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常玉

李常玉,全國自強模範、國務院首屆“消除貧困獎”獲得者。他帶領當地民眾發展苗木292680畝,總產值7億多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常玉
  • 職業:企業家
  • 主要成就:全國自強模範
  • 代表作品:帶領當地民眾發展苗木292680畝
人物簡介,人物事跡,自強經歷,

人物簡介

李常玉
李常玉,山東省諸城市優秀殘疾人企業家,全國自強模範、國務院首屆“消除貧困獎”獲得者。李常玉同志作為一位高位截癱患者,以超乎尋常的毅力挑戰命運,自強不息,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和扶貧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
李常玉同志1992年因房屋拆遷事故成為了高位截癱患者,但他身殘志堅,從1993年至今,他以自強不息、奮鬥不止的精神,帶領當地民眾發展苗木292680畝,總產值7億多元。其中2003年創產值3420萬元,實現利稅235萬元。
幾年來,他共為殘疾人家庭和特困戶無償提供苗木4600萬棵,價值6000萬元,發展苗木11萬畝,惠澤人口13600多人。並先後收編了7個特困國營林場,育苗8.4萬畝,實現收入1.2億元,惠澤人口超過130000人。
李常玉得到當地民眾稱讚的同時,也得到了黨和國家的好評。2003年,他被選為中國殘聯第四次代表大會代表,並授予“全國自強模範”的稱號,在人民大會堂受到了胡錦濤、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人物事跡

“全國自強模範”李常玉
2003年9月7日,國家人事部、中國殘聯授予了李常玉“全國自強模範”榮譽稱號,在人民大會堂,他代表123名自強不息的殘疾人第一個上台講話,他的演講獲得了全場幾千人長時間的掌聲。
然而,此前可能許多人並不知道李常玉是一位至今連吃飯、大小便等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的高位截癱患者,頸椎靠兩根10厘米長的鋼板固定,走路只能依靠拐杖支撐慢慢挪動,而且還必須是平路,上下坡則靠人背。但就是他,卻以超常人的毅力奮力拚搏、自強不息,憑藉一部電話、一副擔架從一個投資幾萬元的苗木調撥中心起步,發展到現在擁有園林花卉苗圃場、園林工程公司、行道樹木基地、玉華苗木有限責任公司等多個生產經營企業,從1993年至今,共發展苗木292608畝、產值7.3億元。其中,2003年創產值3420萬元,實現利稅235萬元。
幾年來,他拖著殘疾的身軀四處奔忙,不僅把苗木賣到了大連、上海,植入了北京長安街頭,栽到了拉薩的布達拉宮廣場上,並投入了祖國西部生態保護林和“三北”防護林的建設,還以苗木產業致富了一方百姓,使小苗木長成了當地民眾的“發財樹”。

自強經歷

風華正茂遭劫難
1992年6月18日是一個李常玉終生難忘的日子。那天李常玉因房屋拆遷,不慎從房頂上摔了下來,從此變成了高位截癱患者,事業也從此跌入了深淵。
1954年,李常玉出生在齊魯大地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趙家榮子村,在那個人人為填飽肚子的年代,李常玉早早地承擔起了家庭的重任,年僅15歲就參加了工作,但李常玉也是幸運的。1971年,17歲的李常玉被組織推薦到了南京林業大學學習,1975年剛從南京林業大學畢業的他又被推薦到林學專業的最高學府——北京林業大學繼續學習。在這裡,年輕的李常玉不僅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時光,還學到了豐富的林業知識,為後來的林業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78年,學成歸來的李常玉被分配到原諸城縣桃林公社林業站當技術員。改革開放初期,隨著“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提出,知識份子再一次走上社會的前台,具備豐富專業知識的李常玉迎來了人生的第一個春天。參加工作第二年,年僅25歲的李常玉被提拔為林業站站長,兼任林場場長,並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李常玉的人生從此步入了仕途,並接連提升為桃林公社黨委委員、革命委員會副主任、原諸城縣園林管理所所長等職位,1989年又再次提升為諸城市園林局局長,事業可謂是一帆風順。
但上蒼並沒有從一而終,就在李常玉春風得意、打算在熱愛的工作崗位上大幹一番時,噩夢悄悄地降臨在他的身上。
1992年6月18日是李常玉終生難忘的一個日子。那天李常玉因為房屋拆遷,不慎從房頂上摔了下來,昏迷了一天一夜。經過醫護人員全力搶救,李常玉一個月後脫離了生命危險,但他卻再也站不起來了,而且在床上一躺就是6年。
時至今日,李常玉的妻子王信英提起往事仍禁不住哭泣,“當時我正在醫院照顧孩子,聽說老李摔傷了就趕緊回家看。只見他躺在床上,一聲不吭,我叫了他好幾聲,他還是不動聲色,那一霎那,我昏了過去。”
“後來醫生通過手術成功地摘除了三塊頸椎骨、並打了兩塊鋼板才算保住了老李的這條命。在醫院住了43天,當時老李手腳都不能動,就躺在那裡,只能用嘴說話,每隔一個小時,我幫他翻一次身。住院87天的時候,我用背頂著他,他才能半躺起來。那天,老李說他能看著窗外的藍天了,我心一酸眼淚就出來了。當時老李才39歲,住院87天才能看見窗外的事情!”女兒才上國小,王信英根本不敢奢望李常玉還能幹出一份事業來,光想著以後能看到有這么一個活人在家,孩子還有個爸爸就知足了。
事業撐起殘疾的身軀
正籌劃發展苗木基地的原城關鎮領導多次向李常玉請教苗木知識,並徵求他的意見,希望抬他到基地現場指導,李常玉非常激動:終於又可以工作了!
李常玉癱瘓了,幾乎成了植物人,唯一慶幸的是他的大腦還是逐漸恢復過來。”但當時家裡人無微不至的照料並不能讓李常玉心情好轉。一個擁有宏圖大志的健康人,突然臥床不起,李常玉無法接受,一度非常沮喪,甚至有了輕生的念頭,“突然之間造成了終身殘廢,從心情上理解不了,在一度治療不見好轉,心情很低沉,並且想到死。”
1993年,正籌劃發展苗木基地的原城關鎮工作人員一趟又一趟地跑到李常玉家裡請教苗木知識,並徵求他的意見,希望抬他到基地去做現場指導,李常玉聽後非常激動:終於又可以工作了!當即表示只要能用得著,便竭盡全力在所不惜。
回想起第一次去城關鎮進行技術指導李常玉至今歷歷在目:當時工作人員給他準備了一輛拆下后座位的金杯麵包車,再把他放在一個特製的擔架上抬進去。從這天開始,李常玉成了個大忙人,整天被人抬進抬出,看苗圃、講技術、出路子,天天有活乾,滿大腦是事情。工作的勞累不但沒有加重李常玉病情,反而還使他的身體奇蹟般地開始恢復,上肢開始逐漸有了感覺,後來發展到可以讓人扶起來坐著講課,到1999年春天,他便能坐在輪椅上工作了。2000年奇蹟再次在他身上出現,竟能拄著拐杖站起來了。“我根本不敢想像,他能站起來,第一次站起來時,我們倆痛哭了一場。”也許是常年的奔波勞頓重新激活了他肌體的功能,李常玉的妻子王信英現在回憶起來仍很激動。後來發展到拄著拐杖能在平地上行走片刻。同時,在李常玉的指導和策劃下,城關鎮的苗圃很快發展起來,並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曾為李常玉診治過的諸城市人民醫院王大夫認為:李常玉創造了頸椎骨折致癱瘓病歷史上的奇蹟,是李常玉堅韌不拔的毅力戰勝了病魔。1992年在北京一起治療的共有9位像李常玉一樣的病友,最小的才19歲,而活到現在的就剩他自己。因此,李常玉認為,他之所以能活著,就是心裡有這塊事業頂著,是事業延伸了他的生命。
艱難的奮鬥經歷
憑藉豐富的專業知識,李常玉幫助城關鎮發展苗木基地獲得了成功,身體得到較好的恢復,同時也點燃了李常玉生活的信念,準備發展自己的苗木產業。
1995年,李常玉成立了苗圃基地,雇了幾名工人,親自上陣指揮育苗、出苗,通過多年積累的銷售網路進行電話銷售。到現在,他一個人已用壞了7部座機電話,十幾部手機。
憑藉豐富的林業知識和敏銳的市場嗅覺,李常玉在自己的苗圃不但種植了常青樹類、花冠樹類、落葉類等數千萬株優良綠化苗木,而且培養了品種各異的杏樹、櫻桃、板栗、盒柿、美國紅梨等果類苗木幾百萬株,非常適合當時市場的需求。
1996年春天,李常玉身體剛見好,為了把他指導育成的幾百萬棵苗木賣個好價錢,並進一步尋求新的發展目標,他在家裡呆不住了,讓司機拉著去北京找門路,家裡人和朋友們都擔心他的身體吃不消。然而,秉性倔犟的李常玉鐵了心要去,他知道只有“廣開門路、順應市場”苗圃基地才能有發展。
到了北京,他找到某部門的領導談供應苗木的事兒,但人家了解到他苗圃基地的情況後,嫌他苗木量太少不願談,而且藉故避而不見。於是,李常玉叫司機買了三床毛氈墊在身下,把他放在該單位的大門外等著答覆,三天后這位領導終於被他的執著感動了,當場拍板派人隨他去實地考察,並給李常玉提出了“進一步擴大苗木生產規模、提高育苗科技含量”的建議。此後,他在有關領導和同事們的支持下,成立了苗木調撥中心,並與7個鄉鎮的37個苗圃場簽訂了苗木生產指導和調撥契約,這批契約,不但使一大批農民靠生產苗木發家致富,而且還使企業有了較快的發展。
從那時起,李常玉靠一部電話和一副擔架,在濰坊、威海、煙臺、青島、日照、臨沂、淄博、東營等8個城市幫助發展起了38個苗木基地,總面積5400畝,涉及農戶2000多個。
幾年來,李常玉保持著與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苗木購銷網路,他的苗木賣到了大連、上海,還把178棵雪松植入了北京長安街頭,調撥中心的大量優質苗木還投入了祖國西部生態保護林和“三北”防護林的建設。其中最令李常玉自豪的是,1996年5月,李常玉爭取到了拉薩市布達拉宮廣場種植風景樹的項目。經過多方面論證,李常玉選定了當時國內栽種較少的合歡樹。他認為,只要栽植方法得當,適應能力極強的合歡樹就能在“世界屋脊”上栽植成活,而且合歡樹在藏傳佛教中還有較深的喻意。之後,他精心挑選了1430棵健壯的合歡樹,躺在擔架上,冒著高原缺氧的危險,帶著這些合歡樹來到了拉薩,並親自指揮把樹苗栽到了布達拉宮廣場上。如今,1430棵合歡樹全部成活。
投資荒山綜合治理
成立苗木調撥中心後,企業得到了較大發展,按理說身體不便的李常玉也該歇歇了,不用四處奔跑,但他卻又把眼光投向了普通人都“敬而遠之”的荒山綜合治理。
救主山又名九山,最高海拔316米,位於諸城南40華里,處於黃海、渤海分水嶺的北側,為青墩、三里莊、峽山水庫的主要源頭之一。傳說當年李闖王在此遇難,後得山神救助而得名,因此也是一座頗有名氣的文化名山。
2001年年初,李常玉在電視上看到皇華鎮黨委、鎮政府組織山區民眾,在救主山上大搞山、水、林、田綜合治理的新聞報導,他深為山區人民艱苦奮鬥的精神所感動,同時也激發了他投資山區搞開發的信心。於是他與從未謀過面的皇華鎮黨委書記藏傳愛通了電話,藏傳愛邀請李常玉到皇華鎮實地考察。
李常玉到皇華鎮考察後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第一,隨著大西北的開發,東北、西北、華北三北防護林建設的啟動以及各大中城市綠化美化投入的不斷增加,今後一個時期國內的苗木供應將出現較大的缺口,抓住機遇大力發展苗木產業,即能發展地方經濟,也能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致富一方民眾;第二,救主山區域山高谷深,風景優美,空氣清新,同時又有非常濃厚的歷史人文資源,非常適合發展觀光旅遊業,而且憑藉經營苗木的優勢,在山上種苗植樹,修路蓄水,建設景點和配套設施,不出幾年就可把救主山建設成為風景幽美的生態觀光園。
談及這些,藏傳愛與李常玉英雄所見略同。一個是缺少資金、技術,正想大力招商引資借外力,想拿窮山引鳳凰;一個是有技術、有資金,正在苦苦尋找辦法,怎樣使荒山變綠,讓山民變富,讓手中頭腦中的知識派上大用場。兩人的想法一拍即合。
“到皇華鎮去,在山上建立一個苗木生產基地,乾給山民看,帶著山民乾,逼著窮山變。”又成了李常玉誰也改變不了的想法。此時,他仍受著傷痛的折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走平路只能依靠拐杖慢慢移動,上山還要別人背,而且每天還需要用10公斤的鐵塊做5小時左右牽引。面對這些,不少親朋好友表示擔心,勸他荒山開發投資大,見效慢,你身體又不好,見好就收。李常玉卻說:“錢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不花可惜;我學的是林學,乾的是林業,把錢往這裡投應該;況且我這條命要不是有這塊事業撐著,說不定早就報銷了,就是報恩也該投!”因此,李常玉在眾人的反對下毅然與皇華鎮政府簽訂了契約,並成立了玉華苗木有限責任公司,一頭扎在荒山上。
“希望能為父親分擔一半工作”
王信英見丈夫鐵了心,便說服了女兒放棄她非常喜歡的警察工作,到山上照料父親。從此,李常玉的女兒李明玲就成了李常玉的一條腿。
為了及時開展項目,李常玉便在救主山下搭了幾間簡易板房,馬不停蹄地投入到開發中。這期間,這幾間板房便成了他的新家,而城裡的那個家就再也沒有回去過。
山上的條件是艱苦的,幾間簡陋的板房,夏天潮濕,冬天透風。一到連雨天李常玉的被褥潮得像被水泡過一樣,只好讓人每天把被褥拿到附近的磚窯上烘烤。艱苦的條件從來沒有動搖過他開發荒山的決心。由於民工多數沒有栽樹經驗,他就每天都讓人背著上山,現場指導民工挖坑、栽樹、澆水、施肥等每個環節。
李常玉的妻子王信英是市紡織廠的工人,只能逢節假日到山上為他料理生活,看到丈夫被風吹得越來越黑的臉,又是抱怨,又是心疼。她勸丈夫:現在你掙的錢也足夠下半輩子花了,就停下來休養吧,我不是不同意你搞荒山開發,我是擔心你的身體啊!而李常玉總是笑著對妻子說:你瞧,我這身體不是越來越好嗎?每栽一棵樹,我心裡就更塌實,身體就更硬朗,等到救主山全綠起來的時候,說不定我就拋掉拐杖了,你信不信?王信英見丈夫鐵了心,便說服了剛從學校畢業的女兒,讓她放棄了警察這個從小嚮往的職業,到山上照料父親。從此,李常玉的女兒李明玲就成了李常玉的一條腿。
從2001年9月份開始,李明玲既當父親的助手又當司機,2年共開了10萬公里,幾乎跑遍了全國的三分之二省市。為了跑業務,找客戶,拜訪客戶,這幾年他們大部分時間都在外奔波,自摔傷以來,李常玉先後做過兩次大手術,至今頸椎還用兩根鋼板支撐著,腦膜和腦殼之間還留有一粒1.2厘米長的石子無法取出,大小便不能完全自理,因此,一天下來,神經長時間受到壓迫,導致全身疼痛,四肢麻木,李明玲時刻不能離其左右,每次出差都帶著牽引器和腰板機隨時做理療。有一次,他們從威海回來,連著坐了一天的車,李常玉下車站都站不住了,老伴當時身體也不好,身材弱小的女兒硬是把140多斤的李常玉背回了家。
看著辛勞的父親,李明玲時常想:希望有一天能幫他分擔一多半工作量的時候他能歇一歇,他太累了。
擔架伴行萬里路
從寧夏到甘肅時,一路顛簸,在旅館裡,他四肢感覺麻木,但他硬是堅持要把預定的考察地點看完,說是已與人家打過招呼,失約就是失信,是搞經營幹事業的大忌。
2001年3月,為了選育苗木品種來適應市場需求,李常玉再次不顧妻子、親友和同事們的反對,決定親自去西北各省實地考察苗木需求情況。他讓司機帶上擔架和專用輪椅,與侄子一行3人去西北先後考察了9個省,拜訪了50多位同學朋友,行程一萬多公里。
這次考察是對李常玉身體承受極限的重大考驗。為了掌握西北防護林苗木需求的第一手資料,一路上李常玉堅持要到林區實地考察,而通往林區的路多數是土路,坑窪不平,車顛簸得正常人都有些受不了,何況是一個天天都要打牽引的殘疾人。經常每到一處林場,他都被顛簸得不能站立,得讓人用抬椅抬著滿山轉,不知內情的人以為來了個大老爺,當知道他的情況後都為之感動。
從寧夏到甘肅時,一路顛簸,在旅館裡,他四肢感覺麻木,但他硬是堅持要把預定的考察地點看完,說是已與人家打過招呼,失約就是失信,是搞經營幹事業的大忌。到了蘭州他頭疼的厲害,只能用擔架抬著去見同學,同學見後都感動的淚流滿面,硬要送他去醫院治療,可第二天他又向青海趕去。通過赴西北9省市的考察,回來後,李常玉有的放矢的開發,培育了白皮松等十幾個適合大西北栽植的苗木品種,所育苗木一時間供不應求,也使李常玉感到不虛此行。
掛上牽引器看書,上了搖擺機聽收音機
李常玉說:對我來講,身體不鍛鍊,我就會癱瘓;知識不更新,我的企業就會癱瘓;若是事業癱了,我的身體也就到頭了。
有人問李常玉為何在短短的幾年間實現財富的快速積累和事業的快速發展?李常玉說是知識和勇氣,別無秘密。
李常玉認為,現代知識日新月異,僅靠過去的遠遠不夠,要乾好事業必須天天更新知識。為此他針對自身的實際,設計了一套學習方案:即掛上牽引器看書,上了搖擺機聽收音機,每天重複4小時,學習鍛鍊兩不誤。他說:對我來講,身體不鍛鍊,我就會癱瘓;知識不更新,我的企業就會癱瘓;若是事業癱了,我的身體也就到頭了。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堅持不輟的學習使李常玉的專業知識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在植樹方面,傳統上當地一般只能在春季栽樹,李常玉來到這裡後,一年四季都栽樹,自開始開發救主山至今,栽樹從沒間斷過。冬季栽植雪松難度大,成活率低,而他卻獨創的“挖大坑、帶土球、促生根、灌足水、鋪地膜、立支架”的18字栽植法,能使雪松成活率達到90%以上。
李常玉的另一項創新是在半島丘陵地區大面積播種白皮松種苗並獲得成功,這一創新令不少前來參觀的林業專家也驚嘆不一,並受到了國家林業部門有關專家的高度評價。美國白皮松是一種耐高寒樹種,教科書中稱只有在海拔2000-3000米的高度才能育苗,並且出苗率僅為70%。李常玉通過不斷的探索打破了這一定論,他在平均海拔只有150米的救主山上,創造了出苗率95%、成活率90%以上的奇蹟。同時,他採用小拱棚育苗技術,氣溫低時加蓋薄膜,氣溫高時扣上一種黑色的遮陽網,使幼苗一年四季都能生長,縮短了苗木出圃時間,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
如今,在李常玉的努力拚搏和帶領下,玉華苗木有限責任公司得到了較大的發展,現有專業技術人員54名,職工820人,固定資產1億元,自有苗木3680畝,生態農業園12000畝,庫存苗木1.5萬株,產值1億元。2003年公司全年創產值3420萬元,實現利稅235萬元。
致富一方百姓
“我要用技術和資金把這裡建成山區苗木生產基地的樣板,帶動這裡的民眾發家致富,並以此為中心向外輻射。”這是李常玉投資荒山以來堅定不移的信念。
靠發展苗木致富後的李常玉始終沒有忘記回報社會,堅持共同致富為己任,在播種綠色的同時,也播灑著一個殘疾人對社會的愛心。幾年來,他以自己的膽識、愛心、技術和公司實力,幫助了眾多農戶發展苗木、走上了致富路。
皇華鎮黨委書記藏傳愛說:開發救主山區域,激發了當地農民從事苗木生產的積極性。僅兩年間皇華鎮就發展苗木4000多畝,涉及農戶170多家。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這裡每年都有上百萬株苗木通過李常玉銷往全國各地,農民因此每年獲得的經濟效益超過100萬元。
在幫扶措施上,李常玉一是採取“返租倒包”。每畝地的承包費150-200元,同時吸納被承包土地的農民為園林、苗圃工人,不僅使農民的土地實現了旱澇保收,而且不出村就能掙工資,現在他的苗圃和園林中打工的農民達350多人,其中殘疾人48人,平均每人年收入3600元以上。
二是無私奉獻。對殘疾人和特困戶李常玉無償提供苗木、技術和銷售,幾年來,他共為殘疾人家庭和特困戶無償提供苗木4600萬棵,價值6000萬元,發展苗木11萬畝,銷售收入430萬元,惠澤人口13600多人。九台鎮老莊子村農民鄭增亮兩個孩子正在讀大學,家中一貧如洗,幾間房子又矮又破。當李常玉了解到這一情況後,立即給了他8000棵苗木,並拿出14000元錢,為他備齊了磚瓦木料,讓他翻蓋了住房。如今,鄭增亮的苗圃已經發展到了2700畝,並帶動了周邊百姓發展苗木2000多畝。
三是公司聯營。為帶動更多的農民發展苗木,李常玉實行了“公司加基地、基地聯農戶、農戶返公司、公司推市場”這一聯營方式,以公司為龍頭,引進國內外的優良種子、苗木進行繁育、馴化,然後分散推廣到農戶培育,並跟蹤技術指導和服務,農戶育成苗木後按契約返回公司,由公司統一銷售、統一結算,收入公司得三成、農民得七成。通過這種方式,幾年來李常玉在本省聯營發展大型苗圃196個,苗木種植戶9216個,總面積14萬畝,占全省育苗總面積的17.8%。另外在安徽、河北、河南、江蘇、北京、天津等地發展苗木27000畝,惠澤省內外人口達23萬人,平均每畝年收入山區達2000元以上,平原3000元上,提高了眾多農戶的收入。
四是“收編正規部隊”。近幾年,由於一些國營林場產權改制一些林場工人發展生產即無技術又無門路,守著大片林場望地興嘆。李常玉了解這一信息後,主動出擊,與他們簽訂生產契約。由公司負責出苗木種子和栽培技術,林場負責化肥、農藥、澆水和人工管理,公司每年每畝苗木付給1500元管理費。運用這一方式,去年他收編了7個國營林場,育苗面積84000畝,苗木3億株,實現收入1.2億多元,惠澤人口13萬多人。
五是傳授技術。憑藉多年的知識積累和實踐經驗,李常玉在苗木繁育方面的確有他的“絕招”。談起這些,當地農民不無幽默地說:“瘸老李栽根扁擔也發芽。”幾年來,李常玉始終把搞好技術指導作為幫扶農民發展苗木的關鍵來抓,一年四季無論春夏秋冬,經常拖著病殘的身軀到田間地頭進行技術指導,向農民傳授育苗技術。今年春天李常玉原定在柳樹店村舉行培訓班,但他在上山查看苗木時患上了感冒,打了四天點滴,剛剛見好,他就不顧醫生和女兒的勸阻,毅然拔掉針頭讓女兒拉他到柳樹店,召集農民辦班講課,一講就是三個多少時,累得他由兩人攙扶著回到車上。在李常玉的示範和幫助下,目前柳樹店村已經形成了3000多畝的苗木生產區,今年有1000多畝每畝純收入2000元,農民真是嘗到甜頭了。
此外,李常玉還針對各地各苗圃的地域、土壤、氣候的不同,編印了多種技術資料,走到哪裡發到哪裡,每年僅此一項的列印費就達2萬多元。同時,每天還要接十幾個甚至幾十個諮詢電話。有人開玩笑地說:“老李的手機都成苗木熱線電話了。”而對此,李常玉卻說:“我是黨和人民培養的,我要把技術毫不保留地回報給人民,致富一方百姓。”
矢志不移的李常玉
從廢人到能人,從事業無望到事業有成,李常玉用自身的實踐證明了一個道理:適者生、勇者勝。也正是他這種頑強地與自身與市場挑戰的毅力,使得病魔和市場不得不為這位勇者讓路,不僅在苗木這一綠色產業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公司已經發展成了集園林花卉苗圃、園林工程公司、行道樹木基地、玉華苗木有限責任公司在內的多個生產經營實體,自有資金1000多萬。同時,更以他的精神和事跡鼓舞帶動了一方百姓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據統計,1993年至今,李常玉帶領民眾發展苗木292680畝,產值7.3億多元,惠澤民眾數十萬人。
李常玉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發展苗木事業取得了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時,他本人也得到了黨和人民的認可。先後被山東省諸城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自強模範、全市農村工作先進個人、諸城市勞動模範、優秀共產黨員、山東省民營水利先進個人、山東省林業勞動模範、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2003年9月李常玉被選為中國殘聯第四次代表大會代表,並當選為殘聯委員,同時授予“全國自強模範”,在人民大會堂受到了胡錦濤、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對於普通人來說,李常玉每一份榮譽的背後是怎樣的艱辛和付出,只有他本人記得,但他那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奮鬥和奉獻精神卻值得每個人記得、值得每個人學習。
奧斯特洛夫斯基曾有這樣一句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在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羞愧,也不為碌碌無為而懊悔,這樣,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就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全人類的解放而鬥爭!”而李常玉則矢志不移播綠荒山、致富一方百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