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桐(朱熹的老師)

李桐(朱熹的老師)

李桐,宋代理學大師。世稱“延平先生”。朱熹的老師。

基本介紹

  • 本名:李桐
  • 別稱:延平先生
  • 字號:願中
  • 所處時代:宋朝
  • 出生地:南劍州劍浦縣崇江里樟林鄉
  • 出生時間:1093年
  • 去世時間:1163年
古之延平(今南平市)五步一塾、十步一庠,被譽為“鄒魯之邦”。
朱熹的名字傳揚久遠,而他的老師李侗,人們卻知之甚少。李侗(公元1093年—1163年),字願中,南劍州劍浦縣崇江里樟林鄉(現南平延平區爐下鎮下嵐村)人,人們稱他為“延平先生”。
李侗年輕時曾拜楊時的弟子羅從彥為師,後來他又成了朱熹的老師,楊、羅、李、朱師生四人都是理學大師,古稱“延平四賢”。
李侗得羅從彥真傳後屏居山田,謝絕俗務,悉心研究理學達40多年之久,他把朱熹傳授儒家思想核心“仁”的真諦及“二程”(程顥程頤)的“性理”之學,傳給了朱熹,朱熹進一步發展了李侗的闡釋義理兼生命為主的學說,建立起一套比較完整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這個學說認為“理是先天地而存在”,把抽象的理提高到永恆的、至高無上的境界,雖然背離了“存在決定意識”的唯物主義史觀,但認識不能超越一定的歷史條件。
李侗的理論主要有“默坐澄心”、“體認天理”,說人在認識上有了疑問要通過“靜坐思之”,才能激發人的智慧和靈性,才能達到“明人倫、察天理”的認識高度。在研究方法上提出要“理一分殊”,說研究問題要一事一事地反覆推尋,要循序漸進,“別窮一事”,這裡有著從特殊到普遍的樸素的辯證法,實屬難能可貴。
李侗學問淵博,造詣頗深,雖然他深居簡出、閉門讀書,對天下大事的計畫謀略和遠見卓識卻令人驚嘆。當時名士朱熹、羅博、劉嘉譽等均拜倒在他的名下。
1126年6月,孝宗皇帝宣朱熹進京探討對時局的看法,動身前,朱熹專程拜訪了李侗,李侗是個“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愛國者,他竭力主張抗金,反對與金兵議和。他對朱熹說了三點:首論“大學之道”,次言今日“非戰無以復仇”的理由。三述古聖王制敵之道。朱熹談了上述三點,孝宗甚喜,對朱熹更加賞識。
朱熹發展了李侗學說,主張人際間交往應做到“交師長貴乎禮也,交朋友貴乎信也,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的兼愛思想。說人與人之間要講誠信,“人之無信,不知其可也。”又說“正心、誠意、齊家、治國、平天下”,把治國安邦與“正心術、講誠信”的理學思想緊緊地聯繫在一起。此外,《朱子家訓》中的“夫之所貴者,和也;婦之所貴者,親也。”以及“詩書不可不讀,禮儀不可不知,子孫不可不教”等,與今天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也是相一致的。
李侗一生淡泊名利,好靜坐,不喜著書作文,只有《蕭山讀書談》、《論語研究》等少量著作,但他的語錄頗多,由朱熹編成《延平問答》,後人又把它輯成《李延平先生文集》。
李侗一生不願為官,為人耿直,嫉惡如仇,退居林下後,還流傳一些如何與地方權貴鬥爭的動人傳說故事。
李侗在家養老,從不以大師自居,他衣食簡樸,平易近人,平時很少出門。當他得知在他的鄰村羅坑村出了一個“張三府”(管轄建寧、邰寧、延平等三府,故人稱“張三府”),魚肉鄉里,無惡不作,百姓恨之入骨,就想找個機會治一治這個狂徒。
一天,張三府從延平府啟程回羅坑村祭祖,一路上浩浩蕩蕩,鳴鑼開道,好不威風,當經過李侗住的樟嵐村時,以往都是逕直過去,從不下轎子,李侗原本並不計較這些禮節,這次想要教訓他一下,李侗事先對一個老僕人如此這般地交代了一番,當張三府的轎子往村子大路上行進時,轎子突然停住了,張三府掀開轎簾一看,原來路中間擺了一張太師椅,椅背上披了一件太師的官袍,椅子旁邊還坐了一個正在打瞌睡的老僕人。張三府猛醒到,他得罪了李侗了,慌忙下轎,朝著官袍作揖,又央求坐在椅子旁邊的老僕人,讓他多向太師說說好話。但那個老僕人一言不發,背起太師椅,連正眼也沒看一下張三府,揚長而去。弄得張三府好生尷尬,只好徒步走回羅坑村。張三府從此也收斂了許多。李侗懲戒張三府的故事在鄉間廣泛流傳。
隆興元年,李侗應福唐(福州)太守汪應辰之邀,赴福唐講學,不幸於同年十月十五日病逝於府治之館,享年71歲,歸葬於延平爐下瓦口村,謚文清。清康熙曾御筆親題“靜中氣象”四個大字,今仍保存在李家祠堂。
去年4月6日,南平市延平區爐下鎮瓦口村隆重舉行“公祭先儒李侗大典”, 瓦口村的李侗墓前彩幅、鮮花、古樂一應俱全,人們按古禮向這位先哲焚香致敬。南平市延平區區委書記張國旺在典禮上講了話,表達了全區人民對先生的深切緬懷和敬意。
始建於宋代的李侗宗祠,雖經清朝時重修過,但畢竟年代久遠,風雨剝蝕,破損嚴重。去年5月,由市、區兩級政府的宣傳部門牽頭,採取社會捐款,族人參辦的方法修葺一新,並列為省文物保護單位,供後人參觀和瞻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