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弘一法師即李成蹊,即是李叔同(1880年-1942年),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出家後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生於天津河東,祖籍山西洪洞,明初遷到天津,因其生母本為浙江平湖農家女,故後來李叔同奉母南遷上海,每每自言浙江平湖人,以紀念其先母。精通繪畫、音樂、戲劇、書法、篆刻和詩詞,為現代中國著名藝術家、藝術教育家,中興佛教南山律宗,為著名的佛教僧侶。
清光緒六年(1880年)九月二十日生於天津河東地藏庵(今河北區糧店街陸家胡同)一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10月13日圓寂於泉州。幼名成蹊,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意。學名文濤,字叔同。法號弘一,世稱弘一大師。
李叔同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近代史上著名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早期啟蒙者,他一生在音樂、戲劇、美術、詩詞、篆刻、金石、書法、教育、哲學、法學等諸多文化領域中都有較高的建樹,是中國新文化運動和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驅,並先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藝術人才。著名文學家曹聚仁、畫家
豐子愷、
潘天壽、音樂家
劉質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門下。
其父李筱樓,曾任吏部主事,後辭官經營鹽業與錢莊,為津門巨富。文濤5歲失父。13歲知篆書,15歲能詩,17歲善治印,18歲與茶商女俞氏成婚。戊戌變法失敗時,有人說他是“康梁同黨”,他遂攜眷奉母南下,避居滬上城南草堂,加入城南文社。城南文社,城南草堂,“天涯五友”,這段時期的生活顯然給李叔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叔同從天津來到上海,年少才盛,很快加入了以切磋詩詞文章為目地的文藝團體“城南文社”,城南文社的活動地點在許幻園的豪舍城南草堂,李叔同加入文社後立即顯示出了出眾的才氣,第一次參與就獲得了第一名。城南草堂的主人許幻園家中富有,為人也慷慨,一度是上海新學界的領袖人物,經常舉辦懸賞徵文活動,自從李叔同到上海以後,只要參加徵文,其成績必名列前茅無疑。許幻園慕其才華,於1899年讓出城南草堂一部分,請李叔同一家搬來同住,從此兩人成了摯友。22歲入南洋公學,從蔡元培受業。課餘參加京劇演出,還為滬學會補習科作《祖國歌》,並編有《國學唱歌集》。
光緒三十二年,為求救國之道,東渡日本留學。到日本後,肄業於東京美術專科學校,主修
油畫,兼攻鋼琴。在日期間李叔同在由留日學生出版的《醒獅》雜誌上發表文章,加入“隨鷗吟社”並與本田種竹、森槐南、日下部鳴鶴等交流。課餘熱心於話劇藝術活動,聯合留東同學組織“春柳劇社”。在校期間還參加“白馬會”第12回展(1909年春)、第三回展(1910年春)。在東京,他創辦音樂期刊——《音樂小雜誌》,發表所創作的歌曲多首。1906年10月4日的日本的“國民新聞”報曾刊登關於李叔同的訪問記以及肖像照片。在寫生課時,敢於衝破封建禮教的藩籬,被譽為我國新文化運動啟蒙時期的急先鋒。
宣統三年(1911年),文濤學成歸國,先執教於天津高等工業學堂,任圖案教員,後轉到上海城東女學,講授國文和音樂。翌年,加入“南社”詩社,與南社同人組織文美會,主編《文美雜誌》,兼任《太平洋報》文藝副刊編輯。不久,到杭州執教於浙江省立兩級師範學校(即第一師範學校),併到南京高等師範學堂兼課。1914年在中國的美術教育中首次使用人體。他從事藝術教育工作達七年之久,培育出許多藝術人才。文濤本有改革社會的理想和抱負,但眼見當時中國社會腐敗黑暗,自己又無力改變現狀,現實與理想產生了差距,漸漸認識到人生之痛苦。遂於民國7年(1918年)8月19日遁入杭州
虎跑寺削髮為僧,皈依老和尚了悟門下,法名演音,號弘一,後又採用一音、一相、圈音、入玄等幾十個法號。民國17年,弘一參加僧侶南下服務團,到泰國、新加坡等東南亞地區弘揚佛法。12月初從上海乘海輪抵達廈門,受到陳嘉庚胞弟陳敬賢的熱情款待,在南普陀寺下榻,旋即轉南安
雪峰寺度歲。過了元宵,又回南普陀住了三個月。
民國18年4月間,取道福州赴溫州。同年10月,弘一第二次入閩。先到廈門,後應
泉州開元寺慈兒院院長葉青眼之請到泉州,為該院學童早晚禮佛的讚歌《
三寶歌》譜曲。當時幸願法師在泉州承大寺創辦“月台佛學研究社”,弘一幫助整理寺內所藏的古版佛經,先釐訂六條凡例,將目錄編成五輯,每輯分成禪宗部、律宗部等,每部再分為甲乙兩種(甲種為全本,乙種為殘本),頗為周詳。民國19年4月,離寺雲遊江浙。
民國21年10月,弘一第三次入閩,足跡遍及泉州、廈門、福州、漳州各大寺院,其中以住泉州的時間為最長,而在永春
普濟寺一住就是573天。弘一第三次寓居福建期間,正值抗日戰爭爆發,民族危機空前深重,他時時以國家民族的命運為念,得到僧俗民眾的普遍景仰。
民國27年10月,為勉勵
泉州承天寺僧眾發揚愛國愛教精神,他舉筆題詞:“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詞末又跋:“佛者,覺也,覺了真理,乃能誓捨身命,犧牲一切,勇猛精進,救護國家。是故救國必須念佛。”賦予佛說以時代精神。弘一十分關心歷史文物。
民國22年10月,他在泉州西郊潘山發現唐詩人韓偓的墓道;民國27年在惠安縣的《螺陽文獻》中發現一首韓偓在惠安松洋洞所作而未為《全唐詩》收入的佚詩,於是撰寫《香奩集辨偽》一文,認為韓偓並不是一個風流才子,而是一位與自己有同樣愛國思想的偉大詩人,為研究韓偓提出獨創性的見解。他還為晉江摩尼教寺草庵撰寫寺門對聯和庵記,為朱子書院補題匾額,為開元寺補書朱熹所撰寫的對聯,為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贄像題贊,使泉州的傳統文化更得到發揚。弘一晚歲十年,積極弘法,他先後在廈門、漳州、安海、泉州、惠安、永春等地城鄉開展講經活動,就律宗、華嚴宗、淨土宗學說及藥師經、彌陀經、地藏本願經、心經等經義作了詳細的闡明。並且關心佛教教育,在泉州開元寺尊勝院倡辦南山佛學苑。民國25年,在泉州請得日本大小乘經律萬餘卷,親自整理編成《佛學叢刊》四冊,交上海世界書局出版,閩南一帶的僧徒因之增進佛學知識。他的佛學思想體系,以華嚴為境,四分律為行,導歸淨士為果。十年虔修未有間斷。他潛心圈點校注唐代道宣律祖所撰“南山三大部”(《行事鈔》、《戒本疏》、《羯磨疏》)及宋代靈芝元熙律師釋三大部的“三記”(《資詩記》、《行宗記》、《濟緣記》),為後世治南山律者留下正確的範本。佛教界尊他為近代重興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師。民國31年10月13日,弘一圓寂於泉州溫陵養老院。7天后,在承天寺火化。遺骨分兩處建舍利塔,一在泉州清源山彌陀岩,一在當年落髮處杭州虎跑定慧寺。另建生西紀念塔於溫陵養老院過化亭。他的力作《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於民國13年出版。寂後,海內外諸緇素將其遺著結集出版的有《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篇》、《律學講錄三十三種合訂本》、《南山律苑文集》、《晚晴集》、《晚晴老人講演錄》、《弘一大師大全集》等。
弘一大師,雖以持律聞名,但篤志念佛。晚年時神採氣力漸衰,自知將要往生,因而盡力弘法,時常
勸人聽時鐘念佛,依照時鐘滴答滴答的聲響,構想為阿彌陀佛四字。若是念六字佛號者,則以第一個滴為“南無”,答為“阿彌”,第二個滴為“陀”,答為“佛”。他的聽時鐘念佛,不失為一個攝心念佛妙法。 公元一九四二年春天,弘一大師前往靈瑞山講經。不久之後,住在溫陵養老院,在八月十五日中秋節為大眾講經,並向院中的老人講說淨土法要。二十三日示現些微疾病,拒絕醫藥及探問,只是專一念佛。二十七日絕食,只飲水。二十八日寫遺囑,交代妙蓮法師負責後事。九月一日下午,在一張紙上寫著“悲欣交集”,交給妙蓮,並囑咐注意:如在助念時,見我流淚,並非留戀世間、掛念親人,而是悲喜交集所感。說完話,仍默念佛號。四日戌時(晚上七時至九時),在大眾念佛聲中,安詳地往生了。時年六十三歲。荼毗後獲舍利子一千八百粒,舍利塊有六百塊。
弘一法師是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藝術全才,在書畫、詩文、戲劇、音樂、藝術、金石、教育各個領域都有極深的造詣。1918年入杭州虎跑寺出家,從此精修佛教律宗,又成為佛門一代高僧。代表作:《南山律在家備覽》、《四分律戒相表記》、《弘一大師遺著合編》、《清涼歌集》、《
李息翁臨古法書》等。
出家年譜
1917年,38歲的弘一法師已經發心吃素,請佛經供佛像,天天燒香,甚至過年也住在廟裡不回家。再過一年,他皈依虎跑老和尚了悟為弟子,取名演音,號弘一。是年受戒出家。他致書好友夏丏尊,延請宏祥、永志二法師為其父去世普佛一日。又手書《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是出家後第一次給人寫字。因為在他看來,得到大勢至菩薩的果位,是通過念佛,才證得佛性的。此後,法師一生與念佛活動不能分開,據林子青先生著的《弘一法師年譜》記載,法師出家後與念佛縈縈大端者,撮要如下:
1919年(40歲)大師勸舊友袁希濂念佛。又與諸道侶為臥病不起的小黃犬念佛,依法超度。
1920年(41歲)於新城貝山掩關念佛,書佛號。印光法師致書大師,勸其“息心專一念佛”。
1921年(42歲)為女弟子朱賢英開示念佛。
1922年(43歲)師患痢疾,留言臨終時,請數師助念佛號,但病康愈。
1923年(44歲)大師發願刻期掩關,誓證念佛三昧,並請印光法師作“最後訓言”。
1924年(45歲)於
紹興城手寫佛號千紙,分贈善友。
1925年(46歲)復鄧寒香書,勉勵“若一心念佛,獲證三昧,我執自爾清除。”
1926年(47歲)手書佛號贈日本竹內居士,並作題記。
1927年(48歲)師與當代淨土宗大師印光法師見面。又自題菩薩號,由上海佛學書局影印流通。
1928年(49歲)致書蔡丏因論《往生論注》……引楊仁山居士謂修淨業者須窮研“三經一論”,鸞法師注至為精妙。
1929年(50歲)撰聯贊地藏菩薩,“盡修懺法,願生極樂,早成無上菩提”。
1931年(52歲)擷取《靈峰宗論》名言,成《寒笳集》。又與道俗助念佛號,送圓照禪師往生。發明“聽鐘念佛法”。
1932年(53歲)在妙釋寺念佛會講《人生之最後》,撮錄古德嘉言,普勸念佛。
1933年(54歲)在妙釋寺為念佛會講《改過實驗談》。
1934年(55歲)至萬壽岩參加念佛堂開堂典禮,為眾開示三日。
1935年(56歲)於萬壽岩校讀清末自日本請回的靈芝元照律師著的《阿彌陀經義疏》。開講《淨宗問辨》。
1937年(57歲)於日光岩念佛會開示,節錄《印光法師嘉言錄》數則。致書鼓浪嶼念佛會,謂“於佛法中最深信者,惟淨土法門;於當代善知識中最佩仰者,惟印光法師。”又移居南普陀,手書《觀無量壽經》。為閩南佛學院學僧開示“淨土宗入門初步”。
1939年(59歲)為紀念法師出家20周年,於漳州尊元經樓開講《阿彌陀經》,回向眾生,同證菩提。
1940年(60歲)於泉州講《佛教之簡易修持法》。
1941年(61歲)於永春城區講《淨宗道侶兼持誦地藏經·要旨》。
1942年(62歲)於福林寺念佛期講《略述印光大師之盛德》。在泉州大開元寺書“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
1943年(63歲)圓寂前四天,獨自默念佛號。遵法師遺囑,眾人助念法師往生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