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李大釗烈士陵園
- 開放時間:周一-周日:8:00-16:00
- 所屬城市:北京市
- 所屬國家:中國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概述,生平簡介,被害過程,景區簡介,景區布局,景區意義,景區背景,景區構成,景區景點,陳列室,石碑,李大釗全身雕像,建築特色,陵園組成,參觀指南,
概述
生平簡介
李大釗(1889——1927),字守常,河北省樂亭縣人,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1913年留學日本,1916年回國後積極投入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和經濟學教授,參加《新青年》編輯工作,與陳獨秀創辦《每周評論》,宣傳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介紹馬克思主義,發起和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和共產主義小組。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代表中央指導北方革命工作,在中共二大、三大、四大上被選為中央委員。1922年與孫中山談判,建立了國共第一次合作。1927年4月6日與80多位革命者一起被奉系軍閥張作霖逮捕,受盡酷刑折磨,任劊子手將竹籤打進指甲縫直至被剝去雙手指甲,仍堅貞不屈,於28日與其他19名志士一起英勇就義。時年38歲。1933年葬於萬安公墓。
被害過程
1927年4月28日,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親的被難日,離現在已經十六年了。那年春天,父親每天夜裡回來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麼時候他又出去了。有時候他留在家裡,埋頭整理書籍和檔案。我蹲在旁邊,看他把書和有字的紙片投到火爐里去。
我奇怪地問他:“爹,為什麼要燒掉呢?怪可惜的。”待了一會兒,父親才回答:“不要了就燒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麼!”父親是很慈祥的,從來沒罵過我們,更沒打過我們。我總愛向父親問許多幼稚可笑的問題。他不論多忙,對我的問題總是很感興趣,總是耐心地講給我聽。這一次不知道為什麼,父親竟這樣含糊地回答我。後來聽母親說,軍閥張作霖要派人來檢查。為了避免黨組織被破壞,父親只好把一些書籍和檔案燒掉。才過了兩天,果然出事了。
工友閻振三一早上街買東西,直到夜裡還不見回來。第二天,父親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廳里去了。我們心裡都很不安,為這位工友著急。局勢越來越嚴重,父親的工作也越來越緊張。他的朋友勸他離開北京,母親也幾次勸他。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麼時候,這裡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離開呢?”母親只好不再說什麼了。可怕的一天果然來了。4月6日的早晨,妹妹換上了新袷衣,母親帶她到娛樂場去散步了。父親在裡間屋裡寫字,我坐在外間的長木椅上看報。短短的一段新聞還沒看完,就聽見啪,啪……幾聲尖銳的槍聲,接著是一陣紛亂的喊叫。“什麼?爹!”我瞪著眼睛問父親。“沒有什麼,不要怕。星兒,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親不慌不忙地從抽屜里取出一支閃亮的小手槍,就向外走。我緊跟在他身後,走出院子,暫時躲在一間僻靜的小屋裡。一會兒,外面傳來一陣沉重的皮鞋聲。我的心劇烈地跳動起來,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親。“不要放走一個!”窗外一聲粗暴的吼聲。穿灰制服和長筒皮靴的憲兵,穿便衣的偵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擁而入,擠滿了這間小屋子。他們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們包圍起來。他們每人拿著一支手槍,槍口對著父親和我。
在軍警中間,我發現了前幾天被捕的工友閻振三。他的胳膊上拴著繩子,被一個肥胖的便衣偵探拉著。那個滿臉橫肉的便衣偵探指著父親問閻振三:“你認識他嗎?”閻振三搖了搖頭。他那披散的長頭髮中間露出一張蒼白的臉,顯然是受過苦刑了。“哼!你不認識!我可認識他。”
偵探冷笑著,又吩咐他手下的那一夥,“看好,別讓他自殺,先把手槍奪過來!”他們奪下了父親的手槍,把父親全身搜了一遍。父親保持著他那慣有的嚴峻態度,沒有向他們講任何道理。因為他明白,對他們是沒有道理可講的。 殘暴的匪徒把父親綁起來,拖走了。我也被他們帶走了。在高高的磚牆圍起來的警察廳的院子裡,我看見母親和妹妹也都被帶來了。
我們被關在女拘留所里。十幾天過去了,我們始終沒看見父親。有一天,我們正在吃中飯,手裡的窩窩頭還沒啃完,聽見警察喊我們母女的名字,說是提審。在法庭上,我們跟父親見了面。父親仍舊穿著他那件灰布舊棉袍,可是沒戴眼鏡。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頭髮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爹!”我忍不住喊出聲來。母親哭了,妹妹也跟著哭起來了。“不許亂喊!”法官拿起驚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父親瞅了瞅我們,沒對我們說一句話。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
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於革命事業的信心。“這是我的妻子。”他指著母親說。接著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這是我的兩個女孩子。”“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嗎?”法官指著我問父親。“是的,我是最大的。”
我怕父親說出哥哥來,就這樣搶著說了,我不知道當時哪裡來的機智和勇敢。“不要多嘴!”法官怒氣沖沖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塊木板狠狠地拍了幾下。父親立刻就會意了,接著說∶“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個鄉下人。我的孩子年紀都還小,她們什麼也不懂。一切都跟她們沒有關係。”父親說完了這段話,又望了望我們。法官命令把我們押下去。我們就這樣跟父親見了一面,匆匆分別了。
想不到這竟是我們最後的一次見面。28日黃昏,警察叫我們收拾行李出拘留所。我們回到家裡,天已經全黑了。第二天,舅姥爺到街上去買報。他是從街上哭著回來的,手裡無力地握著一份報。我看到報上用頭號字登著“李大釗等昨已執行絞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團雲霧,昏倒在床上了。
母親傷心過度,昏過去三次,每次都是剛剛叫醒又昏過去了。過了好半天,母親醒過來了,她低聲問我:“昨天是幾號?記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又哭了,從地上撿起那張報紙,咬緊牙,又勉強看了一遍。我低聲對母親說:“媽,昨天是4月28。”母親微微點了一下頭。
作者:李大釗女兒李星華 參考自:義務教育人教實驗版六年級下冊語文第十課
景區簡介
一座通體潔白的漢白玉塑像矗立在萬年青、美人蕉的花圃中間。塑像前, 鮮花綻放,香氣四溢,好像在向主人表達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緬懷。
李大釗烈士陵園建於1983年,當時利用萬安公墓的老建築,年代久遠,破損嚴重,因而進行了大規模的翻修改建工程。
景區布局
烈士昂首挺胸,背負雙手,儒雅質樸,和藹中透著百折不回的剛毅,傳神地再現了李大釗同志偉大的風采。雕像背後是李大釗烈士及夫人趙紉蘭墓地。烈士墓位在高出地面約一米的方形台上,掩映松柏,平面四周繞以萬年青等花景。方台最西面是用黑色大理石鑲嵌而成的烈士墓碑,碑的正面是鄧小平同志題寫的:“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烈士永垂不朽。”碑的背面是中共中央撰寫的《李大釗烈士碑文》。全文共2千餘字,高度概括了李大釗烈士光輝的一生和永垂不朽的業績。整個墓地建築屬陵園前部,前面有可容五、六百人舉行紀念活動的廣場。廣場和墓地三面繞以成林的翠竹,更添青春和永恆的色彩。
景區意義
李大釗烈士陵園是為紀念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釗烈士而建立的。陵園位於北京西郊,風景秀美的香山腳下、萬安公墓中部,坐西朝東,為一傳統庭院式建築。占地2200平方米。
由建園開始到2008年這十餘年來,李大釗烈士陵園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烈士雕像前可容納500餘人的小廣場是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少先隊員們舉行各種儀式和黨、團、隊活動的重要場所。陵園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積極開展各種宣傳教育活動,組織出版《萬安叢書》,除宣傳李大釗烈士的《李大釗傳略》外,還利用萬安公墓安葬歷史名人多的優勢,出版了《文藝名家》、《學界宗師》等,向大中小學生和各界民眾宣傳中國的優秀兒女。
景區背景
李大釗烈士陵園坐落在北京市香山腳下萬安公墓內。李大釗烈士陵園在萬安公墓內,建成於1983年,擴建於1987年,翻修於1995年。李大釗烈士陵園1984年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物保護單位。1992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1995年被民政部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陵園為方形院落,肅穆寧靜。李大釗烈士漢白玉雕像高2米,立在李大釗烈
士及夫人趙紉蘭墓前。墓後為寬4米,高2米的紀念碑。碑正面鐫刻著鄧小平題詞“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烈士永垂不朽”。碑後面是中共中央為李大釗烈士撰寫的碑文。陵園正殿為李大釗烈士革命事跡陳列室。墓地後是李大釗革命事跡陳列室,陳列先烈生前的遺物、遺墨和照片。在這次移靈中發現的1933年4月北平各革命團體為李大釗舉行公葬的墓碑也陳列於此,正面刻"中華革命領袖李大釗同志之墓"。原墓地在陵園的西南。當年劉半農為之撰寫的墓碑仍豎立在墓地上。
景區構成
陵園整體建築為仿古庭院式,占地面積為2200平方米,主要由李大釗烈士雕像、紀念碑、李大釗烈士革命事跡陳列室組成。第一展室(西廂房)主要展出烈士生平事跡圖片250餘幅及部分實物,南廂房是第二展室和錄像室,展出李大釗任職北京大學紅樓辦公室局部以及陵園十餘年的發展歷史,還可播放李大釗的生平事跡錄像。李大釗(原墓址)、路友於、鄧文輝等烈士墓也在附近。
景區景點
陳列室
陵園西面正廳是烈士生平事跡陳列室。第一展室通過大量的圖片、實物資料展示李大釗烈士在天津法政專門學校讀書及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及後來接受和傳播馬列主義的經歷。重點展示李大釗在任北京《晨鐘報》總編輯和《新青年》雜誌編輯期間,發表的《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勝利》等文章,創辦《每周評論》,積極領導五四運動,在北京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和共產主義小組的情況;陳列室還展出了李大釗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的一系列工作活動經歷,歌頌了李大釗作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為中國革命事業所做出的偉大貢獻。第二展室展出陵園20多年的發展歷史、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各界人士參觀陵園的照片及資料。陳列室展出了烈士生平照片、文字、實物資料250多種,分為“幼失怙恃,少年立志”、“深研政理,探索振興民族之良策”、“投身五四新文化運動”、“名重當世的學者和青年導師”、“謳歌俄國十月革命傳播馬克思主義”、“為創建中國共產黨而奮鬥”、“奔走國民革命統一戰線,促進北伐勝利”、“領導北方地區的革命鬥爭”、“為共產主義英勇獻身”、“永遠活在人們心中”等十個部分,全面介紹了烈士38年光輝戰鬥的歷程。
石碑
陵園中有一塊重要的文物,即1934年安葬烈士時,中共北方地下黨為烈士雕刻的一塊石碑。這塊石碑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不能立在烈士的墓前,不得不和烈士靈柩一起葬入地下,直到50年以後的1983年,在建立陵園時,終於得以面世,成為陵園最重要的革命文物。在這塊墓碑兩側,是黨和國家領導人朱德、陳毅、李先念、林伯渠、何香凝等緬懷烈士的題詞。
李大釗全身雕像
李大釗烈士陵園聳立著李大釗的漢白玉全身雕像,雕像後是烈士及其夫人趙紉蘭同志墓,墓後為紀念碑,由鄧小平同志題寫。碑的北面是中共中央撰寫的碑文
建築特色
陵園主體建築采傳統的古建築形式,高廊大檐,雕棟畫枋,古香古色,與前部墓地建築及蒼松翠竹相互融合,標準地再現了傳統庭院結構的悠雅、古樸和和諧的風格。陵園正面是李大釗烈士生平事跡陳列室,匾額由彭真同志題寫。展室分前後兩廳,沿牆布展,用250餘張珍貴的圖片和實物,吸收了多年來李大釗研究成果,分列十個標題,詳盡地介紹了烈士少年立志,“矢志努力於民族解放之事業”,在捍衛民主共和,參與領導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宣傳俄國革命、傳播馬克思主義,創建中國共產黨,領導北方革命鬥爭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中的活動和業績,以及李大釗作為青年導師、著名學者在引導青年進步和從事學術活動方面的貢獻。陳列形式採用較為現代的設計思想,方形條塊分割,利用展板進出產生立體效果,用莊重的黑色方鋼管為展架,配以紅色的邊板,體現李大釗正直的一生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展室前廳正中陳列1933年公葬李大釗時中共北京地下黨組織埋入墓地的烈士墓碑和李大釗研究成果的書籍陳列,兩側用大理石鑲嵌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後廳陳列李大釗故居模型。展出的圖片全部採用最新的壓膜工藝,防水防塵,可用水搽洗。更重要的是展板和圖片直接面對觀眾,直觀、親切,拉近了烈士與參觀者之間的距離。
陵園組成
陵園位於萬安公墓中央,座西朝東,是在30年代萬安公墓主體建築的基礎上改建的,為一庭院式仿古建築,占地2200平方米。走進陵園,迎面即可仰見全高2米的李大釗烈士雕像,烈士昂首挺胸,背負雙手,儒雅質樸,和藹中透著百折不回的剛毅,傳神地再現了烈士獨特的風彩。雕像背後是李大釗烈士及夫人趙紉蘭同志墓,烈士墓位在高出地面約一米的方形台上,墓地掩映松柏,平面四周繞以萬年青等花景。方
台最西面是用黑色大理石鑲嵌而成的烈士墓碑,碑的正面是1983年4月1日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的:“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 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 李大釗烈士永垂不朽。”碑的背面是中共中央撰寫的《李大釗烈士碑文》,全文共2千餘字,高度概括了烈士光輝的一生和永垂不朽的業績。整個墓地建築屬陵園前部,前面有可容五、六百人的小廣場,而廣場和墓地三面繞以成林的翠竹,更添青春和永恆的色彩。
陵園北廂房為接待室和會議室。南廂房闢為第二展室和錄相室,除陳列李大釗在紅樓辦公室一角外,貼牆布置陵園十餘年來的歷史圖片。這裡可以播放有關李大釗烈士生平事跡的各種錄相帶。
十餘年來,李大釗烈士陵園採取多種形式,充分發揮陵園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作用,平均每年接待參觀祭掃民眾達11餘萬人次。1986年10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公布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1992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1995年1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參觀指南
地 址:北京市海淀區香山東萬安里1號。
乘車路線:630路公車,捷運西郊線。
自駕車線:香山東南側萬安公墓內。
開放時間:8:00—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