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的後代因居媯汭河,故姓媯。西周初,周武王把帝舜裔孫媯滿封於陳,(今河南省淮陽、安徽亳縣一帶)媯滿死後,諡號陳胡公,又稱陳胡公滿。滿第十一世孫,諸,字伯爰,其孫濤塗,為陳國大將。濤塗以祖父字為氏。春秋時,爰氏世襲陳國上卿。當時爰、轅、袁通用,《左傳》作轅濤塗,《谷良傳》作袁濤塗。濤塗玄孫頗,徙居鄭國。至秦末,裔孫告,避難於河洛之間。(今河南、偃師、鞏義一帶)告的小兒子政,於西漢初去掉車字旁,開始以袁為氏。政的九世孫生,生的玄孫乾,封貴鄉侯,居陳郡陽夏。乾的八世孫良,東漢汝南汝陽人,有二子,長昌次璋。昌子袁安,明帝時任楚郡太守、河南尹、太僕司空、司徒。其子孫世代任大官僚,因而使汝南袁氏成為東漢有名的世家大族。袁安臥雪,成為千古佳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倉袁氏
- 來源:《谷良傳》
- 特點:東漢有名的世家大族
- 時代:東漢
袁氏考,“臥雪堂”小考,應薦祖首次立譜序言,朱倉袁氏世次排行字,朱倉袁氏歷次序譜情況簡表,朱倉袁氏前六世,
袁氏考
舜的後代因居媯汭河,故姓媯。西周初,周武王把帝舜裔孫媯滿封於陳,(今河南省淮陽、安徽亳縣一帶)媯滿死後,諡號陳胡公,又稱陳胡公滿。滿第十一世孫,諸,字伯爰,其孫濤塗,為陳國大將。濤塗以祖父字為氏。春秋時,爰氏世襲陳國上卿。當時爰、轅、袁通用,《左傳》作轅濤塗,《谷良傳》作袁濤塗。濤塗玄孫頗,徙居鄭國。至秦末,裔孫告,避難於河洛之間。(今河南、偃師、鞏義一帶)告的小兒子政,於西漢初去掉車字旁,開始以袁為氏。政的九世孫生,生的玄孫乾,封貴鄉侯,居陳郡陽夏。乾的八世孫良,東漢汝南汝陽人,有二子,長昌次璋。昌子袁安,明帝時任楚郡太守、河南尹、太僕司空、司徒。其子孫世代任大官僚,因而使汝南袁氏成為東漢有名的世家大族。袁安臥雪,成為千古佳話。安有三子,次子京任楚郡太守。京有二子 彭、湯,袁湯官至太尉,封安國康侯。湯有三子 成、逢、隗。成之子 紹,東漢末為司康校尉,後在與各地方勢力的混戰中,據有冀、青、幽、並四州,成為當時地廣兵多的割據勢力。袁逢之子 術,初為虎賁中郎將,後占據南陽,又割據揚州(長江下游與淮河下游之間)。公元一九七年,曾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稱帝。由於戰亂、官職調遷等原因,陳郡袁氏與汝南袁氏又派生許多支脈。如袁乾的後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徐州),還有一支徙居河東(山西永濟西南);袁紹後裔有一支徙居東陵、東光(今河北);袁術的子孫分散於江淮,有一支住在襄陽(今屬湖北)。袁璋之子 滂任司徒;滂之子 渙,三國時任魏御史大夫,其曾孫袁環於西晉末隨晉室遷至江南。環之子 喬,曾孫 山松均仕東晉。袁環的後裔還有一支居京兆(西安),又有一支居華陰(今屬陝西)。此外東晉文學家、史學家袁宏,南朝宋文學家袁椒、中書監袁粲均為陳郡陽夏人。唐人林寶《元和姓纂》云:袁氏自後漢、魏、晉至梁陳,正傳士二十八人,三公、令仆十七人。於此可見袁氏人才輩出,累世官宦之一斑。唐代袁氏有三人任宰相:袁智弘相高宗;袁恕己相中宗;袁滋相憲宗。還有文學家袁郊、浙江農民起義首領袁晁。南宋有史學家袁樞著《通鑑紀事本末》,創立了紀事本末的體裁。樞為建安(今福建建甌)人,說明南宋以前已有袁氏徙居福建。居袁氏族譜記載,袁安的三十八世孫袁志軍因任廣東布政使,自江西信豐遷至廣東東莞溫塘茶園定居,為廣東袁氏開基祖,其後裔分居興寧市、梅縣區、惠陽區等地。閩奧袁氏於清代開始陸續有人遷居台灣,有的進而徙居新加坡、印尼及其他國家。元代有文學家袁桷。明代有文學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仨,並稱三袁,以宏道成績較大,為“公安派”的創始者。還有軍事家晚清兵部尚書袁崇煥,詩人袁凱,科學家袁黃,戲曲家袁於令。清代有詩人袁枚、畫家袁江,清末有外交官袁昶,近現代有河南項城人袁世凱,辛亥革命,曾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一九一五年十二月恢復帝制,稱“中華帝國皇帝”,次年三月取消帝制,六月去世。此外還有現代戲劇、電影藝術家袁牧之,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京劇表演大師袁世海、山東軍區司令袁昇平、水稻專家中科院院士袁隆平、美國物理研究所長袁家騮等。
按姓氏人數排列,袁姓在全國占第三十三位。
2002年春袁堂忠整理
“臥雪堂”小考
“臥雪”典故,出自東漢袁安。安字邵公,汝南汝陽人(今河南省商水縣西北)。祖父良,習《孟氏易》。安少傳良學,為人嚴謹,州里敬重。據《汝南先賢傳》載:“時大雪,積地丈余。洛陽令身出案行,見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門,無有行路,謂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戶,見安僵臥。問:'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餓,不宜乾人。'令以為賢,舉為孝廉。初為縣功曹(官名,掌官紀錄功勞),後累遷太僕、司空、司徒。”後人以此為詩畫體材,如:全惟唐詩二零一黃甫增《酬鄭御史秋夜見寄》有“袁公方窩雪,尺素及柴荊。”唐畫家周昉、王維等有《袁安臥雪圖》。世代相傳,袁安後人因以臥雪為堂號耳。我朱倉袁氏既為臥雪堂,故為袁安之後人,無疑焉。
一九九二年四月 袁堂忠記
應薦祖首次立譜序言
始祖清,本海州隴西都新二里人也,元末洪武初年,避亂至此。相傳為紅軍趕散,蓋當永樂年間山東被剿,遂無居民,因使紅衣軍人分海州民移居於此,此紅軍之一說也。或又云:紅軍為紅頭蠅也,所至之處,人皆疫死,以此流亡矣。又云:紅軍賊。後二說皆無所考,疑前說為是。
朱倉袁氏世次排行字
1. 清 2.仲 3 玘 4 (紅河潭鐸) 5 文 6 邦 7 宗 8 應 9 成 10 之 11 永 12 天 13 作 14 大 15 經 16百 17 世 18 均 19 照 20 春 21 堂 22 青 23 和 24 久 25 守 26 善 27 惟 28 端 29 本 30 忠 31 孝 32 多 33 毓 34 祥 36 齊 37 重 38墩 39 倫
第九次續譜 新擬定排行字 20個
40 家 41 傳 42 有 43 紀 44 方 45 德 46 厚 47 生 48 棟 49 梁 50 仁 51 義 52 禮 53 智 54 信 55 平 56 安 57 福 58 壽 59 長
朱倉袁氏歷次序譜情況簡表
第一次 萬曆二十一年 (1593) 應薦
第二次 乾隆四十四年(1779) 璞
第三次 嘉慶十九年(1814) 可綸(木疃)
第四次 道光十五至二十六年(1835-1840) 文傳(寨子) 五奎(圍里) 經仕(圍里) 思謙(木疃)思賢(木疃)
第五次 光緒二年(1876)丕勛 彭齡(袁黃峪) 經陶(圍里)思述(木疃)
第六次 光緒二十三年(1897) 世傳(圍里) 均忠(圍里) 均望(圍里) 均升 (圍里)均科 (圍里) 照璜(圍里)
第七次 民國二十四年(1935) 均端(木疃)照宴(圍里)
第八次 1951-1962年 百明 照密(圍里) 照軒(圍里)照熙(木疃)照岐 照統 堂紀(木疃)
第九次 1990-1993年 世雪 世鈞(寨子) 世禮(圍里) 均悅 均璠(袁黃峪)均慕(七岔河) 照岐 照統 照熙(木疃)照達 照柱(廟莊) 照循(鎮武廟) 照禮(西北莊)春雨(金雞墩) 堂紀(木疃) 堂忠(圍里) 壹堂
(以上凡沒注村名者 皆為廟根東朱倉人)
朱倉袁氏前六世
始祖 清 生一子 仲
二世 仲 生一子 玘
三世 玘 生四子 洪(住曲坊、大冶、崗上、艾固、繆疃)
河(住金雞墩、孫馬莊、曹界前、華橋)
潭(住東埠、早科、沙河、仙人橋)
鐸(住東西朱倉、穆疃、石門頭)
四世 洪 生五子 秋 林 文 章 策
河 生一子 文寶
潭 生二子 文經 文紀
鐸 生三子 文秀 文仿 文安
五世 (僅列了鐸之後代,有待補充)
文秀 生四子 邦卿 邦相 邦佐 邦佑
文仿 生四子 邦大 邦本 邦賢 邦儒
文安 生一子 邦政
六世 邦卿 舊雲無子
邦相 生二子 宗孔 宗項
邦佐 生二子 可義 可立
邦佑 生一子 可行
邦大 生二子 宗周 宗漢
邦本 生五子 宗孝 宗義 宗魯 宗茂 宗功
邦賢 生二子 潔 淮
邦儒 生二子 深 瀾
邦政 生十子 格 栻 柷 析 (五子幼亡) 梓 楷 桂 枋 傑
備註: 本詞條由袁壹堂於2013年2月17日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