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喬(西南交通大學教授)

李喬(西南交通大學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0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喬,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工學博士。現任茅以升橋樑研究所所長、抗震工程技術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土木工程專業評估委員會委員,在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等多個學術組織中擔任理事或常務理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喬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畢業院校:西南交通大學
  • 職稱:教授
人物簡介,人物經歷,研究方向,出版圖書,主要貢獻,獲獎記錄,

人物簡介

從事橋樑工程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二十餘年。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專著三部、教材一部,培養畢業博士研究生13名、碩士研究生81名。率領由10名教師組成的科研團隊主持完成各級科研項目數十項,其中包括以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橋蘇通大橋為依託的國家科技支撐項目、以深水橋樑地震回響為對象的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高速鐵路橋樑智慧型化為背景的鐵道部項目以及一大批國家重點工程關鍵技術研究項目。曾獲國家、鐵道部、四川省和中國公路學會科技進步獎多項。

人物經歷

1977年畢業於東北林業大學道路橋樑專業,1982年畢業於西南交通大學橋樑與隧道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1988年畢業於西南交通大學橋樑與隧道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

研究方向

大跨度橋樑施工控制理論與實踐;
既有橋樑結構健全性評估理論與方法;
組合結構橋樑;
橋樑結構抗震。

出版圖書

作者名稱:李喬
作者類型:
作者時間:2008年9月
《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分析》是2008年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喬 、 趙世春 。該書以彩色照片和文字說明為主導,對包括房屋建築、橋樑、隧道、道路、邊坡、地質等專業在內的各種震害做了詳細的描述和分析,也可作為珍貴的教學參考圖書。

主要貢獻

深水橋樑地震回響分析方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09.1-2009.12,主持;
地震作用下深水橋樑墩水耦合振動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10.1-2013.12,主持;
湖北鄂東長江公路大橋結構安全綜合管理系統研究及其套用,重大工程項目,2007-2013,主持;
嘉紹大橋施工監控技術研究,重大工程項目,2010-2012.主持;
近海重大交通工程結構協同設計方法,973子項目,主研。
從事橋樑及結構工程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二十餘年,培養研究生(包括在讀)90餘人,主講本科和研究生課程7門。主要研究方向為:橋樑結構空間行為,大跨度橋樑施工控制及健康監測與健全性評估理論。發表科技論文90餘篇。主要成就有:提出薄壁曲線箱形梁橋空間分析理論,提出既有橋樑健康監測與損傷識別方法的新思路,引入和發展了幾何控制方法並成功將其套用於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橋的施工控制中。獲獎方面:1998年獲鐵道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005年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三等獎各一項,2007年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已通過,待公布)。
主持過的部分科研項目有:智慧型化橋樑結構研究,鐵道部科研項目,2006-2008;蘇通長江大橋施工控制與關鍵技術研究,重大工程項目(現升級為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子課題),2004-2007;蘇通長江大橋索梁錨固區靜力與疲勞試驗研究,重大工程項目,2004-2005;南京長江第三公路大橋施工控制技術研究,重大工程項目,2004-2005;南京長江第三公路大橋健康安全監測及綜合管理系統,重大工程項目,2004-2008;南京長江第三公路大橋橋塔鋼混結合段傳力機理試驗研究,重大工程項目,2002-2004;大跨度公鐵兩用橋計算方法研究,鐵道部項目,2001-2003;橋樑斷面空氣力學參數獲取的人工神經網路方法,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資助項目,2002-2003等數十項科研課題。
論文成果
獨立及與別人合作共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專著3部、編寫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一部,獲得軟體著作權2個。部分成果如下:
1. 李喬, 卜一之, 張清華. 大跨度斜拉橋施工全過程幾何控制概論與套用. 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9.4。
2. 李喬,趙世春等,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分析,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8.9。
3. 單德山,李喬。付春雨,嚴鵬,智慧型橋樑健康監測與損傷評估,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1.
4. 李喬, 卜一之, 張清華. 基於幾何控制的全過程自適應施工控制系統研究. 土木工程學報, 2009, 42(7): 69-77.
5. Qiao Li, Deshan Shan. Database Technology in Bridge Management System [C]. Proceeding of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al Vibrations: Prediction, Monitoring, Mitigation and Evaluation, Beijing, October 28-30, 2009, pp1359~1364
6. LI Qiao, Shan Deshan, WENG Yan. Application of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i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existing concrete cable-stayed bridge [C]. Proceeding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2009. Published by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ing.
7. Qiao Li, Wanli Yang. An Improved Method of Hydrodynamic Pressure Calculation for Circular Hollow Piers in Deep Water under Earthquak[J]. Ocean Engineering,Ocean Engineering,V73,pp241-256,2013/11/1, EI,SCI;
8. Wanli Yang, Qiao Li. A New Added Mass Method for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Analysis of Deep-water Bridge[J]. KSC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2013.08 DOI 10.1007/s 12205-013-0134-2 EI, SCI;
9. Wanli Yang, Qiao Li. The Expanded Morison Equation Considering Inner and Outer Water Hydrodynamic Pressure of Hollow Piers. Ocean Engineering. Vol.69(2013):79-87 EI, SCI;
10. 李喬等,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中國鐵道出版社,2001,2009,2013。
科研團隊
本人帶領的團隊由11名教師組成,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3名,講師2名。該團隊是自1992年本人回國開始,在20餘年時間裡逐步形成的一支團結、向上、創新、開拓的團隊。團隊指導的在讀研究生近80人。
團隊分為四個研究方向:既有橋樑健全性評估理論,大跨度橋樑施工控制理論與方法,組合結構橋樑行為,橋樑抗震。
在上述研究領域裡,團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中:大跨度橋樑施工控制理論與方法研究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並在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橋—蘇通長江大橋中得到成功套用。組合結構橋樑行為研究在埋入式PBL剪力連線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開展了200多個試件的試驗研究,研究成果成功套用於南京長江第三和第四公路大橋等橋樑。既有橋樑健全性評估理論研究在國內獨樹一幟,採用基於統計特徵和橋型特徵的研究思路,使這一難題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並得到國內外同行專家的首肯。橋樑抗震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進步較快,尤其在深水橋樑墩水耦合振動方面取得較大進展,並獲得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兩項973子課題支持。
近5年團隊承擔科研項目10餘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項目、973子項、鐵道部重點項目、交通部西部項目和重大工程項目等。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進步獎7項。

獲獎記錄

(1)201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千米級斜拉橋結構體系及設計施工關鍵技術”。
(2)2009年度中國公路學會科技進步特等獎,同上課題。
(3)2011年度中國公路學會科技進步特等獎“超大跨混合梁斜拉橋建設關鍵技術”。
(4)2008年度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千米級斜拉橋施工全過程幾何自適應控制”。
(5)2009年度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千米級斜拉橋上部結構施工及控制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示範”。
(6)2007年度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大跨度橋樑健全性評估與監測成套技術”。
(7)第二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抗震救災特別獎《汶川大地真工程震害分析》,2008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