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貴(同濟大學材料化學研究所所長)

李新貴(同濟大學材料化學研究所所長)

李新貴(同濟大學),1963年生,漢族,江西豐城人,博士,博士生導師。同濟大學材料化學研究所所長。國家留學基金委評審專家。另有湘西自治州中院副院長。1978年考入上海紡織工學院(現東華大學)化學纖維專業,1982年獲學士學位,曾於1982-1983年在江西維尼綸廠工作任技術員一年,之後考入華東紡織工學院(現東華大學)化學纖維專業,先後於1986年、1988獲碩士、博士學位。1988年分配到在天津紡織工學院(現天津工業大學)工作,1997年被引進到同濟大學材料學院工作至今。期間在1991年晉升副研究員, 1993年破格晉升研究員,1998年評定為博士生導師。1999-2000年應德國柏林工業大學邀請和出資在該校化學所以訪問教授身份從事合作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新貴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江西豐城人
  • 出生日期:1963年生
  • 職務:同濟大學材料化學研究所所長
簡介,工作履歷,主要職務,學術研究,學術影響,發表的論文,

簡介

李新貴,1963年生,漢族,江西豐城人,博士,博士生導師。同濟大學材料化學研究所所長。國家留學基金
李新貴李新貴
委評審專家。
1991年任副研究員, 1993年被破格聘任研究員, 1998年為上海青年科技啟明星,同年評定為博士生導師,1999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2000年享受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
長期致力於高分子材料科學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是導電納米材料、導電高分子、高發光高分子、高效重金屬離子吸附材料、液晶高分子、氣體分離膜和天然高分子的合成、表征與套用。
作為項目負責人已完成和目前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匹配骨幹教師基金、上海青年科技啟明星基金、上海納米科技專項基金、上海市重中之重學科(東華大學高分子材料學)建設開放基金、纖維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等科學與人才基金縱向課題14項。

工作履歷

1991年任副研究員,1993年被破格聘任研究員,1998年為上海青年科技啟明星,同年評定為博士生導師,1999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2000年享受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
1999-2000年德國柏林工業大學訪問教授。應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RoyGordon教授邀請,在2004-2005年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University)訪問學者。
目前為同濟大學材料化學所所長。

主要職務

同濟大學材料化學所所長
纖維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東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
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復旦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

學術研究

一、國際知名學術刊物論文評審人
1,美國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2,英國 Polymer
3,英國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4,英國 European Polymer Journal
5,美國 Synthetic Metals
6,美國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7,美國 Advances in Polymer Technology
8,荷蘭 Journal of Harzadous Materials
9,美國 Macromolecules
10,Chinese Chemical Letters(SCI刊物)
11,.ActaChimicaSinica(SCI刊物)
12,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SCI刊物)
13,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SCI刊物)
14,.NewCarbonMaterials(SCI刊物)
兼任《建築材料學報》和《廣東塑膠》編委。
二、研究特色
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功能性聚合物材料的分子設計、合成、分子結構與溶解性、成膜性等與功能性等之間的關係。具體涉及到芳香族單胺和多胺聚合物的化學氧化合成、電化學氧化合成,以獲得導電功能、防腐功能、電致變色功能、重金屬離子吸附功能等材料,同時特別研究聚合物顆粒粒徑的大小,以期獲得納米顆粒,從而解決芳香胺聚合物的難溶難熔而引起的難加工問題。所有這些問題已經成為國際學術界難點及熱點研究之一。
李新貴李新貴

學術影響

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在Chemical Reviews上發表篇幅長106頁的論文一篇對芳香族胺類化合物的合成及功能性進行了大量系統的文獻查閱,詳細而完整地查閱了自1862至2002年期間國內外470多篇文獻,對有關芳族二胺的氧化聚合、酶催化氧化聚合、光催化氧化聚合等四種新型聚合及所合成的聚合物等方面的重要成果,就五大類芳香族二胺的化學氧化聚合反應首次作了詳盡的理論總結與展望,系統論述了該材料的多功能性等前沿性關鍵問題,特別論述了難溶難熔性、低分子量、脆性等世界級難題的根本原因以及可能的有效解決對策。
美國化學會ChemicalReviews(影響因子21.036)上發表標題為"Novel multifunctional polymers from aromaticdiamines by oxidative polymerizations”的篇幅長106頁的綜述論文。該文所提學術觀點得到了評審專家和該刊主編一致的高度評價。
該文為芳香胺以及衍生物的氧化聚合物的合成、結構、性能及功能的最佳化和套用的開發奠定了較紮實的文獻及理論基礎。該文正式發表2年多,已被SCI引用37次。 Chemical Review
2)建立了無添加劑原位反應製備純淨苯胺共聚物納米顆粒方法利用磺酸基團的靜電排斥效應和大基團的空間位阻效應,選用二苯胺磺酸鈉作分子內穩定劑,在無乳化劑和分散劑的條件下,通過沉澱型非均相化學氧化聚合法,合成出二苯胺磺酸與苯胺或苯二胺的共聚物納米粒子,為電活性聚合物顆粒的納米化提供了新途徑。
該法工藝簡單,無需外加穩定劑,所獲納米粒子純淨,易於直接使用。製備出的納米二苯胺磺酸共聚物粒徑為11~130nm,平均粒徑60nm,粒子分布較為均勻,形貌為球形或橢球形。該法與乳液和分散聚合法相比,突出優點在於沒有外加穩定劑,這不僅避免了聚合前期配置乳液和分散液的繁瑣步驟,而且聚合產物純淨,性能穩定,無需進行複雜的後處理。因而有望發展成為製備納米聚苯胺的優選方法,從而大大拓寬其套用領域。
3)聚1,8-萘二胺的合成及其對金屬離子的高效反應吸附利用簡易的化學氧化聚合法,首次成功地合成了1,8-萘二胺聚合物。該聚合操作簡單、可獲得大量聚合產物,著實為開拓聚合物的功能性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同時,該聚合物對銀離子具有高效反應吸附性能,拓寬了導電高分子原有的功能性。室溫下聚萘二胺的吸附容量最高可達2000mg/g,還原吸附的銀是其自身重量的2倍,明顯高於其它吸附劑如二硫代羧基哌嗪乙基聚合物和活性碳纖維對銀離子吸附量。
4)液晶高分子合成,氣體分離膜,高性能碳材料,功能納米材料與納米技術,高分子材料熱降解及動力學。三、學術論文發表論文140多篇,其中自1994年在美英日德荷與瑞士等國出版的20種權威與知名國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全文論文(FullArticle)97篇,累計約1100頁160萬字。這些論文發表刊物的累計影響因子約170。SCI收錄論文99篇,EI收錄約90篇。

發表的論文

發表的論文被美英日加意法瑞與西班牙、新加坡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100多個單位的同行學者SCI引用數百次。主要論文如下:
1)Chemical Reviews(影響因子21.036)
2)Chemistry, A EuropeanJournal(影響因子4.517)
3)Chemistry of Materials(影響因子4.103)
4)Macromolecules(影響因子3.898)
5)Acta Materialia(影響因子3.49)
6)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A(影響因子2.773)
7)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影響因子2.721)
8)Polymer(影響因子2.433)
9)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影響因子2.11)
著作著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