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淇昌

朱淇昌

朱淇昌,鐵道信號專家,我國鐵路通信信號現代化的主要開拓者之一。主持開發了新中國第一個具有國際水平的繼電式電氣集中。提出的電衝軌道電路及自動閉塞是我國自行研究設計的第一個自動閉塞系統,主持研製的繼電半自動閉塞在全國得到廣泛的套用,在運輸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我國鐵路通信信號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淇昌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920年8月8日
  • 逝世日期:2003年4月23日
  • 職業:鐵道信號專家
  • 畢業院校西北工學院
  • 性別:男
  • 政治面貌:民眾
生平簡介,主要科學技術成就,繼電式電氣集中的研製,自動閉塞及半自動閉塞,做事準則,簡歷,主要論著,

生平簡介

朱淇昌,1920年8月8日出生於北平(現北京市)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祖籍福建省閩侯縣。幼年時父母雙亡,在姐姐哥哥的輔助下,從小養成了刻苦、耐勞、勤奮、儉樸的優良 品德。
他中學就讀於北京育英中學。1936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學,由於日軍對華北地區的侵略,他隨學校南遷,進入陝西漢中的西北工學院電訊專業。1941年以優異成績畢業,隨後考入昆明中央電工器材廠任助理工程師。1945年考取了公費赴美實習資格,於同年6月赴美,進入匹茲堡聯合信號公司(Union Switch and Signal International Co.)任工程師。在美工作卓有成就,他研究的項目獲得多項專利。他對國民黨政府的反動和腐敗深有認識,對共產黨為國為民的政策深為欽佩和崇敬,當時他深深感到,貧窮落後的祖國,將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復興,在社會主義的大道上繁榮,從而下定決心,儘快回歸祖國,以圖報效。於是,1949年在美國參加了留美知識份子的愛國組織——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簡稱留美科協),並擔任匹茲堡的負責人。參加留美科協的共有700多人,其中約有300多人克服了美國政府的阻撓,在1951年底前先後回國。他也於1951年2月放棄優越的工作條件,衝破美國政府的阻撓,坐船經香港轉道回到北京,投身於新中國建設。
1951年2月回國後,歷任鐵道部鐵道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電工研究組組長、信號研究組組長、電氣信號研究室主任、通信信號研究組組長。1954年任鐵道研究所電務技術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1957年任鐵道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通信信號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1959年1月通信信號研究組改稱通信信號研究所,任所長。1959年3月兼任鐵道部電務局總工程師。1960 年5月兼任鐵道科學技術學院自動化系主任。1961年任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1956年參加九三學社,1965年當選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朱淇昌是我國鐵道信號領域的著名專家,曾主持與參加衡陽站繼電聯鎖、繼電半自動閉塞、電衝軌道電路與自動閉塞、安全型繼電器、單燈信號機等多項專題科研工作,獲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其中電衝自動閉塞在全國推廣1000餘公里,繼電半自動閉塞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和全路科技大會優秀科研成果獎,並於1982年獲國家發明二等獎。

主要科學技術成就

繼電式電氣集中的研製

1945年,抗日戰爭即將勝利時,他抱著建設祖國的滿腔熱情報考了公費赴美實習資格,準備學成回國報效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積極回響周恩來總理的號召,毅然放棄在美國良好的工作條件及優越的生活條件,於1951年回國投身於國家鐵路科學研究工作。當時,由於建國時間不長,百廢待興,鐵路科研工作剛剛起步,工作條件非常艱難。但他不計條件,全身心地投入到鐵路建設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為了開發我國的繼電聯鎖技術,提高車站的作業效率及安全性能,鐵道部決定在京廣鐵路的衡陽車站建設技術先進的繼電聯鎖車站。1950年至1952年由他主持了衡陽站繼電聯鎖的研製、設計及建設工作。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用我國自製的控制台、繼電器和色燈信號機構等器材、由我國自己設計和施工建造的進路操縱繼電式電氣集中聯鎖,是我國第一個自行設計施工的進出選路式繼電集中聯鎖車站。剛從美國回國的朱淇昌在研製設計中奉獻出自己的專利,實現了進路上道岔逐一轉動,而不是一齊動作,從而節省電源;採用最新網路狀聯鎖結構,提高了可靠性。該設備在同樣實現自動選路功能條件下,較美國鐵路學會方式的繼電器聯鎖裝置,可節省10%~20%的繼電器和電力消耗,達到了當時國際先進技術水平。這為我國以後的車站電氣集中的研究、製造打下了基礎。

自動閉塞及半自動閉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國鐵路信號設備還很落後,區間閉塞絕大部分是使用人工閉塞,到1952年自動閉塞及半自動閉塞僅占當時正式運營線路的1.6%。1953年,鐵道部確定在京山線安裝自動閉塞系統。在京山線自動閉塞方式比選中,選定朱淇昌提出的採用二元二位軌道繼電器的雙線單向交流自動閉塞方案。為了具體實施,他帶領有關技術人員進行了技術可行性的考察、測試,提出實施方案。在1953年初,石志仁副部長帶領電務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和專家,到古冶、唐山、胥各莊、蘆台、塘沽、天津等各站和區間實地考察,對礦區井下電源的干擾和鹽鹼地區軌道絕緣等問題進行了專題研討,決定在全線大面積施工前,提前修建新河至張貴莊28公里自動閉塞試驗區間,以便對軌道絕緣、自製電器件進行考驗,取得施工經驗。在試驗區段的試驗測試中,他長期深入現場,帶領課題人員克服各種困難進行測試分析,取得了大量寶貴的技術數據,編著了 《軌道電路及其研究》 及《迷流及鹽鹼地區的軌道電路》,為工程施工提供了理論依據及大量的試驗數據。1956 年全線建成,投入運用。這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開始建設的第一條自動閉塞線路。
為了改變我國區間閉塞的落後狀態,研製適合當時我國國情的自動閉塞制式,1951年,朱淇昌提出了電衝軌道電路的思路並主持研究。這是我國第一個自己研製的用作傳輸自動閉塞信息的軌道電路。從這時起,我國才有直流脈衝軌道電路。電衝軌道電路的研究為發展脈衝式軌道電路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是我國軌道電路技術的一個較大進步。隨後,在他的主持下,1953年進行了以電衝軌道電路為基礎的電衝自動閉塞的研究工作,到20世紀60年代,電衝自動閉塞在京廣線、京山線及哈佳線等幹線推廣使用1000多公里,當時這種自動閉塞占全國自動閉塞總里程的59%。為我國鐵路運輸的發展發揮了很大作用。
為了解決人工閉塞對人身安全及對列車速度的影響,1954年由朱淇昌主持,開始了繼電半自動閉塞的研究,1965年通過鐵道部鑑定,鐵道部定為標準型在全路推廣。到1985年已安裝使用42625公里,占全路營業里程的82%,在幹線上已基本取代了電氣路籤(牌)閉塞。該設備已達到同類設備的國際水平。採用繼電半自動閉塞,對保證行車安全、提高線路的通過能力起了巨大作用。因此,在1978年獲全國科技大會獎,1982年獲國家發明二等獎。
為了適應運輸發展的需要,在20世紀50年代我們除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外,還結合我國國情和路情進行新技術開發,實現產品國產化。1960年,在朱淇昌的主持下開展了安全型信號繼電器的研究工作,在各有關單位的共同努力下,於1964年研製成功AX 系列安全型信號繼電器,獲得國家新產品一等獎。安全型信號繼電器的研製成功,使我國自主開發的車站電氣集中、繼電半自動閉塞、自動閉塞、機械化駝峰及自動化駝峰等系統的安全性有了保證。因此,它被指定為我國信號設備使用的標準產品,直到目前,它仍然是路內外各種電氣集中、自動控制等設備廣泛推廣和套用的主型繼電器。

做事準則

朱淇昌回國以後,一直從事鐵路科學研究及行政領導工作。他是鐵道科學研究院通信信號研究所的創始人之一,也是第一任所長、第一屆鐵道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通信信號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在他主持工作期間,研究人員由1951年的31人發展到1966年的197人,取得多項科研成果。其中衡陽站繼電聯鎖、電衝自動閉塞、繼電半自動閉塞、小型安全繼電器、探照式色燈信號機、鐵淦氧磁芯、音頻調度電話等項目,都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在領導崗位和科研工作中,他注重調查研究、學風嚴謹,以科學的態度,根據國情的條件及要求,結合他在國外的經驗指導科學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他為人謙和、平易近人,在技術上毫無保留,為我國通信信號科研事業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在20世紀50年代,我國鐵路信號技術還很落後,他為了使我國的科技人員儘快掌握國際先進技術,利用了大量時間,將當時美國及歐洲在鐵路信號方面的先進技術介紹到中國,在“鐵道科學技術簡訊”等刊物上翻譯了包括調度集中、車站聯鎖、編組站自動化、機車信號、信號器材等大量的國外先進技術資料,並指導相關科研人員進行課題研究,取得卓越成就。在他退休之後,又將他珍藏多年的國外文獻資料捐獻給鐵道部科學技術情報所圖書館。
20世紀50年代我國科技領域全面向前蘇聯學習時期,他堅持結合我國國情進行課題研究。在國家提出的科研工作“雙百方針”指導下, 《光明日報》組織一批知名專家教授展開討論時,他撰文對如何學習、引用前蘇聯科學技術的問題提出了看法。在文中他提出:“幾年來,我們學習蘇聯是有成績的。但是,也應該指出,在我國科學領域裡,許多人存有一種依賴蘇聯的思想。他們在很多科學技術問題上一成不變地搬用蘇聯的標準,卻沒有很好地去鑽研蘇聯科學技術的實際和精神。如果有人提出不同於蘇聯標準的意見,或者提出在蘇聯的技術基礎上進一步改善的意見,以及提出自己創見性的意見以代替蘇聯的方法時,就認為是‘不好好地向蘇聯學習’。應該肯定,我國的幾乎每一門科學都不同程度地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需要進一步向蘇聯和其他國家學習。但我們的學習不應該是生搬硬套,盲目照抄。過去曾有一個時期,在我國科學領域內忽視了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成就,使得自己閉塞了對科學發展的見聞。如果我們還不重視學習,那對於我們國家科學的發展是不會有好處的。”正因為他採用正確的科研方法,在他主持的科研工作中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和成績。
他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次科學技術規劃《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的編制工作,此次規劃的制定和實施不僅對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起了重要推動作用,而且對我國科研機構的設定和布局,科技管理的體系和方法,科技隊伍的培養方向和使用方式,以及我國科技體制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簡歷

1920年8月8日 生於北平(現北京市)。
1936年 畢業於北平育英中學。
1941年 畢業於西北工學院
1941-1945年昆明中央電工器材廠助理工程師。
1945-1951年 獲公費赴美實習資格赴美,在匹茲堡聯合信號公司任工程師。
1951年 由美國經香港回到北京。
1952-1953年 鐵道技術研究所電工研究組代組長。
1954-1955年 鐵道技術研究所電工研究組組長。
1956-1958年 鐵道部鐵道技術研究院電工研究組組長
1957-1966年 鐵道部鐵道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通信信號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1958年 鐵道部鐵道科學研究院通信信號研究組組長。
1959年 兼任鐵道部電務局總工程師。
1959-1977年 鐵道部鐵道科學研究院通信信號研究所所長。
1977-1978年 鐵道部鐵道科學研究院通信信號研究所總工程師。
1978年 退休。
2003年4月23日 在香港病故。

主要論著

[1] 朱淇昌.軌道電路及其研究(上).鐵道研究通訊,1953(1):33-38.
[2] 朱淇昌.軌道電路及其研究(中).鐵道研究通訊,1953(2):49-59.
[3] 朱淇昌,司徒鎮國,胡同光.軌道電路及其研究(下).鐵道研究通訊,1954 (5):38-64.
[4] 朱淇昌,胡同光.進出選路式繼電聯鎖的研究.鐵道研究通訊,1954(3):38-53.
[5] 朱淇昌,司徒鎮國,胡同光.迷流及鹽鹼地區的軌道電路.鐵道研究通訊,1955(8):1-71.
[6] 朱淇昌,司徒鎮國,胡同光,閔耀興.軌道電路的研究.北京:鐵道部12年科學規劃會議論文集,1956.
[7] 朱淇昌.地下鐵道自動信號布置方法.北京:人民鐵道出版社,1964.
[8] 朱淇昌,譯.組合網路.邏輯網路理論譯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6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