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1984年7月畢業於皖南醫學院。擅長消化系疑難危重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消化內鏡的診斷與治療,B超引導下的介入治療,尤其在肝硬化門脈高壓症、原發性肝癌、消化道狹窄的微創介入治療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在安慶市率先開展了EVS和EVL,胃底靜脈曲張Histoacryl注射術。在中華級雜誌上發表論文3篇,CN級雜誌上發表論文15篇。開展的“內鏡下結紮與硬化聯合治療重度食管靜脈曲張”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安慶市科技二等獎2次,三等獎2次。先後被評為“安慶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安徽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享受安慶市政府津貼。
李敏院長坐診時間:周三中午12點—14點 地點:安慶市立醫院前大門
媒體評價
足跡這樣走過來
——記市立醫院主任醫師、碩導李敏
在市立醫院,李敏是黨委書記、院長;在專業上,他是消化內科主任,主任醫師。他率先在安慶市開展了一系列臨床消化病學方面的新技術,新項目,尤其是對消化道早期癌腫、肝硬化門脈高壓的診治造詣尤高;在學術上,發表於各類期刊雜誌上的20餘篇醫學論文,其中多篇刊載在中華醫學會系列雜誌,見證了他的理論水平。一項省科技三等獎、三項市科技二等獎、二項市科技三等獎、二項省衛生廳重點學科專項課題(已結題一項),一項省教育廳課題立項,體現了他業務上的實力。因此,1999年他被評為“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05年被評為“省衛生廳突出貢獻專家”,2006年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貼自在情理之中。去年,他又以碩導的身份,帶上了自己的研究生。
碩導,顧名而思義,碩士生導師。導師應有導師的風采。李敏的風采來自他畢生追求的一種信念,那就是當一個好醫生,在品格上至少具備三種精神,無欲無求的獻身精神,治病救人的人道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這三句話涵蓋了他整個的從醫生涯。這一切,與他的經歷有著很大的關係。當過知青、做過工人,然後又上大學的經歷,使李敏的內心永遠擁有一個平民情結。面對消化道腫瘤,血吸蟲病及B型肝炎肝硬化高發地區的家鄉,迫切需要治療消化系統疾病專家的這一現實,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消化病學及內鏡診治作為專業主攻方向。這一攻就是二十六年。除非外出開會或學習,他基本上都“泡”在病房,查房、會診、做消化內鏡。稍有閒暇,在醫院的圖書館可以見到他,在夜晚的燈光下可以看到他讀書、寫文章。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讓他站在了技術之巔,以他為學科帶頭人的消化內科是省臨床醫學特色專科,安徽醫科大學重點學科,其自己是省消化病學會常委,市內科學會、消化病學會主委,市科協常委。
在他的眼中,“病人只有病情輕重之分,沒有高低貴賤之別”。何況,患消化系統疾病的很多是農民,他們一般經濟條件差,長期得不到很好的治療。因此在他所有診病治病的過程中,體恤病人的不易,從來不讓病人多花一分錢,就成了他的自覺行動。不該開的藥品堅決不開,能省的儘量節省,不論官員還是平民,一視同仁精心救治。證明這一點的,那就是每次做消化內鏡及鏡下各種手術,他都會提前來到內鏡室,細緻地做好各項準備。病人來後,耐心交談,讓其放心。做胃鏡過程中,細緻觀察;插鏡熟練輕柔,以減輕病人的痛苦。他說:“病人做一次胃鏡不容易,除了花錢之外還要忍受著身體和心理上的痛苦。”這句話他可不是輕易說的。因為要知道做胃鏡的難受,他自己先做一次,結果的確很痛苦。“但胃鏡檢查是我們消化內科診斷治療的‘金標準’,不做不行。如今的無痛胃鏡、腸鏡機膠囊內鏡已漸趨常規化,這對病人是一大福音。”是的,技術的進步,消除了他內心很多的不安。
今天的李敏,承擔的工作可謂不少,所以他的時間可以用一句話作結———忙得如陀螺般旋轉。業務院長,負責全院的院感和護理方面的行政工作;醫生,坐門診、查房和行內鏡檢查及經內鏡下的微創手術;碩導,又要給安徽醫科大學的學生上課,帶研究生。另外,學術研究、省內外重要的學術會議也少不了他的身影。即便如此,他總是擠出時間給他的病人。因為在他的意識深處,給了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只有在病人身邊,我才能找到生存的根,才能感到生命的活力和價值。離開病人,你有再多的智慧也無用武之地。”4月15日他由外地出差四天回到安慶,第一個到達的地點還是消化內科病房。“我確實很累,但是病人信任我,找到我,對於他們來說,可能寄託了很大的希望,就算再累再辛苦,我也會堅持到底,也唯有這樣,才是為醫之根本。”
根本還不僅僅局限於此,他的眼光看得很遠。“我要盡全力培養出一支優秀的梯隊,即便以後我退休了,我們這個團隊依然會很出色。”李敏說。的確,現在的市立醫院消化內科已擁有一個結構合理的團隊,並且已得到眾多患者的認同。
穿梭在大國小術會議和經常會診時的繁忙身影,長年累月“浸泡”在病房和內鏡室中的醫生,站在市立醫院北院區講壇上,安徽醫科大學本科生的臨床課的老師,與研究生喁喁而談的專家學者,多重身份論證了這樣一句話———“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李敏當之無愧。(摘自《安慶日報》2010.4.27 都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