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7523.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402.5萬元,占總收入的8%;畜牧業收入1041.5萬元,占總收入的5.9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5609頭,肉牛262頭,肉羊198隻);漁業收入180.4萬元,占總收入的1%;林業收入98萬元,占總收入的0.6%;第二、三產業收入10338萬元,占總收入的75.18%。農民人均純收入5001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和第二、三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91.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745人(占勞動力的19%),在省內務工651人,到省外務工145人。國外2人,市內670人。
自然資源
截止2010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1757戶通自來水。有1757戶通電,有896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757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51%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70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552戶(分別占總數的97%和88%)。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通路,進村道路為柏油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水泥、柏油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4公里,無集貿市場。全村共擁有汽車71輛,拖拉機62輛,機車653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4580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58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64畝。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78戶;裝有太陽能農戶575戶;建有小水窖49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44戶。全村有26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26個自然村已通電;有26個自然村已通路;有26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26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2個自然村已通路燈。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63戶居住
磚混結構住房;有33戶居住
磚木結構住房;有1161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該村現有農戶1765戶,共有鄉村人口7466人,其中男性3753人,女性3713人。其中農業人口7358人,勞動力3923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
漢族7332人,
彝族有126人,其他民族18人。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755人,占人口總數的10.5%;參加農村合作醫療7466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26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66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6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2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85個。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第二、三產業種植業、
養殖業、運輸、建築業及餐飲服務
第三產業等。該村正在發展大棚蔬菜種植、生豬養殖、
勞務輸出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大棚蔬菜種植、商飲服務業、生豬養殖業等產業。擁有企業0個。專業合作組織2個,其中,已登記註冊2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農戶數336戶。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主要以方式公開。
到2013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03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621.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86.00畝。是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2534.00元,有固定資產3267.00元,年末集體有收益1493.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委託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是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是以黑板報 、貼上公開方式公開財務。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0個,下設10個黨小組,共有黨員73人,其中男黨員65人、女黨員8人,少數民族黨員4人。該村黨支部2003年被評為楚雄市富民鎮先進基層黨組織。
村委會由1個主任、2個副主任、3個委員共6個成員組成,下設 等1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0個,共有團員109人。2002年被評為楚雄市富民鎮先進集體等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0所,校舍建築面積0.00平方米,擁有教師0人,在校學生1151人,距離鹿城鎮中學7.00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151人,其中小學生379人,中學生192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一、
基礎設施薄弱、有8個村小組村內主幹道還是土路。
二是村民的文化素質參差不齊。
三、人多地少,隨著城市擴展,失地農民的增加,解決農民再就業成為今後工作的一個重點。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以城市擴建為契機,加強村民小區建設,解決好失地農民的生活和就業問題,搞好農業科技服務,大力發展蔬菜種植,生豬養殖,積極發展商飲業、建築業,加大勞務輸出工作力度,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960人。到"十二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0年的5001元增加到8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