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老家村

朱老家村位於曹縣最東端,距縣城27公里。聊(聊城)商(商丘)公路穿村而過。東與單縣高老家鄉為鄰,西與車莊村接壤,南與朱小樓相連,北與蘇集鎮相接。隸屬青固集鎮管轄。明洪武中期朱氏自山西洪洞遷此建村,名朱莊,後因族人多從此村分出,遂尊稱今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朱老家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曹縣最東端
  • 面積:145.6公頃
  • 人口:1270人(2000年)
地理概況,經濟發展,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生活,網路建設,人物簡介,

地理概況

朱老家村地處平原地帶,地勢平坦,東西最大距離3公里,南北最大距離2公里,全村占地面積145.6公頃,其中耕地面積121.6公頃,土壤肥沃,水源豐富,發展農業生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境內盛產小麥、玉米、棉花及各種蔬菜。經濟作物主要有蘆筍、銀杏等。
2000年,全村共有340戶,總人口為127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全村姓氏主要有袁、張、韓、劉、王等,均為漢族,其中袁氏最多,占70%。

經濟發展

194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不足萬元,197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75萬元,200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30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了5715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7∶20∶73,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入總額1600萬元。

大事記

1933年村民袁占民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9年6月15日,日軍無辜殺害了袁金箱等3人。
1940年春,成立中共朱老家村第一屆支部委員會,袁恭穩任書記。
1944年,建立朱老家村抗日聯合村。
1951年4月,袁伯海等8戶成立農業生產互助組,走上互助合作道路。
1969年7月,村購進20馬力柴油機2台,建糧食、棉花加工組各1處,占地9畝,為該村最早的副業項目。
1974年10月,投資興建砂輪廠。
是年,村黨支部書記韓秀雲被選舉為全國四屆人大代表。
1975年,糧食單產突破千斤大關。
是年,村黨支部書記韓秀雲參加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
1976年,購進大型發電機組,使全村農戶通電。
是年, 興建麵粉廠1處,日產15噸麵粉,併購進載重8噸汽車2部。成立了電影放映隊和建築隊。同時,經多方研究,制定出了朱老家新村規劃建設方案。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朱老家村辦起了電影院、百貨商店、飯店、機動車維修部等。 1980年,建大型磚瓦窯1座,占地22畝。同時投資10萬元建大型糧倉2處。
1986年,建立集貿市場1處。同時投資120萬元建成6配套標準化學校1處。
1987年被評為“中華全國先進婦代會”,朱老家村黨支部被中共菏澤地委授予“先進黨支部” 稱號。被菏澤行署授予“菏澤地區經濟自強村”稱號
1987~1988年,朱老家村婦代會連續兩年被評為“山東省先進婦代會”。
1989年,成立魯青蘆筍開發總公司,由黨支部書記袁恭引任總經理。
1992年被評為“山東省村鎮建設明星村”。
1996年,全村街道路面全部硬化,完善了路燈、下水道、綠化帶等配套設施。
1997年6月18日,省委書記吳官正視察朱老家村的蘆筍生產情況。
1998年6月被中共菏澤地委授予“五好黨支部”稱號。
1998~2000年,該村連年被評為地級文明單位。
8月2日,省委副書記、省長李春亭,地委書記董昭合視察朱老家村蘆筍生產和村容村貌,對該村的發展變化給予了高度評價。
是年,投資500萬元建成蘆筍罐頭廠。
1998年, 投資70萬元建水塔1座,家家用上了自來水。同時還投資60萬元建成了全區第一個秸稈氣化站並安裝了秸稈氣輸送管道,實現了1人燒火,全村吃飯的願望。
2月,該村82戶村民住進了別墅樓。
3月,該村被中共菏澤地委授予“小康村”稱號。
5月, 總投資1450萬元的合資企業曹縣中糧大寶食品公司成立,支部書記袁恭引任董事長。
1999年,村自籌資金1500萬元,興建食品工業園區,園區內水電路三通,十幾家外商聚集在該村磋商興辦企業事宜。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新中國建立前, 糧食畝產不足60公斤,1951年3月,袁伯海回響黨的號召,帶領8戶農民成立了第一個互助組。1952年,全村先後辦起了5個初級社,1956年,成立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當年挖井12眼,修水渠3條,挖排水溝5條,平整土地、改良土壤580畝,當年糧食畝產達到262公斤,受到中共曹縣縣委、縣政府的表彰。
1970年, 村黨支部帶領全村幹部民眾利用5年時間,把320畝鹽鹼灘改造成畝產700多公斤的良田。與此同時,村架設低壓線路5000米,打機井28眼,對傳統的耕作方式進行改革,選用優質良種,使有名的蛤蟆窪變成豐糧倉。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村民的生產積極性,1984年糧食單產平均762公斤,比1978年增長255公斤。1985年糧食單產突破1000公斤大關。其後,為進一步提高糧食生產經濟效益,全村統一購進優質麥種、玉米種,從外地聘請了農技員,對農業生產進行指導。在管理方面實行統一耕播、灌溉,統一收打。每年向國家提供優質商品糧10萬公斤。
1986年,村進行種植業結構調整。黨支部書記袁恭引通過多方考察,決定大力發展蘆筍種植。到2000年,年均畝產值達到8000元。
第二產業 建國初期, 全村工業基本為零。1974~1978年先後投資100萬元建起了砂輪廠、麵粉加工廠,從業人員230人,實現產值120萬元,上交利稅20萬元;同時建成了占地22畝的磚瓦廠, 從業人員130人。1989年,建立了由村黨支部書記袁恭引任總經理的曹縣魯青蘆筍開發總公司, 1997年投資500萬元建成蘆筍罐頭廠,次年又與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深圳大寶食品有限公司聯合,投資1450萬元,成立了曹縣中糧大寶食品有限公司,使蘆筍年加工能力達到5000噸,產品全部出口西歐和東南亞。2000年,該公司從業人員2500人,實現產值5800萬元,利稅450萬元。
第三產業 50年代初期,村里第一個合作社辦起後,又陸續辦起了粉坊、豆腐坊、燒餅店等,有了較微薄的經濟收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村黨支部為加快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致富的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1986年,村充分利用交通便利的有利條件,在緊靠聊商公路兩側,建成了大型集貿市場,並把沿公路開發作為發展第三產業的重點。1998年,村又投資300多萬元建成了以日用百貨、食品糧油、機電維修、農副產品加工、賓館、飯店、種子、化肥等為主的“金地商城”。到2000年,從事第三產業的人員達1000多人,年銷售收入1500餘萬元,完成利稅100餘萬元。
特色產業 1985年以來,朱老家村形成了蘆筍、銀杏兩大龍頭產業鏈。199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5000元,集體積累5500萬元。該村年均種植蘆筍1500畝,常年畝效益4000元左右。 1999年全村蘆筍總收入850萬元,實現農業特產稅30萬元。目前,該村已形成全國最大的蘆筍市場,年加工蘆筍1萬噸。從1997~2000年累計納稅700萬元,是全國各地蘆筍加工企業和銷售商公認的“中國蘆筍第一村”。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建國前,民眾文化科技落後,學齡兒童入學率為35%。建國後逐步改善了辦學條件, 1966年建起了朱老家村國小。1970年,村投資3萬元對國小進行改、擴建, 使學校告別了土台子、黑屋子的歷史。1987年,村投資120萬元,建成了從幼稚園到國中的高標準、 設施配套齊全的花園式學校,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到2000年,村先後有60多名學生考入大中專院校,其中本科22名,大中專43名。1990年村又投資100萬元建起了科技文化大院, 配備了各類文體娛樂設施。多年來該村對文化科技事業不斷投入, 先後派100多人到泰安、濟南等地院校、科研部門參加培訓。1997年村投資15萬元建起了有線電視差轉台,定期播放蘆筍生產技術講座。同時為辦好合資企業,村還不惜重金聘請法律顧問和高級企業管理人才30多名,參與企業管理。2000年5月,省科委組織赴日本農業研修生班,該村又選派4人去日本學習蔬菜種植加工技術,以此不斷增強企業後勁,為經濟長遠發展儲備人才。

人民生活

建國前大多數村民過著半糠半菜的生活,年人均糧食不足50公斤,人均純收入不足30元。建國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人均純收入200餘元。 在實行家庭聯產責任制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人均純收入5000餘元,人均年末存款餘額4000元。多數農民住上了別墅樓,全村擁有各種機動車輛240餘輛,程控電話280餘部,彩電320台。
村莊建設 建國前,村內破爛不堪,村民房屋多以土木結構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3平方米。 建國後,逐漸以磚瓦結構代替。1974年,村里全部實行排房化改造,房屋布局合理規範,道路橫平豎直。1992年被山東省政府命名為“村鎮建設明星村”。1996年,村黨支部經過深入研究,廣泛徵求意見,並多方考察和學習,決定把標準房改建成小康樓。是年又從地區建委設計院聘請專家設計了高標準住宅樓、別墅樓,建築面積分別在120平方米、150平方米左右;同時還高標準設計了學校和老年公寓以及相應的配套設施。2000年,全村達到了“六通”,即:通柏油路、通自來水、通電、通電話、通有線電視、通秸稈氣。
集體福利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98年,免費為村民安裝自來水、 秸稈氣,吃水、用氣不收民眾1分錢。幼兒免費入學,小學生免交學雜費, 對考入高中的學生一次性獎勵300元, 考入大學的學生一次性獎勵1000元。在新村改造過程中,村里補助每戶2000元,同時派車免費為農戶運送建房用的材料。1995年,村投資20多萬元,建造兩座大糧倉,為民眾免費代儲糧食,民眾憑本到村麵粉廠領取麵粉,免交加工費。1996年對全村65歲以上的老人實行了養老補助金制度。村建有高標準衛生院,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診,全村村民均享受合作醫療補助。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33年春,袁占民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該村第一名中共黨員。1938年11月, 日軍侵占曹縣城, 全村處在白色恐怖下, 黨員活動只能秘密進行。1940年, 成立了第一屆朱老家村黨支部,袁恭穩任書記。解放戰爭時期,在黨支部的帶領下,全村有20多名青年參軍,100多名民工參加了支前隊伍。1951年4月,袁伯海等8戶成立了農業生產互助組, 1960年以後,尚長海、張憲德、韓秀雲先後任朱老家村黨支部書記,1976年袁恭引擔任朱老家村黨支部書記至今。多年來,黨支部重視自身建設,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和戰鬥力,連續20多年被菏澤地委、曹縣縣委評為先進黨支部, 連續多年被菏澤地區、曹縣政府授予“文明村”“精神文明單位”稱號,1998年被中共菏澤地委評為“小康村”。2000年全村共有黨員45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1943年3月, 曹縣第五區抗日政府建立後,建立朱老家村農民協會,王金山任會長。之後,村農救會、自衛隊、青救會、婦救會、兒童團相繼建立。1944年,建立朱老家村抗日聯合村。解放戰爭時期,村政權帶領民眾積極參戰,發展生產,支援前線。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設立朱老家生產大隊,袁俊言任大隊長,下設6個生產小隊。1968年9月成立朱老家大隊革委會,張憲德、呂新真先後任主任。1983年12月建立朱老家村委會, 設委員7人,袁伯顯任主任。1994年,朱老家村民委員會由6人組成, 袁忠魯任主任。自1983年以來,朱老家村民委員會連續10年被菏澤地區、曹縣政府評為模範村民委員會。

網路建設

為加快村信息化建設步伐,提升村委會管理能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09年朱老家村委會特製作本網站。網站欄目主要有:村播新聞、公告欄、村委機構、村情民風、榮譽展示、計生工作、文化教育、壽星樂園、特色經濟、網上集市、黨建活動、新農村建設、農業科技、農村普法、圖片展廳、明星企業、便民服務等20個一級欄目和64個二級欄目。
通過網站平台,提供政策、科技等服務,溝通致富供求信息,把企業品牌、基地產品、資源優勢、名優特產、傳統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推向市場、推向社會,使網站成為對外宣傳的新視窗,領導幹部的好參謀,農科推廣的新平台,農民致富的好幫手,企業經營的金橋樑。
依託省、市、縣政府網站,聯結各地農業信息網站,整合涉農企業、專業批發市場、中介組織、農村經紀人和種養大戶等資源,形成信息暢通、高效快捷、專業針對性強的朱老家網站服務體系。逐步形成以省、市級政府網站為龍頭,以縣政府網站為領導,以朱老家網站為基礎的“三位一體”網路服務組織形式。

人物簡介

袁照臣 1930年出生,1946年參加革命,任魯西南軍分區十八團文藝宣傳員,後編入冀魯豫野戰軍第七縱隊。1952年,袁加入中國共產黨,1953年赴武漢軍區學習。轉業後相繼任宜昌市建工局黨委書記、宜昌市市長、黃石市委副書記、書記,湖北省政協副主席等職。
袁恭穩 1924年出生, 1937年參加青年讀書會,1939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3年7月任中共曹縣七區宣傳委員,後任復程縣公安局審訊股股長。1946年9月起,先後任魯西南軍分區十三團五連指導員、一營教導員、蘭考縣基幹大隊副政委。建國後相繼任鄭州鐵路局公安處處長,鐵道部監察處處長,全國鐵路運輸檢察院副檢察長、檢察長等職。
韓秀雲 1941年出生, 女,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0年任村婦代會主任,1972年任村黨支部書記。 任職期間,她帶領村民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積極開拓工、副業項目,走企業強村富民之路。到1975年,就使該村由貧窮落後變成了方圓有名的富裕村。 她多次受到省、地、縣的表彰,相繼被選舉為全國第四屆、第五屆人大代表。1975年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農業學大寨工作會議。其後又相繼任蘇集鎮黨委書記、縣委副書記等職。
袁恭引 1952年10月出生,197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高中文化,1976年擔任朱老家村黨支部書記至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帶領本村民眾從治貧治窮到致富,闖出了一條農、工、商、貿一體化的農業發展新路子。200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2300萬元,人均純收入5715元。幾年來,朱老家村先後被評為省“村鎮建設明星村”、菏澤地區“地區經濟百強村”,連續多年被菏澤地區授予“文明單位”稱號,村黨支部先後被省、 地、 縣評為“先進黨支部”。袁本人也連續多年被地縣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先進黨支部書記”等。1986年以來連續被評為縣十一屆、十二屆“五好人大代表”。1998年被選舉為山東省第九屆人大代表,2000年被選舉為菏澤市人大代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