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風墓

李淳風墓

李淳風的墳墓位於陝西岐山縣城東北約六華里之處的鳳鳴鎮李家道村。李淳風祖籍岐州雍縣(今陝西岐山)人,自幼聰慧好學,稍長,博覽群書,尤其精通天文、曆法、數學、陰陽學等,而且很有膽識。貞觀初年,援官仕郎,在太史局(相當今天的天文台)工作,六四八年升為太史令(相當現在的天文台長),是唐代一位著名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和歷算家。

基本介紹

  • 本名:李淳風
  • 別稱:道號黃冠子
  • 所處時代:唐代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陝西岐山
  • 出生時間:602年
  • 去世時間:670年
  • 主要作品:《推背圖》、《乙巳占》
其人其事,埋骨家鄉,

其人其事

《唐書·李淳風傳》:"李淳風,岐州雍人也,其先自太原徒焉。"後世據此多認為他是今風翔縣人。其實,這是一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偏面認為。隨末唐初,岐山縣行政區劃迭經變動,主要是縣治範圍向西不斷擴大。查李淳風生卒年月,恰好在此期間,若按他前半生言之,是屬於鳳翔縣即古雍縣人,但若以後半生論之,則算是岐山縣人,此點早有論述:明代陸伯生《廣輿記》就已明白指出:"李淳風,岐山人"。李淳風是世界上第一個給風定級的人,人們提起李淳風,有口皆碑。古時候的農業生產受到天氣狀況的很大制約。為了掌握主動權,人們就必須了解天氣的變化。這就推動了我國古代氣象科學的發展。由於李淳風有著深厚的天文學基礎,以及他在工作上的便利,使他有很多觀察和研究氣象的機會。《乙已占》,就是他所寫的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氣象學專著。李淳風在《乙已占》中比較詳細地介紹了兩種風信器。一種是:"於高迥平原,立五丈長竿,以雞羽八兩為葆(羽蓋),屬於竿上,以候風。"另一種是"可於竿首做盤,盤上作木烏三足,兩足連上,而升一足(古代神話相傳太陽中有三足烏)系羽下而內轉,風來烏轉,回首向之,烏口街花,花旋則占之。"這兩種風信器,與漢代史箱中記載的" "(在長竿上系以帛條或烏羽而成的簡單示風器)和"相風銅烏"(烏狀銅質的候風儀)非常相似。從北宋汴梁(今開封)的相風烏和清代河工用的箱風烏的式樣,我們可以了解到李淳風所介紹的這兩種風信器的大體輪廓。李淳風對氣象學的貢獻,首先他對風的觀測和研究方面。在封建社會初期,對風的觀測已比以前更為詳細了,由風的4個方位發展到了8個方位,因之有八風之名,即:不同風(西北)、廣莫風(北)、條風(東北)、明庶風(東)、清明風(東南)、暴風(南)、涼風(西南)、閶闔風(西)。到唐代後,隨著海業的發達,由於船在海上航行經常遇到大風的襲擊,因此更加迫切需要掌握風的情況。李淳風在觀測研究和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把風向確定為24個。他還根據樹木受風影響而帶來的變化和損壞程度,創製了八級風力標準,即:"動葉、嗚條、搖枝、墮葉、折小枝、折大枝、折木飛砂石、拔大樹"。一千年以後,1805年英國人蒲福在《乙已占》的基礎上,又加以補充改進,把風力從8級定為12級共13個等別。以後又幾經修改,風力等級自1946年以來已增加到18級。
李淳風的科學研究涉及了天文、數學、氣象、儀器製造等各個方面。他甚至還撰寫過一部名叫《演齊人要術》的農學著作。他的確不愧為一位卓越的自然科學家。他對祖國古代自然科學的貢獻,特別是他首次集注算經十書的功績,將永遠被人們所紀念。

埋骨家鄉

李淳風生於公元六O二年,死於六七O年,史書記載他活了69 歲。遺骨便葬在了家鄉山青水秀的天柱山下。鄉親們為紀念這位先祖,為其建造了一座墳墓,墓高四米,周長六十八米,墓旁有祠,並有岐山縣人民政府於一九七二年為其所立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字樣的大石碑一通。據說,根據"免死首丘,人死歸里"的傳統習俗,李淳風很有可能屍骨還鄉。《文獻通考》中也有對李墓的記載,云:"唐雍縣有天柱山,墓在天柱山之東。"天柱山在今岐山縣城北十里,一峰如柱,故曰天柱。李墓恰在其東南三、四里處。李淳風墳墓保護完好,見之則一種對先祖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李淳風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