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統一江南之戰

朱元璋統一江南之戰

元順帝至正十六年至正二十七年(1356—1367年),在明統一戰爭中,朱元璋統一江南的作戰。朱元璋根據當時形勢和自己處於陳友諒張士誠兩大勢力之間的處境,制定了先西後東,先強後弱的戰略方針,採納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策,經多年的努力和準備開始統一江南的作戰。元順帝二十七年九月,平江城破,朱元璋基本上統一了江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元璋統一江南之戰
  • 統帥人:朱元璋
  • 時間:1356—1367年
  • 兩大勢力陳友諒張士誠兩大勢力
  • 結束時間:元順帝二十七年九月,
  • 結果平江城
準備策略,戰爭經過,點評,

準備策略

在北方軍閥連年混戰的同時,南方各起義軍得到了迅速發展,逐漸形成了各政權割據的局面。朱元璋占據集慶後改集慶為應天府,但四面受敵,東有元將定定扼守鎮江,東南有張士誠占有平江(今江蘇蘇州)、常州(今江蘇常州)和浙西地區,東北有地主武裝青衣軍張明鑑占據揚州(今屬江蘇),南面有元將八思爾不花駐屯徽州(今安徽歙縣),西面有徐壽輝占有池州(今安徽貴池)。為解決來自諸多方面的危脅,朱元璋先後派兵攻占了鎮江、廣德(今安徽廣德)、長興(今浙江長興)、江陰(今江蘇江陰),使勢力範圍得到了擴展與鞏固。爾後集中力量打擊孤立無援的浙東元軍。為鞏固占領區和繼續發展壯大勢力,朱元璋採納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策,經四、五年的努力和準備便開始進行統一江南的作戰。

戰爭經過

二十年閏五月,陳友諒殺徐壽輝,自立為帝,國號漢,改元大義。是月初五,陳友諒率十餘萬大軍順江而下攻應天,朱元璋採取誘敵深入之策,以伏兵擊敗陳友諒(參見安慶、江州之戰)。二十三年二月,張士誠派呂珍圍攻安豐,安豐糧盡援絕,劉福通戰死,朱元璋聞訊率部往援。三月,朱元璋渡江,三戰三捷,解安豐之圍。四月,陳友諒乘朱元璋率主力往救安豐,江南空虛之機,以號稱60萬的大軍於十一日圍攻洪都(今江西南昌)。朱元璋得訊後,於七月初六,親率舟師號稱20萬往救洪都。兩軍會戰於鄱陽湖上,朱元璋軍採用火攻,陳友諒兵敗身亡,主力傷亡殆盡(參見鄱陽湖之戰)。二十四年二月,朱元璋攻克武昌,陳理投降,陳友諒的大漢政權滅亡(參見武昌之戰)。朱元璋攻取武昌後,旋又攻占襄陽(今湖北襄陽市)等漢水流域和要點,全部控制了長江中游。為穩定江漢局勢,又與四川明玉珍通好。然後轉兵東向攻張士誠。朱元璋根據張士誠占領區南北狹長,中隔長江,南北兵力應援不便等弱點,制定了“先取通泰諸郡縣,剪士誠肘翼,然後專取浙西”(《明太祖實錄》卷十八)的戰略方針。二十五年十月,徐達、常遇春率水步騎軍,水陸並進,進攻淮東(參見兩淮之戰)。朱軍進展順利,迅速占領泰州(今江蘇泰州市)、高郵、徐州等地,從而占領全部淮東,完成其攻取淮東剪其羽翼的作戰步驟。二十六年八月至十一月,朱元璋又先後攻克湖州(今浙江吳興)(參見湖州之戰)、杭州等重鎮,對平江形成北、西、南三面合圍之勢。二十七年九月,平江城破,張士誠被俘(參見平江之戰)。在這種形勢下,浙東方國珍被迫向朱元璋請降,朱元璋基本上統一了江南後,決定南征北伐同時並進,以北方為進攻重點,開始了北上伐元的戰爭。

點評

此戰,朱元璋趁元軍疲於對付北方紅巾軍,無暇南顧之機,採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逐漸發展壯大起來。採取先西後東,先強後弱的戰略,在具體作戰中,穩步推進,集中優勢兵力,先剪枝葉,然後動搖其根本,從而削平群雄統一了江南,為北上滅元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軍事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