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苗勇 博士,教授。現任東北大學冶金學院院長。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09年)、中國金屬學會冶金青年科技獎、中國冶金先進青年科技工作者、瀋陽市“五四”獎章獲得者;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及遼寧省新世紀千百人才工程百人層次。入選教育部直屬高校2013年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名單,並獲“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中國金屬學會連鑄分會理事,連鑄工藝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冶金反應工程學術委員會委員,《Journal Iron and Steel Research,International》編委,美國TMS專家會員。主要研究方向:高品質鋼精煉、連鑄理論及工藝;冶金裝備技術集成與控制;冶金反應工程學。
基本介紹
中文名:朱苗勇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浙江
出生日期:1965年6月
職業:院長
畢業院校:東北大學(瀋陽)
主要成就:冶金過程仿真模擬與控制
代表作品:現代冶金學(鋼鐵冶金卷)
個人履歷,科學成就和貢獻,技術創新或推廣,代表性論文專著,出版專著,發表論文,
個人履歷
朱苗勇,1965年6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導師,東北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副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分別於1988年7月、1991年3月和1994年3月獲東北大學鋼鐵冶金專業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期間於1993年3月赴日本新日鐵先端技術研究所從事博士學位課題研究。1994年3月獲博士學位後在東北大學冶金學科博士後流動站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分別於1995年和1997年赴日本新日鐵從事博士後研究和高級訪問學者研究共9個月。1995年6月晉升為副教授,1996年3月完成博士後研究後留校任教。1998年赴瑞典皇家工學院從事客座研究6個月。1999年晉升為教授,2001年獲博士生導師資格。現兼任中國金屬學會連鑄分會副主任委員,連鑄工藝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冶金反應工程學術委員會委員,《JournalIron and Steel Research,International》編委,美國TMS專家會員。主要研究方向:高品質鋼精煉與連鑄理論與工藝,先進冶金裝備技術集成與控制,冶金反應工程學。合著《鋼的精煉過程數學物理模擬》、《冶金過程數值模擬分析技術的套用》、《金屬材料製備工藝的計算機模擬》著作3部,參編《連鑄結晶器》、《現代連續鑄鋼實用手冊》著作2部,獨立完成《潔淨鋼生產的中間包技術》譯著1部,主編專業主幹課《現代冶金工藝學(鋼鐵冶金卷)》教材1部,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被SCI收錄62篇、EI收錄87篇,論著他引1200餘篇次,獲省部級科技獎勵10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4項),授權和公開的國家發明專利44項。國家級精品課《冶金學》和《冶金工程概學》主講教師,指導的2篇論文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2008年榮獲中國冶金青年科技獎,2012年榮獲魏壽昆青年冶金獎。
對高級汽車板生產起至關重要作用的多功能RH真空精煉裝置內的流動、脫碳、夾雜物和脫氣行為過程實現了仿真,尤其是把真空槽和鋼包內鋼液的湍流流動、提升管內的噴吹氣體方式與整個脫碳過程、夾雜物行為有機結合,使計算結果更反映實際,從而更好地指導實際生產。此研究的部分結果發表在金屬學報和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刊物上[6, 7],並被SCI收錄(見附屬檔案)。
(1)連鑄中間包在高端鋼產品的連鑄生產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立了一套研究、最佳化中間包(包括多流)內腔結構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的《Ironmaking and Steelmaking》和《金屬學報》等重要刊物上,獲國家發明專利1項。針對寶鋼從國外引進的等離子加熱中間包進行模擬仿真研究,提出了控流裝置改進方案,解決了兩側開澆率低的問題,使六流的溫差由原來的5℃降為2℃。此外為武鋼、梅鋼、天管等企業中間包內腔結構最佳化提供方案和指導,為企業取得明顯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