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治(博士生導師)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系博士生導師。1933年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上學期間,先後發表:《南宋土地問題》、《南宋平均地權的幾種理論》、《黃巢暴動的社會背景》、《隋朝大業民變的經濟動力》、《北宋民變之經濟的動力》、《長城考》等6篇文稿。這些論文著重於揭露封建社會的黑暗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文治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河北省容城縣
  • 出生日期:1909年10月
  • 代表作品:《南宋土地問題》,《南宋平均地權的幾種理論》
  • 性別:男
個人經歷,馬克思主義原理研究,學術成就,

個人經歷

1937年師大畢業後,從事抗日宣傳工作年7月接受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及中英庚款董事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工作。李文治教授於1945年完成《晚明民變》,約30多萬字。在此期間並寫了幾篇論文在雜誌上發表。
歷史學家歷史學家
建國後,成立了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李文治教授留所繼續從事研究工作。建國初期發表《晚明封建地主爭奪土地的幾種方式》、《投降清室與起義農民的抗清鬥爭》、《晚明官僚一筆貪污賬》、《農民領袖李自成》等論文。1952年參加《中國近代經濟統計資料選輯》的編寫工作,負責“農業”中的地租部分。從1954年開始編輯《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第1輯,1956年完成。
從60年代開始,李文治教授在研究工作中開始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問題,經過十幾年的探索,在學術上逐漸形成自己的觀點,即把中國地主制經濟作為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的中心線索。他認為地主制經濟的發展變化,制約著兩千年來整箇中國社會經濟乃至政治和意識形態的發展變化。根據這一認識,他對中國封建社會經濟一系列重大問題提出了卓越的見解。

馬克思主義原理研究

李文治教授根據馬列主義原理,著重將自由勞動出現和形成作為論證資本主義萌芽的標誌。他把自由僱工的出現作為論證資本主義產生的一個關鍵性問題。明代中葉,同工農業生產發展相適應,農業僱工經營有所發展,僱工隊伍進一步擴大,就在這時出現了封建僱傭向自由僱傭過渡。明萬曆十六年僱工律例的修訂,具有“立有文契、議有年限”兩個條件才能構成身份性“僱工人”,其實“立有文契”的長工有的可以擺脫“僱工人”的身份地位,即可以按自由僱工判處。遵循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則,先有實際生活的變化,然後才有法權關係的變革。法權關係的變革乃係對當時既成事實的追認。據此,部分長工身份義務的解放應在萬曆十六年以前,明代中葉,可以找到大量僱工經營的事例。此後,到清乾隆年間,“立有文契”的長工也逐漸解除了法律上的身份義務關係。李文治教授認為:由明代中葉至清代鴉片戰爭前出現的農業大經營,在使用貨幣購買勞動力榨取自由工人剩餘勞動並進行擴大再生產的條件下,經營者投入的貨幣已變成了資本,已具有資本主義萌芽的特質。同時,他並不否認,這時農業資本主義萌芽仍帶嚴重的封建性。但這時事物性質已經發生根本變化,封建性乃是它的殘餘形態。他還指出:農業資本主義萌芽的進展不僅十分緩慢,在地主制經濟制約下甚至經常夭折,但就萌芽整體而言,總在日益增長,後來居上,清前期過明中葉,清後期超過清前期。他還認為:既然是萌芽,就不能要求僱工人數及僱工是否完全喪失土地“自由到一無所有”,關鍵問題要看貨幣是否變成資本。他的這種觀點早在1958年就已寫成《中國農業資本主義萌芽》一文,在其中作了全面論述。1980年在明代經濟史國際學術討論會上,他將該文提交給大會,並以《論中國地主經濟制與農業資本主義萌芽》為題,發表於1981年《中國社會科學》雜誌上。他與魏金玉、經君健教授合作出版《明清時代的農業資本主義萌芽問題》專著,由於成績卓越,獲中國社會科學院1993年優秀成果獎。

學術成就

明清時代封建土地關係問題,是李文治教授多年來十分關注的問題,他以中國地主制經濟為中心線索,通過對租佃關係的變化以及地主經濟與封建依附關係、清代前期土地關係的變化及庶民地主的發展、中國地主制經濟與農業資本主義萌芽的研究等在國內首次提出明清時代土地關係的鬆懈是封建社會後期的標誌,具有劃時代意義。當他的《明清時代封建土地關係的鬆懈》一書於1993年出版後,在學術界引起了巨大反響。台灣地區、日本學者對本書均有介紹。國內外學者認為該書資料豐富,論述紮實,有許多新的觀點和見解,突破了過去的研究架構,具有學術上的創新,在國內外處於領先地位。由於得到各界好評,。該書獲社會科學院1996年優秀成果獎。 李文治教授學術視野廣闊,所涉獵的課題還有:封建所有制問題,關於地主階級的階層劃分問題,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延續問題,歷史分期問題等都進行深入研究,成果豐碩,都有獨到見解。由於李文治教授在研究上成績卓著,對中國經濟史研究有很大貢獻,學術界有人稱之為“泰斗”。
李文治集李文治集
李文治教授不但研究上成績喜人,人品也十分出眾。他十分關心研究生的成長,也十分關心研究室中青年研究人員的成長。他在指導學生們學習的同時,非常強調文章道德。要求他們要養成良好的學風,寫文章不能單純追求數量,更重要的是質量,是社會效益,要對歷史、人民負責。他告訴學生們說:他的文有的寫好了壓在手頭上達十幾年的都有,目的是要經得起時間考驗。同時,他十分平易近人,向他請教時,他總是十分耐心,而且反覆說明,諄諄誘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