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巷

朱子巷

這條巷子,起自現在武夷山市五夫影劇院的門右,經大坪過農貿市場後側,直至五夫里老街中和坊(古名)。它是中和坊與儒林坊(古名)的交界線,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場,全長共300餘米。由於時代的變遷,現僅留138米的一段。巷子路面全用鵝卵石鋪成,巷形三曲,兩側為古屋高牆所夾持,頗具古巷韻味。遊人行進其中,興趣盎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子巷
  • 行政區類別:福建省
  • 下轄地區:福建省武夷山
  • 地理位置:福建省武夷山市境內
名字來源,地理位置,

名字來源

朱子進入武夷山的第一巷,民間俗稱朱始巷。它是五夫里(現為五夫鎮)五夫街一條叉巷,始建於五代十國南唐時代(約930-950年),距今1000多年。
這一條小巷原來沒有巷名,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年),朱熹遵亡父朱松遺命,從建安(今建甌)遷居崇安五夫里府前村,受業於武夷山籍的著名學者劉子翬、劉勉之、胡憲的門下。這幾位長者都傾力培植朱熹,特別是死後被謚為文靖公的劉子翬更是竭其平生所學,教誨朱熹矢志攻讀。朱熹功成名就之後,還長期居住在五夫里屏山下的紫陽樓,潛心著述和傾力執教。他寓居五夫里40餘年,曾寫下了感情充沛的詩句:“卜居屏山下,俯仰三十秋。縱然村墟近,未愜心期幽。”的確,從府前村前往五夫古街的村墟,不過里許,近在一箭之間,但朱熹卻很少涉趣其間。喧囂的市塵,巍峨的建築,都未能使他愜意忘情,但他也不是足不離戶。剛定居於五夫里之時,他經常負篋前去咫尺之地的鵝子峰麓,向岳父兼師長的劉勉之求教,或去相距不遠的籍溪之畔,在文定書堂向一代名儒胡安國之子胡憲受道(朱熹後來曾說過:“從三君游,而事籍溪先生為久。”)
他還經常攜徒探友,尋幽問道,每次外出時都要經過這小巷,竟達數萬次之多。後人為懷念這位理學集大成的大儒,遂將這條小巷稱為朱子巷,藉以表達朱熹始經此處得使陋巷生輝的殊榮。

地理位置

這條巷子,起自現在武夷山市五夫影劇院的門右,經大坪過農貿市場後側,直至五夫里老街中和坊(古名)。它是中和坊與儒林坊(古名)的交界線,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場,全長共300餘米。由於時代的變遷,現僅留138米的一段。巷子路面全用鵝卵石鋪成,巷形三曲,兩側為古屋高牆所夾持,頗具古巷韻味。遊人行進其中,興趣盎然。
五夫鎮的居民,對朱子懷有特殊的敬仰之情。他們盡力保護此條大巷,讓它保持其完整原貌,不改當年舊觀。美籍華裔著名學者陳榮捷瞻仰朱子故居時,特業此巷考察,親自丈量古巷寬度,並熱心向海外學者介紹了這樣一個奇特的史實:宏博如海洋的朱子學竟誕生於狹小的陋巷中,這也許是“泰山不棄細石,江河不拒涓流”的樸素辯證法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