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泗

李宗泗(1448—1504),字希顏,雲南昆明人。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辛丑科進士。有智略。任池州府推官,以廉能著,晉升為南京、廣西道御史。整頓馬政,清除積弊。升江西按察司副使,會農民軍攻郡邑,宗泗出奇設伏,屢以捷聞。後因勞累過度,死於任上。享年五十七歲。

基本介紹

  • 本名:李宗泗
  • 所處時代:明朝人
  • 出生地:雲南昆明
  • 出生日期:1448年
  • 逝世日期:1504年
  • 主要作品:《大通河上》
人物生平,詩詞作品,

人物生平

李宗泗,字希顏,昆明人,出生於仕宦之家,性情豁達,聰穎有智略。幼年隨著父親的官職變遷,入了四川彭山籍。明成化十七年(1481)考中進士,十九年任池州府推官(正七品,幫助知府處理刑事案件),越四年即成化二十三年(1487),因精明能幹,工作出色,調回京師任御史。在御史任上,常上疏本,極力推崇儒學是治國之本,又建議朝廷加強邊疆商貿管理,繁榮物資貿易,得到弘治皇帝賞識。
弘治四年(1491)遷升南廣西道御史。這裡有朝廷養馬場,是官用馬的供給地,但管理十分混亂,管馬場的官吏經常以高價出售馬匹,從中貪污經費。李宗泗深入馬場,調查養馬及管理實情,正本清源,對貪污經費的官吏一一予以懲處,使馬場的管理井井有條。三年後,即弘治七年(1494)遷辰沅(今湖南沅陵縣)兵備道。
弘治十一年(1498)調任山東僉事,任期內辦了兩件有影響的事:一是發動數萬民工,構築臨清長河大堤。臨清縣是個有名的水患之地,一遇大雨,河水泛難成災,人民漂泊無所依駐。構築大堤後,從根本上杜絕了水患;二是他到任之前,曲阜孔子廟發生大火災,房屋幾乎化為灰燼。他組織地方官民有條不紊地做好善後工作。朝廷下令重建其中部分廟宇,由李宗泗總管其事。宗泗廢寢忘食,帶領官民花了三年時間將朝廷指令復建的廟宇,依照原規制重建一新,朝廷賞賜金幣給李宗泗,對其予以犒勞。這時期,倭寇以漸成東南沿海之禍患,這些倭寇乘海船東來,他們與本土土豪奸商勾結,由這些人引路,深入內地,進行燒殺滛掠,有的甚至攻擊城鎮,弄得人民惶恐不安。
弘治十五年(1502)朝廷擢李宗泗為江西左副都御史,兵備贛南,負責清剿入侵閩粵倭寇。他制定戰畧部署,指揮精兵,逐個圍攻倭寇巢營,縱火焚毀敵寨,重創了多股倭寇,余寇倉皇逃命,取得了暫時社會平安。就在圍剿倭寇之時,長河等地的洞賊趁機出動,攻打縣城。李宗泗認真分析洞賊兵力,調動精兵,組織義兵(民兵),精兵主攻洞賊主力,義兵巧妙埋伏,統一指揮,分頭作戰,將洞賊的主力全殲,斬除了洞賊首領;對洞賊的從屬散兵,實行恩威並重,威則將頑抗到底的斬首,恩則對因徭役過重難以生存而參與作亂者放回家鄉,並責成屬地官吏減輕其徭役。李宗泗將剿賊情況上奏朝廷,在等待朝廷復旨的時日,宗泗因勞累過度,大約於弘治十七年初春即1504年春,病逝於宮內。著有《挹清軒集》。

詩詞作品

李宗泗是位有才華的詩人,在池州府推官四年任職期間,寫了許多文字清新,語言曉暢,文采飛揚的詩歌,對池州的山水、風物名勝作熱情洋溢地頌揚。
《大通河上》
雙槳搖春下太通,隔林煙火隔溪鐘。
笙簧鳥雀清還濁,水墨江山淡更濃。
沽酒有村垂柳暗,采樵無路落花封。
胸中不再吞雲夢,一覽煙波幾萬重。
詩說,詩人乘舟抵大通河。通過自己的所見——民家燈火,青山綠水,落花封經,采樵無路;所聞——隔溪鐘聲,笙簧吹奏,鳥雀鳴叫,柳村沽酒等,給讀者展示出一靜一動兩幅不同情景。一靜是一幅彩墨圖畫,一動是一曲扣人心弦的交響樂,表達出作者的愉悅的心情。
《夜月乘舟》
一幅蒲帆掛月明,清風吹動水雲輕。
江寒遠岸燃漁火,天靜疏鐘傍客程。
沙軟不驚鷗夢穩,林虛偏應鶴聲清。
更須載酒攜琴去,尋見梅花更結盟。
詩說,一輪明月掛在蒲帆上,雲淡風輕,遠岸閃爍漁火,稀疏的鐘聲在夜空振盪;鷗夢不驚,鶴聲清亮,載酒攜琴,若能在梅花村下邊操琴、邊飲酒,好不愜意。
《阻風宿丁家洲》
三潮淫雨兩朝風,夜泊蘆花小港中。
似岸遠山渾礙月,如船高浪欲憑空。
霜侵楊柳蕭疏綠,水暗芙蓉寂寞紅。
人倚篷窗秋滿眼,酒杯詩興兩爭雄。
詩說,三天雨兩天風,小舟夜泊蘆花中,江上濁浪排空,夜不見月色,滿眼是蕭疏的楊柳,寂寞的芙蓉,秋色濃郁,只得倚著篷窗觀景,邊飲酒邊吟詩,藉此消時取樂。全詩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石門道中》二首
其一
斜日行村落,秋風渡野橋。
流泉通石眼,細路轉山腰。
洞小雲生薄,岩高月上遙。
碧潭清可掬,分寸洗詩飄。
詩說,秋天的一日,紅日西墜之時,詩人迎著秋風,沿著山腰小道,踏過流水小橋,來到村農家;晚上薄霧升起,明月高懸在山岩上,村邊潭水碧清,用手捧起即飲,風光真的太美了,不禁令人詩興大發。
其二
百轉羊腸度石門,白雲浮動小橋渾。
青山亂點東西岸,黃葉孤飛遠近村。
洗藥人分秋水淨,涼茶僧就夕陽暄。
何須問酒東林社,明月清風當一樽。
位於銅陵縣南十五里的石門山,兩方石壁對峙如門,望之深秀。詩說,秋日來此,山道“百轉羊腸”、“白雲浮動”、“青山亂點”、“黃葉孤飛”、村內“秋水淨”、“夕陽暄”,致身於這樣的環境氛圍中,使人如痴如醉,何須到東林詩社中去飲酒詠唱,這兒的明月清風,就是一杯醇香的美酒。
《白雲山》
仙源借到泛山槎,竹外梅邊小徑斜。
峭壁倒懸千古樹,香泉流出四時花。
敲棋聲散秋天鶴,吹笛涼分夜雨蛙。
扶醉夕陽隨浪笑,箇中風月為詩家。
詩說,白雲山下有寒洞,洞內有寒泉,溪水長流。山上一條曲徑通過竹林梅邊,峭壁倒懸,古木參天,花開四季,泉水帶香,猶如一幅優美的“秋色圖畫”。敲棋聲、吹笛聲、下雨聲、鶴飛聲、蛙鳴聲譜寫成一支和諧的“秋聲曲”。夕陽西下,扶醉歸來,詩興誦起,此時腦海中沒有任何理想和抱負,有的只是酣暢的夢鄉。
《永明寺》
一片壺天小更奇,好山漸似鳳來儀。
月涼荷葉鷗聲細,雲冷松枝鶴夢遲。
洗缽僧搖潭影瘦,采芝人去夕陽隨。
頻來借得些兒景,數點梅花幾字詩。
明代永明寺在今日貴池裡山境內。詩說,清涼月夜,詩人來到壺天仙境永明寺,這裡月白風輕,松枝搖曳,寺旁淺潭,僧人洗缽,山民採摘靈芝,身影都消失於潭水中。常來這裡的我,熟悉這兒的幾處美景,數點著綻放的梅花,吟詩抒懷,美不勝收。
《鷲台寺》
借得公餘到鷲台,馬蹄踏破白雲堆。
沖人鶴避茶煙去,迓客僧將竹戶開。
別有一天閒日月,全無些地著塵埃。
平生酷愛尋幽勝,不為參禪禮佛來。
明代鷲台寺在今日東至堯渡城南詩說,詩人於公餘時間出遊,一路騎馬,踏著山石,來到山寺。鶴鳥驚飛,寺僧開門迎客。長年公務纏身,能"一天閒日月",真有進入無雜塵紛的清淨世界的感覺。到此寺來不是求神拜佛,完全是為了尋幽訪勝,陶冶情操。
《游齊山》
人愛青松鶴愛涼,月明尋到遠公房。
花開花落壺中老,雲去雲來洞口長。
白鳥不驚遊客醉,青山偏笑老僧忙。
芙蓉溪上和衣臥,一掬清泉透骨香。
詩說,“花開花落”、“雲去雲來”,大自然永遠如此。“人愛青松鶴愛涼”,人和動物各有所愛,本性使然。遊客醉懷,和衣臥溪,飲一捧香泉,是多么的愜意!這便是詩人厭棄紅塵公務,樂山樂水、醉臥山林而後快的心情寫照。
《秋日游九華》
芙蓉九朵照簾鉤,雨洗煙飛翠欲流。
鶴借水雲三頃暖,鳥飛花竹半窗秋。
小亭茶瀉松風細,香徑杯亭菊露浮。
十二欄桿人倚玉,一天詩思壓南樓。
詩說,九華秋日,雨後一派“飛翠欲滴”、“鶴借水雲”、“鳥分花竹”、松風細軟、金菊浮露的宜人景色。小亭品茗、香徑杯亭、欣賞名曲……一天下來,心曠神怡,詩情滿杯。全詩,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