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其慧
- 出生日期:1877年
- 逝世日期:1931年8月
- 主要成就:佐夫創辦香山慈幼院、中華教育改進社
與陶行知共同發起平民教育運動
在北平成立中華平民教育總會,被推為董事長 - 字:字淑雅
人物經歷,魂歸香山,
人物經歷
朱其慧(1876~1931),字淑雅,江蘇寶山高橋(今上海市浦東新區高橋鎮)人。其父朱魁, “字子梅,附監生,居高橋,署益陽知縣,加五品銜。” 朱魁有子二,長子朱其恕,“字伯仁,魁子,浙江候補知縣,同知銜。”朱其恕於淸光緒十二年(1886)九月任浙江浦江縣知縣。次子朱其懿,“字叔彝,魁次子,湖南候補知府,三品銜。朱其慧為朱其懿之妹。朱家在浦東高橋是個大家族,以沙船海運起家並業商。朱其慧的二位堂兄朱其昂、朱其詔均是清朝末期的高級官員。
與熊鳳凰情投意合
朱其慧與其兄朱其懿關係最為親密。朱其懿(1846〜1910),肄業於國子監。清光緒五年(1879),以三品升用道銜改銓知府分發湖南候補。光緒十四年(1888)出任湖南沅州府知府,後又調署永州、衡州、常德三府,治行冠於湘西。後任中西醫院總辦。著有《守沅集》。朱其懿非常重視地方教育,湘西鳳凰城的熊希齡(1870~1937),15歲考中秀才,16歲中舉人,19歲中進士,有“湘西才子”之稱,深得知府朱其懿的賞識,並把妹朱其慧許配給熊希齡作為續弦。
熊希齡,字秉三,號明志閣主人、雙清居士,世稱熊鳳凰。清同治九年(1870)7月23日出生於鳳凰城,少負才名,人稱“神童”在晚清擔任過造幣總監、奉天鹽運使等要職,清朝滅亡時,他已是二品重臣。民國初年,官拜國務總理,1916年告別政界,後從事慈善教育事業。清光緒二十年(1894),24歲的熊希齡娶廖氏為妻,翌年,廖氏不幸染病身亡。光緒二十二年(1895),取朱其慧為續弦。
朱其慧是大家閨秀,有較高的文化學養,他與熊希齡結婚後,情投意合,十分愉悅,常吟詩作對。有一次她出上聯:“種數盆花,探春秋訊息”,熊希齡以“蓄一池水,測天地盈虧”對之。一次游後花園,見景作對聯,朱出“假山真鹿走”,熊對“死水活魚游”;朱對著池中的荷花又吟出:“因荷而得藕”,熊則答曰:“有柴不須煤”,這幅對聯用諧音道出了倆人的婚姻結合。朱其慧為熊希齡育有長子熊居、大女兒熊芷、小女兒熊鼎。1916年,熊希齡告別仕途,一直從事慈善教育事業,創辦北京香山慈幼院,朱其慧給予大力支持。1926年,朱其慧50歲,熊希齡作了一首長篇敘事詩《丙寅十月二十九曰為淑雅夫人五十初度賦贈》,共有詩句260句,以感謝夫人對自己全方位的支持和幫助。其中有詩句云:“我生憂患中,失意常八九。賴君共艱難,歲月不覺久。乙丑我方冠,師事沅州守。守即君之兄,循循而善誘。如玉之受磨,如苗之去莠。苟非培植力,梁材胡可構?君母姜太君,慈愛予尤厚。廣廈有萬間,飲食均親手。余深受教悔,學業得研究。君沐母兄教,不為習所狃。母更苦一生,劬育若哺鷇。兩歲即失恃,弱弟年更幼。同胞共七人,教讀與紉繡。勤固不暇食,儉且不衣縐。母氏勞如何,良質精雕樓。君能有所立,功皆由播耨。余既聞之屢,知君有抱負。君兄遷長 沙,托我攜眷走。舟中十餘日,時聞君辯剖。甲午自北歸,君即不復覯。乙未我斷弦,是以婚姻媾。丙申初合卺,僉曰得嘉偶。吾父軍醴陵,偕往見姑舅。弟婦均怡怡,荊枝共榮茂。”這些詩句講述了兩人相識的經過。熊希齡從政時,家務事均由朱其慧操勞,敘事詩曰:“況吾不理家,幸君勝丈夫。”熊希齡在理政碰到難題時,也得到夫人的幫助,有詩曰:“頭緒紛紜中,幸乎得君副。有事相籌謀,有過相繩糾。兩非幸運人,直一患難偶。”朱其慧與熊希齡還有許多往來書信,可謂情投意合。
致力建設香山慈幼院
民國6年(1917),順直省發生水災,淹沒103個縣,災民有635萬人,許多兒童被遺棄。為此,熊希齡夫婦決定籌辦兩所慈幼局,分別收養男女兒童。但兒童有千人之多,慈幼局房屋不夠用。後經徐世昌總統與前清皇室內務府商量,將香山靜宜園地方用於救濟兒童,這是香山建慈幼院的開始。後又修筑西山通往北平城的公路,取名仁慈路。
民國8年(1919),“山東、直隸、山西、河南、陝西五省又發生旱災。熊希齡與趙爾巽、汪大燮、陳漢第等人組織北五省災區協濟會。朱其慧負責的女紅十字會與北五省災區協濟會在北京郎家胡同合辦了一個災區兒童臨時教養所,共收男女兒童三百餘名。1920年賑務事竣,有一百多名兒童被各自的父母領回,剩下二百多孩子。朱其慧商得熊希齡同意,將這二百多兒童送入香山慈幼院。慈幼院開辦之初,最大的困難是入院的貧苦兒童疾病叢生。他們多是帶病來的。四歲至十三四歲的孩子疾病最多,頭癬、疥瘡、眼病、肺病、癆病是他們的常見病。慈幼院一設立,熊希齡即與朱其慧商議,在靜宜園內辦一個女紅十字會香山醫院,為這些孩於們治病。地址選在昭廟。初入慈幼院的孩子患腸胃病的很多,這是由於他們生活貧苦,吃的東西很差所致。”為此,慈幼院積極募集款項,改善入院兒童的飲食,使兒童的體質有所增強。
朱其慧是一位知識婦女,熱心社會事業。民國年間,她主持女紅十字會的工作,在舊軍閥連年混戰之際,慈幼院組織一支由46名大孩子組成的學生救護隊,由朱其慧帶領,以女紅十字會的名義到長辛店等處救護傷兵和難民。在慈幼院全體師生集會上,院長熊希齡講話之後,她也常有長篇講話。她參與慈幼院的工作,但不任實職。
朱其慧與丈夫熊希齡在辦慈幼院和推行平民教育過程中,得到同鄉黃炎培的大力支持,黃炎培於1922年10月27日、1923年8月25日、1924年8月 31日三次到香山慈幼院考察。相互間有多次的走訪和書信往來,黃炎培在日記中均有記載。
朱其慧與丈夫熊希齡相敬如賓,全力支持辦好香山慈幼院。1931年,朱其慧過世後,熊希齡對失去賢內助深感悲痛。同時以其濟世拯孤的慈悲心懷也深感家產私有觀念甚屬無所謂,毅然捐出全部家財充作兒童福利基金。1932年10月,設立“熊朱義助兒童幸福基金社”,總社設在北平古駙馬大街,分社設在湖南芷江青雲街。該社一直活動到1952年5月中國人民救濟總會北京市分會接管為止。
熊希齡和朱其慧共同創辦的香山慈幼院,在1949年3月,借與中共中央作為辦公之所,是以勞動大學的名義商借校舍。當時院長毛彥文不在北平,由副院長雷動和院董事會董事長雷潔瓊商定出借。後北京市政府在阜成門外劃出100畝田為香山慈幼院建新校,現名為北京市立新學校。
積極推行平民教育運動
朱其慧在協助其夫熊希齡管理香山慈幼院的同時,積極參與推行平民教育運動。1921年12月,中華教育改進社成立,熊希齡為該社董事。該社下設32個專門委員會,朱其慧為女子教育委員會主任。陶行知在《中華教育改進社第二次社務報告(1922年7月~1923年6月)》中評價朱其慧所任的女子教育委員會時說:“她的熱心辦事,踴躍助捐,大家都是知道的。熊夫人並週遊國內各處,組織分會以求推廣。當清華學校停送女生留美時,該委員會竭力主張恢復,幸蒙採納。此外,該委員會還有幾種重大活動,如:一女子教育之調査,二女子教育各級課程的改造,三女子教育的籌備等等。”
1923年5月,朱其慧在上海滄州旅館與陶行知、晏陽初、黃炎培、胡適、袁觀瀾等人召開籌備會議,發起組織“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籌備會”,陶行知、晏陽初等推朱其慧為籌備會主任。同年6月,朱其慧與陶行知、黃炎培等人組織建立南京平民教育促進會。1923年8月1日,朱其慧在煙臺參加平民教育學生畢業典禮,為畢業生髮“識字國民證”。她在典禮上發表熱情洋溢的演講:“我參加過許多學校的畢業典禮,但從沒有今天這樣的場面令我感動。你們男女老少著各色各樣的衣服,既有赤腳的小孩,也有穿著圍裙的女孩,這說明平民教育真正深入了民間。這才是自由平等的人民教育。這才是實現人民政治的真正方法。這就是教育和民主的問題,為了實現民主而進行的教育。”同年8月26曰,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會在北京西郊青華學校召開成立大會,朱其慧擔任董事長,陶行知擔任董事會執行書記。同年9月,發表 《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宣言》,總會辦公地址在北京石駙馬大街22號宅院內,該院由熊希齡、朱其慧捐助,1923年11月28日,武漢各團體數萬人分別在武昌、漢口、漢陽舉行遊行運動會,促進平民教育,朱其慧與陶行知、晏陽初在漢口大會上作演講。朱其慧又寫信給上海的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總幹事余日章,請其割愛準予晏陽初辭去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工作,1924年8月,晏陽初北上擔住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會總幹事。在晏陽初的陪同下,朱其慧親赴嘉興、武昌、南京、杭州等地協助推進平民教育運動。
在推進平民教育運動的同時,她還積極參與女界活動。1924年6月,湖南婦女界重新開始湖南女界聯合會的活動,朱其慧擔任該會會長。該會成立於1921年3月。1924年6月11日,上海《申報》報導云:“長沙電,女界聯合會,佳(九日)開復活會議,推朱其慧為會長,王昌國、唐群英為副會長。主張廢娼,規定女子承繼財產權,反對教育司取締女學生辦法。”朱其慧又與張默君等發起組織中國婦女協會。1925年8月17日,朱其慧出席在山西大學禮堂召開的中國教改進社第四次年會。為了推進平民教育,她廣泛聯絡社會各界人士來關心平民教肓,與陶行知、晏陽初三人聯名1926年就平民教育課本編輯事項寫信與胡適,以取得其指導。其信云:“適之先生惠鑒:日前平民教育促進會籌備會開會,想在十年之內使12歲以上、25歲以下一萬萬不識字之人民,受一千基礎字所代表之共和國民的基礎教育。此刻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編輯相當之教課書,未編之前,應有極明了之目標作指針。這許多人受過這種教育之後,對於國家前途應當有何種貢獻,對於個人生活應當有何種影響,國民性中固有的,何者應光輝充實,缺少的何者應吸收補足,這都是應當分析出來做我們具體的目標的。同人所擬辦法,暫定4個月教96課,或每課達一目標,或數課合一目標,或一課合數目標,何以全部論,必有數百或數十條明確之目標以為依據,才能發生相當之效力。夙仰先生對於國家人事、世界潮流研究有素,公推先生將新世紀中國民應有之精神態度、知識技能條分縷析,賜作南針,並請於一星期內開單示知,最為盼切。專此奉達,敬請撰安。”經査有關文獻資料,尚未見胡適對此信的回覆信件。國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下直接關係到國民素質和國民的精神面貌,朱其慧等一枇有識之士本著“教育救國”的宗旨,積極在中國最底層的平民中開展教育,對改變當時中國貧困落後的局面有著積極的意義。他們對社會勇於擔當的責任意識應該發揚光大。熊希齡曾用詩文稱讚朱其慧對平民教育所做出的貢獻,其詩云:“平民廣教育,千字醫文瞍。普度及眾生,其澤彌宇宙。”後人稱朱其慧為中國平民教育之母。
魂歸香山
1931年8月,朱其慧不幸因腦溢血去世,她是熊希齡人生最重要的伴侶,倆人共同生活有36年。熊希齡為愛妻撰輓聯曰:
以同德同心同情同志誓同患難,生死相期,三十六年如一日,誰知垂老分飛,事業未終難瞑目;
舍愛兒愛女愛婿愛孫及愛屋鳥,教養諸孤,千百餘人將何依,那堪環境變異,觸觀無物不傷心。
熊希齡在《祭朱其慧夫人文》中云:“團縭以後,直到於今,飽經憂患,歷經艱屯。人皆羨吾夫婦之幸運,而不知吾夫婦之苦忱,同其患難,異其生死,留此遺恨,吾何忍雲。” “君知我意,我知君心,心中所系,目其難瞑。” “平民教育,尚未完成,慈校經費,尚未增盈,此皆君之所眷眷,無時不居轉於心靈。眠食俱廢,此一原因,後死之責,責在我身。君所愛之而未了者,吾當愛之以終其身;君所事之而未竟者,吾當事之以底其成。苟存一息,此志不更,君其聞之,或慰其冥冥。嗚呼哀哉!言之涕零。”早在1919年熊希齡就在香山營建熊家墓園,墓園占地約6畝。園內葬有熊希齡的父親熊兆祥和母親吳太夫人。朱其慧的墓也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