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壽,現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伊州區鄉村振興局黨組書記、副局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延壽
- 國籍:中國
李延壽,現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伊州區鄉村振興局黨組書記、副局長。
李延壽,生卒年不詳,字遐齡,唐代著名史學家,相州(今河南省安陽市)人,祖籍隴西郡狄道縣(今甘肅省臨洮縣)。出身隴西李氏姑臧房。貞觀年間,做過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後任御史台主簿,官至符璽郎,兼修國史。李延壽曾參加過官修...
李延壽 李延壽,男,漢族,1956年9月出生,陝西永壽人,出生地陝西永壽,大學學歷,高級工程師,中共黨員。曾任甘肅省水利水電工程移民管理局局長。人物履歷 2013年7月至2016年10月,任甘肅省水利水電工程移民管理局局長(副廳長級)。任免信息 2016年10月,免去李延壽的甘肅省水利水電工程移民管理局局長職務,退休。
李延壽 李延壽,原陸軍第八十八師第五二四團第一營上士,是謝晉元等八百壯士英雄群體的一員。
《賜李延壽家物詔》是唐代李治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原文 賜李延壽家物詔 故符璽郎李延壽,藝文該洽,材兼良史,撰《政典》一部,詞殫直筆,雖其人已亡,功有可錄。宜賜其家絹五十匹,仍令詳正所寫,兩本付秘書,一本賜皇太子。作者簡介 李治(628—683),字為善,唐朝第三位皇帝,即唐高宗。631年,...
李大師是一位有志於編著南北朝史的學者,但著述之事僅僅進行了兩年左右的時間,他即於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去世了。兒子有李慶孫、李正禮、李利王、李延壽、李安世等人。歷史記載 《北史·卷一百·序傳》記載:(李)大師字君威,幼而爽悟,神情警發,標格嚴峻,人並敬憚之。身長七尺五寸,風儀甚偉。好學...
《人有負鹽負薪者》是唐代李延壽創作的一篇文言散文,出自《北史》。原文 人有負鹽負薪者,同釋重擔息樹陰。少時,且行,爭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久未果,遂訟於官。惠遣爭者出,顧州紀綱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鹹無對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擊之,見少鹽屑,曰:“得其實矣。”使爭...
《百衲本北史》由唐朝李延壽所著 內容簡介 《北史》,唐李延壽撰,“二十四史”之一。紀傳體,共一百卷,其中本紀十二卷,列傳八十八卷。記述北朝魏、齊、周、隋四個封建政權二百三十三年的歷史。《北史》主要在魏、齊、周、隋四書基礎上刪訂改編而成,但也參考了當時所見各種雜史,增補了不少材料。總的來看,...
《福壽全》:在這部原創話劇中,“福”與“壽”則是劇中兩位主人公的名字。該劇故事起始於1899年,終了於20世紀80年代,從兩位主人公張長福和李延壽的出生開始講起。演出背景 此次導演、編劇黃盈帶著“一邊笑,一邊活”的理念,寫就了這個喜悲交錯的故事,在舞台上搭建起了一個跨越80餘年生命的時空結構。 《...
一箭雙鵰是一個漢語成語,最早出自唐·李延壽《北史·長孫晟傳》。該成語的意思是指射箭技術高超,一箭射中兩隻雕。後比喻做一件事達到兩個目的;在句子中一般作謂語、定語。成語出處 《北史·長孫晟傳》:“嘗有二雕飛而爭肉,因以箭兩隻與晟,請射取之。晟馳往,遇雕相攫,遂一發雙貫焉。”後人由此提煉...
一衣帶水,是漢語的一則成語,出自唐·李大師、李延壽《南史·陳紀下》。這則成語原指像衣帶那樣窄的河流,後用以形容雖有江河湖海相隔,但仍像隔一衣帶,泛指地域相近。其本身結構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褒義。成語出處 唐·李大師、李延壽《南史·陳紀下》:“隋文帝謂僕射高熲曰:‘...
聽人穿鼻(拼音:tīng rén chuān bí)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唐·李延壽《南史·張弘策傳》。“聽人穿鼻”的原義是牛的鼻子被人穿,上繩子;比喻自己沒有主見,任憑別人擺布;在句子中可充當作謂語、定語;含貶義。成語出處 徐孝嗣才非柱石,聽人穿鼻。(唐·李延壽《南史·...
半面妝,是漢語的一則成語。語出隋末唐初李大師、李延壽編撰《南史·后妃傳下·梁元帝徐妃》。半面妝意為僅及一半,未得全貌;比喻事物零落,不完整,也形容虛偽。其結構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充當賓語等。成語出處 “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將至,必為半面妝以俟,帝見則大怒而出。”(隋末唐初李大師、李延壽《...
精忠報國是一則漢語成語,最早出自於唐·李延壽《北史·顏之儀傳》。“精忠報國”的意思是指為國家竭盡忠誠,犧牲一切。該成語構詞方式是聯合式;在句中作謂語、定語。成語出處 最早出處 唐·李延壽《北史·顏之儀傳》:“公等備受朝恩,當盡忠報國。”衍生典故 元·脫脫《宋史·岳飛傳》:“初命何鑄鞫之,飛裂...
《五代史志》是于志寧、李淳風創作的圖書,貞觀十五年(641)唐太宗又詔修《五代史志》,命于志寧、李淳風、韋安仁、令狐德棻、李延壽等編纂。唐前唐後區別 談起五代史,自然就想起了唐以後的梁、唐、晉、漢、周歷史了。北宋初年在薛居正主持下編修了這五個王朝的歷史《五代史》,又稱《梁唐晉漢周書》,...
盡忠報國(拼音:jìn zhōng bào guó)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唐·李大師、李延壽《北史·顏之儀傳》。盡忠報國(忠:赤誠無私,竭誠盡力)指竭盡忠誠,不惜犧牲一切報效國家。連動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成語出處 唐·李大師、李延壽《北史·顏之儀傳》:“公等備受朝恩,當盡忠報國,奈何...
遙遙華胄,漢語成語,拼音是yáo yáo huá zhòu,意思是指名人的遠裔。嘲人自誇出於名門。出自 唐·李延壽《南史·何昌寓傳》。成語用法 作賓語、定語;指關係遙遠。示例 遙遙華胄人誰辨,應似林宗問阿貞。 清·唐孫華《草聖祠》詩 成語出處 唐·李延壽《南史·何昌寓傳》:何昌寓為吏部尚書,嘗有客姓閔...
清政府加緊鎮壓農民起義軍,遂派宣府總兵李廷壽佯攻代縣,潘出峨口,夜抵豆村,奔襲起義軍。在強敵面前,張還初率領義軍登上松岩口對岸的高山摩天寨。立志同清政府對抗到底。李延壽採取硬攻誘降之策,皆遭失敗。便築長圍、斷水路,致使起義軍斷絕水源。李延壽乘機發動猛攻,張還初寧死不屈,率眾拒敵。1649年(順治...
1941年,偽警衛旅擴編為師,於惠民滿心想當師長,又請準了汪偽軍委會,得到山東日軍同意,於惠民又回到山東招兵買馬,拉攏了泗水的李延壽、孔潤阡等游擊部隊將近二千,仍由兗州車運南京棲霞山,但是汪偽軍委會卻任命了廣東人李謳一為警衛師中將師長,師以下仍編為三個團,於惠民被任命為第三團少將團長,使於大失...
李延壽《北史》中有關東魏、北齊內容,基本上取材於《北齊書》,但刪去了不少農民起義史料。在《尉長命附子興傳》、《任祥傳》、《斛律羌舉傳》、《叱列平傳》、《慕容紹宗傳》、《薛修義傳》、《封隆之傳》、《高季式傳》,共刪掉《北齊書》中同傳所載九次農民起義。另外,《北齊書》的《高市貴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