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卿(革命烈士)

李文卿,又名承鑫、鑫,字繼賢,號豪錚。1902年12月30日出生於嘉魚縣馬鞍鄉龜山村一個農民家庭。1925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嘉魚縣的第一個中共黨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文卿
  • 別名:承鑫、鑫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嘉魚縣馬鞍鄉龜山村
  • 出生日期:1902年
  • 逝世日期:1934年秋
  • 職業:革命者
  • 信仰:共產黨
  • 籍 貫:湖北嘉魚
生平,事跡,

生平

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讀過私塾。1924年,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受到共產主義思想影響,即在嘉魚縣魚岳鎮東街開辦“楚家旅社”(後改名“集賢客棧”),聯絡有志青年,從事地下革命活動。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五卅”慘案發生後,他聯絡從武漢回鄉的本縣籍青年學生組織了“讀書會”,對外稱“儒教會”,經常在東后街“惜字公所”集合,進行革命宣傳。1926年8月,北伐軍進入嘉魚,他組織船隻和人力幫助大軍渡江攻打漢陽。同年11月,根據黨的指示到江西南昌,任國民革命軍第三軍八師二十二團二營黨代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朱培德“禮送共產黨員出境”,李文卿遂離開該部。同年,根據中國共產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回到嘉魚,任中共嘉魚縣委宣傳委員,以舒橋鋪、米埠、石塘一帶為根據地,開展農民運動。同年,按照鄂南暴動計畫安排,在鄂南特委領導下,李文卿、呂金城等於9月10日,在米埠發起農民暴動,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下,率部與國民黨軍激戰月余後,終告失敗。被迫退到通山九宮山,繼而輾轉至江西南昌,再次到國民革命軍三軍八師二十二團二營任政治指導員。1928年6月,第三軍以裁軍之名將政治指導員一律裁減。黨組織安排他到上海做地下工作,任上海法南區共青團團委書記。1930年,在上海不幸被捕,關押在提籃橋監獄,與章漢夫、鄭紹文等同牢。在獄中,李文卿堅持對敵鬥爭,擔任了監獄地下黨支部書記,後經組織大力營救出獄。1931年,被派往徐州,任中共徐海蚌特委軍事委員,負責津浦、隴海鐵路工人運動,以木工身份為掩護,在隴海沿線開展革命活動。同年,徐海蚌特委撤銷,建立銅山(徐州)、宿縣、宿遷中心縣委,任縣委委員。1932年冬,因叛徒出賣,再次被捕,囚禁於南京憲兵司令部。1934年秋,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義。

事跡

李文卿,又名承鑫、鑫,字繼賢,號豪錚。1902年12月30日出生於嘉魚縣馬鞍鄉龜山村一個農民家庭。1925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嘉魚縣的第一個中共黨員。他曾參加過北伐戰爭,歷任國民革命軍營黨代表、團政治指導員,先後擔任過中共嘉魚縣委宣傳委員、共青團上海法南區委宣傳委員、團委書記、中共徐海蚌特委軍事委員、中共銅山中心縣委委員。1934年秋犧牲於南京雨花台,時年32歲。
一、尋求革命真理
李文卿幼年聰穎,發蒙之後,所讀文章多能背誦。後因家境欠寬,他父親李永游只得忍心讓其輟學。鄉親們視文卿輟學實為可惜,紛紛自願資助他繼續就讀。文卿發憤努力,不負眾望,學業日進,文章寫得非常優美,且有獨特見解,書法和詩作亦較為出色。
“五四”運動的風潮波及嘉魚後,激發了李文卿的愛國熱情。他精心閱讀了《共產黨宣言》、《新青年》、《嚮導》等馬列著作和進步書刊,並積極宣傳革命思想。1921年春,他的老師害怕日後招來麻煩,勸其父親讓李文卿退學。
李文卿離開學堂後,在家鄉龜山村辦起了蒙館。他一邊教書。一邊探求革命真理,由單純的愛國思想發展到信奉馬列主義。震驚中外的京漢鐵路“二七”大罷工爆發後,李文卿從鄉下來到嘉魚縣城,租了兩間房子,開設“楚家旅社”,聯絡羅良玉、劉玉聲等有志青年,組織城鄉青年集會,傳播馬列主義。次年,又發生“五卅”慘案,一批在北京、武漢讀書的嘉魚籍學生熊道昭、汪蓮舫、劉光明、徐則夫等先後回縣城。他們帶回許多革命書籍和刊物,李文卿如獲至寶地閱讀這些書刊,革命意識日益增強。在李文卿、龍從啟等倡導下,於1925年6月上旬組成“讀書會”,並把“楚家旅社”改名為“集賢客棧”,成為有志青年進行革命活動的場所。
一次李文卿對“讀書會”的成員說:“縣署不顧人民死活,只知搜刮民財,壓榨百姓,我們作為有志青年,不能坐視旁待。我們何不借張王菩薩出巡之機整一整縣署衙門的官僚劣紳呢?”大家一致贊同。7月8日(古歷五月十八日)這天,李文卿發動搬運工人,按事先計畫,抬著“張王菩薩”先撞了劣紳熊四仿等三家,然後直奔南街,撞進警戒森嚴的縣署大堂,強烈要求抵制日貨,縣長左質泰不得不答應即刻下令禁銷日貨。
二、經受風雨考驗
1926年8月底,北伐軍第八軍一部進入嘉魚,李文卿組織百餘船隻,協助北伐軍渡江攻漢陽。隨後,布置在米埠、阮家山一帶活動的呂金城,秘密組建農民協會,發展農協會員一千多人。10月,北伐軍攻克武昌後,李文卿遵照上級黨組織的指示,派交通聯絡員斐雲青與呂金城取得聯繫,要呂金城利用有利時機,“火速樹旗”。呂金城隨即成立嘉魚縣農民自衛軍赤衛局,呂金城任營長。以後又成立了觀音寺、舒橋鋪、董家嶺三個農民協會,農民運動開展的轟轟烈烈。
11月,北伐軍在江西與孫傳芳部展開激戰,李文卿根據黨的指示赴江西,任國民革命軍第三軍八師二十二團二營黨代表。1927年5月27日,三軍軍長朱培德查封了我黨主辦的《三民日報》,29日又以所謂“禮送共產黨回武漢”的名義,將第三軍中的政治部主任、黨代表等政工人員全部清除,李文卿亦被送回武漢。
1927年7月,汪精衛叛變革命,黨組織派李文卿回嘉魚,擔任中共嘉魚縣委宣傳委員。回嘉魚後,李文卿和縣委書記龍從啟於9月4日到舒橋鋪,在高家祠堂召開縣委會議。縣委組織委員呂金城匯報了舒橋地區農民協會和農民武裝等情況,李文卿傳達了“八七”會議精神、鄂南暴動計畫和鄂南特委的指示。會議擬定9月10日在米埠先行暴動,逐步擴大到舒橋、八斗、陸溪口一帶,然後集中力量,奪取嘉魚縣城。
當他們得知蒲圻中伙鋪農軍於9月8日提前行動,縣委立即決定9月9日夜晚舉行暴動。黃昏,李文卿、呂金城率領四百餘名赤衛營戰士和數百名農會會員,分三路進攻米埠街。反動的清鄉團聞風喪膽,紛紛逃命。農民拿下米埠後,拆碉堡、毀教堂,將沒收的糧食和錢物分發給貧苦農民。“工農萬歲!”“打倒土豪劣紳!”等口號響徹雲霄。11日,李文卿、呂金城在舒橋鋪召開三千多人的大會,會後處決了劣紳蔡振發。
為配合整個鄂南暴動,縣委確定呂金城率領農軍進攻鹹寧縣城;李文卿、龍從啟到龍口、陸溪組織農民自衛軍。但當時攻鹹寧城未克,蒲圻城又被敵軍占領,鄂南暴動很快失敗。在這種情況下,李文卿帶領十幾人返回家鄉龜山開展革命活動。當時,嘉魚人民對“三山一元”(即劉西山、蔡秀山、魯坤山、郭子元)這四大惡霸極為憤恨,李文卿決定剷除惡霸為人民除害。秋天的一個夜晚,不料除霸計畫已被人告密,魯坤山早有準備,他勾結清鄉團將李文卿等包圍。經過一場激戰,大家奮力突圍後,只得分散活動。
鄂南秋收暴動失敗後,白色恐怖籠罩著嘉魚城鄉。敵人懸榜通緝李文卿,黨的工作在嘉魚很難開展。上級黨組織派李文卿到國民革命軍第三軍八師二十二團任政治指導員,參加第二次北伐。李文卿工作努力,才能俱佳,團長沈元鋪很賞識他。1928年4月,部隊由安徽滌縣行軍皖北徐洲。5月3日,部隊進抵山東濟南附近的党家莊。6月,第三軍又以裁軍之名,將政治指導員一律裁減。黨組織遂安排李文卿到上海做地下工作,任上海市法南區共青團團委書記。在法南區工作期間,他機智勇敢地與敵進行鬥爭。在盧家灣至大世界這條電車線上,李文卿上車後靠近車尾,當電車行至法大馬路(八仙橋)附近的鬧市區時,揚手將宣傳品散發出去,旋風將傳單捲起,猶如雪片紛飛,大街上民眾奮力爭搶,效果極佳;大熱天晚上,在外面露宿的人很多,他將傳單一一分發露宿的人們身邊。在法南區工作近兩年,由於他經常露面活動,引起敵人對他注意。為了他的安全,黨安排他到滬西區委做團的工作。不久,他被捕入獄,監禁於提籃監獄。在獄中,李文卿任黨小組負責人,領導難友開展獄中對敵鬥爭。
1930年冬,由黨組織營救出獄後,中共江蘇省委將李文卿派往徐州,擔任徐海蚌特委軍事委員,負責津浦、隴海鐵路工人運動。李文卿以在上海監獄裡學到的木匠手藝為掩護,到徐州鐵路局車輛修理廠當木工。工人們很喜歡他,都熱情地叫他“李木匠”。他在工人中宣傳革命,組織工人集會,引起國民黨徐州當局的懷疑。不久,敵人以“共產黨疑犯”的罪名再次逮捕了李文卿,關押於徐州警察局拘留所。由於李文卿未暴露身份,不久獲釋。
1931年初,黨的四中全會召開。根據中共江蘇省委的指示,徐海蚌特委撤銷,建立銅山(徐州)、宿縣、宿遷三個中心縣委,李文卿擔任銅山中心縣委委員。1932年冬,因叛徒出賣,李文卿第三次被捕入獄。國民黨徐州警察局將李文卿作為重大政治犯解送南京憲兵司令部拘留所關押。
三、英勇獻出生命
在監獄裡,李文卿領導難友們同敵人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敵人槍殺共產黨人,他帶領大家呼口號;新難友入獄,他仔細詢問案情,引導難友爭取反供;他爭取憲兵看守,轉變立場,同情革命。經李文卿多次做工作,有一年輕憲兵看守被其感化,表示願意為我黨做點事情,於是李文卿就通過他傳遞信件。這位憲兵的行動被國民黨特務查獲,被判死刑。臨刑時,他高呼“打倒國民黨!”使敵人監獄頭目大為驚駭。從此,敵人對李文卿的監禁更加嚴厲,腳鐐手銬,用盡酷刑。同獄人葉萌回憶說:“李文卿是一個百分之百的布爾什維克。”
1934年秋的一天夜晚,一輛汽車開進監獄的院子裡,跳下許多憲兵。敵看守班長打開李文卿所在的牢房的鐵門,喊叫:“李文卿出來!”李文卿意識到回不來了,他想著要教訓一下最兇惡的看守班長,為難友們報仇。只見他突然沖了上去,雙手舉起鎖鏈,朝著看守班長頭上狠狠砸去,憲兵慌忙蜂湧而上,扭住李文卿。李文卿奮發高呼:“打倒國民黨!”“打倒蔣介石!”“中國共產黨萬歲!”英勇就義。
1960年8月,嘉魚縣人民委員會興建革命烈士紀念塔,將李文卿同志的英名及其革命業績銘刻於上,永志紀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