元占經》與《乙巳占》之文參互成書,而別題此名,託之淳風也。”
陸序中提到的朱竹垞即朱彝尊,他曾見過七卷殘本,並記在了《曝書亭集》中。而陸則是從“金匱蔡氏”處手抄到了十卷,僅缺《辨惑》一章,算是很全了。朱彝尊是明末清初時人,為何他能見到,乾隆卻找不到?陸心源只是模糊地說,藏書家隱匿。那么,隱匿者為誰,又是出於什麼目的?沒有找到相關依據,不敢妄斷;但根據當時的時代背景推測,或許和家國矛盾有關。占卜之書向來被視為測斷國運興亡的,倘若書在明朝遺老手中,不願拿出來也有可能。
這個推論沒有支持,純屬演繹;唯一的旁證是錢遵王《敏求記》中保留有全文。錢曾與錢謙益同宗,遺老遺少的情結很重。如果書是在他手上,恐怕是不願意主動進獻朝廷的。
名為占,寫的也是占星之術。對這玩意兒本身,倒是沒多大興趣。(網站略,有興趣請看資料來源) 研究的文章這一篇已經比較詳細了,真正感興趣的是李淳風那一篇自序。文字傳遞思想,即使相隔千年,仍然能透過文字看到、觸摸到一個人的思維和靈魂,是幸事,也是讓人欣慰的事。
於是看到一些矛盾之處。比如“應之所授,待感斯發;無情尚爾,況在人乎”,這是肯定了天人感應之說,也是將星象與人世相聯繫的理論基礎。然而又說,“天之所命,必無禳避之理”,一面研究著,一面又聲稱無可改變,則占之何益?此外,李在歷史上是以預言家的身份出現的,也正因如此,推背圖才會被偽托到他的名下。但在這篇序文中,他強調“多言屢中,非余所尊”——說話應驗,不是我想要的——等於自己把自己給否定了,這又是什麼緣故呢?
我自己的揣測,關鍵便在於“術斯以下”,這是非常純粹的儒家的觀點。道與術之間,前者為上,後者為下,占卜為“術”,真正重要的卻是其中的“道”,也就是看待事物的方法。這一點遠遠超過玩弄技巧的“術”。因此李氏才會在序的倒數第二段花了很大篇幅評論歷代通曉占術者。在他看來,運用術法的最高境界是“開基闡業,以濟民俗,因河洛而表法,擇賢達以授官”的軒轅、唐虞、重黎、羲和等人,而玩弄法術以炫技,欺瞞世人的郭璞等則屬下乘。所謂“文外幽情,寄於輪鄧,後之同好,幸悉余心”,其中深意,可細察之。
因此李仍是純粹的儒家弟子,以儒者之心行格物致知之學,而非傳說中的道者,更不是怪力亂神。至此,終於可以小小替他正個名了。
影視作品
電視劇《卜案》
陳浩民飾演李淳風
該劇於2012年1月2日在上海電視劇頻道首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