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籠村

杉木籠村

杉木籠村隸屬雲南西部隴川縣護國鄉,與王子樹、清平鄉相鄰,距護國鄉政府所在地10公里,到鄉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縣7公里。東鄰王子樹鄉 ,南鄰清平鄉 ,西鄰 護國村,北鄰幫掌村 。轄杉木籠 、菜園 、等7 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98戶,有鄉村人口787人,其中農業人口782人,勞動力548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444人。

全村國土面積26.05平方公里,海拔165.5 米,年平均氣溫 17.6℃,年降水量 1650毫米,適合種植茶葉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 818畝,人均耕地0.98 畝,林地30223.2 畝。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杉木籠村
  • 面積:26.05 km
  • 下轄地區:隸屬隴川縣護國鄉
  • 人口數量:787人
  • 耕地面積:818畝
歷史淵源,自然資源,基礎設施,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基層組織,人文地理,雲南景頗族,茶馬古道,村務公開,新農村建設,發展重點,困難問題,發展思路,

歷史淵源

史杉木龍,即今杉木籠,位於隴川縣城東北角,它的南面是群峰迭翠的王子樹,西北接山巒起伏,森林蔥籠的護國,西面是地勢險要的趙家寨,歷來都是軍事要塞。
杉木籠有一巨大石頭,巨石上刻著“山川一覽”四個醒目大字,站在巨石上,縱觀四方山河,從西南可遼望地域廣闊的隴川壩子。向東面可眺小隴川壩(勐養)自然風光,朝東俯瞰蘿蔔壩的富庶田園,通過杉木籠有一條大道,把隴川,梁河和騰衝連結起來,成為西南寶石之路的古通道。
杉木籠,有一個神奇而美麗的傳說,那是在很早很早以前的古老時代,有兄弟兩人到山裡砍柴,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天下大雨,河水暴漲,弟兄二人沒法過河。兩人就沿河邊尋找可以過河的地方,他們找了一路,偶然發現一棵巨大的杉木樹跨河倒下,正好搭成了一座獨木橋,弟兄二人非常高興,就從樹身上過河去,不料,在快要過完“橋”時,弟弟被樹枝絆了一下,便腦怒,舉起斧子向樹身砍了一斧。這一斧砍下去,糟了,杉木身上的刀口處便噴出了鮮血。緊接著又下起了傾盆大雨,杉木即刻變成了一條巨龍騰空而去。後來人們便稱杉木變的龍是傳說中的杉木龍,把那裡的寨子叫做杉木龍寨。
杉木龍,古為通商要道。明朝王驥“三征麓川”後,成為重要的軍事關隘,當時有“若要麓川破,船從山上過。”的天險名言。至今傳為美談,就是指現今的杉木籠了。
杉木籠,歷來詩人都有描寫。如明代詩人漆文昌這樣寫道:“斷崖,石水流溪,曾與將軍指路迷。今日重躋思鏟削,陰風暗雨暮雲低。”簡明扼要地描述了杉木籠的地理環境、其地勢險要及在軍事上的重要地位。
在多安民事件平息後的《隴川善後疏》中提到關於杉木籠的防務措施時,這樣寫道:“杉木龍山,有一夫當關之勢,我兵分班當扎此地,外控隴川,內護騰越,令各兵建葺營房,收積糧糗,有事利於進戰,無事不擾及內地,又是居內制外之一要地也。”又說:“杉木龍地屬要害,則將官分兵屯戎 ,廣裕蓄儲,以示居中制外。”自此以後,杉木籠不僅是西南的寶石之道,也是軍事上的重要防護隘口。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818 畝(其中:田 695畝,地123 畝),人均耕地0.98 畝,主要種植水稻、甘蔗 等作物;擁有林地 30223.2畝,其中經濟林果地 2382畝,人均經濟林果地 2.9畝,主要種植茶葉 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360畝,其中荒山荒地 7729.8畝,其他面積200 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 、通電 、通 路,無路燈。全村有198戶通自來水,有23戶飲用井水,有18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98 %)。
有198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139 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 100%、76%);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 14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36 戶(分別占總數的81 %和 75%)。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0公里,無集貿市場 。全村共擁有拖拉機12輛,機車112 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94畝,有效灌溉率為35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94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9畝。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戶;裝有太陽能農戶 4戶;全村有1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5 個自然村已通電;有5個自然村已通路;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 5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7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 86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22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 縣內。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9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68%。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茶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甘蔗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98戶,共鄉村人口787人,其中男性105人,女性382人。其中農業人口782人,勞動力548人。該村以漢族、景頗族為主(是漢族、景頗族混居地),其中漢族540人,景頗族237人,其他民族10人。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8人,占人口總數的0.09%;參加農村合作醫療683人,參合率82 %;享受低保83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衛生所面積為 125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 1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10公里。該村建有公廁 1個,人畜混居的農戶117戶,占農戶總數的64%。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2060平方米,擁有教師5人,在校學生68人,距離鄉 鎮中學10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12人,其中小學生65人,中學生47人。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4個黨小組,共有黨員48人,少數民族黨員 5人,其中男黨員43人、女黨員5人。 村委會由支書、副主任等組成,下設杉木籠 等 5個村民小組。該村建有團支部 1個,共有團員35人。

人文地理

雲南景頗族

雲南景頗族包括4個主要支系:景頗、載瓦、勒期和浪俄,其中載瓦支系最大,其人日占景頗族人口的80%左右。景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有景頗和載瓦兩種方言,景頗方言屬景頗語支,載瓦方言屬緬語支。
景頗、載瓦兩種方言由於語言親屬比較疏遠,互相通話困難。原無文字,1895年,美國傳教土詹森夫婦在緬甸創造了一套以景頗語為基礎,用拉丁字母拼寫的景頗文。
由於語言的相同,這套文字也流傳到我國景頗族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我國語言工作者在原景頗文的基礎上對這套文字進行了改進,同時為說載瓦支語言的景頗族人民創製了一套拼音文字。現在兩套文字均推廣使用。
景頗族主要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人們相信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都有鬼魂,它們都能作祟於人,給人以禍福。一般民眾對鬼魂既崇敬又畏懼,在每年春播、秋收、冬藏之前及逢婚喪、生病、械鬥時。都要殺生祭鬼。近代,隨著基督教的傳人。也有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景頗族的盛大傳統節日是"目腦縱歌"節。目腦縱歌是一種民眾性的歌舞活動,其中包括多種舞蹈形式,排列成陣,舞步有序,節奏鮮明。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一般進行4天。
節日期間,景頗人民穿著盛裝,匯聚目腦縱歌場,圍著歌舞場中央繪有目腦舞蹈路線圖譜的"目腦示棟"。踏著鼓樂節奏盡情歡舞。目腦縱歌,原是敬祭鬼神的原始宗教活動,現成為盛大傳統節日。

茶馬古道

國保單位:
1、杉木籠北坡
2、杉木籠西坡
自古以來,中國對外交流有兩條陸路大通道:北為絲綢之路,南稱茶馬古道。兩條道路相互映襯,一條打通西北的荒漠而通向遙遠的羅馬,一條跨越大西南的大江大河而通達歐亞大陸的廣闊區域。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2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324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415畝。年末集體總收入1.81萬元,有固定資產 1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1.43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財務。

新農村建設

2009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36.5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

困難問題

1、農戶生產經營粗放。沒有打破小而全的小農經濟生產模式,生產規模小,手段落後,生產與市場聯繫不上。
2、農民文化素質偏低由於文化程度低,農民接受新科技的機會少,技術水平不高,科學生產的意識薄弱,農業科技推廣工作難度大。
3、村寨建設缺乏規劃。農戶居住呈自然分布,布局零亂、生產用地與生活用地未能合理劃分,土地資源利用率低。
4、公共事業發展緩慢。由於集體經濟來源少,缺乏資金,公共設施建設嚴重滯後,村民生活用水還沒有實現自來水到戶;村內主要道路是土路,路況較差,文化活動設施更是缺乏。

發展思路

1、產業發展,急需發展的是種植業,在種植業中優先發展的是茶葉、核桃種植,其次是麻竹和西楠樺;在養殖中,優先發展生豬養殖,其次是土雞養殖加強新產品與新技術服務提高農業效益。
2、產業發展,主要發展是種植業,繼續穩定甘蔗、水稻的種植面積,大力發展茶葉、草果,麻竹種植增加經濟收入,養殖業以發展生豬飼養為主。
3、結合農村沼氣建設加強村內道路建設,改善農田基礎設施,完善水利和田間道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進行生豬畜舍改造,實現人畜分離,推行健全養殖模式,改善養殖環境,提高養殖效益。
4、引進品種技術,提高科技含量。組織開展科技入戶,推廣新技術,培養科技示範戶。人畜糞便和生活污水治理得到進一步完善。
5、村民素質顯著提高,使每個勞動力平均掌握2-3項農業實用技術、技能,廣大村民科技素質,法制觀念,道德觀念不斷增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