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嘉讀史系列:劉邦與項羽》這是一部解讀楚漢風雲人物的論史著作。《朱永嘉讀史系列:劉邦與項羽》以風雲四起的秦末為背景,根據《史記》、《漢書》等史書,鳩集傳記,增廣時聞,有評有述,詳細解析劉邦、項羽及其相關人物,全面破譯了楚漢爭霸過程中二人一成一敗的個人因素和歷史根由,揭示了歷史演進與個人命運的聯繫。項羽為何失敗,劉邦為何能勝出?劉邦這樣的歷史人物,他奠定了漢王朝數百年統治的基礎,有何過人之處?其中經驗教訓至今影響深遠。《朱永嘉讀史系列:劉邦與項羽》作者以其獨特的人生經歷和深厚的學術修養,秉持以史為鑑、古為今用的史學宗旨,知人論世,從而得出富有教益的觀點。
基本介紹
- 書名:朱永嘉讀史系列:劉邦與項羽
- 出版社:中國長安出版社
- 頁數:181頁
- 開本:32
- 品牌:北京胡楊文化
- 作者:朱永嘉
- 出版日期:2013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070581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朱永嘉讀史系列:劉邦與項羽》編輯推薦:經典人物,經典解讀;復旦大學歷史系老學者朱永嘉先生作品。心平氣和論理,各取所需讀史。
貴族後裔項羽因何功敗垂成、飲恨垓下?
鄉村無賴劉邦為何成功逆襲,創立大漢王朝?
出身、性格、智謀、心理因素、用人能力……
復旦歷史系老學者朱永嘉全面解析楚漢爭霸歷史;
破譯劉項成敗得失謎團,演說歷史的偶然與必然。
貴族後裔項羽因何功敗垂成、飲恨垓下?
鄉村無賴劉邦為何成功逆襲,創立大漢王朝?
出身、性格、智謀、心理因素、用人能力……
復旦歷史系老學者朱永嘉全面解析楚漢爭霸歷史;
破譯劉項成敗得失謎團,演說歷史的偶然與必然。
作者簡介
朱永嘉,歷史學者,前上海市委常委。1931年生,曾就讀於復旦大學歷史系,師從譚其驤、周予同等文史名家。後從事秦漢史、三國史、明史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著有《晚年毛澤東重讀古文內幕》、《論曹操》等。
圖書目錄
前言
一、劉邦的出身及其社會關係
二、項羽早年的出身與性格特徵
三、陳勝其人及其起兵的經過
四、劉邦起兵的原因及經過
五、項梁與項羽起兵的原因與經過
六、關於陳勝失敗的原因
七、劉邦與項羽進擊秦軍的比較
八、鴻門宴——項羽帶兵入鹹陽以後的失策
九、楚漢之爭
十、垓下之戰,霸王別姬
十一、田橫及貫高之死與五百壯士
十二、劉邦稱帝
十三、劉邦在洛陽南宮與功臣宿將
探討劉、項成敗的原因
十四、戰後軍隊士兵安置的問題
十五、劉邦如何論功行賞
十六、劉邦處置異姓王的問題
十七、劉邦與知識分子群體
十八、劉邦關於身後事的安排
後記
一、劉邦的出身及其社會關係
二、項羽早年的出身與性格特徵
三、陳勝其人及其起兵的經過
四、劉邦起兵的原因及經過
五、項梁與項羽起兵的原因與經過
六、關於陳勝失敗的原因
七、劉邦與項羽進擊秦軍的比較
八、鴻門宴——項羽帶兵入鹹陽以後的失策
九、楚漢之爭
十、垓下之戰,霸王別姬
十一、田橫及貫高之死與五百壯士
十二、劉邦稱帝
十三、劉邦在洛陽南宮與功臣宿將
探討劉、項成敗的原因
十四、戰後軍隊士兵安置的問題
十五、劉邦如何論功行賞
十六、劉邦處置異姓王的問題
十七、劉邦與知識分子群體
十八、劉邦關於身後事的安排
後記
後記
這是過去上課用的講稿,上課之前先發給學生,然後在課堂上只提綱挈領地講一兩個小時,因為課前學生已看了講稿,用不到我再念了。講稿中引用原文的部分較多,是為了引導學生去閱讀那些經典,寫這份講稿的目的,也只是希望藉此引起閱讀和思考,課堂上的討論還是非常活躍的。楚漢之際,劉邦與項羽這兩個歷史人物各自的成敗得失,以及他們所處的時代特徵,確有許多值得人們深思的地方。學歷史讀古書,不能停留在史實考證的階段,史實的考證固然重要,因為最起碼你要弄清相關人物與事件的時空之定位,更進一層的話,那就要弄清人與事所以成敗的原由,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才能從各自成敗的原由總結出相應的經驗教訓,惟其如此,歷史才能為後人所用。中國史學傳統著作的體例是非常豐富的,有紀傳體,以人物為主;有編年體,以時間為線索;有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的敘述為中心;有以典章制度的演化為線索,若杜佑的《通典》與馬端臨的《文獻通考》,這是從編纂學的角度講;有以地域為線索,若酈道元的《水經注》以及各地的地方志。此外還有一種史著,那就是史論。在各正史之列傳後皆有史臣日,那是對相關人物和事件的史論。唐宋之大文學家都好作史論,如蘇軾便是史論的大家。史論的目的是為了致用,王夫之的《讀通鑑論》便是以論的方式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明清人好作札記,如顧炎武的《日知錄》、趙翼的《廿二史札記》、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都偏重於史論,錢大昕的《廿二史考異》則偏重於考證。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時,我們讀史都是從讀史論起步,然後循序去讀經典原著,這樣能使我們在前人的基礎上作進一步的思考,帶著問題去考證其事實的究竟,並溝通古今,著眼點則放在致用上,對後人的思考有所啟迪,這才是我們論史的目的。這一篇講稿也只是提出了問題,讀者閱讀以後同樣可以作進一步的思考。其中難免也有錯失之處,望讀者指正。發表此作的另一目的,是希望藉此對當今史學盛行考證的風氣進行反思,再次倡議注重史論、注重經世致用的治史途徑。可或不可?讓讀者來評論。
序言
前言
一九六四年,毛澤東在重讀《史記》和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時,填了一首《賀新郎·讀史》的詞,今引其全文於下:
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銅鐵爐中翻火焰,為問何時猜得?不過幾千寒熱。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讀罷頭飛雪,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五帝三皇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有多少風流人物?盜跖莊蹻流譽後,更陳王奮起揮黃鉞。歌未竟,東方白。
這首詞的上闋概括了中國古代歷史發展演化的過程,從猿到人,經過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才慢慢進入階級社會,群雄彼此在疆場上角逐統治天下的權力,認識到這一點,經歷了幾千年人類歷史。詞的下闋則是講了傳說時代的三皇五帝並沒有真實的實物根據,但後人卻信從不疑,故稱其騙了無涯過客。他讚揚的盜跖、莊蹻是戰國時期的農民起義領袖,陳王指陳勝,是秦末農民起義的領袖。他歌頌反抗壓迫的鬥爭精神,正是這種無數次革命鬥爭才帶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歌未竟,革命勝利了,革命的精神要永葆不息,這在毛澤東同志身上貫穿始終。
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抗秦暴政,自立為王,號張楚,前後不過六個月時間,被其御者,即駕車的莊賈所殺。陳勝雖死,最終推翻秦王朝的都是陳勝派遣的王侯將相,其影響最大的便是劉邦與項羽這二股力量。
司馬遷在《史記·秦楚之際月表》的序言中說:
太史公讀秦楚之際,曰初作難,發於陳涉,虐戾滅秦,自項氏撥亂誅暴,平定海內,卒踐帝祚,成於漢家,五年之間,號令三嬗,自生民以來,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在五年之間,中央政權三次更迭,司馬遷感到有史以來,歷史的變遷從未有這樣急速過。這五年是歷史大動盪大變革的時代,從讀史者講,都喜歡這一個急劇動盪變化的歷史時期。亂世出英雄,所以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人物角色特徵鮮明,即使如項羽這樣的悲劇人物,讀《史記·項羽本紀》也能讓人動情。在中國二千多年的歷史上,最有興味的往往不是什麼盛世,而是由盛而衰,亂世歷史更顯精彩,這裡面有故事有人物。秦漢之際是如此,兩漢之際是如此,漢魏之際是如此,隋唐之際是如此,元明之際是如此,明清之際亦是如此。這是歷史劇烈轉折的時期,也是底層大眾奮起反抗鬥爭的時期,無論其成還是敗,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經驗和教訓,歷史正是從這種矛盾衝突的激烈鬥爭中不斷前進的。歷史知識的普及,演義小說起了很大的作用,它的前身是都市經濟發展以後,在宋代出現的書話,即說書先生的文本,後來演化為演義小說。而演義小說中,影響最大的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此外還有《隋唐演義》、《東周列國志》流傳亦廣,這是因為三國與隋唐之際包括戰國時期都是亂世,這裡面人物多,故事多。毛澤東讀史偏好於亂世,主要是王朝更迭之際如魏晉南北朝的分裂時期,大概也就是這個道理。從個人生活講,還是太平日子好過,那樣的亂世日子可難熬了啊!戰爭極其殘酷,人口銳減,土地荒蕪,饑荒,逃亡,這些艱難的日子,不是大家都喜歡過的吧。還有我們現在讀史的時候,要知道現在全球化了,這個世界在經濟上各個國家互相的依存度加強了,但是這些年來戰爭還是不斷,霸權主義者還在國門前不斷地耀武揚威,戰亂的威脅還沒有完全過去。所以我讀史也比較喜歡讀分裂時期的歷史,如春秋戰國時期、南北朝分裂時期,很有趣,戰亂不斷,興亡不斷更迭,這裡面也是各種類型的事件多,人物多,可以吸取的經驗教訓也多。從生活上講,我希望社會還是有一個統一的國家,大家生活可以安定一些。讀史的愛好,和對生活的追求往往並不一致。這個矛盾也是好事,作為一個革命的政黨,經過風風雨雨幾十年的鬥爭,成為執政黨時,需要考慮的是,如何為民而執政,如何保持往日艱苦奮鬥的革命傳統,如何提高自己的執政能力。可不能躺在父輩過去的功勞簿上酣睡,把執政視作我之產業,借之以奉我逍遙之花息。可不能因此而變成民眾革命的對象,更不能變成敵對勢力分化瓦解的對象。那么讓大家多知道一點興亡的故事,多知道一點分裂時期的戰亂和痛苦,可以更加明白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的可貴而珍惜之。多知道一點由盛而衰的歷史,對我們有益。歷史從來沒有長盛不衰的事,懂一點這方面的教訓,能益人心智。中唐文學的發展,是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而衰,時人對盛唐時期安定生活的追思和懷念。李白和杜甫的詩,白居易的《長恨歌》,都離不開那個時期世道的劇變。由於中國歷史的時間太長了,我們讀史應有所選擇。
再說政治家讀史,與史家的讀史,二者有同有異。政治家讀史,是從現實政治鬥爭的需要,以史為鑑,也就是以古人成敗得失為鑑,他並不要求系統地研究,他把歷史人物和事件作為案例來思考和借鑑。所以往往可以取其一點,不及其餘,在歷史與現實之間建構起他獨特的聯想。毛澤東讀史,一方面他系統地讀,反覆地讀。他讀《資治通鑑》十七遍,讀廿四史,對《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和《晉書》都很熟,過去介紹毛澤東讀史的書很多,只是說他讀了什麼,讀了多少遍,介紹他如何擠時間讀,而沒有介紹他是在什麼時候讀什麼,他為什麼讀這個篇目。要知道他對歷史的關注點,往往隨形勢的變化而跳躍。他推薦別人讀史,都是有感而發,有所指而為。如他在一九六九年三月珍寶島事件之後,六月在武昌重讀《南史·陳慶之傳》及《南史·韋睿傳》,是為了應對蘇軍進攻的。他能從《南史》中挑選這幾篇傳,是他長期讀史積澱的結果。史家則比較強調在系統和完整地掌握資料的基礎上對事件和人物作出比較全面的記錄和評價,強調對史實的訂正。修史,無論是編年、紀事還是紀傳,強調的是完整、系統、全面地掌握資料,和準確地進行表述,這需要紮實的基本功訓練和長年累月的積疊。政治家則沒有那么多功夫去這樣做。然而這二者又是互相呼應的。史學,作為學術,有它相對獨立的一面,但它不可能與政治絕緣,關鍵是它為什麼服務的問題。脫離現實需要鑽象牙塔可以由少數人去做,但畢竟不是史學發展的方向。中國歷史上有許多歷史人物和事件,經常會成為毛澤東關注的對象。史學家也應該對一些歷史人物和事件,作為一個個案例,對其利弊得失作一點細微的分析,既能提高人們讀史的興味,又能供人們去參考借鑑。史論式的札記便是做這一方面的工作,它對後人認識歷史還是非常有益的。劉邦和項羽這兩個楚漢風雲變幻中的歷史人物也是毛澤東一再關注的人物,他們一成一敗,都是亂世英雄。既然同學們點名講劉邦(這是我三年前上課給學生髮的講稿,故作如是說),那我們在下面先說一下劉邦其人其事,順著這個次序談秦漢之際楚漢相爭的歷史過程,及其如何穩定他所創建的“規模弘遠”的漢王朝。從劉邦和項羽這二個歷史人物的歷史遭際講,他們的成與敗、得和失,有鮮明的對比性。或者從歷史事件講,有許多經驗教訓值得人們反覆思考。毛澤東在講話中多次關注到這兩個人也不是偶然的。
劉邦是秦漢之際的一個人物,孟子說過“知人論世”,要理解一個歷史人物,都離不開他所處的時代。那個時代由一大群人物組成,秦末起義的領袖有陳勝、吳廣,在江東也就是現在浙江寧波起兵的,有項梁和他的侄子項羽。那是一個群雄並起的時代,要說在那場逐鹿戰爭中,為什麼劉邦能夠勝出,總有他的道理。項羽進入鹹陽,應該說是一個勝利者了,他的力量也遠遠超過劉邦。在楚漢相爭中,從戰役上講,劉邦往往是失敗者,而最終卻是他取得勝利。
一個歷史人物的成功,總需要考察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才能弄清楚其何以成功的道理。對於劉邦這樣的歷史人物,他能奠定漢王朝數百年統治的基礎,總有他的過人之處。儘管劉邦距離我們有兩千多年,但他在那個時代,與對手相處,與自己部屬相處,他對那許多複雜事件的處置方法,其中有許多經驗和教訓,作為喻旨和聯想,對後人思考問題時還會有啟迪和教益。我看到過一份回憶錄,毛澤東在開國大典結束後,回到住地,一邊吃飯,一邊手上拿著《史記》,那時他讀的《史記》還是線裝的武英殿版的殿本中的一冊,亦還是《項羽本紀》與劉邦的《高祖本紀》,毛澤東在革命勝利的時刻,在共和國成立的那個時刻,讀這二篇東西,還是很有意味的事情。他思考的亦還是項羽何以敗,劉邦何以勝,勝利以後劉邦何以立國的經驗教訓。一直到晚年,一九七三年七月,毛澤東還曾要我們把《史記》中的《陳丞相世家》、《黥布列傳》、《絳侯周勃世家》、《灌嬰列傳》、《陸賈列傳》標點注釋以後印成大字本送給他看。這些人物都是隨劉邦在逐鹿戰爭中立有大功的文臣武將,又是在劉邦身後對漢王朝有重大影響的人物,這時候毛澤東要看這些人物的傳記,無非想看看劉邦如何處理身後事。
人們都喜歡引用韓信被處置時說的“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講劉邦殺功臣宿將。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劉邦去世時,留下的功臣宿將還有不少呢,被處置的大都屬於他過去的同盟軍,並非所有的功臣宿將。“白馬盟誓”便是劉邦與他的功臣宿將之間的契約,《漢書·高帝紀》講到劉邦“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史記》的漢功臣年表中,講到“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由此可知劉邦與功臣宿將之間的關係,《漢書》還說劉邦“雖日暇不給,規模弘遠矣”。故對劉邦生平的許多事還是要具體分析,不能人云亦云,要用腦子思考一下。我這裡主要是把劉邦與項羽楚漢相爭的五年,作為一個歷史案例來研究和分析的,當然,也要涉及統一以後的人和事。毛澤東曾經說過“分析好,大有益”,所謂分析,就是實事求是地解析事物的方方面面,人和事都不是單一的,而是複雜的、多元的,由此及彼地弄清其中複雜的相互關係,也許它會使我們在應對現實問題時,自然產生某些相似的聯想而從中受益,說到底便是以史為鑑和古為今用,這才是我們讀史的基本宗旨。
一九六四年,毛澤東在重讀《史記》和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時,填了一首《賀新郎·讀史》的詞,今引其全文於下:
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銅鐵爐中翻火焰,為問何時猜得?不過幾千寒熱。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讀罷頭飛雪,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五帝三皇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有多少風流人物?盜跖莊蹻流譽後,更陳王奮起揮黃鉞。歌未竟,東方白。
這首詞的上闋概括了中國古代歷史發展演化的過程,從猿到人,經過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才慢慢進入階級社會,群雄彼此在疆場上角逐統治天下的權力,認識到這一點,經歷了幾千年人類歷史。詞的下闋則是講了傳說時代的三皇五帝並沒有真實的實物根據,但後人卻信從不疑,故稱其騙了無涯過客。他讚揚的盜跖、莊蹻是戰國時期的農民起義領袖,陳王指陳勝,是秦末農民起義的領袖。他歌頌反抗壓迫的鬥爭精神,正是這種無數次革命鬥爭才帶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歌未竟,革命勝利了,革命的精神要永葆不息,這在毛澤東同志身上貫穿始終。
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抗秦暴政,自立為王,號張楚,前後不過六個月時間,被其御者,即駕車的莊賈所殺。陳勝雖死,最終推翻秦王朝的都是陳勝派遣的王侯將相,其影響最大的便是劉邦與項羽這二股力量。
司馬遷在《史記·秦楚之際月表》的序言中說:
太史公讀秦楚之際,曰初作難,發於陳涉,虐戾滅秦,自項氏撥亂誅暴,平定海內,卒踐帝祚,成於漢家,五年之間,號令三嬗,自生民以來,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在五年之間,中央政權三次更迭,司馬遷感到有史以來,歷史的變遷從未有這樣急速過。這五年是歷史大動盪大變革的時代,從讀史者講,都喜歡這一個急劇動盪變化的歷史時期。亂世出英雄,所以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人物角色特徵鮮明,即使如項羽這樣的悲劇人物,讀《史記·項羽本紀》也能讓人動情。在中國二千多年的歷史上,最有興味的往往不是什麼盛世,而是由盛而衰,亂世歷史更顯精彩,這裡面有故事有人物。秦漢之際是如此,兩漢之際是如此,漢魏之際是如此,隋唐之際是如此,元明之際是如此,明清之際亦是如此。這是歷史劇烈轉折的時期,也是底層大眾奮起反抗鬥爭的時期,無論其成還是敗,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經驗和教訓,歷史正是從這種矛盾衝突的激烈鬥爭中不斷前進的。歷史知識的普及,演義小說起了很大的作用,它的前身是都市經濟發展以後,在宋代出現的書話,即說書先生的文本,後來演化為演義小說。而演義小說中,影響最大的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此外還有《隋唐演義》、《東周列國志》流傳亦廣,這是因為三國與隋唐之際包括戰國時期都是亂世,這裡面人物多,故事多。毛澤東讀史偏好於亂世,主要是王朝更迭之際如魏晉南北朝的分裂時期,大概也就是這個道理。從個人生活講,還是太平日子好過,那樣的亂世日子可難熬了啊!戰爭極其殘酷,人口銳減,土地荒蕪,饑荒,逃亡,這些艱難的日子,不是大家都喜歡過的吧。還有我們現在讀史的時候,要知道現在全球化了,這個世界在經濟上各個國家互相的依存度加強了,但是這些年來戰爭還是不斷,霸權主義者還在國門前不斷地耀武揚威,戰亂的威脅還沒有完全過去。所以我讀史也比較喜歡讀分裂時期的歷史,如春秋戰國時期、南北朝分裂時期,很有趣,戰亂不斷,興亡不斷更迭,這裡面也是各種類型的事件多,人物多,可以吸取的經驗教訓也多。從生活上講,我希望社會還是有一個統一的國家,大家生活可以安定一些。讀史的愛好,和對生活的追求往往並不一致。這個矛盾也是好事,作為一個革命的政黨,經過風風雨雨幾十年的鬥爭,成為執政黨時,需要考慮的是,如何為民而執政,如何保持往日艱苦奮鬥的革命傳統,如何提高自己的執政能力。可不能躺在父輩過去的功勞簿上酣睡,把執政視作我之產業,借之以奉我逍遙之花息。可不能因此而變成民眾革命的對象,更不能變成敵對勢力分化瓦解的對象。那么讓大家多知道一點興亡的故事,多知道一點分裂時期的戰亂和痛苦,可以更加明白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的可貴而珍惜之。多知道一點由盛而衰的歷史,對我們有益。歷史從來沒有長盛不衰的事,懂一點這方面的教訓,能益人心智。中唐文學的發展,是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而衰,時人對盛唐時期安定生活的追思和懷念。李白和杜甫的詩,白居易的《長恨歌》,都離不開那個時期世道的劇變。由於中國歷史的時間太長了,我們讀史應有所選擇。
再說政治家讀史,與史家的讀史,二者有同有異。政治家讀史,是從現實政治鬥爭的需要,以史為鑑,也就是以古人成敗得失為鑑,他並不要求系統地研究,他把歷史人物和事件作為案例來思考和借鑑。所以往往可以取其一點,不及其餘,在歷史與現實之間建構起他獨特的聯想。毛澤東讀史,一方面他系統地讀,反覆地讀。他讀《資治通鑑》十七遍,讀廿四史,對《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和《晉書》都很熟,過去介紹毛澤東讀史的書很多,只是說他讀了什麼,讀了多少遍,介紹他如何擠時間讀,而沒有介紹他是在什麼時候讀什麼,他為什麼讀這個篇目。要知道他對歷史的關注點,往往隨形勢的變化而跳躍。他推薦別人讀史,都是有感而發,有所指而為。如他在一九六九年三月珍寶島事件之後,六月在武昌重讀《南史·陳慶之傳》及《南史·韋睿傳》,是為了應對蘇軍進攻的。他能從《南史》中挑選這幾篇傳,是他長期讀史積澱的結果。史家則比較強調在系統和完整地掌握資料的基礎上對事件和人物作出比較全面的記錄和評價,強調對史實的訂正。修史,無論是編年、紀事還是紀傳,強調的是完整、系統、全面地掌握資料,和準確地進行表述,這需要紮實的基本功訓練和長年累月的積疊。政治家則沒有那么多功夫去這樣做。然而這二者又是互相呼應的。史學,作為學術,有它相對獨立的一面,但它不可能與政治絕緣,關鍵是它為什麼服務的問題。脫離現實需要鑽象牙塔可以由少數人去做,但畢竟不是史學發展的方向。中國歷史上有許多歷史人物和事件,經常會成為毛澤東關注的對象。史學家也應該對一些歷史人物和事件,作為一個個案例,對其利弊得失作一點細微的分析,既能提高人們讀史的興味,又能供人們去參考借鑑。史論式的札記便是做這一方面的工作,它對後人認識歷史還是非常有益的。劉邦和項羽這兩個楚漢風雲變幻中的歷史人物也是毛澤東一再關注的人物,他們一成一敗,都是亂世英雄。既然同學們點名講劉邦(這是我三年前上課給學生髮的講稿,故作如是說),那我們在下面先說一下劉邦其人其事,順著這個次序談秦漢之際楚漢相爭的歷史過程,及其如何穩定他所創建的“規模弘遠”的漢王朝。從劉邦和項羽這二個歷史人物的歷史遭際講,他們的成與敗、得和失,有鮮明的對比性。或者從歷史事件講,有許多經驗教訓值得人們反覆思考。毛澤東在講話中多次關注到這兩個人也不是偶然的。
劉邦是秦漢之際的一個人物,孟子說過“知人論世”,要理解一個歷史人物,都離不開他所處的時代。那個時代由一大群人物組成,秦末起義的領袖有陳勝、吳廣,在江東也就是現在浙江寧波起兵的,有項梁和他的侄子項羽。那是一個群雄並起的時代,要說在那場逐鹿戰爭中,為什麼劉邦能夠勝出,總有他的道理。項羽進入鹹陽,應該說是一個勝利者了,他的力量也遠遠超過劉邦。在楚漢相爭中,從戰役上講,劉邦往往是失敗者,而最終卻是他取得勝利。
一個歷史人物的成功,總需要考察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才能弄清楚其何以成功的道理。對於劉邦這樣的歷史人物,他能奠定漢王朝數百年統治的基礎,總有他的過人之處。儘管劉邦距離我們有兩千多年,但他在那個時代,與對手相處,與自己部屬相處,他對那許多複雜事件的處置方法,其中有許多經驗和教訓,作為喻旨和聯想,對後人思考問題時還會有啟迪和教益。我看到過一份回憶錄,毛澤東在開國大典結束後,回到住地,一邊吃飯,一邊手上拿著《史記》,那時他讀的《史記》還是線裝的武英殿版的殿本中的一冊,亦還是《項羽本紀》與劉邦的《高祖本紀》,毛澤東在革命勝利的時刻,在共和國成立的那個時刻,讀這二篇東西,還是很有意味的事情。他思考的亦還是項羽何以敗,劉邦何以勝,勝利以後劉邦何以立國的經驗教訓。一直到晚年,一九七三年七月,毛澤東還曾要我們把《史記》中的《陳丞相世家》、《黥布列傳》、《絳侯周勃世家》、《灌嬰列傳》、《陸賈列傳》標點注釋以後印成大字本送給他看。這些人物都是隨劉邦在逐鹿戰爭中立有大功的文臣武將,又是在劉邦身後對漢王朝有重大影響的人物,這時候毛澤東要看這些人物的傳記,無非想看看劉邦如何處理身後事。
人們都喜歡引用韓信被處置時說的“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講劉邦殺功臣宿將。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劉邦去世時,留下的功臣宿將還有不少呢,被處置的大都屬於他過去的同盟軍,並非所有的功臣宿將。“白馬盟誓”便是劉邦與他的功臣宿將之間的契約,《漢書·高帝紀》講到劉邦“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史記》的漢功臣年表中,講到“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由此可知劉邦與功臣宿將之間的關係,《漢書》還說劉邦“雖日暇不給,規模弘遠矣”。故對劉邦生平的許多事還是要具體分析,不能人云亦云,要用腦子思考一下。我這裡主要是把劉邦與項羽楚漢相爭的五年,作為一個歷史案例來研究和分析的,當然,也要涉及統一以後的人和事。毛澤東曾經說過“分析好,大有益”,所謂分析,就是實事求是地解析事物的方方面面,人和事都不是單一的,而是複雜的、多元的,由此及彼地弄清其中複雜的相互關係,也許它會使我們在應對現實問題時,自然產生某些相似的聯想而從中受益,說到底便是以史為鑑和古為今用,這才是我們讀史的基本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