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道(明朝將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明道,男,漢族,明朝將軍,出生於信州

基本介紹

  • 本名:李明道
  • 所處時代大元至正二十一年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信州
簡歷,朱元璋攻城,

簡歷

大元至正二十一年,亦即大漢大義二年五月,陳友諒不甘心就這樣過著整天被人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日子,決定對朱元璋軍進行反撲。考慮到信州乃江州及龍興以東之重要屏障,且如果奪回信州,則可切斷信州以西常遇春、歐普祥部和東側朱元璋軍的聯繫,於是遣李明道、王漢二率軍六萬攻打信州。李明道、王漢二兩人本是友諒軍中的後起之秀,其中王漢二乃是友諒手下建昌守將王溥之二弟,因作戰勇猛,才和李明道一起由副將提升為將軍的。
朱軍信州守將為胡大海,大海乃是朱元璋軍中出了名的虎將,胡大海單靠自己的力量便可堅守信州。元璋聞報後,急派李文忠前往信州求援。李文忠乃元璋的外甥,年十四即投入元璋軍中,由元璋親自教養。稍長,便立身韁場,因勇冦三軍而屢立戰功,成了元璋手下知名的將領。其實元璋派李文忠前往信州,已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救援,而是為了殲滅李明道、王漢二率領的陳友諒軍。可是,李文忠尚未到達信州,胡大海已擊敗了漢軍、且已經擒獲了李明道、王漢二。
一見文忠抵達,胡大海當即將李明道、王漢二兩人交給了李文忠處理。李文忠親自為李明道、王漢二兩人解開了綁繩,並隨即將兩人帶至應天,向朱元璋作了引見。
李、王兩將深感朱軍嚴整、元璋仁義,當即表示歸降。李明道對元璋言道:“陳友諒弒君欺天、人神共憤,手下文武有多數不服,只是一時懼怕陳氏淫威,未敢輕舉妄動,時機一到,大家都會背他而去。據我等了解,被陳友諒封為江西行省丞相的胡廷瑞歐普祥一樣,本是天完老臣,表面上臣服陳氏,實際內心很是對陳不滿。眼下雖然陳友諒本人仍駐守江州,實際江州城中只有不足五萬兵馬,明公此時若攻打江州,駐守龍興的胡廷瑞必然不會拚死救援,因此江州實際已成一座孤城,明公奪取江州實為易如反掌也!”元璋聞言,不禁大喜,於是對兩人撫慰有加。
至正二十一年八月,元璋打出“弔民伐罪,納順招降”的旗號,溯江而上,親徵友諒。這一次元璋本人乘坐的船隻本是友諒原先所用,船長十丈有餘、寬一丈八尺,有上下兩層,此外,尚有中、小型戰船五百餘艘。
元璋率師抵達安慶以西小孤山之時,駐守小孤山的漢軍守將傅友德丁普郎二人望風而降。元璋見友德較為英武,隨即便命他仍率原有船隻,作為前導。傅友德輕舟熟路,日夜兼程,帶領朱軍很快便抵達了江州城下。

朱元璋攻城

友諒得知朱元璋親率大批水師戰船前來攻城,一開始還懷疑是將士誤傳,待到城外鼓角喧天,方知朱軍果然來臨,於是慌忙召集眾文武商議。此時的江州城中只有張必先張定邊陳友仁、陳友貴、趙琮等為數不多的幾名能夠帶兵的武將以及鄒普勝黃昭、解開等文官。張必先奏道:“啟奏萬歲,自龍灣大戰以來,我大漢先後已有張志雄、祝宗援、康泰、余椿、於光、歐普祥、李明道、王漢二等多名將領投降了朱元璋,眼下正是我朝困難時期,江州城中能夠帶兵打仗的將領已不多。依臣之見,為保存實力,可暫時放棄江州,全軍退回湖廣以求東山再起。”鄒普勝黃昭等聽了,也齊聲附和。只聽張定邊奏道:“張丞相之言不無道理,然而定邊覺得,江州、龍興這一帶事實上已成了我大漢第二根據地,當初奪取這一塊地盤極不容易,現在豈能輕易放棄?而且,如此時放棄江州,龍興必然不保,則江西之地則統歸朱元璋也。依定邊之見,江州城池雖然不大,但城牆高厚;城中雖然只有五萬兵馬,然全都是誓死效忠萬歲的精兵強將,且城中糧草充足,自可守上一陣。另請萬歲下旨,著胡廷瑞加意防守龍興,休得給朱元璋以可趁之隙,如此兩城互為策應,當為上策。萬一不行,再作放棄之打算也不為遲!”聽了定邊的奏告,友諒當即點頭認可,並以張定邊為守城主帥、鄒普勝為後勤主管,一同掌握守城事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