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洋鎮(杉洋)

杉洋鎮

杉洋一般指本詞條

杉洋鎮位於古田縣東部,東接寧德,西界鶴塘,南鄰羅源閩侯,北靠屏南蕉城,素有古田東大門之稱。

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25896公頃,常住人口25744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杉洋鎮
  • 外文名稱:Shanyang Town
  • 別名三陽藍田杉關
  • 行政區類別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杉洋村夏莊村,遠地村等
  • 政府駐地:杉洋村環城西路10號
  • 電話區號0593
  • 郵政區碼:352266
  • 地理位置: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
  • 面積:25896公頃
  • 人口:25744人(2017年)
  • 氣候條件:氣候優越,全年溫暖濕潤
  • 著名景點藍田書院白溪草場禪林祠、鳳林祠等
  • 車牌代碼:閩J
鄉鎮介紹,行政轄域,交通狀況,歷史人文,建築景觀,氣候與物產,基礎設施,經濟社會狀況,氣候與物產,概況,沿革,經濟社會狀況,基礎設施,交通狀況,工業發展,特色產業,文化,周邊景點,兔耳嶺風景區,白溪草場,翠屏湖,建築景觀,

鄉鎮介紹

杉洋村系杉洋鎮第一大行政村,杉洋鎮政府所在地,位於古田、屏南、蕉城三縣(市)交界處,距古田城關65公里,海拔620米。目前,全村共有人口8361人,2767戶,50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5678畝,是我縣庫區移民村及老區基點村之一,也是我鎮便民服務示範點。現共有村兩委9人,其中女性1人,村集體年收入26萬元。杉洋村至古有製作茶葉、紅粬、釀酒等傳統工藝,尤以釀造紅酒聞名,適宜栽培食用菌、香菇、蘑菇等,適宜種植反季節蔬菜,經濟效益可觀,農民人均純收入6600元。
史上杉洋人農商並舉,允文允武,以崇祖尊儒為要務,兼尚佛道及基督教,現有“余、李、彭、林”四大姓,至古有“余李多文士,彭林出武將”的佳話。該村自然景觀優美秀麗,至古便有“藍田八景”:獅岩凌雪、象峰返照、雲梯接漢、一線洞天、古洞留雲、鳳林棲霞、馬首嘶風、天池引月。
杉洋境內文物古蹟眾多,其中保存較完好的明清代古民居有198幢,是閩東古名居最為集中的村落,也是明清時期古田縣除縣城之外的唯一一座城池。該村有史以來宗祠文化濃郁,其中李氏宗祠鳳林祠和余氏宗祠蟬林祠入選福州十邑名祠。由於朱熹兩度教學於藍田書院,因有“先賢過化之鄉”的美稱。2011年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2012年杉洋村成功入選首批“中國傳統村落”,2014年被評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

行政轄域

杉洋鎮位於古田縣東部,屬多山丘陵地帶,海拔620米,東接寧德,西界鶴塘,南鄰羅源,北靠屏南、寧德。全耕地面積2.53萬畝,下轄22個行政村,37個黨支部(其中:農村黨支部24個,含黨總支部1個),黨員總數1075名(其中:女黨員166名,男黨員909名;農村黨員810名,機關事業單位黨員165名,企業黨員28名,離退休黨員17名,“兩新”組織黨員55名;流動黨員332名,其中:駐榕支部黨員34名)。65個自然村。

交通狀況

該鎮交通便捷,2011年省道304線寧古公路全面完工,縱穿南北的縣道914線杉洋至善德段也全線動工,東至寧德漳灣碼頭約50公里,西至古田城關約63公里,南至福州約120公里。

歷史人文

杉洋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於明弘治十年(1505)築城,鹹豐八至九年(1858一1859)重修,是明清時期古田縣除縣城之外的唯一一座城池,明清政府均派駐巡檢於此。史上由於宋代理學家朱熹在藍田書院兩度講學,後杉洋“崇儒之風斐然”,並為此地崛起大量人傑,因而又有“先賢過化之鄉”美稱。
歷史名人:
朱熹,宋代理學大師,曾兩度講學於此,他所提倡的“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核心對杉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
余靖,北宋余氏第九代先祖,為工部尚書,拜左丞相封少師,為人剛正坦誠,屢次諫言,與當時重臣范仲淹、歐陽修和王素共同被貶,因其忠廉之名,入廣州八賢堂。
林朝聘,清代愛國將領,民族英雄,其父林承昌曾為台灣總兵。道光二十年,英國發動侵華戰爭,七月連陷定海、寧波,直指餘姚。提督餘步雲、知府鄧延彩棄城逃往上虞。林朝聘臨危受任代理餘姚知縣,堅守餘姚10日,致使英軍敗逃。
李若初,現代詩書畫名家,其書法融匯百家,自成風格,各體皆備,畫風運筆氣酣勢疾,構圖蒼勁渾厚,點墨濃淡相宜,尤以墨梅著稱於世,草書飲譽於時。曾以狂草“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一副獲得1960年全國書法大展賽第六名。

建築景觀

杉洋鎮境內文物古蹟眾多,依照原貌重建的藍田書院,還有遠近聞名的獅岩積雪、一線洞天、雲梯接漢、古洞流雲等藍田八景和號稱“瑞士風光”的白溪萬畝草場。同時明清代的古民居保存完好仍有180餘幢。2011年順利評為“省級文化歷史名鎮”,目前正著手準備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2012年評為“中國傳統村落”,古鎮旅遊文化產業潛力日益彰顯。
文昌閣文昌閣
文昌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宋建隆年間(960-963),整體建築為正方形,座西向東,南北寬28米,進深30米,由U型迴廊、天井、六角三層塔等構成,同時供奉孔子、關羽和朱熹三人。
藍田書院:始建於宋代,是八閩最早的書院之一,理學大師朱熹曾兩度教學於此,1976年遭遇大火被毀,僅留下石壁上的“藍田書院”朱熹真跡四字。2010年,鄉賢余雲輝博士捐資400萬元正式啟動藍田書院重建工程,通過杉洋鎮政府以及鄉賢的支持,該工程於2012年11月正式完工,並於2013年1月9日完成落成典禮。
蟬林祠:古田縣首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杉洋余氏宗祠,原名仙岩寺,歷代有重修,嘉慶十八年(1813)改為“蟬林祠”,取蟬林科甲之意。現存建築為清鹹豐二年(1852)至同治五年(1866)年間拓建,1982-1987年又陸續修葺。主建築坐東北朝西南,前後四進,依次為門埕、狀元坊、儀門、大廳、祖廳,總占地面積達3300多平方米。
天一堂:建於民國初年,屬歐式風格建築,由當時的教會所建。
鳳林祠: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杉洋李氏宗祠,建於唐天祐二年,位於杉洋鎮夏莊村鳳林山。

氣候與物產

杉洋兼得山水之利,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攝氏18.5度,無霜期310天,年降水量均在1700毫米以上。森林資源豐富,全鎮擁有林地面積23萬畝,草場面積4.2萬畝,森林覆蓋率為75%。杉洋鎮主要經濟作物有花菇、反季節蔬菜、葡萄、茶葉等。山村特色飲食有八炒四點心、臘兔肉、芋蛋面、燎泥鰍、烤蘿蔔、麥芽糠、大糍粑、熬薯糖、鼠曲粿、紅粬酒等。

基礎設施

該鎮水力資源豐富,主要有龍舞溪、鴛鴦溪、紫峰溪等3條流域,屬省網直供區,水電項目不斷發展,電力供應保障穩定。全鎮現有大小水力發電站17座,裝機容量4.443萬千瓦,其中裝機容量3.2萬千瓦的雙口渡電站,基本實現了村村通電話、處處有移動。富饒的物產、便捷的交通、充足的電力以及優質的服務為該鎮各項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經濟社會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杉洋鎮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2010年以來,新一屆黨委、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市、縣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緊緊圍繞“建設古田東部工業中心,打造海西歷史文化名鎮”這個戰略目標,立足鎮情,充分發揮區位、後發、歷史文化、資源和政策等優勢,在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實現了平穩、較快發展。
據統計,2012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8.56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2.63億元,比增11.93%;鄉鎮企業總產值5.93億元,比增18.5%;固定資產投資3047萬元;財政收入603.84萬元;農民人均收入6032元,比增16.8%;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
目前,鎮區已向西南延伸,面積已達到2.5平方公里,基礎設施日臻完善,農村居住環境不斷最佳化。加大基礎設施綜合開發項目建設力度,先後完成了龍舞溪河道清水項目、嶺里水庫除險加固項目、凝望橋等4座危橋改造項目,對下湖攔河壩等近100公里水渠進行全面整修和硬化;以新農村建設和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為平台,整合1270萬元實施30個農村基礎設施項目,進一步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全面啟動了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完善了通訊設施建設。縣級工業園區2012年正式啟動,一期征地徵收杉洋村集體土地共420畝,1200多萬的補償款全部發放到戶。更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我鎮被確定為市級扶貧開發重點鄉鎮,在省市紀檢部門和縣委、縣政府的關心與支持下,完成了杉洋鎮2012-2015三年扶貧開發項目整體規劃編制和歷史文化名鎮保護性規劃,吸納和引進投資億元以上省扶貧對接項目--白溪天山茶場與廈門華祥苑合作開發的“白溪茶文化莊園”建設項目;閩東電力湖裡村已完成測風數據採集工作,目前已完成預可研工作;投資6000萬元的聚豐合金有限公司二期技改-----高碳鉻鐵生產線已正式動工;註冊資金500萬元的“喜洋洋”家具有限公司落地我鎮,並正式投產。此外,2.1萬山區民眾的飲水安全問題得到有效改善,橙欄崗地質災害點治理等一批防災、減災重點工程相繼完成,敖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效,黃金嶺石材工業園區及區內污水處理配套設施已建成並投入使用,農村發展條件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提高。

氣候與物產

全鎮氣候優越,全年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攝氏18.5度,無霜期310天,年降水量1700毫米以上。森林資源豐富,全鎮擁有林地面積23萬畝,草場面積4.2萬畝,其中毛竹0.5萬畝,森林覆蓋率為65%。杉洋鎮還是古田縣的糧食和經濟作物的主產區之一,糧食作物以水稻、甘薯為主,主要經濟作物有反季節蔬菜、水果、茶葉等,土特產有:香菇、蘑菇、麥芽糖、老酒等,杉洋鎮的水果主要有柿子、桃、梨、油柰、李、等,其中省優產品油柰的種植面積2000多畝。
藍田書院遺址藍田書院遺址

概況

古田縣轄鎮東部。位於縣境東部。轄22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杉洋。名勝古蹟有鳳林寺遺址、《龍井》題刻、朱熹墨跡、林朝聘墓陰銘及藍田八景、文昌閣、禪林祠、三井龍潭等。

沿革

昔稱三陽、藍田,以“遍地多杉木”易名杉洋。宋代屬青田鄉安樂里,元至明代屬青田鄉三十六都。清末屬大東鄉三十六都。民國時期改稱第三區杉洋鄉。解放初期改屬第八區,1958年成立杉洋公社,1984年10月改稱杉洋鄉。1990年,面積205平方千米,轄杉洋、夏莊、遠地、梨洋、溪門、白溪、寶橋、松洋、善德、康寧洋、珠洋、浮洋、芹尺、葉洋、東吉、嶺里、東雙、坂斗、橫山、樓下、洪灣21個行政。
【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350922105:~201 121杉洋村 ~202 220夏莊村 ~203 220遠地村 ~204 220利洋村 ~205 220溪門村 ~206 220白溪村 ~207 220湖裡村 ~208 220寶橋村 ~209 220松洋村 ~210 220善德村 ~211 220康寧村 ~212 220葉洋村 ~213 220東吉村 ~214 220芹尺村 ~215 220珠洋村 ~216 220浮洋村 ~217 220嶺里村 ~218 220坂斗村 ~219 220東雙村 ~220 220橫山村 ~221 220樓下村 ~222 220洪灣村

經濟社會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90年代末期以後,杉洋鎮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2006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4.19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1.47億元,鄉鎮企業總產值2.72億元。鎮區面積已達到1.5平方公里,基礎設施日臻完善,22個行政村,已實現村村通公路,其中15個行政村的村實現了道路硬化;郵電通訊設施完善,村村開通了程控電話,實現了移動通訊信號覆蓋,隨時可與國內外進行通訊聯繫。
竹編竹編
杉洋鎮的企業發展迅速,全鎮現有私營企業100多家,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了許多客商到此投資興業。全鎮已形成了石板材廠、竹編廠、林木加工、食用菌加工、淡水養殖等支柱產業。已形成水電、石板材、竹編、畜牧、食用菌、林果等六大產業。農村經濟發展新格局已在該鎮形成。
文化教育事業也日趨進步,擁有一座建築面積804平方米的文化服務中心,同時建有農民公園、農民圖書館、報刊閱覽走廊、棋藝室、桌球廳、籃球場等設施,文昌閣農民公園是民眾文化娛樂的中心場所;同時,22個行政村還開通了有線電視;醫療衛生設施較完善;教育基礎設施配套,鎮內建有兩個中學,7個6年制完全國小,學生可實現就近就讀。

基礎設施

該鎮水力資源豐富,主要河流有龍舞溪、鴛鴦溪、紫峰溪等3條,屬省網直供區,水電項目不斷發展,電力供應保障穩定。全鎮現有大小水力發電站17座裝機容量4.2萬千瓦,其中省億力等公司合股投資2.2億元,裝機容量3.2萬千瓦,市重點工程雙口渡電站的建設發電,為縣財政作出了顯著的貢獻,同時也帶動了鎮村經濟的發展。郵電通訊設施完善,全鎮22個行政村已全部開通了程控電話,已實現移動通訊信號覆蓋。富饒的物產、便捷的交通、充足的電力以及優質的服務營造了寬鬆優越的投資環境。

交通狀況

該鎮交通便捷,省道304線古寧公路橫貫境內,縣道杉善公路縱穿南北。東至寧德漳灣碼頭78公里,南至福州120公里,西至古田城關73公里。

工業發展

杉洋鎮是古田縣東部工業小區,,距寧德市政府48公里,古寧公路貫穿境內。杉洋鎮企業產業結構以水力發電量,石板材、竹編、茶葉、食用菌、 礦山、淡水養殖為重點,其中電力資源豐富。
杉洋鎮大小水電站12個,總裝機容量6000萬千瓦,年發電量在2800萬千瓦/ 小時,各類加工企業210家,其中善德竹編廠有60多家,形成全村規模有60%家庭從事竹編生產,其產品全部外銷出口,每年出口創匯在1000萬元以上,石板材加工產值4500萬元,2001年全鎮鄉鎮企業總產值2.75億元,其中工業產值2.3億元。

特色產業

古田縣杉洋鎮建立優質水稻、茶葉、反季節蔬菜、食用菌、水果、畜牧業等六大綠色產業基地,2008年使該鎮農民多增收400多萬元。 杉洋鎮加大推廣無公害農業生產力度,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鎮政府撥出專項扶持資金,專門請來市、縣專家研究制定無公害農業生產基地規劃,出台綠色產業基地建設優惠政策,組織帶領各村農戶到福州、南平、江西等地取經,給農戶送技術,幫助解決農戶生產中遇到的難題。
該鎮已初步建立起了千畝優質水稻、6000畝茶葉、1000畝反季節蔬菜、500萬袋食用菌、4000畝水果、2500隻牛羊等六個綠色無公害生產基地,形成專業村16個,專業戶1500多戶,使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農民增收效益顯著。2008年松洋村無公害反季節蔬菜基地生產的茄子每公斤價格在1.8元以上,畝純收入達3000多元;白溪、湖裡村養殖的牛羊市場價也比外地高15%。

文化

杉洋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明清政府均派駐巡檢於此。由於其地勢險要,古稱“杉關”。杉洋鄉成立於七十年代,1992年撤鄉建鎮。歷史上科甲鼎盛,人才薈萃,曾出現過近百位名進士,宋朝狀元余復、清末抗英民族英雄林朝聘、近代書法家李若初等都是其中傑出的代表。境內地靈人傑,宋代理學家朱熹曾講學於此,藍田書院遺址、朱熹手跡到今猶存,因而又有“先賢過化之鄉”美稱。
食用菌種植食用菌種植
古田縣杉洋鎮是名聞遐邇的文化名鎮。這裡奇山秀水之間點綴著豐富多彩的歷代古建築和騷人墨客的遺墨,構成獨特的人文景觀。 杉洋最有代表性的古建築當屬禪林祠、鳳林祠。禪林祠坐落於鎮北五公里的獅岩山下。據傳這裡原建有“仙岩寺”,曾有僧人千餘,多是武僧。現存“天冠練武台”、“地洞”、石武石當、唐宋石塔及一塊銘刻“隋·杜伏威”字樣的千斤花蓮座,為當年和尚練功之用。宋代建隆年間,這裡改建為余氏祠堂,仿北京“太和殿”而建,三進院落,依次而上。二進大廳上方“旋天拱斗鳳凰池”造型尤為別致。禪林祠面積達3300多平方米,祠內宋徽宗“檀越主尚書堂”直匾、朱熹“碧海開龍藏,青雲起雁堂”草聖大書的對聯,清代邵武學者余元昂臂書“豹變南山霧,鵬搏北海風”詩句,十分珍貴。鳳林祠在鎮西南約三公里處,祠前矗立6根長短不一的石柱,柱上還雕刻著“××十三娘”、“××十七娘”字樣,據傳是唐代鳳翔寺遺物。從周圍殘留的石沐槽、石湖閘、石塔、石碑等物看,鳳翔寺占地面積相當寬廣,當地民眾都傳當時的大雄寶殿和觀音堂等是由幾百根石柱、石樑建構而成。唐天佑二年在鳳翔寺原地改建的李氏祠堂僅占當年鳳翔寺一角。鳳林祠也是仿宮殿建築,三進院落。祠內朱熹“春報南橋川疊翠,香飛瀚苑野圖新;雪堂養浩凝清氣,月窟觀空靜我神”等拓印手跡聯句及近代書畫大家李若初先生的詩書畫很是清秀,引人注目。禪林祠、鳳林祠均依山而築,畫棟雕梁,斗拱飛檐,翹角垂柱,建造得
十分精美。建於清代鹹豐三年的嶺里露台戲台,前台檐歇山屋頂,後台單檐附榭木雕,色彩鮮艷,是現存少有的木結構古戲台。
建於宋代的陳下橋架於懸崖峭壁之間,橋面至橋下高達100餘米,系兩條抬梁式木結構厝橋,顯得高峻古樸。杉洋還有文昌閣、種玉閣、藍田鄉約堂、林朝聘紀念館等風格各異的建築物。現存“積慶堂”、“聚德堂”等數十個四合院,構築嚴謹明敞,窗雕華美,富有民族傳統建築風格。
杉洋是宋代理學家朱熹講學之地,藍田書院遺址後山“引月”池,清泉汩汩,明月初照,必映池中,朱熹及門人常流連此處,夜觀星象,他還以“茶仙”署名題鐫“引月”二字。墨跡亭摩岩上也題刻著他寫的“藍田書院”四個大字。鎮東浮林崗一株雀舌羅漢松,也傳說是朱熹所栽植,而今依舊亭亭玉立。杉洋還出土了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石箭頭、石魚網墜和商周時代的印紋陶片,表明這裡距今5000年就有人類活動。杉洋還是福建省七大拳種之一
龍樁拳的發源地。“三井瀑布”,自古有名。鎮西4公里處的黃竹潭常有鴛鴦戲水,很是撩人情思,此外“藍田大小八景”也相當曼妙。

周邊景點

兔耳嶺風景區

兔耳嶺位於堂義村後山,與第一旗山山脈相連,[2]山勢以,石怪,松奇,陡而不險,高而不危。
矮小的蘆葦,春夏皮綠衣,秋季白茫茫,形成獨特的風景,五月開滿杜鵑花,日出登山,抬頭觀看天空,有祥雲出瑞,喜從天降,是神話般的美景 ;旅遊登高最佳去處。

白溪草場

古田白溪天然草場位於距離杉洋鎮10公里外的白溪村畔,海拔1000米,總面積2.4萬多畝。這裡重巒疊嶂、風光旖妮,芳草連天 景色秀麗。登上山崗舉目望去,群山起伏,雲霧繚繞,田野、溪流、山岩、人工湖,匯成了一幅幅南國風光的秀麗佳景。在草場上抬頭遠眺,萬畝草場壯觀景色,盡收眼底,讓人心曠神怡,有“南國草原”之美譽,
杉洋鎮(杉洋)

翠屏湖

位於福建省會福州的“後花園”古田縣城東郊,距城區3公里,距福州2小時車程。1958年,國家在此興建“一五”計畫重點工程、我國第一座地下水電站——古田溪水電站, 築起長412米、高71米的大壩蓄水,淹沒了逾千年歷史的古田舊縣城,形成了水域面積達37.1平方公里、蓄水量為6.41億立方米的福建第一大人工淡水 湖。因湖背靠翠屏山,遂名“翠屏湖”。這裡四周群山環抱,層巒疊嶂,四季如春;湖面煙波浩淼,空氣清新,水質碧澄,素有“福建太湖”、“福建千島湖”之美 譽。

建築景觀

杉洋境內文物古蹟眾多,目前鎮內仍保存較為完好的有列入福州十邑名祠唐宋所建的鳳林祠和蟬林祠,五代所建的朱熹兩度講學的藍田學堂,《龍井記》摩崖石刻,元代的道觀玉京觀,明代的三里城牆,清代的文昌閣、三才堂以及清末鄉約堂和民國初年天一堂等。還有遠近聞名的獅岩積雪、一線洞天、雲梯接漢、古洞流雲等藍田八景和號稱“南國草原”的白溪萬畝草場。同時明清代的古民居保存完好仍有200餘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