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中藥)

李子(中藥)

基本介紹

  • 中藥名稱:李子
  • 別名:李實、嘉慶子、山李子、嘉應子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薔薇目
  • :薔薇科
  • :李屬
  • :李
  • 分布區域:陝西、甘肅、四川、雲南、貴州、湖南、湖北、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台灣
  • 採收時間:7-8月果實成熟時
  • 用量:適量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相關配伍,禁忌,採集加工,植物特徵,生長環境,藥材性狀,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果實。

性味

味甘、酸,性平。

歸經

歸肝、腎經。(《本草求真》)

功效

清熱,生津。

主治

用於虛勞骨蒸,消渴。

用法用量

內服:生食或搗汁。

相關配伍

1、治骨蒸勞熱,或消渴引飲:鮮李子搗絞汁冷服。(《泉州本草》)
2、治肝腫硬腹水:李子鮮食。(《泉州本草》)

禁忌

不宜多食,脾胃虛弱者慎服。

採集加工

7-8月果實成熟時採摘,鮮用。

植物特徵

落葉喬木,高9-12米;樹冠廣圓形,樹皮灰褐色,起伏不平;老枝紫褐色或紅褐色,無毛;小枝黃紅色,無毛;冬芽卵圓形,紅紫色,有數枚覆瓦狀排列鱗片,通常無毛,稀鱗片邊緣有極稀疏毛。葉片長圓倒卵形、長橢圓形,稀長圓卵形,長6-8(-12)厘米,寬3-5厘米,先端漸尖、急尖或短尾尖,基部楔形,邊緣有圓鈍重鋸齒,常混有單鋸齒,幼時齒尖帶腺,上面深綠色,有光澤,側脈6-10對,不達到葉片邊緣,與主脈成45°角,兩面均無毛,有時下面沿主脈有稀疏柔毛或脈腋有髯毛;托葉膜質,線形,先端漸尖,邊緣有腺,早落;葉柄長1-2厘米,通常無毛,頂端有2個腺體或無,有時在葉片基部邊緣有腺體。花通常3朵並生;花梗1-2厘米,通常無毛;花直徑1.5-2.2厘米;萼筒鐘狀;萼片長圓卵形,長約5毫米,先端急尖或圓鈍,邊有疏齒,與萼筒近等長,萼筒和萼片外面均無毛,內面在萼筒基部被疏柔毛;花瓣白色,長圓倒卵形,先端齧蝕狀,基部楔形,有明顯帶紫色脈紋,具短爪,著生在萼筒邊緣,比萼筒長2-3倍;雄蕊多數,花絲長短不等,排成不規則2輪,比花瓣短;雌蕊1,柱頭盤狀,花柱比雄蕊稍長。核果球形、卵球形或近圓錐形,直徑3.5-5厘米,栽培品種可達7厘米,黃色或紅色,有時為綠色或紫色,梗凹陷入,頂端微尖,基部有縱溝,外被蠟粉;核卵圓形或長圓形,有皺紋。花期4月,果期7-8月。

生長環境

產於陝西、甘肅、四川、雲南、貴州、湖南、湖北、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和台灣。生於山坡灌叢中、山谷疏林中或水邊、溝底、路旁等處。海拔400-2600米。

藥材性狀

果實呈球狀卵形,直徑2-4cm,先端微尖,基部凹陷,一側有深溝,表面黃棕色或棕色。果肉較厚,果核扁平長橢圓形,長6-10mm,寬4-7mm,厚約2mm,褐黃色,有明顯縱向皺紋。氣微,味酸、微甜。

相關論述

《本草求真》:“《素問》言李味屬肝,故治多在於肝,正思邈所謂肝病宜李之意也。中有痼熱不調,骨節間有癆熱不治,得此酸苦性入,則熱得酸則斂,得苦則降,而能使熱悉去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