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乘雅半偈

《本草乘雅半偈》,本草著作。原書未分卷,後世有著錄為10、11、12卷者。明代盧之頤(子繇)撰。其書初名《本草乘雅》,撰成於1647年。四數為“乘”,因各藥分覈、參、衍、斷4項解說,故名“乘雅”。書成逢明末兵亂而散失,作者追憶舊作,僅將覈、參兩項補其殘缺,衍、斷則難以復原,約只得原書之半,乃名“半偈”。共載藥365種,以應周天之數。其中《本經》藥222種,其它後世本草藥143種。所選多為常用藥,然拼湊周天之數,“未免拘牽附會”(《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諸藥分《本經》上、中、下三品,《別錄》上、中、下三品,其餘諸家本草,按時代先後分為第一帙、第二帙等。各藥之前,註明出處品級,次列藥名、氣味良毒、功效主治。注文分兩部分,首為“覈(核)曰”,述藥之別名、釋名、產地、形態、採收、貯存、炮製、畏惡等內容;次為“參曰”,作者於此處常闡發藥學理論見解。書中亦常夾引作者之父盧復《本草綱目博議》,及明代繆仲淳、王紹隆、李時珍諸家藥論。作者常以儒理、佛理推演藥理,每從藥名、法象、生態等入手闡釋藥物性能,多使其說涉於虛玄。但在討論用藥適應證時,卻能結合《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諸書,細予分辨,頗多經驗之談。

基本介紹

  • 書名:《本草乘雅半偈》
  • 作者:盧之頤(子繇)
  • 成書年代:清初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成書背景,流傳版本,作者簡介,書評、序言,內容簡介,影響評價,

成書背景

盧子頤之父盧復精於醫道,晚年著《本草綱目博議》一書。盧子頤27歲時父親去世,生前曾囑咐他續成此書。盧氏尊父命續編《本草》,在其父《本草綱目博議》的基礎上,經十八年,寫成了《本草乘雅半偈》一書。

流傳版本

現存清初盧氏月樞閣刊本、《四庫全書》本及據此轉抄的抄本數種,現代有鉛印校點本出版。

作者簡介

盧子頤,字子繇(一作子由),原字晉公。自稱蘆中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生於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卒於清康熙三年(1664)。盧氏天資聰穎,其父盧復又為名醫,幼年承受家學,醫道超出同輩。盧氏論病,以禪理參證醫理,善治奇疾,名重一時。然其性負氣凌物,時人毀譽參半。晚年雙目相繼失明,猶著述不輟。著作除本書外,尚有《痎瘧論疏》《金匱要略論疏》《學舌診則》等書。

書評、序言

自序
余質性黑暗,又不能多取師承。然以黑暗故,益不自知其為黑暗。每閱本草,艱苦殊甚,間亦弋獲,記之側理。夫自寫其一得爾。而稍稍為人物色。歲在庚午,武林諸君子大集余舍,舉仲景兩論及靈素秘奧,期餘一人為之闡發。余謝不能,然亦不欲自秘其師承也。於是時計此書之成。自丙寅至庚午,僅得十之二;自庚午至癸酉,僅得十之三,而以誦說,故幾不能竣事。會春風座中狂拂面,余遂絕念世紛,專意筆墨,自丙寅至癸未,幾歷十八春秋,而此書始成。原分覈、參、衍、斷、四種,故名其書為乘雅。數四為乘,非取載之義也。明年甲申方事剞劂,又明年乙酉五月,會有兵變,挈家而逃,流離萬狀,諸楚備嘗。沿至丙戌之十月,始得生還,而家徒四壁,則板帙之零落殆盡可知已。既慕古人破甑弗顧之意,而仍自懷千金敝帚之思,勉緝舊業,僅能完覈、參之殘缺。衍、斷倍多,何能補漏,雖余之始意亦欲中分四種,謂覈、參、可該衍斷。遂又名其書為《乘雅半偈》。尋又念一生精力,何忍自藏其半,語詳義例中,而今則姑俟之矣。余平生,實不能負笈遠遊,師承殊少,於家庭則有先大人荷薪之訓,於父執,則有紹隆王先生金匱之心傳象先陳先生薛案之私淑;於往來,則有仲淳繆先生之指示,而李不夜先生、嚴忍公先生則文章道誼之宗模也。幼耽禪學。於聞谷、憨山二大師,得其南車。於離言和尚,得其點醒。而雲間施笠澤、古婁潘方孺、同邑茹居素亦皆宇內名流,既己于于而來,豈少起予之益。故余之言雖不乏道脈,持黑暗之資,恐猶是摸索語耳。將以就正海內,即以貽笑海內,而前所稱武林諸君子,鹹以是書出,殊可為人師承,余不敢冒其稱也。余特不敢不稱述其師承者也。
丁亥重九日盧之頤書於無恆業

內容簡介

《本草乘雅半偈》為盧子頤增補撰寫而成。因為在書的內容上有“覈”“參”“衍”“斷”四個方面。古代四數稱為“乘”,詮釋名物稱為“雅”,故書名稱《本草乘雅》。當作者撰寫本書時,正值明末戰亂,此書原稿散佚。盧氏追憶重補,憑回憶重寫各藥“覈”“參”兩項,而“衍”“斷”則不能追憶補寫。因而殘稿修補後僅及原書之半,故名為《本草乘雅半偈》。書以《本經》為依據,取其中藥物二百二十二種,後世收載藥物一百四十三種,共三百六十五種。每藥有“氣味”、“主治”及引錄古說之外,均有“覈”“參”二項。還有“先人云”是記其父盧復之見解;亦有前輩名家之認識,如“某某說”之類。有些藥品,還有“評”的內容。所謂“覈”是據《本草》圖說來核實這一藥品的形、質,以及產地不同、色相有異等內容。所謂“參”,是根據《本經》所談藥品之精義,發揮其德、性、色、味、體、用等各方面,特別是對氣味、功能運用等等多有闡述。在本書的“義例”中,還提到“衍”“斷”。所謂“衍”是按《別錄》就《本經》內容之發揮。作者說:“《別錄》既衍《本經》,余復敢為《別錄》衍”。所謂“斷”,作者說:“在昔賢聖,莫不深哲《本經》精義入神之奧,是以因病立方,各有深意。”作者據此而將後世各方加以有選擇的作某藥附方,這就是“斷”的內容。如前所說,在《本草乘雅半偈》中沒有“衍”“斷”這兩項。
本書撰寫思想和重點,一是據《本經》對各藥的立名,使得後人顧名思義而得知其大概。二是推崇《本草綱目》是“博集精研”“良工苦心”之作,並且略作探求。三是重點在“參”,以《本經》對藥之主治,使後人更能明其深意。“參”闡述藥品之真實功用。四是對藥品的產地之勘求,明確古今不同的差異所在。它舉人參為例,說:“以人參言之,相傳皆稱上黨。往時皆用遼之清河,若上黨則絕無矣。間有朝鮮者,頗不適用,今則大率皆鮮產矣。”它的目的在於甄別藥品,對產地十分注意,這些都是本書可貴之處。作者十分謙虛地說:“愚之參,囿於知聞,猶之井觀已耳。”而它卻再三叮囑,對藥品一定要了解其性能而正確掌握其用法。它說:“藥品雖有德、性、色、味、體、用之不一,然其要惟在能妙其用。若識其妙用,斯於升、降、出、入之法,可以大投,可以輕取,無不如意矣。”這話是十分正確的。
《本草乘雅半偈》敘述本草各品,其內容繁簡不一。例如“茯苓”共不過二頁略多,“氣味”“主治”均較簡。“覈”則主要述其產地、產處、形狀、修治等。“參”則闡述其功能運用。而眉批頗有啟發。如說:“世又重抱木者曰茯神,赤色者主利水,又不知何所本。”對流傳下來的這種說法持懷疑態度,也找不出根據,可見撰寫態度是很樸實的。又如“茗”條,內容卻十分豐富,竟有三十頁之多。收集了大量資料,從《神農食經》、《陸羽茶傳》《煮茶泉品》《茶疏》《茶解》《茶說》《東坡試茶錄》《茶箋》《茶錄》《茗笈》《煮泉小品》《煮茶泉品》《茶譜》《芷園日記》《月樞筆記》《鶴林玉露》《茶寮記》《仙牙傳》《茶笈》《煎茶七類》《類林》《點茶圖》等內容都有,甚至劉禹錫的“試茶歌”也有採用。“茗”這一條,已經像一部《茶譜》了。

影響評價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其“考據該洽,辨論亦頗明晰。於諸家藥品,甄錄頗嚴。雖辭梢枝蔓,而於本草究為有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