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范村(江蘇省東海縣石樑河鎮下轄村)

朱范村(江蘇省東海縣石樑河鎮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朱范村,屬江蘇省東海縣石樑河鎮,位於江蘇省贛榆縣西班莊鎮內部,部分與山東省臨沭縣蛟龍鎮接壤。

全村轄三個自然村,七個居民小組,人口0.3萬。區位交通條件優越,村部位於327國道南側,全村道路實現硬化並建立起相應交通網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朱范村
  • 外文名稱:Zhufan Village
  • 別名:西朱范、王朱范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江蘇省東海縣石樑河鎮
  • 下轄地區:3個自然村
  • 政府駐地:西朱范
  • 電話區號:0518
  • 郵政區碼:222133
  • 面積:3.353平方千米
  • 人口:0.3萬人
  • 方言:中原官話鄭曹片青徐小片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侯
  • 機場:臨沂機場
  • 火車站:臨沂火車站,連雲港火車站
  • 車牌代碼:蘇G
地理交通,地形,氣侯植被,水文,交通,經濟狀況,社會事業,人口民族,歷史沿革,著名人物,

地理交通

地形

全村地勢平坦,屬於小型衝擊平原,無丘陵。無礦產資源,土地土壤肥沃,以黃色砂壤為主。

氣侯植被

植被以溫帶落葉闊葉林,屬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3.2℃,年降雨量976.4毫米,四季分明,雨熱同季,但春、秋兩季降水偏少,常會發生春旱和秋旱。
朱范村

水文

唐子河與朱范河是本地最為主要河流:
朱范河位於村西南部。此河主源上游一支稱穆疃河,源於臨沭縣玉山鎮西,一支源於臨沭縣城北蒼馬山。兩支至烈疃河相匯才稱朱范河,東南行匯入石樑河水庫。
朱范的麥田朱范的麥田
唐子河位於村東部,此河主源發源於臨沭縣玉山鎮黃峪一帶,另一支源於贛榆縣班莊鎮夾谷山區。兩支至朱范村西部相會,南行穿過全境向南匯入石樑河水庫。
石樑河水庫未修建前,朱范河與唐子河至今班莊鎮太平村三角汪相匯,稱大沙河(今新沭河)。
本村並不與石樑河水庫相接,但每年石樑河水庫蓄水時則東南部農田常為其所淹沒。

交通

本村北依327國道,西至臨沂市區55公里,至臨沐縣城16公里;東至連雲港市區54公里,港口60公里;至贛榆縣城31公里,至東海縣城50公里。本村之間道路也完成硬化。

經濟狀況

全村以農業種植為主,主要農作物有小麥、花生、玉米、甘薯、水稻,亦種植少量雜糧。養殖則一般以肉雞與生豬為主,遠未形成規模。
本村工業幾乎空白,工業品極少,主要為建材中的水泥製品和軋鋼廠。村民收入來源主要以農業種植和外出務工為主。
商業以傳統農村集市貿易為主。本村為附近主要集市之一,農曆每月五、十、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為集市交易日。

社會事業

全村有幼稚園一所、國小一所、衛生室一所。
朱范國小位於村部西部,歷史悠久,其前身為抗戰時期的抗日國小,一度內附設國中三個年級,1984年撤銷國中班級,歸併於南辰中學。原址位於西朱范村舊址西北部,1984年隨村部遷至現今位置。
幼稚園位於朱范國小南端。
衛生附設於村委會辦公樓內。
2007年起,朱范村開啟舊村改造建設工程,康居示範村建設全面啟動。根據市縣鄉政府相關部門批示與規化,按照統一樣式建立起新型住宅。至2012年年底,西朱范基本完成舊房改造。袁半路與王半路兩村2012年原住址舊村改造工程也已經啟動。
朱范新農村樣板房朱范新農村樣板房
在省市縣各級對口扶貧部門支持下,村里道路路面基本完成硬化,道路兩排水系統也初步建成並投入使用。
2010年,經江蘇省發改委及水利廳批准,朱范村村部進行飲用水改造工程。投資81萬元,初步建立起自來水供水系統。但由於施工過程中缺乏科學管理以及腐敗等原因,造成這一系統根本無法投入使用。

人口民族

約3000人,全部為漢族,以王姓人口居多,約占全村85%以上,其他姓氏還有朱姓相姓袁姓劉姓徐姓李姓高姓陳姓呂姓等。
中原官話中徐淮片向膠遼官話青州片過渡地帶,語音具有少數贛榆方言特點,語速較之臨沭縣城等要略快。

歷史沿革

歷史上朱范位於朱范河兩岸,河西稱“西朱范”,河東稱“東朱范”。“朱范”一名最早文字記錄為本村王氏家族族譜。有些志書及人物傳記作“諸樊”或“朱樊”,應為“范”字訛誤。
朱范西北部的利城村和東北部的古城村分別是漢代利城縣和祝其縣的縣治。傳說早期居民以范姓人為主,後朱姓人遷入,因此村名為朱范。約明代中期,王姓人遷入,村名亦改為王朱范。
王半路、袁半路兩村原由村內貧民及外來僱工聚居而成,位於朱范村西圍外,各相聚半里,故稱半路。王半路因村民主要為王姓占絕對多數,故稱王半路;而袁半路則以袁姓村民為主,故稱袁半路。
明清時期,位於蘭山縣與贛榆縣交界地區,歸屬不明,通常認為屬蘭山縣臨沭鄉利城社。民國北洋時期蘭山縣更名臨沂縣,歸屬不變。國民政府時期歸屬於臨沂縣第五行政區(即原臨沭鄉)利城社。
抗戰時期,八路軍115師進至山東省南部。115師師部進駐朱范,朱范遂成為本地區中共抗日根據地中心之一。115師師部設於本村地主王九家花園。
劉少奇在朱范劉少奇在朱范
1953年7月,政務院明確蘇魯邊界部分村莊隸屬,民國時官方朱范村歸屬不明,抗戰時中共政權將其劃歸臨沭縣,現明確歸屬臨沭縣。
1950年代,村治劃分,朱范河東部分劃為徐朱范、姚朱范兩個村;河西部分劃為王朱范、王半路、袁半路三個村
1960年代,王半路、袁半路於這一時期重回朱范村,為朱范村第六和第七生產隊。
1971年年4月,石樑河水庫投入使用,石樑河水庫周邊屬山東各村劃入江蘇以統一管理。臨沭縣蛟龍區朱范公社下轄西朱范、王半路、袁半路、李小灣、東朱范劃歸江蘇。西朱范村民不願入贛榆,故與其所轄之王半路、袁半路一起劃入東海縣石樑河公社。
1973年,新劃入東海各村脫離石樑河公社,組成石樑河庫區移民辦事處,1978年,移民辦升級為科級,更名為南辰公社,1983年更名為南辰鄉。
2013年,南辰鄉撤銷,整體併入石樑河鎮,朱范再次歸屬石樑河鎮。

著名人物

1、王得勝
1825—1908,生於山東沂州府蘭山縣朱范村(今屬江蘇省東海縣)。家境貧苦,少以傭工為生。鹹豐初投軍,隨海州守備秦淮揚剿匪有功,鹹豐六年投江南大營,隨德興阿袁甲三太平軍,因功賞蘭翎,外委海州。
王得勝封敕碑王得勝封敕碑
同治年間,捻匪寇贛榆,王得勝以侯補千總銜守衛贛榆,力戰有功。漕督王夢齡奏保,以千總留漕河兩標儘先拔補,旋署贛榆千總。後至沂州剿平沂州境內匪患,因功升以功保守備,加都司銜。後攻入白蓮教匪巢,獲匪首劉雙印,得到僧格林沁賞識,免補都司,以游擊仍留漕河兩標儘先補用
之後回海州,自募鄉勇,號得勝營。游防海州(今江蘇連雲港)、清江(今江蘇淮安市清江區)、桃源(今江蘇泗陽)等處。捻軍分為東西兩部後,東捻再寇再寇贛榆,王得勝與戰,以計深入賊巢,但未能擒賊酋魯王任化邦,但擒得任化邦之兄任鎖。
王得勝海勝軍封條王得勝海勝軍封條
及至賴文光南下,王得勝部隸屬於吳毓蘭,與捻軍交戰,追擊至場州五台山,生擒賴文光。之後,北上與捻匪張宗禹部交戰,屢立戰功。捻匪平定後,以功授江西贛鎮總兵。
光緒十五年,兩江總督曾國荃檄委其統淮北緝私營,兼漕標營務處。光緒二十一年,甲午戰爭爆發,兩江總督張之洞令其統率其所轄海勝軍八營駐防贛榆青口及海州墟溝(今連雲港市連雲港區)一帶。日軍偵知海州地方防守嚴密,放棄登入。
光緒三十四年,王得勝逝於家中,享年86歲,與夫人傅氏及楊氏合葬於朱村西南沙嶺。
2、王佐良
字緯宸,王得勝次子。清捐資為貢生。清末新政,地方上設咨議局,王佐良為蘭山縣咨政局議員。宣統末,應贛榆縣令唐運鵬之邀率軍平定贛榆西南匪亂及海州鹽防營兵亂,遂任海州軍政部支部長,少將軍銜。
民國元年,贛榆匪勢復熾,王佐良一面致書贛榆縣令唐運鵬嚴加防範,一面令其所部馳援贛榆縣城。贛榆縣城失守,縣令唐運鵬隻身逃至青口。
南北議和後,王佐良遂至贛榆,出任贛榆縣第一任民政長(縣長)。開始了其長達16年的贛榆縣長生涯。
民國1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王依附直魯聯軍張宗昌部。及張潰敗,北伐軍李明揚部逮捕王佐良。時贛榆縣國共兩黨發起反王佐良大聯盟,追究其貪污等罪名。十七年,被南京軍事特別法庭判為無期徒刑。兩年後,監外就醫為名保釋出獄,二十三年去世。
王佐良肖像王佐良肖像
王佐良本人喜好植樹,認為有益民生,故著《》(上下集)。任內亦較熱心公益文化,曾主持編修著成《續修贛榆縣誌》。
3、王裕晃
王得勝之孫,1928年出生。八路軍115師至魯南,師部即設於其於家族莊園,因此參加革命。曾出任空四軍政委。現已離休
4、王凌雲
原三十八軍副軍長,少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