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人物經歷,
人物簡介
李宜亭,貧農家庭出身。青年時期即胸懷大志,一心報國,雖家境貧寒,仍奮力求學。905年,李宜亭受鄉里推薦入東明高等國小讀書。高小畢業後,返鄉在灰池村教私塾。後考入河北省立第十一中學。中學畢業後升入北平師範大學專修史科。在此期間,他參加了“五四”運動,開始接受馬列主義理論。
人物經歷
1921年李宜亭步入教育界,先後受聘於長垣縣立春亭高級國小和東明縣立第一高級國小任國文教員與歷史教員,成為東明縣教育界知名人士。1924年,李宜亭經關兆鳳、黃九思介紹加入中國國民黨。1928年,國民黨成立東明縣縣黨部,李宜亭任執行委員。當時,國民黨右翼掀起反共逆流,他拍案而起,橫眉冷對,力排眾議,遭到右派圍攻。1929年,李宜亭受國民黨右派圍攻,憤然辭去執行職務,出任縣立女子國小校長。後回到家鄉自辦武邱集高、初兩級國小,任校長,兼教高年級國文。此後,他和共產黨員楊潔斯等建立了聯繫,較系統地學習了馬列主義理論。1932年,黃河兩岸鹽民運動興起,他寫了《鹽榷》一文表示支持。1933年,李宜亭初步以階級分析的方法針對東明社會狀況寫出《民生篇》,尖銳地指出:國民黨不實行平均地權;號召人民覺醒,起來進行土地革命。1934年,他毅然退出國民黨,李宜亭經楊潔斯、李道源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擔任東明縣民眾教育館館長,在館中增設演講部,宣傳抗日救國。1935年,李宜亭再次任東明女子國小校長,和共產黨員盛國昌、穆文平等團結進步師生,掀起驅逐國民黨右翼縣長彭家軒的罷課鬥爭,迫使彭黯然下台。“一二·九”運動爆發,他帶領學生上街遊行,聲援北平學生的反帝愛國行動。“七七”事變後,他和於紹孟、王漢才、師鳳山等在武丘發起組織抗日救國會。1937年10月,中共直特委成立東明縣工作委員會,李宜亭任委員。著手恢復黨的基層組織,領導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中共地下黨員張慧僧任東明縣縣長,李宜亭被聘為縣政府秘書兼民軍大隊總參謀,協助張慧僧開辦了兩期抗日軍政訓練班,培養了一批基層幹部,發展了一批共產黨員,迅速在全縣掀起抗日救亡高潮。1939年初,國民黨頑固派吳致岑為東明縣長,團結抗戰的局面遭到破壞,李宜亭羞與為伍,憤然辭職,揭露國民黨頑固派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罪行,並在學生和農民中建立和壯大抗日救國組織,發展共產黨員。1940年3月,他出任縣抗日政府首席參議,和縣長南偕箎一同參加冀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成立大會,提六條施政建議均被採納。同年6月,日本侵略軍發動大“掃蕩”,環境惡化。李宜亭受命去武丘集一帶工作。國民黨軍某部司令邵鴻基認定李是共產黨人,決定置之死地。1943年7月27日夜,李宜亭被邵鴻基活埋在孟崗村北大堤腳下。冀魯豫邊區政府在大鮑寨為他隆重舉行了追悼大會,輓聯是:“桃李遍天下,譽滿東長濮,一代完人;碩果盈濱河,宜亭出豐碑,餘威生輝。”冀魯豫行署追認他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