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堂

李家堂

李家堂,現任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優秀青年基金、中國動物學會青年科技獎、中國科學院盧嘉錫青年人才獎、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優秀會員和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獲得者;任中國動物學會兩棲爬行動物學分會副主任委員、青年生命論壇理事長、中國動物學會理事和四川省動物學會副理事長;《Zoological Research》和《The Innovation》編委,《National Science Review》學科編輯組成員。以長期野外科考為基礎,系統開展了兩棲爬行動物多樣性與進化研究。近年來重點圍繞蛇類開展如下工作:解析了水游蛇科等類群全球分布格局演變;揭示了蛇類對高原、森林和海洋環境的適應策略;探究了體色、蛇類身體延長和四肢缺失等性狀的分子機制。以第一或通訊(含共同)在Cell(封面論文),PNAS(3篇,1篇為封面論文),Nature Communications,National Science Review,Cell Reports,Genome Biology(Featured Article),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等刊物發表高水平論文;出版專著一部。研究成果推動了國際蛇類進化基因組學的發展,得到美國系統生物學家David Hillis院士等同行專家高度評價,並被Science雜誌News欄目專題報導。在蛇類物種多樣性、時空格局與進化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傳承、拓展並推動了兩棲爬行動物學研究,對解析生命起源與進化具有重要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家堂
  • 國籍中國
  • 畢業院校: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 職稱:研究員
基本信息,個人簡歷,職務任免,研究方向,代表論著,社會任職及榮譽,科研項目,第三方評價,

基本信息

李家堂
職 務:副所長
職 稱:研究員
學 歷:博士研究生
通訊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9號

個人簡歷

教育經歷
2000年9月-2004年7月,聊城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獲理學學士學位
2004年9月-2009年7月,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理學博士學位,導師:趙爾宓院士,張亞平院士
科研與學術工作經歷
2009年9月-2014年11月,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博士後,合作導師:張亞平院士;
2010年5月-2012年9月,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2012年10月-2014年11月,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2014年12月-2017年12月,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青年研究員
2015年11月-2016年11月,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奧斯汀分校,訪問學者,合作導師:David M. Hillis院士;
2018年1月-至今,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2023年11月,任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

職務任免

2023年11月6日,中共中國科學院黨組決定任命:李家堂同志任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
2023年11月6日,中共中國科學院黨組經研究,決定李家堂同志試用期考核合格,正式任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長,任職時間從2022年7月起計算。

研究方向

1.生物多樣性研究
在兩棲爬行動物形態分類學,分子系統發育關係,物種特徵進化,生物地理學等方面進行探索,完善兩棲爬行動物中的分類信息;探究典型形態特徵在進化中的作用,解決物種的系統演化問題;物種起源與現生分布格局的成因。
2. 大尺度生物地理格局
全球範圍下,結合古地理、古氣候及板塊運動等方向,利用包括蛇類在內的多類群整合生物地理學研究,揭示大陸板塊運動和氣候變化對全球生物多樣性分布格局的影響。
3. 蛇類環境適應性演化與進化發育生物學研究
基於多組學技術探究蛇類等兩棲爬行動物適應特有環境的分子機制;構建大規模蛇類基因組系統發育框架,解析其基因組的演化,並探究蛇類四肢缺失、體色多態性、紅外感應以及蛇毒等特有複雜性狀的進化遺傳機制;以玉米蛇和鬃師蜥為模式,從進化發育視角探索爬行動物性狀創新的遺傳機制。

代表論著

1.Peng Changjun, Wu Dong-Dong, Ren Jin-Long, Peng Zhong-Liang, Ma Zhifei, Wu Wei, Lv Yunyun, Wang Zeng, Deng Cao, Jiang Ke, Parkinson Christopher, Qi Yin, Zhang Zhi-Yi, Li Jia-Tang*. Large-scale snake genome analyses provide insights into vertebrate development. Cell, 2023, 186: 1-18. (封面論文).
2.Tang Chenyang, Zhang Xiaohu, Xu Xiao, Sun Shijie, Peng Changjun, Song Meng-Huan, Yan Chaochao, Sun Huaqin, Liu Mingfeng, Xie Liang, Luo Shu-Jin, Li Jia-Tang*. Genetic mapping and molecular mechanism behind color variation in the Asian vine snakie. Genome Biology, 2023, 24: 46. (Featured Article).
3.Yan Chaochao, Wu Wei, Dong Wenqi, Zhu Bicheng, Chang Jiang, Lv Yunyun, Yang Shilong, Li Jia-Tang*. Temperature acclimation in hot-spring snakes and the convergence of cold response. The Innovation, 2022, 3(5): 100295.
4.Zhang Zhi-Yi, Lv Yunyun, Wu Wei, Yan Chaochao, Tang Chen-Yang, Peng Changjun, Li Jia-Tang*. The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divergence of a neglected three-finger toxin subfamily in lethal elapids. Cell Reports, 2022, 40, 111079.
5.Wu Wei, Gao Yue-Dong, Jiang De-Chun, Lei Juan, Ren Jin-Long, Liao Wen-Bo, Deng Cao, Wang Zeng, Hillis David M.*, Zhang Ya-Ping*, Li Jia-Tang*. Genomic adaptations for arboreal locomotion in Asian flying treefrog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22, 119(13), e2116342119. (封面論文) .
6.Song Meng-Huan, Yan Chaochao, Li Jia-Tang*. MEANGS: an efficient seed-free tool for de novo assembling animal mitochondrial genome using whole genome NGS data. 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 2021, bbab538.
7.Peng Changjun, Ren Jin-Long, Deng Cao, Jiang Dechun, Wang Jichao, Qu Jiangyong, Chang Jiang, Yan Chaochao, Jiang Ke, Murphy Robert W., Wu Dong-Dong*, Li Jia-Tang*. The genome of Shaw’s sea snake (Hydrophis curtus) reveals secondary adaptation to its marine environment.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20, 37(6):1744–1760.
8.Jiang Dechun, Klaus Sebastian, Zhang Ya-Ping, Hillis David M., Li Jia-Tang*. Asymmetric biotic interchange across the Bering Land Bridge between Eurasia and North America.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19, 6(4):739–745.
9.Li Jia-Tang*, Gao Yue-Dong, Xie Liang, Deng Cao, Shi Peng, Guan Meng-Long, Huang Song, Ren Jin-Long, Wu Dong-Dong, Ding Li, Huang Zi-Yan, Nie Hu, Humphreys Devon P., Hillis David M*, Wang Wen-Zhi*, Zhang Ya-Ping*. Comparative genomic investigation of high-elevation adaptation in ectothermic snak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8, 115(33):8406–8411.
10. Klaus Sebastian*, Morley Robert J., Plath Martin, Zhang Ya-Ping, Li Jia-Tang*. Biotic interchange between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and mainland Asia through time.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6, 7(4):12132.
11. Li Jia-Tang*, Li Yang, Klaus Sebastian, Rao Ding-Qi, Hillis David M.*, Zhang Ya-Ping*. Diversification of rhacophorid frogs provides evidence for accelerated faunal exchange between India and Eurasia during the Oligocen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3, 110:3441–3446.
12. 王躍招, 蔡波, 李家堂.《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第三卷·爬行動物》. 科學出版社, 2021, ISBN 978-7-03-068399-1.

社會任職及榮譽

2010年-至今,《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Editor
2020年-至今,《The Innovation》,Academic Editor
2021年-至今,《Zoological Research》,Associate Editor
2021年-至今,《Diversity》,Editor
2022年-至今,《National Science Review》, Editorial Group Member
2019年-至今,中國動物學會,理事
2019年-至今,青年生命論壇,理事長
2021年-至今,中國動物學會兩棲爬行動物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2022年-至今,中國動物學會生物進化理論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主持了第八屆世界兩棲爬行動物學大會“Taxonomy Systematics Phylogenetics”分會場報告;2019年和2021年分別受邀在“中國動物學會兩棲爬行動物學分會”和“亞歐兩棲爬行動物多樣性與保護國際學術大會”做大會報告;作為青年生命論壇理事長,在2019-2022年分別在烏魯木齊、武漢、北京和廣州組織召開了四屆青年生命論壇,取得良好社會反響。
獲中國科學院盧嘉錫青年人才獎、第六屆中國動物學會青年科技獎、四川省青年科技獎、四川省天府萬人計畫、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四川省傑出青年科技人才。
基於研究成果積極推動科普教育活動:參與中國國際電視台(CGTN)拍攝生物多樣性紀錄片《多樣之境》(西藏溫泉蛇),獲北京國際電影節短視頻單元知識類二等獎,並得到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推薦;基於不同大陸板塊生物擴散規律和樹棲適應性演化研究成果製作的科普視頻獲“2019年全國優秀科普微視頻一等獎”(科技部與中科院辦公廳)、“2022年全國優秀科普微視頻作品” (科技部與中科院辦公廳)和“2022年四川省優秀科普微視頻”一等獎(四川省科技廳)

科研項目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傑出青年基金項目,32325011,蛇類多樣性與進化,2024-01至2028-12,400萬元,在研,主持。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點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32220103004,蛇類紅外感應器官的進化遺傳機制研究,2023-01至2027-12,235萬元,在研,主持。
3. 科技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項目課題,2019QZKK0501,近50年來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高原脊椎動物多樣性的影響,2019-11至2024-10,1600萬元,在研,主持。
4. 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課題,XDB31000000,種內適應策略及其分子機制,2018-07至2023-06,2117萬元,主持。
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優秀青年基金項目,31722049,兩棲爬行動物系統學,2018-01至2020-12,130萬元,主持。

第三方評價

  1. 蛇類起源與演化相關研究成果以封面論文形式發表於Cell並被Science雜誌News欄目報導。
李家堂
蛇類起源與演化相關研究成果以封面論文形式發表於Cell
2. Science雜誌News欄目報導研究團隊溫泉蛇系列研究成果。
李家堂
Science雜誌News欄目報導研究團隊溫泉蛇系列研究成果
3. 溫泉蛇高原適應性演化研究被Science Foundation in China評為Research Highlights。
李家堂
Research Highlights—溫泉蛇高原適應性演化
4. 中央電視台以“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溫泉蛇基因組”為題進行了專題報導。
李家堂
中央電視台以“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溫泉蛇基因組”為題進行了報導
5. 溫泉蛇研究被中國科學報報導。
李家堂
溫泉蛇研究被中國科學報報導
6. 綠瘦蛇體色多態性分子機制工作被Genome Biology雜誌選為Featured Article 在官網首頁專欄介紹銀環蛇神經毒素基因的演化相關工作被TheScientist和ScienceX等媒體報導。
李家堂
綠蛇研究被雜誌選為Featured Article
李家堂
銀環蛇神經毒素基因的演化工作被媒體報導
7. 黑蹼樹蛙樹棲適應性演化相關研究以封面論文形式發表於PNAS併入選This Week in PNAS。
李家堂
黑蹼樹蛙樹棲適應性演化相關研究以封面論文形式發表於PNAS
8. 印度次大陸和歐亞大陸生物擴散規律的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PNAS,受到美國系統生物學家David Hillis 院士的高度評價:“The paper provides strong evidence in favor of hypotheses for two rounds of faunal exchange”,並被 Nature China 評為 Research Highlights。
李家堂
印度次大陸和歐亞大陸生物擴散規律的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PNAS
9. 基於研究成果積極推動科普教育活動,獲“全國優秀科普微視頻一等獎”(科技部與中科院辦公廳)、“全國優秀科普微視頻作品” (科技部與中科院辦公廳)和“四川省優秀科普微視頻”一等獎(四川省科技廳)等,並獲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推薦。
李家堂
基於研究成果積極推動科普教育活動
10. 基於長期野外科考,發表多個新屬和新種,推動了公眾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認知。
李家堂
推動了公眾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認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