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林(高級工程師)

朱德林(高級工程師)

朱德林,高級工程師湖南長沙人。1961年畢業於北京工業學院第一機械系。歷任湖南省資江機器廠技術員工程師、副總工程師、廠長兼總工程師、科技委員會主任、高級工程師。是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負責研製的新型12.7毫米高射機槍,1982年獲國家發明獎二等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德林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南
生平事跡,主要貢獻,童年勵志,與夢想靠近,實踐成就夢想,高射機槍研製,再立新功,輝煌成功一生,

生平事跡

業精於勤 大膽創新——記我國輕武器設計師朱德林

主要貢獻

朱德林,湖南長沙人,高級工程師,於1938年5月出生,1961年畢業於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大炮專業,曾任湖南省輕武器研究所所長,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1978年,他光榮地出席了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曾榮獲五機部勞動模範、湖南省優秀中青年專家、湖南省優秀科技工作者、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技術專家、全國先進工作者、湖南省特級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
他先後擔任資江機器廠廠長、湖南省輕武器研究所所長職務,在漫長的輕武器研製與設計生涯中,為我國輕武器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朱德林是新中國自行培養的第一代輕武器專家之一,也是中國當代優秀的輕武器設計大師,他名列20世紀世界百名知名兵器設計師的前茅。由他主持研製的77式、85式12.7mm高射機槍以及87式35mm自動榴彈發射器宛如三顆明珠,在我國輕武器發展史上熠熠生輝。

童年勵志

刻苦學習,立志投身國防事業
朱德林出生在湖南長沙一個普通的貧苦農民家中,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硝煙中度過了他的童年。日本侵略者4次火燒長沙城的惡行,使這個美麗富饒的城市一夜之間變成了一片焦土,造成長沙市數以百萬計的人民流離失所。成千上萬的災民不是慘死在日本鬼子的屠刀下,就是餓死或凍死在逃亡的路上。隨父母一路從長沙逃亡到湘西山區的朱德林,親眼目睹了日本鐵蹄蹂躪祖國大好河山、人們背井離鄉的悲慘情景。這成為他幼小心靈中永不磨滅的記憶,使他從小就明白了一個簡單而樸素的道理:貧窮落後就要挨打,一個國家必須有強大的國防,才能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才能保證人民過上安定和平靜的生活。從那時起,他就產生了這樣一個堅定的信念:長大後要從事武器設計與研製工作,要設計許多性能優良的武器來裝備我們的軍隊,保衛祖國,保衛家園。

與夢想靠近

湖南省解放以後,即將升入國中的朱德林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經過幾年的刻苦努力,於1956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當時中國兵器工業的最高學府之一——北京工業學院,就讀火炮專業。大學期間,他如饑似渴地學習各種基礎和專業知識,經過5年苦讀,1961年,他以各科全優的成績畢業,為日後從事武器裝備設計與研製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畢業後,他被分配到著名的456廠(國民黨時期稱為第21兵工廠)擔任技術員,從此開始了長達近半個世紀的輕武器設計與研製生涯。

實踐成就夢想

1965年,年輕的技術員朱德林自願支援“三線建設”,來到湖南資水河畔、雪峰山下新建的國營資江機器廠。當時工廠的主要生產任務是54式12.7mm高射機槍,朱德林擔任裝配車間的技術員,負責54式12.7mm高射機槍裝配與試驗等方面的技術工作。在工作實踐中,他發現這種仿蘇高射機槍不僅又笨又重,而且在試驗中屢次出現精度不穩、壽命達不到要求、故障多等問題。他根據生產和試驗中出現的問題,深入分析研究,提出了許多具體的解決措施,使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得到很大的改善與提高,得到了工廠領導、駐廠軍代表和老專家的高度稱讚。他當時雖然還只是一個負責機槍裝配與試驗的技術員,但已經表現出了不同凡響的技術管理才能,初步展露出一個專業設計師的鋒芒。他在試驗中深刻體會到,這種高射機槍過於笨重,機動性差,不適合中國軍人使用,只進行小改動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於是便萌發了自己設計一種新型高射機槍的想法,並多次向廠領導提出自己的設計方案,但由於當時的實際情況,一直沒能付諸實施。

高射機槍研製

自主研製新型武器
20世紀60年代末,根據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部署,在我國兵工界掀起了自主研製新型武器裝備的熱潮,資江機器廠有幸成為新型高射機槍的方案設計單位之一。朱德林主動請纓擔任設計師,他總結自己多年實際工作的經驗,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與同伴一道,經過幾十個晝夜的拼搏,拿出了第一套高射機槍設計方案草圖。為了有效減輕槍的質量,他在自己的方案設計中大膽地採用了一種新穎的自動原理,即導氣管式自動原理,他自己稱其為“氣吹式”自動原理。這種自動方式與一般導氣式結構的主要區別是火藥燃氣經導氣孔進入導氣管內直接作用在槍機體上,與自由槍機一樣。採用這種自動原理的主要優點是可以大幅度減輕武器的質量,由於閉鎖片在彈底火藥燃氣壓力作用下自行迴轉而開鎖,能使槍機的質量和振動大幅度減輕,後坐衝量減小。
這一新穎的設計方案不僅得到了工廠領導和專家的肯定,也得到了當時五機部機關和領導的稱讚,並很快成立了研製組,技術上由朱德林負總責,對方案進行進一步完善後展開工程研製。他帶領研製組的工人和技術人員夜以繼日地工作,僅用了5個多月的時間就拿出了第一挺樣槍,在工廠組織的摸底試驗中,樣槍的表現非常出色,各項技術指標基本達到了預想的要求。新槍的研製工作由此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朱德林和他的夥伴們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訊息傳到工廠,振奮了全廠職工,人們敲鑼打鼓上街遊行慶賀,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喜訊傳到五機部,部領導和機關的同志們也非常高興,立即來電祝賀,並下撥了科研經費。
新型武器再創新
當全廠職工還沉浸在初步成功的喜悅之中時,朱德林和他的夥伴們便開始了新一輪樣槍的研製。經過幾年的辛勤工作,終於在1975年完成工廠鑑定,進入國家靶廠進行設計定型試驗。科研的道路是不平坦的,當人們期盼著成功的時候,意外的事情出現了。在國家靶場的低溫試驗中,有一挺樣槍的機匣出現了局部斷裂,實際上這是零部件低溫強度不足的重大問題。這時,有人開始吹冷風了。但朱德林和他的夥伴們並不泄氣,他們認真查找原因,進行縝密的理論計算,反覆試驗驗證,終於找到了真正的原因,解決了零部件的低溫強度問題。就這樣,他們迎難而上,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經過十二輪樣機加工與試驗,七進國家靶場進行嚴格的設計定型試驗,於1977年完成全部研製工作,定型號為“1977年式12.7mm高射機槍”。該高射機槍由於採用了導氣管式自動原理,結構簡單緊湊,操作使用方便,勤務性能好,全槍質量僅57kg,比54式12.7mm高射機槍減輕40%以上。裝備部隊後,深受廣大指戰員的歡迎。1987年,77式高射機槍榮獲國家發明二等獎。
不屈精神再創成功
20世紀80年代初,根據部隊使用1977年式12.7mm高射機槍的情況,總部決定對其進行進一步改進,並採用競標的方式決定承研單位。參加競爭的幾家工廠不論是經濟實力、加工能力,還是技術力量,都要比資江機器廠強,許多好心的同志勸朱德林退出競爭,在做好充分準備後,毅然參加競標。經過嚴格的專家評選和實彈射擊試驗考核,他們的改進方案在眾多的競爭方案中脫穎而出,這就是我國自行研製成功的第二代大口徑高射機槍——1985年式12.7mm高射機槍。該機槍採用了與1977年式12.7mm高射機槍相同的自動原理和開、閉鎖機構,但結構更加緊湊,質量進一步減輕,總體性能大幅度提高。
在這兩個型號機槍的研製中,朱德林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大膽創新,實現了他從小立下的宏志——為新中國設計先進武器,也使人們認識了這位勤奮、堅毅、百折不撓的輕武器專家。

再立新功

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的MKl9 40mm自動榴彈發射器在越南戰場現身;20世紀80年代初期,蘇聯的30mm自動榴彈發射器在阿富汗亮相。這種似槍非槍、似炮非炮的輕武器具有質量輕、威力大等諸多優點,在幾次局部戰爭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引起了各國軍方的高度重視,也引起了我國的極大關注。80年代中期,我國決定研製自動榴彈發射器。
當時自動榴彈發射器是一種新型武器,除了外文雜誌上有幾張外形圖之外,沒有任何可供參考的實用資料,一切須從頭開始。朱德林根據自己多年從事武器研製的經驗,帶領設計隊伍,經過幾個月的奮鬥,很快拿出了採用導氣管式自動原理、彈鼓供彈的設計方案,並製造出樣槍進行原理可行性試驗,效果頗佳。該設計方案可行性強、研製成本合理,於1987年在總參謀部、國防科工委、第五機械工業部等領導機關組織的競標中奪魁,一舉獲得這一武器的研製任務。
取得研製任務後,在第五機械電子工業部和湖南省國防科工辦等上級機關的大力支持下,由湖南省輕武器研究所牽頭,聯合湖南地方軍工企業、部屬兵工廠等6廠1所組建35mm自動榴彈發射器武器系統。該武器系統由發射器、殺傷彈、破甲殺傷彈、引信和光學瞄準鏡等分系統組成。湖南省輕武器研究所為系統總師單位,朱德林任系統總設計師。
接到研製任務後,朱德林便全身心地投入到研製工作中,他不僅要帶領工程技術人員攻克發射器的各種技術難關,而且要協調各彈藥廠和引信廠的技術接口和攻關工作。為了排除干擾,他把行李從家裡搬到單位一間不足10m2的臨時工房,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研製工作中。這間簡陋的工房既當辦公室,又當宿舍,他在裡面一住就是幾年,直到35mm自動榴彈發射器完成設計定型後才搬回家。
在35mm自動榴彈發射器的研製過程中,朱德林和他的同事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經過8年的艱苦奮鬥,6進國家靶場,終於在1995年完成設計定型,定型號為“QLZ87式35mm自動榴彈發射器”。隨後進行批量生產,裝備我駐港、駐澳部隊,以其雄健的身姿展示在香港、澳門和世界人民面前。

輝煌成功一生

年近古稀的老專家朱德林因為年齡以及身體關係,離開了他心愛的輕武器科研崗位,但他的敬業和艱苦奮鬥的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曾和他一起工作過的每一位同仁心中,他的名字必將和他研製的武器一同載入我國輕武器發展史冊。
湖南省益陽市資江機械廠的人民因為利用他的發明創造.養活了兩代人.保守估計 10000人左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