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李待問
- 字號:字葵儒,號獻衷
- 所處時代:明代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廣州府南海縣
- 出生時間:1582
- 去世時間:1642
- 官職:戶部尚書
生平簡介,佛山民間慈善的啟蒙者,
生平簡介
李待問(1582—1642),字葵儒,號獻衷,廣東廣州府南海縣佛山鎮人。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進士,初授連城縣令,後連升禮部主事、吏部文選郎中、僉都御史、應天巡撫、戶部尚書等職。李待問回粵不到半年便因病去世,諡號忠定。他生前為人忠孝寬厚,關心地方建設,對修靈應祠、通濟橋、文昌書院,羊城古道等公益事樂捐不倦。
佛山民間慈善的啟蒙者
李待問為官,不攀權貴,為民請命免雜餉,修堤堰,救災民以及整頓漕運。特別是,一生關心鄉事,熱心慈善公益事業有口皆碑。
1604年考中進士後,李待問便與長兄好問捐資修建靈應祠(祖廟)的“端肅門”、“崇敬門”。1614年,他以郎中歸里身份,倡議建立“忠義營”保衛鄉土。
最為後人稱道的是,崇禎十四年(1641年),當時已是戶部尚書的李待問斥資大修靈應祠(祖廟),把佛山人供奉真武神像的祖廟正殿命名為“紫霄宮”。靈應祠山門對聯“鳳形湧出三尊地,龍勢生成一洞天”就是當時李待問所題。此外,他還帶領李氏家族出資出力,大規模地修建門樓、改塑神像和修復照壁等擴建工程。
崇禎十五年(1642年),李待問在佛山明心鋪創建文昌書院。這是佛山最早建立的明代書院,給家庭並不富裕的子弟讀書,為佛山後來的科甲一方、文運蒸蔚創造了條件。
其實,李待問對於佛山慈善事業的意義遠不止於此。翻開歷史,中國古代的慈善事業主要由政府主張和承擔,一是出於彰顯統治正統性和管理控制力的需要,不容民間插手;二是因為最廣大的普通階層經濟能力有限,小的扶危濟困可以,大的公益慈善事業往往有心無力。
到了明清時期,江南和珠三角地區因為工商業發達,財富積累增強,民間慈善逐步興起。在佛山,商人、鄉紳是佛山民間慈善事業的“主角”,李待問及其家族就是其中的典範。
眾所周知,傳統社會佛山民間自治色彩十分濃厚,城市管理主要依靠民間力量,其核心為士紳階層。明天啟七年(1627年),議事中心嘉會堂於靈應祠(祖廟)建成,這是佛山鎮第一個民間自治機構,負責處理鄉事,領導著地方政治、經濟和公益事業等。
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李待問作為士紳的代表,調動各種資源,傾力於公益慈善事業,這種積極參與地方自治和社會整合的努力,也為自己和家族贏得了名聲,李氏逐漸成為佛山的名門望族,還湧現出如李廣海這樣的家族慈善思想的繼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