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李文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文祥,男,博士,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研究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文祥
  • 畢業院校: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
  • 職稱:研究員
  • 學歷:研究生
人物經歷,科研項目,代表論著,

人物經歷

1994.09-1998.06 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 本科生 水產養殖
1998.07-2000.08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研究實習員 魚類養殖
2000.09-2005.06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博士研究生 魚類寄生蟲學
2005.07-2011.10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助理研究員 魚類寄生蟲學
2011.11- 任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副研究員 魚類寄生蟲學
2014.04-2015.05 加拿大環境部蒙特婁中心 中科院訪問學者 魚類寄生蟲學

科研項目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項,湖北省重大科技創新計畫項目1項。發表SCI論文58篇,其中第1作者6篇,通訊作者14篇(JCR前10%論文6篇)。制定國家水產行業標準10個。
主要工作圍繞寄生蟲與宿主關係,試圖在線粒體基因組水平上闡明寄生扁形動物對寄生生活的適應性進化;在巨觀上研究單殖吸蟲的傳播規律,為寄生蟲病的生態防控提供科學依據。

代表論著

[1]ZhangD., Gao F.L., Jakovli?I., Zou H., Zhang J., Li W.X.*,Wang G.T.* PhyloSuite: an integrated and scalable desktop platform for streamlined molecular sequence data management and evolutionary phylogenetics studies. 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 2019.
本人為共同通訊作者。系統發育分析過程繁瑣,需要花費較多時間去學習專業知識和相關軟體。本研究通過Python和Qt可視化編程將當下最流行的系統發育分析軟體集成在一個分析系統中,開發了世界上首款功能齊全、分析流程化的系統發育專業分析軟體。該軟體最大的優勢就是支持批量數據和多核運行,以及流程化操作,適合基因組、轉錄組等大數據的分析。
[2]Zhang D., Zou H., Wu S.G., Li M., Jakovli? I., Zhang J., Chen R., Li W.X.*and Wang G.T.Evidence for adaptive selection in the mitogenome of a mesoparasitic monogenean flatworm Enterogyrus malmbergi. Genes, 2019, 10: 863.
本人為通訊作者。絕大部分單殖吸蟲是體外寄生,少數體內寄生的單殖吸蟲是寄生扁形動物從體外寄生到體內寄生的重要證據。本研究測定並比較了鰓部寄生的錨首蟲和胃部寄生的腸環蟲的線粒體基因組,它們都隸屬於錨首蟲亞科,但在腸環蟲的cox2和cox3基因上分別發現了10個和12個正選擇位點,進一步的蛋白結構和功能預測顯示其中有13個位點在螺旋跨膜區域,1個位點在蛋白結合區域。鑒於線粒體基因組與生物體的能量代謝密切相關,這些正選擇突變位點可能是蟲體對體內寄生適應而發生的突變。
[3] Li W.X., Zhang D., Boyce K., Xi B.W., Zou H., Wu S.G., Li M., Wang G.T. 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DNA of three monozoic tapeworms in the Caryophyllidea: a mitogenomic perspective on the phylogeny of eucestodes. Parasites & Vectors, 2017, 10: 314.
本人為第一作者。分節在動物的進化中具有重要意義,不分節絛蟲是絛蟲綱中較原始的類群。本研究首次測定了3種不分節絛蟲的線粒體基因組,在基因組水平上證實了不分節的鯉蠢目絛蟲是最原始的真絛蟲,並首次利用基因排列順序推測了絛蟲在目水平上的進化事件。2年內被引用15次。
[4] Zhou S., Li W.X.*, Zou H., Zhang J., Wu S.G., Li M., Wang G.T.Expression analysis of immune genes in goldfish (Carassius auratus) infected with the monogenean parasite Gyrodactylus kobayashii. 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 2018,77: 40-45.
本人為通訊作者。魚類抗寄生蟲感染主要靠獲得性免疫發揮作用,本研究利用三代蟲感染金魚後,發現先天性免疫也起重要作用;同時,當三代蟲被清除20天后,並不影響再次感染,為三代蟲人工感染系統建立提供重要依據。
[5]Zhou S., Zou H., Wu S.G., Wang G.T., Marcogliese D.J.,Li W.X.*Effects of goldfish (Carassius auratus) population size and body condition on the transmission of Gyrodactylus kobayashii(Monogenea). Parasitology, 2017,144: 1221-1228.
本人為通訊作者。密度制約是寄生蟲傳播的重要理論和模型,有很多野外數據的支持,但由於寄生蟲難以在體外培養,沒有合適的感染系統,一直沒有在實驗室條件下得到證實。本研究利用建立的三代蟲感染系統,在實驗室條件下研究了宿主種群大小對三代蟲傳播的影響,發現當宿主密度達到一定閾值時,有效接觸保持不變,三代蟲的傳播是頻率制約的。該結果對依靠接觸傳播的傳染性疾病的生態控制都有指導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