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秀清
- 出生地:江都縣大橋區花盪鄉
- 出生日期:1917
- 逝世日期:1948
遷居頭橋,參加革命,壯烈犧牲,文學作品,後世紀念,
遷居頭橋
頭橋鄉賢朱秀清烈士於1917年出生於江都縣花盪鄉孫家莊的貧苦農民家庭。8歲那年,因遭受災荒,父親朱義明,母親陳氏,帶著鄉賢朱秀清和他的四個姐姐,一家七口遷居新洲大乾豐(今屬揚州市廣陵區頭橋鎮迎新村)落戶,租種地主湯百萬的灘田。朱秀清烈士生前曾在頭橋鄉境的新橋村、福成村(濟福)、新華村(仁義橋)等地開展敵後鬥爭,並動員擁有數千畝灘田的頭橋鄉賢開明紳士鄂錦波(“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名律師”鄂森的父親)家,開展了著名的“鄂家減租鬥爭”。
參加革命
頭橋鄉賢朱秀清因家境貧寒,13歲才進私塾讀書,後因繳不起學費而輟學。抗日戰爭爆發後,朱秀清失業回家務農,耳聞目睹日寇鐵蹄踐踏國土、地主惡霸橫行鄉里,血氣方剛的朱秀清胸中燃起反抗復仇的怒火。1938年9月,新四軍江南抗日義勇軍挺進縱隊二支隊奉命武裝開闢新老洲,架起溝通長江南北的“江中橋樑”。新四軍在這裡團結帶領民眾打擊日偽軍,發展黨的組織,開展大生產運動。1942年2月,朱秀清參加了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後,任新壩鄉黨支部書記。他以人熟地熟等有利條件,充分利用敵人內部關係,並通過唱香火戲、結拜“弟兄會”等形式,化名張政文,在北洲的佘家坂、荷花池以及鎮江、六圩、瓜洲、十二圩等沿江重要渡口,把漁船、渡船上船民動員起來為新四軍傳遞情報、接送幹部、運轉物資。其間,他宣傳發動民眾抗日,發展進步力量,帶領農民開展“二五”減租,進行反霸、鋤奸鬥爭。
1943年3月,朱秀清任中共北洲區委書記。5月,他帶領一批黨員骨幹,在新老洲東、南、北灘發動民眾開展減租、減息和奪灘鬥爭,把近兩萬畝蘆柴灘分給無地少地的農民開墾種糧。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對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丹北黨政軍及地方部隊數千人撤至江都河南地區,朱秀清等少數同志奉命留守堅持鬥爭。1946年5月,江都河南地區建立武工隊,朱秀清任指導員,他帶領武工小組秘密潛入新老洲開展地下活動。一次,因夜襲敵人而和自己的同志發生誤戰,手臂中傷,在去上海治療期間,積極投入上海市民發起的“三反”(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風潮。翌年秋,奉命返回新老洲,任江鎮地區副特派員,配合特派員趙雨霖繼續開展抗租、抗捐、抗丁和鋤奸反特鬥爭。
壯烈犧牲
1948年春,為加強江鎮地區的對敵鬥爭,中共華中二地委決定組建江鎮武工隊,朱秀清任隊長,他機智靈活,善使雙槍,槍法精良,被人們稱之為“神槍手”、“雙槍手”。在他的帶領下,武工隊神出鬼沒、晝伏夜出、聲東擊西與國民黨反動派作殊死鬥爭,相繼處決了多個作惡多端、民憤極大的反動分子和叛徒、特務,震懾了敵人,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這也引起了敵人對朱秀清的恐懼和仇視,敵人處心積慮地要謀害朱秀清。他們一方面蒐集武工隊活動情報,掌握朱秀清的動向;另一方面派遣特務楊懷明、朱海濤偽裝革命打入我武工隊,以期裡應外合,伺機而動。1948年9月13日,朱秀清帶領部分隊員執行任務時,遭到楊懷明等暗算,被埋伏在韓小圩(今李典鎮秀清村)的敵人襲擊,頭部、腿部等多處中彈而壯烈犧牲,時年31歲。
文學作品
頭橋鄉賢朱秀清擅使雙槍,槍法精準,被稱“‘神槍手”、“雙槍手”。朱秀清的故事很多,如1943年春節,他一下子就動員了幾百條大小船隻,運送新四軍和抗大分校學員三四千人過江。上世紀50年代,揚州揚劇團曾演過一部《長江游擊隊》(又名《綠洲紅旗》),故事就是根據頭橋鄉賢朱秀清烈士的真實事跡創作的。這本以劇照出版的連環畫《長江游擊隊》,主要描寫了游擊隊隊長朱秀清,以少勝多,消滅敵人,自己獻出寶貴生命的事跡。當時朱秀清的扮演者是張小童。
後世紀念
2013年清明前夕,鄉賢朱秀清烈士家鄉頭橋鎮組織黨員幹部祭掃烈士墓、緬懷革命烈士的豐功偉績。4月2日上午,分別組織鎮機關、事業單位、村(居)黨員幹部代表祭掃朱秀清烈士,並前往九聖烈士陵園緬懷朱曉峰、李宜辛等烈士。 頭橋鎮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清明祭掃活動旨在激勵大家學習先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繼承先烈的遺志,發揚先烈的革命傳統,完成先烈的未竟事業,憶苦思甜,求實創新,奮發有為,努力推動“幸福頭橋、精緻頭橋、秀風頭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