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族名。
“朴子蠻”是現代布朗族和德昂族的先民。是從漢、晉及南北朝時期的“閩濮”中分化出來的。朴子蠻“開南、銀生、永昌、尋傳四處皆有。鐵橋西北邊延瀾滄江亦有部落”。這就是說,在今日雲南省的思茅、西雙版納、臨滄、保山、德宏等地區(州),都是“朴子蠻”與其它民族共同雜居之處。在南詔國時期,閣羅鳳“西開尋傳”,征服了“朴子蠻”等各個部落,使其歸入南詔統治範圍之內,直到大理國時期未曾改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朴子蠻
- 統稱:布朗族
- 居住地:雲南省思茅、西雙版納、臨滄
- 民族特點:勇捍矯捷
特點,變化,
特點
“朴子蠻,勇捍矯捷,以青娑羅段為通身襖。善用泊箕竹弓,深林間射飛鼠,發無不中……無食器,以芭蕉葉藉之”這說明在“朴子蠻”的經濟生活中,一方面已出現了紡織手工業,並且有了一定的農業。據說他們很善於種植木棉和茶樹,今德宏、西雙版納山區尚有一千多年的古老茶樹即他們所栽。另一方面,他們仍過著採集狩獵的原始生活,沒有食器,僅以芭蕉葉遮身。其所以如此,大概是由於他們分布面廣,部落眾多,生活環境差異大,經濟文化發展顯然不平衡的緣故。 布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相傳是中國古代濮、蒲和朴的後代。唐朝時稱為“朴子蠻”,元、明、清時稱為“蒲蠻”。部分人自稱為“布朗”,部分人自稱為“阿瓦”、“伊瓦”、“翁拱”等,漢族和傣族人稱之為“濮滿”、 “蒲滿”等。
變化
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統稱為布朗族。解放前生活在布朗山上的布朗族人還保留著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殘餘; 在平壩地區生活的布朗族人,由於受經濟文化發展比較快的漢族、傣族人的影響,己進入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布朗族人生活的地區氣候溫和,物產豐富。他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善種植茶樹,是著名的普洱茶的產地。布朗山的布朗族人實行母子連名制。小孩出生3天拴線命名,將母親的名子連在孩子的名子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