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來歷
原名“
珠溪”。因地域三面臨溪,溪中屹立一高2.5米、直徑1米、顏色殷紅的奇石而得名“珠溪”。
元末
明初,村民多為朱姓,故名“朱溪”。鎮政府駐朱溪一村,故稱:朱溪鎮政府。
歷史延革
民國末年建方岩鄉、玉石鄉、溪上鄉。
新中國建立初建朱溪、南塘、方岩、盤坑四個鄉。
1958年,改為四個管理區,屬朱溪人民公社。
1961年,改建為朱溪、南塘、盤坑三個公社。
1970年,合併為朱溪人民公社。1974年,改稱為朱溪區,下設朱溪公社、大洪公社、溪上公社、嶺梅公社。
1984年,朱溪人民公社改稱為朱溪鎮,大洪、溪上、嶺梅三個公社改稱為鄉。
1992年,大洪、溪上、嶺梅等鄉併入朱溪鎮。
基本概況
轄區面積209平方公里,轄54個行政村、277個村民小組,據2004年統計,全鎮有9847戶30769人
口,耕地14482畝,山林20萬畝。
農業是全鎮的主導產業,2004年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15744萬元。近年來,由於黨委政府十分重視產業結構的調整,全鎮湧現了官屋枇杷、楊豐山優質米、豐田高山蔬菜、前周西瓜、嶺根彌猴桃等經濟作物種植專業村,農經比例更趨合理。
由於區域經濟條件差、底子薄,全鎮工業經濟發展滯後,主要以工藝品外加工為主,2004年底,全鎮企業67家,其中有外加工企業54家,工業企業13家,產值3280萬元,從業人數為792人。
全鎮第三產業主要以乾洗業為主,從80年代末起,朱溪人興辦的乾洗業、已遍布了除台灣以外的所有省市,2004年,從業人數達8000多人,產值上億元。近年來,開辦超市、浴室已逐漸成為朱溪鎮新興的行業。
大村:溪上村地處朱溪東南,離集鎮區10公里,全村共有1479人,2004年全村人均收入5207元。2003年,該村完成了文化俱樂部,先鋒工程的創建工作。
南塘村離集鎮區2公里,全村共有1039人口,2004年全村人均收入4872元,該村文化設施齊全,組織結構完整,兩委班子團結協作,戰鬥力強,2004年通過了先鋒工程的驗收。
旅遊資源
朱溪鎮山色秀美,泉水清靈,岩石雄奇,歷史悠久,又是我縣一塊待開發的旅遊處女地,目前方岩
山已成為我縣東線旅遊開發的亮點,其開發詳規正在制定中。同時,作為台州市淡水供應基地的朱溪水庫也正在規劃中。
資源特點:1、集中;2、水多;3、人文景觀豐富;4、旅遊開發還處在起步階段。具有50處可供觀賞的自然景色,10處可資源開發的人文景觀(懸空寺——全國四大懸空寺之一、古岩畫——浙江省首例發現的漢代古岩畫、關隘、石林、方岩仙池、獨秀峰、竹林、古樹林、護國寺)多集中分布在方岩背景區。從2004年仙居縣東部區域旅遊開發總體規劃上看,有優良級旅遊資源三級,普通級旅遊資源二級8個,朱溪旅遊已進行初步規劃,完成了可行性報告。
林業資源
全鎮有20多萬畝山林,森林覆蓋率79.9%,群山巍峨,竹木茂盛,生態林業態勢良好,生態公益林面積從8萬畝調整發展到目前11畝,其中國家級公益林8萬畝,朱溪素有“竹鄉”之稱,有毛竹30000多畝,還有高山有機茶園3800多畝,加上10000多畝的水果種植面積,可謂“果山竹海”。
農業資源
我鎮共有13016畝耕地,其中水田12138畝。農業二大特色產品:一是優質藥材,全鎮6000畝,實行規模生產。二是無公害水稻,楊豐山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發展了2400多畝無公害優質水稻基地。同時,全鎮建有近10000畝水果基地(獼猴桃為主,還有楊梅、枇杷、板栗等)以及3500多畝高山蔬菜基地。朱溪生態農業優勢突出,但同時也存在著農業生產技術水平低,市場競爭弱,基地規模小,品牌意識不強等的不足。
水利資源
境內四條小溪,綠水長流,綿延數里。其中溪上、梅岙溪流水質好,是溫黃平原飲用水工程——台州“北水南調工程”的源頭。朱溪現有小(一)型水庫一座,蓄水量為100萬立方米,小(二)型水庫4座,分別為西石安水庫(蓄水量76萬立方米)、楊豐寺水庫(蓄水量57.5萬立方米)、板遼坑水庫(蓄水量23萬立方米)、龍潭背水庫(蓄水量10萬立方米)。分布特點是集中在大洪片,大洪片水資源豐富,大都被開發利用,相對來說,梅岙、朱溪片水資源尚未充分利用,朱溪規劃大(二)型水,蓄水量近1.23億立方米,將更有利於朱溪水資源的綜合利用。
礦產資源
概述
朱溪現已發現三種礦產:地開石礦、
金礦、氟石礦。地開石礦以大洪、梅岙兩村為主。大洪礦開採區規劃面積1.90平方公里。遠景儲量在100萬豆子以上,現未開採;小園村金礦儲藏量不大,未開採;羊尾鳥氟石礦儲量在100萬噸以上,現正在開採中。
金礦
品名:金、銀(金約1噸、銀約18噸)
地點:小園村溪邊自然村
地開石礦
品名:地開石(約40萬噸)已開過。
地點:梅岙村
大洪地開石礦
品名:地開石(儲量不明)已開過。
地點:大洪村
朱溪螢石礦
品名:氟石礦(黃海高程340以上已全開,以下儲量不明)
法人:張金才
地點:大戰洋飛鳥
(朱溪鎮還有5-6處已開的氟石礦)
上山胡玄武岩礦
品名:玄武岩
地點:石人村上山胡自然村(儲量不明)
民間藝術
古亭燈
歷史悠久,距今約120多年,起源於清末,當時為慶祝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勝利,
古亭燈在朱溪官屋村製作出現。大躍進,文革以後,古亭燈已失傳,到1999年後,朱溪鎮官屋藝人把原來古亭燈作了進一步的改進,把二層改為三層,中層為“狄青比武”,三層為“猴子打筋斗”,四周懸掛18隻燈。
古亭燈經常參加縣市舉辦的各種燈展活動,經王值棉藝人的指導,製作的古亭燈又重新恢復於民間,並在傳承的基礎上,在材料、工藝、服裝等方面作了進一步的改進。
鑼鼓敲響,古亭燈進入表演場內,在歡樂的鑼鼓聲中,七人敲著鑼鼓,三人掌握著每層提線,操作木偶在古亭中表演,中層為“狄青比武”,三層為“金猴翻筋斗”,場面流動時,二人推著車子前進表演,熱鬧非凡,給觀眾帶來了喜慶祥和的氣氛。
九獅挪球
朱氏花燈最盛時期是在公元1348年左右,明朝皇帝朱元璋年間。據朱溪譜載記, 朱溪四周地形有五獅坐臥之勢,所以前輩藝人用大小五獅花燈慶祝元宵。1950年為慶祝解放,展現過五獅花燈,從改革開放後,1999年改成提線木偶手法,同年10月參加台州市首屆民間藝術節表演,獲表演特別獎,2000年將其改成九獅挪球,同年獲縣“元宵燈會”金龍獎,2001年至2004年前後參加路橋、臨海、椒江等地元宵活動,受各地民眾歡迎。 九獅挪球燈經朱三福、王洪福兩位老藝人在繼承五獅挪球的基礎上對十多位隊員進行培訓,使他們掌握了九獅挪球燈的技術,並在傳承九獅挪球燈的基礎上,對材料、工藝等方面的製作作了進一步的改進,做到精益求精。 九獅挪球屬木偶提線式花燈,操作架長5米。在九獅挪球燈的頂端安裝一定數量的定活輪和活動輪,九隻獅子通過九位表演者提線操作,可以在空中前後騰躍、上下縱撲、凌空展示動作,形象逼真,表演生動,具有較強的欣賞價值。九獅挪球花燈可以固定表演,也可以流動表演。
十二生肖燈
十二生肖燈歷史悠久,距今約300多年,起源於零星單體的童燈。活動直至1942年官屋村 老藝人王三奶、王保全、張天佑等在上張村首次創造整體表演的十二生肖燈,經過60多年的改進,由原來的表態燈改成今天的舞蹈表演花燈。 在1954年、1956年、1986年分別參加縣花燈展,獲特等獎;1986年參加台州地區表演獲 等獎,1999年參加台州市首屆藝術節民間藝術大會展獲銀獎。 目前《十二生肖燈》表演隊伍健全,工藝製作缺少傳人,朱溪鎮花燈協會正在籌辦花燈創作培訓班,以後保證民間流轉花燈能保證繼承和發揚。 今後在《十二生肖燈》材料、服裝、道具等方面作進一步改善,要做到精益求精。 《十二生肖燈》由十二位扮演者進行表演,既可分解表演又可以整體表演,但以個體表演為主,其特徵是造型逼真,表演活靈活現,民間色彩濃厚,十二生肖燈每個生肖燈都有特色表演藝術,各個生肖都有表演特點,參加元宵活動受到各地民眾的好評。
腿彈蝦燈
朱溪腿彈蝦燈在1936年由朱壽英老前輩,按照溪灘水中腿彈蝦彈跳動作,用筆竹紙製作,以二人 前後跳彈,參加元宵節花燈活動,在慶祝1949年國慶節活動中,都受到民眾的歡迎。1999年10月在參加台州市民間藝術節表演,獲得了銅獎。2000年至2004年,參加了台州市躍橋區、臨海市、玉環海嶼節等活動,都受到各地民眾的歡迎。 腿彈蝦燈每年都參加由縣市舉行的各種燈展活動。1999年以來,朱三福、王洪福兩位老藝人對腿彈蝦燈進行了改進和製作,目前,在原有腿彈蝦燈的道具、材料、服裝等方面有了進一步的創新。 腿彈蝦燈由頭、身、尾三部分構成。頭部長約 0.9米,嘴邊張掛12根觸鬚,上下頷各6根,身軀幹長約3.3米,分6節,尾部2.3米許,兩翼分開,翼尖開叉。 腿彈蝦燈表演技術性較高,操作者步履必須協調一致。由2人操作表演,一人擎頭,一人擎尾。二人同時相向里躍一步,則蝦燈全身弓縮;二人反問躍步,則蝦燈伸直;二人同步向前躍進,則頭部向前伸;腳步緊,蝦燈伸縮自如,一縮一伸,在目不暇接的浮水掠影中,人們眼前的腿彈蝦燈又恰似回到波光瀲灩的水中,腿彈漂游,自由自在。
村居
朱溪一村、朱溪二村、朱溪三村、朱溪四村、平院、大山、盤坑、朱家岸、龍皇堂、山後陳、上王周、栗樹園、大塘岸、王塘、大洪、前周、石人、後塘、垟口、板遼、下鄭、上鄭、北山、下塘、西井、大邵、包下、鄭坑、溪上、金莊、嶺上、沙頭、河口、下加山、鄭加山、梅岙、利坑、大加、上岙、嶺根、連頭、張山、苦竹平、豐田54個村委會。農業以水稻、小麥種植為主。農林特產毛竹、茶葉。礦產資源有葉臘石等。工業有工藝木雕、建材、農機、制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