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鳳(現代刺繡藝術家)

朱鳳(現代刺繡藝術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朱鳳不僅是一位刺繡藝術大師,同時又是一位刺繡藝術教育家,刺繡藝術理論家。她一生從事刺繡藝術已有六十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刺繡生涯里,她繼承了顧繡沈繡的傳統,對蘇繡承先啟後,繼承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鳳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10年
  • 職業刺繡藝術大師
  • 畢業院校:南京棲霞山鄉村師範學校
  • 主要成就:《孫中山先生象》
  • 代表作品:《仿古百鳥圖》
生平工作,人物貢獻,

生平工作

思想起源
1928年,18歲的朱鳳受聘於南京棲霞山鄉村師範學校。一天,她偶然從一本雜誌上看到一篇文章說日本人學習中國刺繡藝術只有18年,技藝已超出中國。這促使她警覺,引起她思考,並立志要振興祖國的刺繡事業。從此她暗下決心,技藝上精益求精,將畢生精力傾注於刺繡事業。
朱鳳
1933年,她終於繡成了轟動一時的《孫中山先生象》。這幅繡象形態逼真,色彩相宜,得到當時中央大學國畫系主任呂鳳子先生的高度評價,並送交南京工藝美術展覽會展出,博得藝術界人士的讚賞,獲得了金質獎章和獎金。朱鳳第一次繡成的偉人象的問世,使她在工藝美術界嶄露頭角。那時她剛二十三歲。
輾轉技藝提高
抗戰爆發後,江蘇淪陷,朱鳳隨母校西遷,途徑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西、貴州、四川等八省。在顛沛流離,長途跋涉的艱難歲月中,她獨具慧眼,想到各省民間蘊藏著豐富的刺繡藝術品,代代傳授著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傳統的刺繡法,這是大有挖掘研究價值的工藝美術瑰寶。於是,她一路上考察了湘繡、桂繡、黔繡、蜀繡、閩繡等在風格、針法上的異同,進行了比較分析。並深入到少數民族聚居區,搜選了苗繡、瑤繡、傣繡、蒙繡等刺繡品七百多種,研究各地代代相傳的古老藝術的獨特形神風貌,吸取其精英。
祖國壯麗的河山,悠久的文化,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寶藏,非但給朱鳳以美好的享受,而且也大開她的眼界,激發她的創作靈感,啟迪她致力於蘇繡的推陳出新,改進技藝,提高她配合當時形勢,為鼓舞中華兒女抗擊日寇的鬥志,她繡成大幅《木蘭出征圖》送交福建省工藝商品展覽會。展出時受到專家名流的一致讚賞,獲得最高評價,發給超等獎狀和獎金。她還別開生面的在繡品中嵌入珍珠、瑪瑙,使其具有艷麗奪目,古色古香特色。參觀展出的民眾,包括當地人士、外國來賓和教會神甫等,均競相購買,供不應求。
抗戰勝利後,朱鳳遷家杭州,寓居西湖之濱。這時她的創作轉向於取材西湖的自然景觀。湖光山色,孕育她刺繡藝術題材的多樣化。同時她還將歷年創作的三百餘種基礎圖景逐一整理註解,成為研究蘇繡針法和圖案的系統性資料。
蘇繡藝術
新中國成立後,朱鳳懷著滿腔熱情重回蘇州定居,她立志會同蘇州刺繡藝術界,振興古老的蘇繡傳統藝術,她悉心研究了歷代名家的繡品,批判吸收其技藝,經過長期的考察,1951年春天她試用“散針繡”新方法繡制一幅毛主席像,仍依照肌肉紋理的原則,先鋪底,後入線,再勻調和順,並在上面加一些“施針”。這幅將對光配色置於主要地位,色彩鮮明的毛主席像分別在無錫和上海展覽會上展出時,轟動一時,被工藝美術界人士評為“近代工藝作品中最上乘創作”。
在成績和榮譽面前,朱鳳並不滿足,經過反覆研究,反覆實踐,她從鉛筆畫和木刻畫中得到啟發。她想:刺繡以仿真為上,要達到這一效果,就必須針法嫻熟,對光調色,得其妙用。
她曾親自動手並指導學生刺繡了大型偉人像,馬、恩、列、斯、毛、朱像兩套;另繡毛主席像七幅,其他各國首腦像數十幅。還完成為數更多的上級布置的有關人物、風景、花鳥等繡品的創作任務。她的繡品經常作為中央領導贈送外賓的珍貴禮品。
有一次朱鳳繡制一幅敦煌莫高窟“飛天”人像,雖仍依照紋理繡制,但卻全部改用極細的線,面部和舞紗僅用一絲,“繡紗透底”的繡法由此而產生。在她的倡導下,蘇繡的雙面繡恢復了生產。
創新針法
1956年春,朱鳳應邀到北京和各方面美術專家見面,一起探討了刺繡人怎樣處理反光、立體感、生動感等重要理論技術課題。回蘇後朱鳳經過反覆思索和實踐,又試用了一種“散套直紋組織繡”針法。她傾注全力用這種針法繡成第四幅大型毛主席像並將它獻給毛主席。1956年11月24日朱鳳收到黨中央辦公廳秘書室的一封信,信中說:由中國美術家協會轉送給毛主席的繡像一幅已經收到。對她積累了多年刺繡經驗,並經過精細研究,創造出新的刺繡方法,“給與肯定的評價,認為這是她在刺繡方面取得的重大成績。”“也是刺繡業中一件喜事,特此表示祝賀”。
在成績與榮譽的面前,朱鳳心情激動,但並不滿足,她不斷前進,深入研究,對蘇繡的“針法”和“色彩”進行更高層次的探索,創新完善。她在“以往復經緯之法排列成之直紋繡的傳統技藝基礎上,批判吸收西洋畫中的點彩法,而創造了“點彩繡”。“點彩繡”用的是最規律的針法它以鐵紗為繡底,形似戮紗的桂花紋而不同於戮紗的配色。它和杭州的織錦相反,在緯上繡經而不露緯線,每針都用針上調色法繡作。它發揚了中國刺繡的特有的古樸的民族風格。並避免一般繡象的反光。用點彩繡製成的第一幅作品寄到北京,由故宮博物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及中國美術家協會三個單位組織專家評審,大家認為:“點彩繡”針上調色,以針代筆,能達到色彩多樣性的表現力,對於物體形態、動物傳神,空間距離的立體感,光線折射變化,都具有立體、生動、真實的感覺,而且節省工時。例如她用:“點彩繡”創作的大型風景畫《北海》僅用了7工時,如改用其他針法,估計需要150多工時。
1957年,朱鳳出席了全國工藝美術界代表會議,她以“散套針”繡制的《敦煌供養人象》和雙面繡《百花鳥》在會上展出,作品中花鳥呈現出粉狀腴厚的光澤,花、鳥、人物無一不展示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又一次贏得了觀眾的讚嘆。當年10月版的《人民畫報》特地刊登了《敦煌人象》的彩色照片。
育人
多年來,朱鳳還精心指導青年繡制了《仿古百鳥圖》亂針繡《狗》等蘇繡藝術欣賞品,並孜孜不倦地精心培育了一代蘇繡新秀。

人物貢獻

朱鳳對蘇繡技藝水平的發展和藝術價值的提高作出的貢獻是巨大的。她在長期從事刺繡事業中,廣泛蒐集了古今中外的刺繡資料,進行比較研究,在繼承優秀工藝傳統的基礎上對蘇繡“針法色彩”大膽創新。她總結歷代針法三十七種,並加以改進。如“打子繡”過去只是一種色彩,現已進而為暈染的排列調色,使形象更生動逼真。同時她還採取多種針法的配合繡法。她所創造的“新散針”“散套針”“點彩繡”“針上調色”等四種繡法已被刺繡行業廣泛運用。
然而,在過去極左干擾下這樣一位對發展蘇繡工藝有突出貢獻的刺繡專家,卻備受種種不公正待遇,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她長期嘔心瀝血積累的資料、書稿均被毀壞,這也是我國刺繡事業的一大損失。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朱鳳又一次煥發了藝術青春。她的成績得到了應有的評價,受到了中央領導同志的接見。除擔任蘇州刺繡廠藝術指導外,還是蘇州市政協常委,民革蘇州市委會委員。為了傳授刺繡技藝,她將家中一個房間闢為繡房,為蘇繡廠培養刺繡人才。
如今,一大批她親手指導的學生,已成為蘇繡事業的中堅力量。她還先後撰寫出版了大量總結刺繡理論與實踐的著作,如:《中國刺繡技法研究》《刺繡學教學大綱》《中國刺繡色彩研究》《手繡實用品色彩學》《刺繡法演變時》《中國刺繡史》《針上組織幾何圖》等書。最近她的新作《蘇繡》即將出版。這些專著是她多年從事刺繡藝術實踐的理論總結,我們不難從中看到她勇於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