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洛村由高家莊、 小后庄、龍莊、前店莊、曹圩子等5個自然村組成,位於台兒莊城區北約4.5公里處, 勝利渠南岸,東與胡莊村接壤,西與賈口村相連,南與後於村為鄰,隸屬棗莊市台兒莊區馬蘭屯管轄。全村總面積330公頃,其中耕地307公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洛村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中國山東
- 面積:330公頃
- 人口:3850(2000年)
概況,人口,農村經濟,大事記,經濟發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進步,文教科技,人民生活,村莊建設,集體福利,組織建設,中共地方組織建設,基層組織建設,歷史名人,吳貞會,張玉珍,朱德林,馮玉璽,
概況
相傳,戰國時梁王之女放戰蜂無法收回,先落於此,後落於北,立村後,定名南落,後演變為南洛。
該村地處黃淮海平原,地勢平坦,水資源豐富,發展市場型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素有“賽銀窩”之美稱。境內盛產蔬菜、小麥、玉米。植被面積7.2公頃,森林覆蓋率23.5%。
境內交通便利,棗(園)徐(州)公路從村東經過。村內街道整齊,路面平整。境內建有南洛磚廠、南洛孵化廠、南洛食品加工廠等6處企業,是投資建廠的黃金地段。
人口
2000年,全村共有1002戶,總人口385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1‰。現有侯、李、曹、朱、劉、王、潘、馮、趙等40多個姓氏,均為漢族。
農村經濟
1949年, 農村經濟總收入36萬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64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100萬元,人均純收入2860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41∶4∶55。
南洛村是全市首批蔬菜瓜類生產專業村之一。 1988年,全村種植蔬菜100公頃,年產蔬菜1500萬公斤, 其中出口65萬公斤,創匯35萬美元,總收入385萬元,戶均收入3500元。 1989年2月,南洛村被棗莊市政府定為市蔬菜生產基地、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 被棗莊市對外貿易委員會定為出口蔬菜生產基地。2000年,蔬菜面積達166.7公頃,占全村耕地面積的54.3%,各類大棚、大拱棚達3600個。1995年12月13日,村黨支部書記馮玉璽被中共棗莊市委、 市政府授予“棗莊市勞動模範”稱號。1998年10月,該村被山東省科學技術協會評為科普先進村。1999年,南洛村被中共棗莊市委、市政府定為蔬菜瓜類生產專業村。
大事記
1926年,大沙河決口,洪水漫溢,南洛至台兒莊平地行舟。秋,霍亂病流行,鄉民死亡甚多。
1936年,由吳貞會主辦,設立村初級國小。
1937年,吳貞會參加抗日後援會。
1939年10月,吳貞會組織成立紅槍會,發展會員千餘人。
1940年2月, 吳貞會率領紅槍會員36人到各村聯繫,在野場與日軍遭遇,他們赤裸上身,手持大刀與日軍拼殺,吳貞會等11人英勇犧牲,19人受傷。
1945年,南洛村第一次解放。
1946年,建立村農救會、婦救會、青年團等組織。
是年7月,國民黨軍進攻解放區,農救會解散。
1947年,中共黨員張玉珍被還鄉團活埋。
1948年12月,南洛村第二次解放。
1949年3月,建立中共南洛村黨支部,宋保金任支部書記。
是年5月,建立村農會組織。
1950年,進行土地改革。
1951年4月,成立互助組。
是年5月,有6名青年報名參加志願軍赴朝鮮參戰。
是年6月, 中共蘭陵縣委機關通訊員苗時善下鄉執行任務時,在南洛村北被反革命分子朱成元殺害。
1952年,成立民兵組織,設立民兵營、基幹連。
是年4月, 南洛村朱德林在“整沂導沭”工程中,榮獲“華東水工一等勞模”稱號。
1953年,建立初級農業合作社。
1956年,建立高級農業合作社。
是年,台兒莊供銷社在南洛設分店。
1957年,成立南洛完小,設初級班4個,高級班6個。
1963年5月20日, 南洛村在區委召開的區、公社、生產隊三級幹部大會上作典型經驗介紹。
1964年,成立村貧農協會,趙德乾任會長。
1965年6月,投資10萬元,建小型排灌站。
1966年,南洛完小設立國中班,共有學生300多人。
是年9月,村民用上了電燈。
1970年3月,建立農村合作醫療門診。
是年4月,開始進行大面積稻改,由旱田改為水田。
1973年4月,建立合作醫療衛生室,共有醫護人員4人。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辦起了預製廠、磚廠、食品加工廠,有各種作坊30餘個。
1981年,建立文化室,成立了電影放映隊。
1982年,實行包產到戶聯產承包責任制。
是年,建立幼稚園,入園幼兒達100多名。
是年,村民李貢仆建起全區第一個蔬菜大棚。
1984年,村文化室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胡耀邦總書記為之題詞。
1987年,南洛國小進行改貌,新建教室28間。
1988年,村委會辦公大樓建成投入使用。
1992年,由120名菜農自發組織,創辦全區第一個“民間蔬菜研究會”。
1994年,投資60萬元,建南洛蔬菜批發市場。
1995年3月,黨支部書記馮玉璽被評為市級勞動模範。
是年,建成全鎮第一個電話村。
1996年2月,建成全鎮第一個黨員電化教育示範點。
是年3月, 青年農民徐友峰創辦全市第一個“蔬菜服務熱線”,義務解答民眾諮詢。
1997年,村民間蔬菜研究會被棗莊市科學技術協會評為全市“十佳”蔬菜研究會”。
1998年5月,徐友峰被團省委評為“星火帶頭人”。
是年10月,南洛村被省科學技術協會評為科普先進村。
1999年4月,南洛村被中共棗莊市委、市政府定為首批蔬菜瓜類生產專業村。
2000年,進行農村電網改造,改換線路25桿公里。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新中國成立前,糧食畝產不足60公斤。1952年,全村成立東西兩個變工組。1953年,建立初級農業合作社。1956年,建立高級農業合作社。1970年至1977年,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和稻改,投工10萬多個,挖毛渠、支渠42條,計30公里,進一步改善了農業內部生產條件。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村民的生產積極性。1984年,糧食單產760公斤,比1978年增長260公斤。
為進一步提高糧食單產,全村統一購進優質麥種(濟南13號) 進行更新換代,1994年,全村土地實現噸糧田,每年向國家提供商品糧16.5萬公斤。
1992年以來,大搞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蔬菜生產。先後建起冬暖式大棚、大拱棚3600多個, 蔬菜面積達166.7公頃,主要種植黃瓜、西紅柿、辣椒、茄子、芸豆、大白菜、山藥、佛手瓜、韭菜等30多個品種。“南洛大白菜”由於大小適中,菜心多而白嫩, 深受廣州、深圳等地市民青睞。每年向外地銷售蔬菜500萬噸,畝產值達3000元以上。2000年,實現農業產值1600萬元。
第二產業
該村工業始於高級社時期,當時建起了油坊、豆腐坊等,從業人員40人,收入不足萬元,因各種原因時乾時停。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支部抓住發展機遇, 先後建起了磚廠、 食品加工廠、建築隊等村企業。至2000年,全村從業人員126人,實現工業產值210多萬元,創利稅50多萬元。
第三產業
1956年,辦起第一個商店--南洛供銷分店。之後,又陸續辦起粉坊、豆腐坊、掛麵坊等,取得較微薄的經濟收入。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村黨支部為加快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致富的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充分利用南洛村緊靠棗徐公路,又處台兒莊北郊的有利條件,把沿路開發作為發展第三產業的重點。1994年,投資60萬元,在棗徐公路西側建起6000平方米的蔬菜批發市場,設立了蔬菜銷售洽談處,並配套建起旅館、飯店等。同時,對來此行銷蔬菜的南北客商利益實行保護措施。1995年以來,對村中心街進行了改造,拓寬了道路,新增經營食品、糧油、維修、鋁合金加工、日用百貨、零售和批發種子、農藥、 化肥等各類店鋪100多家,十字街口成為繁華中心,既改變了村容村貌,又繁榮了當地經濟,為村民發家致富、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營造了良好環境。隨著蔬菜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已發展起50多個專營蔬菜運輸的聯合體,擁有大、小車輛100多台,年外運蔬菜100多萬噸。
特色產業 自1994年以來,部分村民抓住緊靠城區、花卉熱銷的機遇,栽花種草,建大棚花圃,全村湧現出30多戶花卉專業戶,年收入都在2萬元以上。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建國前,民眾文化科技落後,學齡兒童入學率占10%。建國後,逐步改善辦學條件。1957年,投資12萬元,建起南洛國小。1966年,投資13萬元,新建教室20多間, 設立中學教學班。1983年,集資15萬元,建起8個標準教室。1984年,原村黨支部書記朱德林受到山東省教育廳的表彰,授予“辦學先進個人”稱號。1994年以來, 進一步加大教育投資力度,先後投入100多萬元,建起高標準教學樓,購置了教學儀器和體育器械, 使學校達到了“六配套”的要求。自1978年以來,先後有300多人考入了大、 中專院校,其中被清華大學錄取1人。1981年,建起了村文化室,購置了電影機,成立了電影隊;組建了獅子、龍燈、高蹺表演隊,常在鄉、村之間表演。1984年,村文化室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表彰,胡耀邦總書記為之題詞。多年來,對文化科技事業投入力度不斷加大,有60多人參加了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綠色證書”培訓學習,有30多人先後被農場、部隊、農戶聘為技術員。
人民生活
建國前,大多數村民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年人均糧食僅為40公斤, 年人均純收入不足30元。 建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 6年, 全村人均糧食120公斤,人均純收入62元。1978年,人均糧食170公斤,人均純收入140元。 1982年,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 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1995年, 南洛村建成為全鎮第一個電話村,程控電話達360多部。2000年,人均純收入2860元,人均年末存款餘額2100元,村民過上了富裕的生活。全村擁有各種機動車輛380多輛,各種機車120輛,彩電1000多台,電冰櫃100多台。
村莊建設
建國前,村內街道高低不平,破爛不堪,村民住房多以土坯砌牆,人均居住面積不足3平方米。 建國後,逐漸以磚石代替土坯。80年代後,大多使用鋼筋水泥預製件為主建房,並按照統一設計、合理規劃的要求,使建房達到排房化。2000年,人均住房面積20平方米。1988年,投資30萬元建起了村委會辦公樓。2000年,對2 5公里的低壓用電線路進行了改造,使農民用上了放心電。
集體福利
建國後,逐漸發展起集體福利事業。先後對“五保”老人由村里統一提供糧食、錢款和住房,實行集中供養;對軍屬、烈屬按照政策落實各項優待扶持措施。1980年,在農村實行計畫生育“只生一個好”政策後,對獨生子女戶由村里出錢辦理“兩全保險”和為“雙女戶”辦理養老保險,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45年5月, 李秀才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該村第一名中共黨員。1949年,中共地方組織全部公開,全村共有黨員6名,宋保金任村黨支部書記。多年來,村黨支部十分重視加強自身建設,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多次被評為市、 區、鎮先進黨組織。自1978年以來,共有30多名黨員受到各級黨組織的表彰。1998年青年黨員徐友峰被團省委評為省級“星火帶頭人” 。2000年,全村共有黨小組11個,黨員60名。
基層組織建設
1945年,南洛村第一次解放後,於1946年建立了農救會、婦救會、青年團等組織。解放戰爭時期,村政權帶領民眾積極參軍、參戰,發展生產,支援前線。 1952年,成立了農業生產互助小組,1953年,建立了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 建立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秦開文任社長。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設立南洛生產大隊, 下設6個生產小隊。1979年,馮玉璽任大隊長。1984年,建立了南洛村民委員會, 設委員5人,馮玉璽任村主任,下設11個村民小組。2000年,村民委員會由5人組成, 主任李揚,副主任李偉,委員李貢田、潘緒峰,調解主任李貢田,婦女主任丁敏英,計生主任李坤,村文書潘緒峰。自1978年以來,該村多次被評為市、區、鎮先進集體、社會治安先進村等。
現任村黨支部書記:馮玉璽
現任村委會主任:李揚
歷史名人
吳貞會
(?~1940.2) 抗戰初期,為了抗日自衛,他組織了百餘人的自衛隊,後為擴大影響,成立了紅槍會,在附近村莊設立分會,當時入會的會員有千餘人。1940年2月, 吳貞會帶領36名會員到各村聯繫,經彭樓野場回南洛時,同百餘日軍遭遇。在吳貞會的帶領下,紅槍會員赤膊挺矛沖入敵陣,由於武器懸殊,自衛隊共死傷30餘人。吳貞會和他弟弟等11人壯烈犧牲。
張玉珍
(1926~1947) 1945年,他回響黨的號召,在白色恐怖下毅然參加革命,1 946年2月入黨,任南洛基幹隊隊長。1947年,被還鄉團活埋,犧牲時年僅21歲。
朱德林
1929年出生。1951年至1955年,帶領民兵辦了許多案子,從未出現差錯,屢次受到上級表揚和鼓勵。1952年,參加魯南軍區在鄒縣召開的戰鬥英模大會。同年,朱德林帶領民兵參加整沂導沭工程,創造了在土台底部挖橫溝的辦法,提高工效一倍。1952年4月, 朱德林被評為“華東水工一級勞模”。朱德林先後當了20多年的支部書記,對發展教育、水利、蔬菜生產等方面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馮玉璽
1950年出生。1979年,任大隊長。1984年,任村委會主任。1993年,任村黨支部書記。1995年,被中共棗莊市委、市政府授予勞動模範榮譽稱號。馮玉璽自任村支部書記後,帶領全村民眾大搞農業內部結構調整,使南洛村糧經比例達到1∶1,成為棗莊市蔬菜專業村,被民眾稱為“莊稼人”致富的“領頭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