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中年以前
朱邦復先生,生於1937年10月12日,籍貫湖北省
黃岡縣(今屬武漢市新洲區陽邏鎮)。父
朱懷冰,名萬蔭,畢業於
保定軍校,曾任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九十七軍軍長和第五戰區參謀長參與抗戰,以及湖北省政府民政廳長,代主席、台灣省政府秘書長、“總統府”國策顧問等職,是台灣軍政界有著重要影響力的人物。母汪禪那,江蘇溧陽人。幼年時期,經歷中國戰火,輾轉遷移,最後於中學入學年齡,落居台灣。中學求學階段,母親因病過世,而父親原系軍人出身,個性爆烈,促使其埋首小說、音樂等中,養成思考習慣,求學至省立台灣農學院農藝系(現國立中興大學)畢業止。退伍後,曾在花蓮農校,短暫從事中學教職,後赴巴西發展,於巴西國立巴伊亞音樂學院專攻理論作曲。
之後停留在美國一段時間,後來因父喪回台。接著復返巴西進行投資,還過了一段時間的嬉皮生活,最後在當地一間出版社工作。
研究中文電腦的起因
朱邦復37歲時,在巴西四月文化出版社工作。某日,目睹了一本書的出版過程,當年的鉛字排版下,一本英文書從原稿送進工作間,從打字、校對、完稿、印刷到送到市面上銷售,總共只花了12小時。當時一本中文書的出版,通常至少要花半年的時間,才能排印完成。在徹底研究出版流程後,他認為中文的瓶頸在於文字的檢索系統上——中文完全沒有
序位的觀念。當時中文主要是以注音、部首及筆劃數作為檢索方式,而該方法完全無法提供足夠精度以及利於檢索的序位。
在體認到中文印刷技術的落後,轉而致力於改良中文的印刷技刷。起初買了幾本字典,並且不斷剪貼,努力尋找漢字的組成方式。之後回台灣繼續研究。
當時的中文排版技術,台灣、香港方面仍然沿用
繁體字,但排版耗日費時,呼籲改用英文、棄用漢字的聲音層出不窮。大陸方面則推行
簡化字,追求拉丁化(後來放棄),逐年減少
鉛字數量,以求大幅降低印刷成本。
朱邦復
發明倉頡輸入法
發明倉頡輸入法 1973年春回台後,原先構想是改良中文印刷技術,以
中文打字機為實踐目標,發展中文檢索方式。刻苦生活數年,後有畢業於台大中文系的沈紅蓮女士協助,於1976年底發表
中文形意檢字法,用52個字母作為檢索鍵。當時,三軍大學需要無給職人員發展中文通訊系統,40歲的朱邦復立即接受此一職務。當時不懂電腦的朱邦復,這時才開始接觸程式語言。後來發表的形意檢字法,獲
蔣緯國將軍命名為
倉頡輸入法,意為上古時代倉頡造字的精神。
發展天龍中文電腦
因當時無中文終端機(當時流行大型電腦,個人電腦尚不普及也不實用),故朱邦復及沈紅蓮女士決定為實踐檢索系統於電腦上,並使英文終端機能處理中文字。此後,社會上有很多負面聲浪,商界不看好中文電腦市場,不願投資;學界(科技人員)鼓吹趁此時淘汰中文,當面嘲諷。兩人在孤立無援下,仍堅持理念,一、兩年後,在友人之助下,成立一電腦公司。後來得宏碁電腦施振榮先生的技術支援,一同發展中文電腦,於1980年,與宏碁公司共同發表世上首部具有“中文作業系統、
中文程式語言、中文套裝軟體”之中文電腦—
天龍中文電腦,售價75萬元新台幣。次年,又發展出中文終端機;中文處理的速度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境界,也因此,台、港華人譽其為“中文電腦之父”。其後,朱邦復成立零壹電腦公司,低價為廠商提供電腦中文化服務,後來朱邦復為使中文電腦更普及,登報聲明放棄倉頡輸入法的專利權,希望國人一同研究,此舉使倉頡輸入法流行於台、港地區。
設計漢卡:雖然朱邦復催生出中文電腦,但售價太高,難以普及。為提供更廉價的中文電腦,朱邦複利用當時Apple II電腦(先IBM PC一步流行起來的
個人電腦)熱潮,研發該機之中文接口——“漢卡”,售價新台幣1500元,使得華人利用電腦處理中文的成本更低了。
中文內碼之爭
為發揮中文資訊潛力,朱邦復宣布願意公開全部技術,折價新台幣1000萬元,且將零壹公司股份賣出,以便全心為中文電腦服務。此提議得到台灣資訊會相關人員認同,並委託王安、宏碁、神通三家公司之技術人員,至零壹公司詳細鑑定,並由朱邦復公開在資訊會講解,獲果芸執行長及黃惟德副執行長保證,在呈報上級裁決後,於1983年3月初以前,肯定答覆政府收購案之最後結果。但在當時,台灣正在規劃中文標準,朱邦復提可容納50,000多字的中文系統計畫,而資策會提出13,000字的標準(即大五碼)。當時朱邦復著眼於其缺陷太多而大力反對,卻遭污陷為共產黨員(當時台海仍處對峙狀態,台灣還在戒嚴時代)。於1983年3月,朱邦復被迫離開台灣,並把零壹公司所有權全部轉移給員工。獨沈紅蓮女士隨其至美國,繼續中文資訊事業。
古今圖書集成電子版
中文電腦的困境
中文電腦的困境
:在1983年朱邦復離台後,施振榮提供25%的股份收購零壹,但遭零壹員工們拒絕。而朱邦複流亡美國後,中文電腦的發展就完全牽就賣方市場,漸漸遠離朱邦復中文資訊的理想—全面性處理中文的資訊系統:
漢字六大功能的處理(
字碼、字形、字序、字音、字義、字辨)。當時中文電腦處理的中文字依舊沒有
序位,且面對古籍時,依舊缺字連連。雖有多種中文輸入法,但都僅以13,000字為取碼對象,無法解決全部的漢字輸入問題。
研發聚珍中文整合系統
接著其在美國工作近五年,先後發展“中文之星”系統、“東方書籍排版系統”等。此間,朱邦復開始研究中文自然語言。1988年,朱邦復受深圳科技工業園之邀,到大陸工作,任職於兩儀文化科技,組織一群開發者,發展聚珍中文整合系統(已有動態組字能力)。朱邦復在完成聚珍初步成品後,其在《熱訊》雜誌上,公開聚珍之字型產生器及中文輸入處理技術。後因兩儀內部問題而去職,而兩儀也無力繼續發展、維護聚珍。
Windows 3.0中文化
台灣解嚴後,朱邦復於1990年回台,先後居於台東和楊梅。期間曾與資策會合作,將Windows 3.0中文化。當微軟提出收購中文化技術時,朱邦復開價6000萬美金。隨後,微軟放棄收購,改採日本漢字技術,推出新版Windows,並停止資策會視窗授權;失去微軟主力以後,資策會版的Windows 3.0遂淡出市場。而朱邦復帶著弟子,在台歸隱。
文傳時期:1999年,朱邦復應香港文化傳信公司之邀,擔任文化傳信集團副主席。於是遷居澳門,進行一系列中文資訊計畫,其中已完成者有:倉頡電書(中文電子書包)、中文CPU(易芯CPU系列、天龍CPU系列)。期間發表了漢字基因理論,並以此理論為基礎,發展可解析中文的理解系統,同時發展圖文系統,作為理解系統的套用。朱邦復在文傳時期,還同時進行許多專案。
幻廬藝坊時期
2006年2月,文傳因經營問題,裁撤資訊部門,早前大批計畫告終。此時朱邦復已屆70高齡,鑒於心力有限,轉而致全力於發展圖文系統。稍後成立幻廬藝坊,其規劃是以圖文系統將一系列古籍演成動畫,藉此傳播傳統美德。
人物事跡
漢字基因工程
漢字基因是朱邦復提出的一套理論。他認為漢字構造蘊含
古人的概念認知,可以整理歸納成概念分類和常識分類,以此深入探求漢字背後的精微意義;並且能套用於電腦系統,使電腦能夠有效地處理漢字。朱邦復等人並根據此理論創造出倉頡系統,由於技術特殊且功能強大,受到不少人關注;但由於朱邦復並非專業的文字學研究者,因此他的理論也受到一些人的質疑。
概述:朱邦復認為漢字有六大要素和功能:
字形、
字音、
字義、
字碼、
字序、
字辨,前三者為漢字本有,而後三者是在資訊時代為處理需要,必須發展、整理出來的要素。而對漢字進行分析,以得出基因的工作,即稱為“漢字基因工程”。
因子(要素) 漢字的六個靜態屬性。 功能:漢字的六個靜態屬性能發揮的動態效果。基因:即“基本因子”。六因子分析至不能再分割者,即為漢字在六種層次上的“基因”。
因子 | 功能 | 技術套用 |
字碼 | 用於漢字的編碼 | 使用倉頡檢字法可根據字形得出一個字的字碼 |
字序 | 用於漢字的檢索、排序 | 以倉頡碼為內碼。由於倉頡碼具有固定序列,可用作排序 |
字形 | 即漢字的形體,可被人類視覺感受 | 字形產生器可根據倉頡碼產生字形 |
字辨 | 感受漢字的形體而得知其含義的抽象、動態過程 | 倉頡系統可根據掃描的文字點陣圖,搜尋其中的倉頡字根,轉換成相應的倉頡碼 |
字音 | 即漢字的讀音,人類可發出和感受者 | 倉頡系統可根據倉頡碼推斷大致讀音,但因古今音變劇烈,須做較多例外處理 |
字義 | 即漢字可供人認知的意義 | 對漢字進行“概念分類”和定義,可供電腦的“理解系統”根據倉頡碼(內碼)理解字義,再加以組合,即可令電腦理解人類的自然語言與思想,甚至可和人類溝通。 |
漢字基因字典:
《漢字基因字典》是朱邦復按漢字基因理論編纂的一部字典,特點是以漢字的字首字身解釋字義,去除後來的“錯訛字義”,達到“正本溯源”的目的。
他認為,漢字是世界獨有的概念文字,其中蘊涵的微言大義,是古人思維的結晶,數千年來行文乃至思考的根本,因此古文能夠言簡意賅,含意深遠。但由於白話文運動鼓吹以“詞”取代“字”,現在的辭典僅解釋詞義而不談及該詞義的由來;而現代的字典則多以詞為基準,將漢字分成一條一條解釋,違反漢字本質,令漢字看似費解且難以學習。漢字“本義”被人忘卻,
現代人中文水平低落,正因不能辨明字義所致。為了揭示字義,消除現今辭典的弊病,故此編寫這部字典。
康熙字典
這部字典僅取漢字的“本義”,參照
《康熙字典》和《形音義綜合大字典》,並根據
漢字基因理論,把組合字分為字首、字身解釋,字首為常識分類,字身為細部定義。從字首字身的“體用”關係聯想來說明字義。再按“體用因果”組合為詞,均以漢字的本義解釋。如此每個字、詞不再是一條一條獨立的解釋,而是由一個簡短的概念延伸、演化而來,有源有本。 這樣的編寫方式是因每個漢字都表示一概念,詞則是把概念加以組合聯想而來。以字首字身解釋漢字本義,能加深了解其中的概念,闡明漢字的微言大義。也說明只需明了字首字身和組合規律,就能掌握漢字理解的要訣,證明漢字的合理易學,是簡化字和其他文字所比不上的。
漢字排序採用第五代
倉頡碼,是
漢字基因中的“字序”因子。
這部字典由朱邦復獨力編寫,尚未出版。他把初稿放在其網站作參考用,收六千多字。
倉頡系統
倉頡系統是朱邦復先生及沈紅蓮女士根據“
漢字基因”理論設計的電腦系統,目的是解決漢字在
數位化、資訊化上的一切困難,如缺字、編碼、儲存、排序、輸入。
倉頡系統 倉頡系統方案:朱邦復先生在發展倉頡輸入法時,原意是要發展“中文檢字法”,使漢字具有“序位觀念”,使中文能像拼音文字一般,用少數字母找到所有漢字。倉頡輸入法的26個字碼“日月金木水火土…止卜”,其實正如同拉丁字母的26個字母“ABCDE…XYZ”、日本語的五十音序等,是有序的排列,可用於檢索漢字,是以稱作“倉頡字母”。
六大用途
事後他進一步擴充系統,提出
漢字基因理論。由於字根都依漢字形聲字特性分析得來,故若在電腦上運用這套方法,將有以下六大用途:
1.字碼:倉頡碼可用於漢字之輸入,即倉頡輸入法。 2.字序:倉頡碼有一定的排序規律,漢字也可如同英語般快速地排序、查詢、檢索。 3.字形:將倉頡碼輸入“向量字形產生器”後,可組合成漢字,顯示於電腦螢幕或用於列印。 4.字辨:把掃描所得的漢字點陣資料輸入,轉換為向量,分析其中的倉頡字根,可得出倉頡碼。這種由“形”得“碼”的過程就是文字辨識。 5.字音:大部分的漢字具有形聲的特質,因此將輸入的倉頡碼的字身分析出來,通常可代表該漢字的聲部,即讀音,可用於語音辨識。(但實務上,很多漢字發音已變,須另外處理。) 6.字義:由“倉頡碼”可分析出字首和字身,能夠透過程式組合出漢字字義,可供電腦“理解”人類常識,甚至和人類溝通。 倉頡系統即是將上列六大要素綜合考慮而發展出的電腦系統。
登入”CPU
研發中
在朱邦復帶領下,文化傳信長期致力於研發中文計算機工業核心技術。從研發“微型嵌入式中文造字引擎”入手,在朱邦復奮鬥研究的基礎上,前後用了近30年時間,終於使中文成功“登入”CPU。源於“漢字基因”的計算機中文處理技術無需再以字型檔外掛形式處理中文,而是把中文處理直接登入CPU,由CPU產生文字,使得在西方文化之外,將東方文化提升至科技文化的層面,使在資訊科技發展上趨向東西文化的平衡,並且在信息科技的基礎平台上取得東西方文化的平衡,產生了屬於東方中國社會的廉價計算機工業核心技術,這使得CPU不再是英文單一文化主宰的CPU,使CPU真正有了“中文中國芯”,徹底使中文信息處理拽掉了繁複的“字型檔包袱”。
研發成功
“中文造字引擎”研發成功後,轟動了整個科技界。美國
UCLA大學對其進行嚴格測試,得出的結論是,“中文造字引擎”不光是中文,而且是任何文字在計算機載具上未來最有效的處理方式。這個觀點,逐漸得到國內外許多權威學術機構和學者的認同。2003年文化傳信宣布研發完成全球獨一無二的真正名副其實的“中文
中國芯”———“飛龍CPU”。所有的中文包括各種字型、不同內碼的簡、繁體字,都能從CPU直接產生。這使全中文處理可以離開PC邁出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步,這就為開創中國自主計算機工業奠定堅實的基礎。朱邦復就是這樣帶領文化傳信不斷向著科普民用的方向努力。他的這些創新、創造和發明,不單是對中華文明的卓越貢獻,也是世界信息科技劃時代的革命。他打破了電腦單一文化困局,開啟了電腦多元文化新時代。其創造的價值無法以金錢來衡量,其對世界文化進步的卓越貢獻,一定會載入史冊。現在,他不但是“中文計算機之父”,更被稱為“一個影響世界的中國人”。而“飛龍CPU”作為全球唯一的“中文中國芯”,更是中國幾千年科技史上、文化史上的重大革命。
任職經歷
1971年 巴西四月文化公司美工完稿
1976年 發明倉頡輸入法
1979年 台灣零壹科技公司總經理
1984年 美國博愛電腦公司總經理
1987年 深圳科技園兩儀文化科技公司總經理
1990年 台灣智慧型科技公司總經理
1996年 台灣文芯文化科技公司總經理
1999年 香港文化傳信集團副主席
2006年 澳門幻廬藝坊負責人
個人著作
朱邦復
1974年||巴西狂歡節的迷惘||道聲出版社
1980年||倉頡輸入法手冊||零壹公司
1980年||中文電腦漫談||全華圖書出版
1980年||中文程式語言||全華圖書出版
1981年||中文資訊碼||全華圖書出版
1984年||博愛中文電腦手冊||美國博愛公司
1989年||聚珍中文電腦手冊||深圳科技工業園
1989年||組合語言的藝術||深圳科技工業園
1993年||老子止笑譚||時報出版社
1994年||易經明道錄||時報出版社
1994年||易理探微||時報出版社
1995年||巴西狂歡節||時報出版社
1995年||東尼!東尼!||時報出版社
1996年||智慧之旅(全四冊)||時報出版社
1998年||智慧學九論||商務印書館
1999年||第五代倉頡輸入法手冊||文化傳信有限公司
1999年||智慧之旅(全八集)||文化傳信有限公司
1999年||宇宙浪子(一至五集)||文化傳信有限公司
2002年||宇宙浪子(一至十二集)||聯經出版社
2002年||宇宙浪子(一至十二集)||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簡體版)
人物評價
朱邦復視稱作“中文計算機之父”,帶領文化傳信不斷向著科普民用的方向努力。他的創新、創造和發明,不單是對中華文明的卓越貢獻,也是世界信息科技劃時代的革命。他打破了電腦單一文化困局,開啟了電腦多元文化新時代。其創造的價值無法以金錢來衡量,其對世界文化進步的卓越貢獻,一定會載入史冊。現在,他不但是“中文計算機之父”,更被稱為“一個影響世界的中國人”。而“飛龍CPU”作為全球唯一的“中文中國芯”,更是中國幾千年科技史上、文化史上的重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